2017-054A-新北市淡水區(I):淡水老街區(092)

旅行日期:2017/08/08 ()
搭乘國光客運到台北後,再轉乘淡水信義線到淡水
捷運淡水站
 捷運站外面公園陳列一座蒸汽火車供遊客拍照

淡水清水巖
又稱為「淡水祖師廟」,建於1937年,主祀閩南安溪高僧清水祖師,為一座受道教與臺灣民間信仰影響極多的佛教祖師廟,是淡水地方上的信仰中心。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初六舉辦「清水祖師得道紀念日繞境慶典」,俗稱「淡水大拜拜」,是淡水的盛事。
與艋舺祖師廟、三峽祖師廟、瑞芳祖師廟,稱為「大臺北四大祖師廟」。清水巖、鄞山寺、福祐宮與淡水龍山寺合稱為「淡水四大廟」

廟埕有日據時期留下來的石燈籠

地址:新北市淡水區清水街87
淡水龍山寺
龍山寺乃滬尾泉州三邑街民為崇奉觀音佛媽祖,經黃龍安等人募款聚資,武榮洪姓獻地,建於1858年,由晉江安海龍山寺分靈來台,故名龍山寺。除了主祀觀音之外,配祀媽祖和註生娘娘。
建築格局為面寬12.6米,縱深約35.4米的街屋型廟宇,配置為兩殿兩廊式,大殿為兩坡硬山式做法,面寬三開間,進深五間,屋架有十七架,金柱架為三通五瓜形式。1982年添增拜亭,為歇山式屋頂,屋架為七架,通樑上為二瓜一童柱,左右並以劄牽樑與過水廊連接
1861年因三次大地震造成淡水龍山寺毀壞,王盛泰號與許水來沿用舊材,以原貌修護。中法戰爭之後,巡撫劉銘傳奏請賜匾,御書「慈航普度」懸於寺中。

 地址: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95巷22號

淡水福佑宮
淡水人俗稱「媽祖宮」,是古滬尾街的起源地,今之寺廟建築為淡水街民、傳戶改建輿1796年,雖然歷經多次修建與街區變遷,但一直保留傳統建築風貌,廟內石雕樸實渾厚,神民塑像水準更是非凡。供內保有「望高樓碑誌」和光緒皇帝御賜「翌天昭佑」匾額等珍貴文物,可謂淡水重要的文化資產和台灣難得之古廟。

中法戰爭時,滬尾因地處要衝,為進入的重要港口,劉銘傳幾經思考,決捨基隆全力守護滬尾,在河口佈水雷、築土堤建礮臺以阻止法國戰艦進港,戰勝之後,以媽祖曾顯靈助陣,助滬尾軍民擊退法軍。乃奏請光緒皇帝賜匾,獲頒「翌天昭佑」匾額。
在福佑宮前殿虎壁上,嵌著一塊1796年的「望高樓碑誌」石碑上,記載當時在淡水建望高樓的事蹟。
地址: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200
滬尾第一街:淡水重建街
原名為「九崁街」,因早期福建人在此建立九間店鋪,而閩南話一間店叫做一崁店,故此得名,後來國民政府遷台後才改名為重建街。是昔日滬尾街時帶的頂街,從19世紀末至20世紀中葉一直世繁榮鼎盛,許多淡水知名政治、金融、教育界的名人都是世居此地。

這是淡水第一條商業街,有兩百年的歷史,依山而建的街道,曾經面臨被拆除的命運,後來轉型成了新興的文創景點,古色古香的老宅遇上俏皮的壁畫,這裡同時還有全台唯一一處階梯市集不定期開放。
3D意象彩繪階梯
 淡水福佑宮媽祖神像
 淡水關渡大橋與淡水河還有對岸的觀音山景色

 滬尾渡船頭景色與紅毛城等紅磚洋樓林立的景象


許順記商號

外觀為兩棟街屋,1920年代曾為布行,戰後改為金紙店,曾經是淡水最大的金紙供應商。
屋主為重建街30號的王昶雄先生,與他的夫人談戀愛時,他送她回去清水街時必經小巷,這條路就成了他們倆人的戀愛巷。
這兩棟建築外觀仍保存著1930年代最初建造的風貌,建築方式也依照重建接的地形而形成,必須從重建接的街邊踏上幾格臺階才能進入門廳,又因為門廳與大廳高度又有落差,再由側門連通內室,門廳上面還有閣樓,成為重建街的典範,保存一小段崁頂古街屋的原始風貌
右邊這一棟14號的街屋,目前由屋主第二代經營「香草街屋」,已經被列為市定古蹟
九崁28號
這一棟原先內部損壞嚴重,由九哥將老房子老屋欣力後,並保留許多在地台灣古早原素,目前成為重建街的新亮點,也作為藝術創作者的展演平台交流空間。一樓是新波力書店,二樓是復古氣氛滿滿的咖啡廳。


 用不同顏色椅子堆疊成的裝置藝術品


清代留下來的四連棟街屋(重建街31~37),是重建接目前保存著昔日街屋風貌最完整的四棟老房子,約建於清道光年間,建造房屋所用的磚瓦都是從中國大陸運來,牆面可以看見燒磚時留下了黑色紋路,左右交錯好像燕子尾巴,故又稱這種磚頭為「燕尾磚」。
 左邊31號這一戶門額上題「鴻禧集」,據說昔日為中藥行,裡面還有保舊式的中藥藥櫃
 這兩戶無人居住,導致於房屋雜草叢生,外觀看起來經過飛吹雨淋也朽壞,但建築結構還算完整。
 這四棟連棟街屋從外觀上可以看見昔日淡水第一條老街的舊時風貌呢。
清水街115號的古宅
滬尾崎仔頂稀罕日本舊時代的頂級建材「S紅磚」兩層樓漢洋古民居建築,牆垣紅磚以日據時代明治末年頂級建材「S紅磚」為主體;紅磚接連「砂漿」以犡粉石灰混合物所組成,牆基石材為唭哩岸石,兩者均為當年最流行最高貴建屋材料
崎仔頂S紅磚古民居建築前門面臨今日的清水街頭上、後院出口銜接重建街下坡段。
陳永隆(林玉珠祖厝)


淡水紅樓
建於十九世紀末期,已經跨越三個世紀,自1899年以來,歷經三個家族經略,一直是淡水重要的建築地標。第二任洪以南家族,曾任日據時代淡水街長,以本建築為街長官舍,曾接待台灣總督,冠蓋雲集,人文騷客,盛極一時。

現任屋主為淡水德裕洪家,經營魚類加工品、製冰、肉品業起家,引進自動化設備,生產魚丸、魚酥等著名小吃,行銷中外,頗負盛名。
洪家第三代於2000年重新整修本建築,以淡水紅樓為名,跨足餐飲業,開啟台灣近代老屋活化再生先鋒,饕客不遠前來,絡繹不絕。同年獲選文建會票選全國「十大歷史建築」,好評如潮歷久不衰。

走過兩甲子的紅磚洋樓,目前空間作為餐廳使用,大量取用當地的食材,以「淡水著名八景」為素材,創造人文餐飲新境界,人文淡水、魅力紅樓,值得您細細品味。
此棟建築屬於當地僅存以家族一己之力妥善保存的古蹟,具有無可取代的歷史意義。以英式維多利亞洋樓的風格,拱型迴廊、立柱露臺、綠釉瓶欄杆、水池花園等工法為本,融合北投唭哩岸石奠基及外砌水紅磚,在當時非常的豪華高貴。

 上來紅樓咖啡館前的彩繪階梯
地址:新北市淡水區三民街26
得忌利士洋行
淡水老街中正路末段,舊稱「烽火段」,早年淡水河水深足以停泊大型船隻,淡水開放為通商口岸後,烽火段成為非常重要的港埠區域,洋行林立,「得忌利士洋行」位在其中,較特別的是它除具備一般洋行的貿易功能外,航運更是其主要業務,曾獨佔臺灣航路三十年之久,當時臺灣農產品輸出以臺灣茶、樟腦油等民生物品為多,同時在臺灣史上幾個重要歷史事件留下痕跡。


  清朝末年皇朝一統輿地全圖







得忌利士洋行建築分為兩棟,以下分別做簡單的介紹:
前棟(第一檢查場)
洋行前棟建築物是面寬五開間的樓磚石砌構造,屋面鋪有傳統的仰合瓦,其主要結構可分為正立面的磚連拱、兩側石砌的山牆,以及位於內部的西式木構架拱等三大部分。其中磚連拱的結構,包括樑柱構架及拱兩部分,兩側山牆屬承重牆的系統,木構架拱則為山形構架與木拱的組合。其中仿哥徳風味的木架構拱,為目前全台首見。

後棟(輸入品倉庫)
後棟建築物則為矩形的廣間型建築,結構主體是由屋架、柱、牆體以及基礎所構成,屋架則由特殊形式的中柱式木屋架和拉力桿組成,是支撐屋頂載重作用的主要構架。另外,東西兩面山牆與北面牆體為斗砌磚牆,南面牆面則由九個磚拱牆組成。

得忌利士洋行的修復於西元20133月完成,該建築承續洋行過往的歷史,並藉以傳達淡水街區歷史面貌與記憶,已成為淡水老街連結埔頂地區的文化資產新亮點。
地址: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316
馬偕街介紹
馬偕街舊名「龍目井」,是昔日滬尾接通往炮台埔、紅毛城的曲徑小道。因清代馬偕博士以此地為其宣教和醫療的基地,影響北臺歷史文化深遠,戰後更名為「馬偕街」以為紀念。

由於淡水港埠發展,此地華洋雜處,東西文化交流,故深具歷史之人文特色,街景也因此充滿異國風情,早在日據時代即以「和蘭風」、「南蠻味」著稱。加上沿途風光秀麗,浪漫幽靜,詩情畫意,早已為遊人學子必遊之處,更是人文畫家創作靈感的泉源之地。
過去因缺乏都是景觀規劃,以及街民改建,風光已大不如前,但馬偕街因多處古蹟及觀景點,仍為淡水具特色的街道。

滬尾偕醫館
這是一個沒有使用電力的部落,老七佳部落自1624年就有文獻記載的紀錄,最
馬偕博士當時在此處開設診所,藉由醫術已宣揚基督教福音。1878年,英商侍林格醫師(Dr.Rin-ger)在此診所,於一位病逝的葡萄牙人肺部發現「肺蛭蟲」,此為全球醫學界之首次發現。1879年馬偕博士購買本館土地,蓋設「偕醫館」,建築費用係由其美國朋友馬偕夫人捐獻三千美元為基金。 
中法戰爭時,法國軍艦炮轟基隆及淡水,馬偕博士在此地救治傷患士兵達數百人,戰後由欽差夫人劉銘傳遣人來館致謝,並頒給獎金、獎狀,因而聞名全國。1901年馬偕博士過世,偕醫館關閉。1905年加拿大長老教會宣道會派宋雅各醫生來台,重開偕醫館。1912年為紀念馬偕博士傳教四十週年,建造馬偕紀念醫院於台北,以繼承其遺志,就是今日的「馬偕紀念醫院」。
地址:新北市淡水區馬偕街6號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淡水教會
187239日馬偕博士遠渡重洋來台宣教。登陸淡水後開始其傳教、醫療、教育之工作。其時民智未開,加上馬偕博士屢遭逼迫,備嘗艱辛,終以不屈不撓排除萬難,福音事工遂得拓展,隔年二月九日,初次為嚴清華吳寬裕林孽林杯王長水等五人施行洗禮,二月十六日舉行首次聖餐。其後信徒日增,故購買一屋改建為禮拜堂。1915年改建為一所白色禮拜堂。1932年為紀念設教六十週年,乃建造成今日的禮拜堂,以繼承馬偕博士的遺志,宣揚福音。禮拜堂屬於哥德式建築,
 禮拜堂彩繪玻璃
尖拱窗戶特寫
騎YouBike與禮拜堂合照一張

福音鐘
此鐘自1915年「白色禮拜堂」竣工時即已存在,更早的資料闕如,只知鐘面鑄有「YORK」與「NO.30」等字,為美國製造。
此鐘聲音宏亮渾圓,傳播甚遠,連對岸八里都可以聽到,著名台灣歌謠《淡水暮色》提及教堂鐘聲心空虛,響隊海面去,指的就是這座鐘。
二戰期間此鐘被日本政府徵用為「街役場」的警報器,架設於達觀樓(紅樓)的屋頂,在空襲中遭受炸射而破裂失聲,終於為淡水居民鞠躬盡瘁。此鐘戰後被送回教會,1985年置於禮拜堂後方以茲紀念,取名為「福音之鐘」
 禮拜堂內部全景
 古蹟與現代裝飾藝術融合的創意
地址:新北市淡水區馬偕街8號

馬偕租屋處(前清軍馬廄)
加拿大基督長老教會宣教士馬偕博士於1872年登陸淡水後就在此處(馬偕街24號)租得一屋當作寓所。
 沿途的壁畫以淡水河港的景觀為主題,訴說著當地的歷史發展

  馬偕街中途眺望的淡水海景,對面為八里觀音山

多田榮及故居
位於淡水礟臺埔山腰邊,基地南側面對淡水河口,遠眺觀音山,景色優美。現址據知最早是清代學海書院的學田,後為日本學租財團產業,最後再由多田榮吉購得興建為私人住宅,於1934年建造完成。當時不僅為淡水地區較早接用自來水的民宅,亦為淡水地方生活發展史的重要里程碑,為了有利於觀賞美景之建築方式,特別將緣側留設於南側,是一座充分反映基地特色的日式住宅。

本宅邸於2005年公告指定為縣定古蹟,配合本市於2010年升格為直轄市後更名公告為市定古蹟,修復工程於201410月開工,20161月竣工。
 此宅以紅檜木搭建,外牆的雨淋板、屋頂的黑瓦以及屋內的平竿緣天花板至今仍留存。

地址:新北市淡水區馬偕街19號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20-010A:慢城南庄系列(I)-南富村(063)

2016-032:嘉義縣朴子市-朴子老街區巡禮、第一零售市場、樸仔腳夜市、宏賓旅社、牛挑灣社區、德興社區(239)

2020-010B:慢城南庄系列(II)-員林村(063)

2019-010:嘉義縣義竹鄉古蹟巡禮(240)

2020-018C:日月潭新山味邵族風味餐廳

2020-029B:高雄市楠梓區(II)-右昌楊家古厝、林家古厝、元帥府、援中港溼地公園(171)

2020-047B:高雄市大寮區(II)-潮寮吳家古厝、山仔頂陳家古厝、共益磚窯廠遺址

2019-029A:彰化縣和美鎮雅溝社區造訪

2020-023A:漫城南庄系列(III)-走訪南庄東村、南江村老街(063)

2015-045A:台中市南區(I)一林氏宗廟(林祖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