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5A:新竹市行腳日誌(I)一火通車站、政府機關、文教機構

本篇首先介紹百年新竹車站、新竹州廳、新竹市役所、州立圖書館、新竹一信、菸酒公賣局、北門國小、北區農糧署新竹分署等建於日據時期的交通樞紐、政府機關、文教機構等景點。

新竹車站(縱貫線106.4K。上行車站:北新竹車站,下行車站:三姓橋車站)

1893年基隆至新竹鐵路完工,當時新竹車站設在枕頭山腳下(今東大路麗池附近),當時稱為「新竹火車票房」,為土造閩南式建築;明治初期,日鐵道隊有鑒於清朝期間所建造的鐵路蜿蜒蛇行,開始修改舊有的路線,新竹車站於此時稱為「新竹停車場」,是一處簡易的木造車站;1908年開始建造第四代站房,站址與迎曦門連為一氣,成為新竹市放射型道路的中心。1913年第四代站房(新竹驛)完工,即今日所見新竹火車站,現已列為國定古蹟。1998623日省政府審定第四代站房為省定古蹟,是台灣現存最古老的火車站房。199971日改為國定古蹟

車站建於1913年,由日人松崎萬長所設計,是文藝復興後期的建築,兼有巴洛克與哥德式風格,陡斜的複折式屋頂與老虎窗,同時在柱體,牆壁轉角與開口部四周等結構應力集中的地方,加強石造的結實感,使得整體建築物呈現繁複卻不失莊重,嚴肅卻又不失親和的建築風味來。

最具特色就在於它的鐘塔與全台獨具一格盔甲式造型,還有內外小山牆設計,讓空間有延伸感,主結構探鐵皮屋頂是蠻特殊設計,至於便於屋頂維修用的貓道設計更具特色。

車站為新竹的門戶也是都市的地標,也是全台現役車站歷史最悠久,2018年經由市政府進行景觀工程改善車站前交通,並打造可容納1500人的行人徒步區、透光風雨走廊等人本空間。

目前現有主體,分為原建部分與增建部分,原建部分於1913年完成,包括鐘樓為主的候車大廳及連接售票大廳之側體,而建部則於1928年完成;光復後增建,包括右側延伸的辦公室,會議室及左側列車車站房等空間,最右側的行李房則為最近所增建的。

晚上的新竹車站(攝於2020.10.04

日據時代售票處位於現今7-11的地方,1992年票房因應電腦連線方遷移現在地方。現在票房在日據時代是頭等車之候車室。

地址:新竹市東區中華路二段445

北新竹車站(縱貫線105.0K。上行車站:竹北車站,下行車站:新竹車站)

為跨站式站房,本站為六家線、內灣線區間車停靠站,也是通勤車站之一,2011年11月11日與六家線一同正式啟用。

三姓橋車站(縱貫線111.2K。上行車站:新竹車站,下行車站:香山車站)

本站於規劃階段稱「南新竹車站」,正式興建後改稱用今名。新竹市政府於20116月完成都市計畫用地變更,201417日動工興建,於2016629日啟用。

「三姓橋」為當地地名。據當地傳說,清代陳、許、曾三姓共10多人,在此與原住民發生衝突而遇害。後人建立香山三聖宮,稱三姓公、也稱作三聖公。


新竹州廳(新竹市北區中正路120號)

新竹州廳始建於1925年,19271126日完成上棟儀式啟用,1932年再擴建入口門廊部分。1946年新竹縣政府成立,沿用州廳作為辦公廳舍,1982年新竹市改制為省轄市,轉作市政府辦公射迄今。19987月台灣省政府為表彰其建築藝術與歷史價值,依文化資產保存法列為「省定古蹟」。2000年起進行古蹟保存修護工程至2005年完工,重現古蹟風采。

州廳採洋式建築風格,為二層樓加強磚造建築物。地板與橫樑主要使用鐵筋混凝土,兩坡式斜屋頂由木屋架組立而成,屋面材料使用日本黑瓦,整體而言,新竹州廳乃比例良好的官廳建築,是本市保存完整且珍貴的重要史蹟。



建物兩側轉角設置翼樓,突出於主建築平面,增加州廳的穩重感,同時作為樓梯間,是廳舍另一處出入口

廣場上有座「新竹開拓二百八十週年紀念碑」,是在1972年立碑的,至目前為止,新竹開拓史達325年,足以見證新竹悠久的開發史。

位於州廳旁邊的「新竹市議會」,建於1982年,為新竹市獨立設省轄市下成立。而門口這對石獅已經有百年歷史,清朝末年,由惠安石匠張金英在光緒十一年(1885年)以泉州青斗石雕刻,原本要放在已去世林占梅起造的林恆茂家族祖廟,不過後來不知什麼原因,石獅雖已造好,但祖祠卻還沒修完,所以石獅先安置在當時剛完工不久的試院前。

沒隔幾年日本政府據台,家祖祠被徵收成為地方法院,這對獅子也就無家可歸,一直擺在試院。然而好景不常,沒多久即碰上「市區改正」,試院被剷掉成大馬路,獅子就移到武營封存。待武德殿蓋好之後,才又搬出來放在武德殿前。

新竹神社完工時,當時的新竹州知事古木章光用自己的名義把這對石獅奉獻給神社,安在神社鳥居前面。

新竹市役所(新竹市東區中央路116號)

日據時期新竹地區的行政區劃經過多次的變革,其中主要有1901年設立新竹廳,下設街庄1920年,日本在台灣實施「市街庄制」,新竹市隸屬於新竹州新竹郡,州以下設立郡役所、街庄役場作為地方自治機構,新竹市行政層級屬於「新竹街」層級,它的辦公廳舍稱為新竹街役場,相當於現在鄉鎮公所。到了1930年新竹人口成長,其政經地位也愈顯重要,而升格為新竹市,設置新竹市役所,作為辦公處所。

新竹市升格時,這棟建築物也告落成啟用,作為新竹市的市役所,扮演行政中心的腳色。光復後原充當國民黨新竹市黨部使用,後來移交給新竹市政府,成為北區戶政事務所,於20071225日成為「新竹市美術館暨開拓館」

建築運用紅磚、橫貫館體的兩道白色水平線和羅馬式的拱門設計;並融合日式傳統屋瓦,是典型的紅磚折衷風格,在嚴謹中呈現典雅的一面。

設計上使用了三道外凸的牆面,隨之變化的屋頂和中央的門廊,是為了增強儀典性質;正門柱頭上方刻有花葉紋飾,柱頭下方的七連環垂帶則有共襄盛舉之意;正面與側面半圓拱門上突出的拱心石上,綴有緞帶綑綁的花冠環,拱心石與花環的組合如同火炬,代表著勝利;屋頂上凸起的老虎窗及多面長方形直立窗,使館內通風良好且自然明亮。


新竹州立圖書館(新竹市東區文化街2-1)

本館前身是「新竹街圖書館」,為了紀念1923年日本大正天皇東宮太子裕仁訪問新竹而籌款興建,1925年完成後改為「新竹州圖書館」,台灣光復後由新竹市政府接收,定名為新竹市立圖書館,後又改為「新竹縣立圖書館」作為圖書館使用,過去36(1984-2020)則為新光人壽私人財產,未開放參觀,直到2020年市府積極討論合作並爭取預算修復,而重新開放。

新竹州圖是日據時期台灣興建的三座獨棟公共圖書館之一(第一座是台南市圖書館,現已拆除;第三座是台中州圖書館,目前為合作金庫使用)。三座之中,新竹州圖最完整保留原有的建築原貌。

由建築師宇敷赳夫設計,拱形入口、突出門廊以及加寬的門柱彰顯入口意象,幾個建築特色包含立面柱子上的磚形條紋、室內採光高窗、部分外牆的泥塑洗石裝飾圖樣。最特別之處在於玄關上方還有象徵日本皇室的十六瓣菊花紋章,周圍還有火炬、羽翼、莨苕等飾紋環繞,象徵生命與真理。


新竹信用組合(新竹一信)(新竹市北區大同路130號)

早期民間資金融通多以合會的方式來取得,1909新原龍太郎等人成立新竹儲金會,以鄰保相愛的觀念,以每日儲蓄的方式來儲積資金,以合作的精神創造財富,作為會員產業或資金的運用。1913年儲金會改制為新竹信用組合,1934年新竹信用組合遷入位於大同路現址的新建大樓,光復之後改名為「新竹第一信用合作社」。

新竹信用組合大樓原本是兩層樓建築,由河村仙十建造。三樓增建於國民政府來台之時。

入口位於轉角處,一樓是營業大廳,二樓則是辦公室。轉角處使用圓拱為造型,在一個大圓拱中又有三個小圓拱窗。

入口上方的大拱圈線條,搭配三個圓拱窗,創造了該建築的特色,更讓信用組合成為新竹的地標建築之一。

台灣總督府專賣局新竹支局(新竹市東區東門街59號)

新竹菸酒公賣局建築,在日據時期稱為「台灣總督府專賣局新竹支局」,其前身是1922年所設置的「台北專賣支局新竹出張所」,1924年改名為「台灣總都府專賣局新竹出張所」,由於業務日增,於1934年建造新辦公廳舍,次年完工,1936遷到新廳舍現址,同年升格為支局,而成為新竹地區的菸酒直營中心,1947年後改名為台灣菸酒工公賣局新竹分局。

該建築是由梅澤捨次郎設計建成,建築可分為廳舍和倉庫兩部分,其建築受現代主義建築風格影響,較少有裝飾,注重水平線條。整座建築共有三層,一樓除玄關外,尚有公共接待室、大廳、支局長室等主要空間,二樓則是事務室等空間,三樓則供會議使用。

入口安排在街道轉角,且建築物高度由兩側向中央逐層升高,使入口處的立面宛如中央高塔,強化了入口意象。

新竹市東區行政大樓

新竹市北區行政大樓

北門國小(新竹市北區水田街33號)

建立於1899年,創於樹林頭境福宮,名為「樹林頭公學校」,1921年時槺榔分校獨立為舊港公學校,而本校於同年56日改名為「新竹第二公學校」。1982年新竹市改為省轄市,因此更名為新竹市北區北門國民小學至今。

百齡樓

建於1937年,位於學校前棟大樓,有著前衛性山牆與氣派性入口挑簷。雨遮由兩相古樸典雅的圓柱支撐著。三樓高的山牆,牆腳的開窗由三片水平版所分割,飽富機械形體,又有如「石化」之霓虹燈館意象,現代感十足

穿堂的外觀

同心堂

建於1933年,是仿羅馬式的集會平面設計,牆身為加強磚造構造,屋頂為鋼樑架帶灰瓦的二坡水斜屋頂,半橢圓形拱的拱形建築不但承襲古希臘式的建築,更增加來自東方的拱式、圓頂等建築形式,優美的建築承載著多少莘莘學子的青春歲月。



農糧署北區分署新竹辦事處(新竹市東區民族路111號)

前身為1939年設立的「台灣總督府米榖局新竹事務所」,1942年改為「台灣總督府食糧局新竹事務所」,設址於辦事處現址並新建辦公廳舍於此,該年216日舉行落成典禮,本辦事處即屹立於此處;1943年再改為「台灣總督府農商食糧部新竹事務所」,光復後改名為「台灣省政府糧食局新竹管理處」,199971日精省後改為「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北區糧食管理處新竹辦事處」,2004130日改制為「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北區分署」,即為現名「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北區分署新竹辦事處」。

本體為木構建築,牆壁牆身材質為編竹夾泥牆,是以竹片編成柵狀作為骨幹,再以泥土混合稻梗及稻穀富於其上而成。

主體呈地上一層ㄇ字型架構,入口大門前設有前庭,為道路和建物間的緩衝空間,建物入口為突出車寄玄關,為市區內目前少見保有原貌,且入口車寄牆面上飾以面磚,均敷「北投燒」的陶瓷磚。


主體建築以迴廊銜接各行政辦公空間



主體建築並和其它建築圍塑出一中庭空間,且中庭內有九個防空洞,在台灣更是絕無僅有的設計。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20-010A:慢城南庄系列(I)-南富村(063)

2016-032:嘉義縣朴子市-朴子老街區巡禮、第一零售市場、樸仔腳夜市、宏賓旅社、牛挑灣社區、德興社區(239)

2020-010B:慢城南庄系列(II)-員林村(063)

2019-010:嘉義縣義竹鄉古蹟巡禮(240)

2020-018C:日月潭新山味邵族風味餐廳

2020-029B:高雄市楠梓區(II)-右昌楊家古厝、林家古厝、元帥府、援中港溼地公園(171)

2020-047B:高雄市大寮區(II)-潮寮吳家古厝、山仔頂陳家古厝、共益磚窯廠遺址

2019-029A:彰化縣和美鎮雅溝社區造訪

2020-023A:漫城南庄系列(III)-走訪南庄東村、南江村老街(063)

2015-045A:台中市南區(I)一林氏宗廟(林祖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