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5C:新竹市行腳日誌(III)一北門老街、北大教堂+新竹浸信會、張氏節孝坊、龍華派齋堂淨業院

北門大街是新竹最早發展的商業區,從城外進入竹塹城,必經過北門街,因此當地人都用「大街」來代稱「北門街」。此街道有各種時期建築,像是仿巴洛克式、現代主義式、傳統二層磚造玷汙等多種建築特色,行走時彷彿穿越時空來到一百年前的竹塹城,給人懷舊溫馨的氛圍,本篇主要介紹北門的歷史街屋、廟宇、教堂外,也介紹兩個節孝坊(張氏、楊氏)、以及位於樹林頭龍華派齋堂淨業院

北門老街

位於新竹城隍廟斜對面,範圍從北門街的北大路口延至北門街54號的街段,路段上還保有少許的傳統建築風格,這條路是新竹市最早發展的商業區,卻經歷了二次的祝融侵蝕,損失了不少北門街傳統建築,如今街道上新舊建築夾雜,呈現多樣風貌。

北門老街已有兩百多年歷史,從清代為竹塹通往艋舺官道的一部分,也是城中通往西北方村落的必經之路,帶動了東門區的商機,明治時期,商店街漸漸集中於東前街、中央路、大同路以北,中正路、東寧宮以西之地,後來因為機場的闢建,火車站的開通,熱鬧繁華的舊景漸漸沒落,雖然北門大街還有新竹城隍廟與長和宮的熱鬧人潮,但比起以往舉足輕重的地位已經相差甚多。

以下這連棟紅磚屋,乍看是同一系列產物,實則每一棟造型上仍有差別,不只女兒牆、山牆,連每棟的窗戶都不盡相同

紅色的立面,搭配綠色的女兒牆與二樓欄杆

紅磚拱廊



此二連棟的街屋山牆的精緻度跟精采度令人驚艷,雙層的山牆裝飾像蛋糕般堆疊



鴻安堂藥房(新竹市北區北門街160號)

鴻安堂創始人是新竹耆老口中仁心仁術的「鴻仙」謝鴻森,成立於大正九年(1920),正對面即是北門街的「外媽祖廟」長和宮,已傳承四代,返鄉接手家業的第四代兄弟,兼顧老店轉型與文化保存,除了推廣食材與民生用品,也注重工法確保藥材的新鮮度,讓逐漸式微的中藥文化繼續飄香。

鴻安堂老屋共三進,第一進為藥房,第二進為神明廳兼祠堂,祠堂的立面絕美,文雅的建築與文字皆古風攝人,對門以金漆書寫八字:「烏衣衍派,鳳羽斐聲」,上方題字:「燕翼鴻模」,《烏衣巷》一詩的歷史風韻重現,提醒鴻安堂保持姓高門的驕傲與堅持,除此之外也有鴻圖大展的期許。

鄭用錫宅第(新竹市北區北門街163號)

鄭用錫生於1788年,自幼聰慧不凡,又因他是第一個用台灣本籍赴京考中的進士,所以稱他為「開臺進士」,又稱「開臺黃甲」。

鄭用錫1837年為自己建造了一棟三開間三進的大院落,門額上掛「進士第」匾額,也就是所謂的進士第,只可惜後面的第三進於二次大戰時焚毀,只剩目前的前二進。進士第木雕十分講究,門前雕成鰲魚的垂花與兩側的獅子座雕工精美,至今仍活靈活現、栩栩如生。而正廳格扇門 的雕花具有古樸蒼茫的特色,底層為萬字不斷,上層為詩句或富貴平安雕刻,其刻工超穎脫俗,令人嘆為觀止。


鄭氏家廟(新竹市北區北門街175號)

位於北門街的鄭家,在新竹是名門望族之一,於1720~1760年間,由金門遷徙台灣,道光年間鄭家為飲水思源先在金門興建家廟,1853年鄭用錫與堂弟鄭用鑑商議,由八大房共同出資,在北門街創建家廟,議定每年上元節與冬至個舉行祭祀一次。

鄭氏家廟本體為三開間兩進式的單院建築,木石雕刻均極精采,屋脊為燕尾三川脊式,起翹的角度與線條均十分優美


門前有自進士第移來此處安置的旗竿兩對,為中試科舉之家宅才有之物,但現僅存基座及夾桿石,門前呈的八卦鋪面較為特殊,是其他建築物少有的做法,可見其格局的嚴謹與風水上的注重。

長和宮(新竹市北區北門街135號)

奉祀媽祖神像來自湄洲媽祖廟,是桃竹苗地區最早的媽祖,1742年新竹同知莊年、由守備陳士挺倡議在竹塹北廂建立,位北門外稱「外媽祖廟」。

整個廟宇空間以「殿」劃分,即一組起翹的斜屋頂,長和宮為三殿式廟宇,入口進去分為三川殿、正殿、後殿三部分,中央擺放天公爐,三川步口上的龍柱、石獅、木架、門神彩繪及門堵上石獅子十分樸拙、可愛、麒麟堵的麒麟有著放射狀旋毛腳踏四寶,是吉祥的象徵。

由三川殿進入經過天井,再步上台階是正殿,是奉祀主神的地方,其屋脊是三個殿裡最剛的,裝飾也很豐富,象徵其最尊位,抬頭可見「霖雨蒼生」、「德可配天」等匾額,均年代久遠,是見證歷史的重要文物。




水仙宮

又稱「水仙王宮」,主祀水仙尊王「夏禺」,因採疏導方式治平洪水,歷經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受舜帝禪讓位而成天尺。每年農曆十月初十為水仙尊王聖誕,是本廟最盛大之慶典節日。

水仙尊王原奉祀於長和宮後殿,因市街日漸發展興盛,人口漸增而後殿空間狹小,於1863年由「老抽分」共同出資,將長和宮左側拆除店屋,修建水仙宮祭祀水仙尊王,完工於1866年。之後在1978年為響應復興中華文化運動,增祀文昌帝君,使長和宮與水仙宮成為儒道合一的信仰中心。

水仙宮三川殿步口簷柱為方形石柱,上刻有「決和疏河功敷四海、成天平地祀想千秋」對聯,以顯水仙尊王之功績;步口員光為書卷形式,步口通樑上為獅座,雕刻線條流暢,可見匠師不凡之手藝。正門以石鼓為門枕石,牌樓看架為五彎連拱,中央置「水仙宮」廟牌;而三川殿前後大木構架相對稱,是少見的作法,整體而言沒有過多的雕飾,頗具高雅之建築藝術風格。


聖母聖心主教座堂(新竹市北區中正路156號)

又名「聖母無玷聖心主教座堂」,俗稱「北大教堂」,是天主教在新竹教區的主座堂,建於1957年耶穌君王節,因當時規劃此教堂的費濟時神父是來自大陸的揚州教區主教,因此北大教堂的外觀與揚州教堂相似。

教堂外型是仿哥德式教堂之建築,大殿主體與延伸的翼廊,從空中俯瞰,宛如一巨型十字架。內部屋頂沒有橫樑支撐,交叉拱頂如船身龍骨,使教堂內部空間顯得更為明亮、寬敞,一整年都會有陽光從彩繪玻璃射入,將整座教堂映照出輝煌雄偉的氣魄。外觀宏偉莊重,是新竹市重要地標。2001年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更將北大教堂列於2001年全國「歷史建築百景」之一,它更是新竹市首選的歷史建築。


新竹浸信會(新竹市北區北大路202號)

1950年,兩位從美國來的女宣教士—吉愛英、德瑪琍女士,來到了新竹傳福音。她們在街頭、商店門口發福音單張,透過兒童主日學與開設查經班,發展福音事工。

並於隔年租用大同路一信合作社二樓為聚會的會堂,成立了新竹浸信會,是台灣第6間浸信會,也是新竹成立最早的國語教會。教會成立的前十年,因著福音事工的需要,陸續成立了浸信會新人堂,東山街浸信會(新竹中學前面),浸信會主恩堂(水源市場邊)以及新竹縣湖口浸信會。並於19601225日於北大路現址破土動工,興建新堂,佔地五百坪。隔年72日完工獻堂,正式結束10年租借一信合作社聚會的日子。

20081月因教會事工發展之需要,增建門徒宣教大樓,並設計金燈台圖樣表明教會要合一為主發光、照亮黑暗的世代,使人們找到生命的方向。


張氏節孝坊(新竹市北區國華街87號)

本牌坊為表彰鄭用錦的妻子張棗娘事蹟所建。張棗娘張炳之女,二十歲嫁給水田鄉賢鄭崇和三子鄭用錦,二十九歲時丈夫過世,獨立撫養三個孩子且事親至孝。因其子鄭如蘭增升花翎同知銜選主事,獲晉贈通奉大夫。受旌表時守節已達四十年,直到過世前,守節四十九年。本節孝坊於1867年題准建坊,1871年建於湳雅萬年橋畔。

形式為四柱三間三層的石坊,在用材上以泉州白石為主,配以青斗石雕刻,塑造牌坊的珍貴與價值感。造型與新竹地區其他石坊不同,整體在比例上與其他食坊較為寬大低矮,而顯得平實穩重些,特別是一、二層的尾端出簷,不但雕出滴水瓦線,末端也起翹上揚,是與其他排坊最大的差異。



這棟位於境福街201巷附近不知名的民宅,歷史應該也很久了

本來要找溫家古厝結果附近居民說今年除夕被屋主給拆掉了,實在非常可惜,這間三合院算是彌補我沒看到溫家古厝的缺憾吧,目前還有人居住,只能在外面拍攝囉。

淨業院(新竹市北區境福街14150(入口)進入)

淨業院名稱由來,是因法雨寺贈送的「脩持淨業」匾額而來;「脩持淨業」原意來自《觀無量壽經》所說修持「淨業」可往生淨土的觀念。

原本為一座龍華派齋堂,1902年由新竹仕紳鄭如蘭為其元配鄭陳潤(釋號普慈)修佛所建,作為女性獨身修行的道場。鄭氏曾在香山海邊興建一善堂,但因交通來往不便,後來在北門外興建了此齋堂,後來逐漸轉為佛教禪宗派別,為日據時期新竹重要的佛教基地之一。

淨業院為傳統合院式建築,風格上結合了齋堂建築、日式建築、洋式建築的特色,兩進兩護形成口字型,格局完整。第一進中央左右次間為斗砌磚造,凹壽式入口及外護龍山牆使用平英式磚砌法。左右次間水車堵、墀頭的剪黏、交趾陶裝飾仍然保留,護龍山牆有泥塑懸魚裝飾,左側以書冊、右側以畫軸為題材,使用者保存維護良好。

20142月連日降雨造成佛寺部分牆面崩塌,20185月由文化資產審議指定為市定古蹟,20194月正式登錄為市定古蹟




寺院中陳列許多雕塑作品,造型傳神,俱為雕刻大師楊英風遺作,其緣由主要為現任住持「寬謙法師」是楊英風大師之女



備註:因有一部分區域為鄭氏家族的私人宅院,平時不對外開放參觀,欲參觀時可按鈴表達來意。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20-010A:慢城南庄系列(I)-南富村(063)

2016-032:嘉義縣朴子市-朴子老街區巡禮、第一零售市場、樸仔腳夜市、宏賓旅社、牛挑灣社區、德興社區(239)

2020-010B:慢城南庄系列(II)-員林村(063)

2019-010:嘉義縣義竹鄉古蹟巡禮(240)

2020-018C:日月潭新山味邵族風味餐廳

2020-029B:高雄市楠梓區(II)-右昌楊家古厝、林家古厝、元帥府、援中港溼地公園(171)

2020-047B:高雄市大寮區(II)-潮寮吳家古厝、山仔頂陳家古厝、共益磚窯廠遺址

2019-029A:彰化縣和美鎮雅溝社區造訪

2020-023A:漫城南庄系列(III)-走訪南庄東村、南江村老街(063)

2015-045A:台中市南區(I)一林氏宗廟(林祖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