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5B:新竹市行腳日誌(II)一迎曦東門城、護城河、東門街、東前街、都城隍廟、關帝廟、南門街、楊氏節孝坊

新竹古名「竹塹」,於1733年淡水同知徐治民以莿竹圜植為城,1826年竹塹士紳鄭用錫等人奏請改建竹塹城獲准,重新勘定地基,於1827年興工,築造周圍為八百六十丈,高度一丈五尺、深度一丈六尺的磚石造城牆,並建立四座城樓,東門為「迎曦門」、西門為「挹爽門」、南門為「歌薰門」、北門為「拱辰門」,日據之後因實施都市街道改正,於1902年拆掉城牆與西、南、北城樓,只存東門迎曦門。

迎曦東門城

迎曦門(東門)是竹塹城僅存的城樓,位於新竹車站沿中正路直行約400公尺處,城門為一幢二層樓的建築。上層城樓原為木構建築,現已改為混凝土造,城樓結構共二十四根立柱,屋簷為歇山重簷式建築,屋脊燕尾起翹,簷下懸掛著精雕吊筒。城門門洞採半圓拱型的造型。城牆雉堞為燕子磚砌成,城樓下段為城座,以唐山石及條形花崗石石塊疊砌而成,城牆上鐫刻著時任署理淡水撫民同知李慎彝所題的「迎曦」二字。

迎曦門匾額,左書「道光戊子季冬」,右書「署同知李慎彝監造」,右下立一座「新建台灣府淡水廳城碑記」。

城門前的廣場為一個結合傳統與現代科技的市民廣場,是新竹文化的象徵地標。

新竹護城河(東門大溝)親水公園

位於東門圓環往文化街方向,從林森路至中央路長600公尺、寬約56公尺的護城河(東門大溝),為竹塹城護城河的遺跡,已經有上百年歷史。從2000年開始規劃設計,成為新竹市的新八景,草皮與流水讓市民更能體會親水的樂趣,加上沿岸的樹木、植栽以及兩處小型的階梯劇場提供民眾戶外表演,使得護城河親水公園成為新竹市民假日休閒的好去處。



橫越護城河上的紅色迎曦橋

位於護城河畔營業長達19年的誠品書店於去年歇業(攝於2016.02.28

新竹東寧宮(新竹市東區東門街146號)

前身為「東嶽廟」,1821年創建,奉祀東嶽天齊仁聖大帝。而現今的東寧宮則是於西元1828年時所建,因日據時期地藏庵及五穀廟由日人所廢,東寧宮迎祀菩薩、閻君以及五穀先帝奉祀於宮中。1952年台灣光復後重建廟宇,合祀延平郡王,並以「東方安寧」為寓意,將廟宇命名為「東寧宮」。

新竹聖教會(新竹市東區東門街81號)

位於新竹火車站附近的巷子裡,尖塔造型成為巷弄裡美麗的景色,目前所見到的聖堂樣貌為1991年重建後的樣貌。

1926年因中田重治監督來台宣揚聖潔要道,帶來信仰復興,台灣有不少青年(包括高進元、王錦源、林異雷、劉建珍、許洲木等)回應呼召去日本,就讀於東京聖經學院,受四重福音信仰─「重生、成聖、神醫、再臨」的造就,準備從事傳道工作。19314月劉建珍先生完成東京聖經學院的學業,同時被派為新竹聖教會的「定住福音使」(傳教師)。返台後,於193810月在劉壽山先生(劉建珍、劉建源執事令尊)率領全家族與楊查某執事之家人,聯合在劉宅開始家庭聚會。

因為弟兄姊妹熱心聚會,使得聚會人數日日增加,遂於1939211日,在新竹市西門街二號(即現在土地銀行右邊),以每月租金15元,租用一間鋁板屋頂的平房,成立了「基督教新竹聖教會」。

1943年,因教會聖工擴展,得救人數不斷增加,乃購買位於大同路2729號的兩間店鋪,改造為禮拜堂。

1948年為紀念創設教會10週年,又因會友人數快速增加,主日崇拜人數已超過150人左右,教會計劃自建禮拜堂,19494月於今東門街現地動工建堂,195022日完工獻堂,而歷經約40年已有急迫重新改建需要而規劃重建新會堂相關事宜,19918月開工,19955月完工。

東門街街屋

東門街可分為東西兩段,東段為日據時期闢建的計畫道路,以純住宅區為主要構成;西段為清朝就存在的街道屬於老城區,街屋建築居多。東西兩段以東門做為分界,西段東門街是日據中期之後才貫通到城隍廟的,目前仍留有幾棟歷史街屋。

下圖左側豐富浮雕與國防色十三溝面磚,騎樓柱以粗大水平量體推砌,右側街屋有著類似設計磁磚改以白色面磁為主

東門市場

位於東門圓環旁的街屋

東前街街屋

其中有一棟為巴洛克樣式街屋,為本街道的亮點之一

此三棟紅色的立面,搭配綠色的女兒牆與二樓欄杆

新竹都城隍廟(新竹市北區中山路75號)

創建於1748年,當時的淡水廳治至1756年才完成,這也是台灣史上,先有廟宇才有政府治的唯一例子,而其廟宇的規模,更為全台之最,廟埕的市集小吃,也為新竹特色之一。

新竹城隍廟從建廟至今總共歷經七次整修,其間有許多傳神的故事與歷代皇帝封贈,因此這裡成為全台官位最高的城隍爺,廟殿相當雄偉,以三川殿及三疊式屋頂最具特色,而懸掛在屋樑上的大鐵算盤,相傳是城隍用來計算人世罪惡的,每年元宵、中元,更吸引各地信徒湧入。


城隍廟小吃商圈,以下就來推薦幾間城隍廟商圈周圍好吃的小吃來給大家參考:

1.阿城號米粉

2.王記蚵仔煎

3.鄭家魚丸燕圓(新竹市北區中山路75號)

4.冬瓜仙草絲

5.劉媽媽養生薏仁粥(新竹市北區中山路120號)


6.阿忠意麵(新竹市北區西大路446號)

招牌意麵

新竹關帝廟(新竹市東區南門街109-1號)

坐落於南門街上,屬於三進三開間建築,正殿主祀「關聖帝君」,後殿主祀「文昌帝君」,是新竹市允文允武的一座聖廟。

1776年由淡水同知王右弼倡建,歷經三次大整修,於2005年重建之後,古蹟風華再現,列為市定古蹟。鎮殿的關聖帝君為巨大的泥塑神尊,曾因日據時期皇民化運動以木頭當滾輪移動到竹蓮寺供奉,光復後才迎回,事蹟堪稱一絕。

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日關聖帝君聖誕的繞境與過七星消災祈福祭典,以及農曆二月三日文昌帝君聖誕的考生祈福祭活動,不僅成年人祈求平安健康、生意興隆,莘莘學子也來祈求考運亨通。

南門街上也留有很多仿巴洛克建築的樣貌,可以遙想這條街也曾經是熱鬧繁華的街道與周邊的道路都一樣,現在仍然每天川流不息,喧鬧的街道依舊,外圍的世界已經邁向現代化而舊城區彷彿還停留在那個年代。

南門街是清朝發展而成的有機街道,位在市區南方,是一條由北至南的道路,因其靠近寶山山區,在丘陵地所產的苧麻、樟腦都從南門街運送過來,在早期為樟腦和苧麻運送主要通道


右側街屋的女兒牆上除了綠釉磚之外,還有金瓜的裝飾

在新竹其他街道像是仁德街也是留有幾棟紅磚街屋

中山路連棟街屋

中山路,東接新竹州廳、西接新竹神社,是是當時政治與宗教上重要的精神連接。中山路算是日據時期新闢的計畫道路, 是政治與宗教上、精神信仰中心的連接道路,二次大戰後經歷了道路拓寬的工程,造成中山路北側的街屋均摧毀,目前僅留下幾棟街屋。

楊氏節孝坊(新竹市北區石坊街4號旁邊)

該牌坊興建於道光四年(1824年),以旌表紀念地方人士林熾的妻子楊居娘。該牌坊為北台灣首座石造牌坊。

規模為三層四柱三間型式,材料皆選用來自大陸泉州的花崗石及青斗石,牌坊型式採取仿中國大木構造的作法,裝飾題材豐富,柱坊之間榫頭相接,精雕的斗拱與花鳥人物,精彩展現出傳統的工藝特色,但因林熾只是一介草民,家世不夠顯赫,所因由當地名人題刻楹聯只有兩幅,兩面相同,成為罕見例子。

西門、南門周遭的小吃

1.三億小吃店(新竹市北區西大路393號)

位於楊氏節孝坊旁

湯粄條

乾米粉

2.榮記客家湯圓(新竹市東區武昌街64號)


客家湯圓

骨仔肉湯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20-010A:慢城南庄系列(I)-南富村(063)

2016-032:嘉義縣朴子市-朴子老街區巡禮、第一零售市場、樸仔腳夜市、宏賓旅社、牛挑灣社區、德興社區(239)

2020-010B:慢城南庄系列(II)-員林村(063)

2019-010:嘉義縣義竹鄉古蹟巡禮(240)

2020-018C:日月潭新山味邵族風味餐廳

2020-029B:高雄市楠梓區(II)-右昌楊家古厝、林家古厝、元帥府、援中港溼地公園(171)

2020-047B:高雄市大寮區(II)-潮寮吳家古厝、山仔頂陳家古厝、共益磚窯廠遺址

2019-029A:彰化縣和美鎮雅溝社區造訪

2020-023A:漫城南庄系列(III)-走訪南庄東村、南江村老街(063)

2015-045A:台中市南區(I)一林氏宗廟(林祖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