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5D:新竹市行腳日誌(IV)一影像博物館、消防博物館、眷村博物館
這一篇要介紹的三個景點,均為老屋活化後的景點,分別將新竹的電影業發展、消防歷史發展以及新竹市特有的眷村文化,設置場館展示,以主題的方式呈現各方面的歷史面貌,除了文字敘述外,也將遺留下來的產物加以展示,各場館也規劃了互動DIY的設施,除了是闔家旅行的景點,也是是夏天的消暑的好地方,趕快跟著我的腳步來參觀囉。
影像博物館(新竹市東區中正路65號)
有樂館建於1933年,為全台第一座具有冷氣設備的戲院,座位約五百人。有樂館建於1933年,為全台第一座具有冷氣設備的戲院,座位約五百人。1944年於二次大戰中遭到轟炸,二樓毀損了約1/3。
1946年日本戰敗後,有樂館改名為國民大戲院,收歸政府經營。每遇佳片上映必車水馬龍。在休閒方式單純的農業社會中,成為承載市民生活記憶的鮮明地標。後期營運面臨了縣市財產的糾葛;同時期錄影帶出租業興起,娛樂媒體不斷推陳出新,戲院逐漸經不起市場考驗,終於在1991年停業。
1996年文建會「全國文藝季」,新竹市立文化中心在荒廢閒置的國民戲院廣場,舉辦「風城情波」系列活動,成功召喚了市民的記憶與情感。在多位地方賢達及電影學者奔走規劃下,委託國家電影資料館提出「影像博物館」的藍圖。終於在2000年落成啟用。
2000年開館營運之後,以傳承國民戲院之歷史文化經驗,形塑市民共有、共享的影像空間為宗旨。除了非主流電影、懷舊電影的推廣、放映外,兼具電影文物典藏、展示、研究及教育等功能。
建築形式融合古羅馬與阿拉伯建築風味,為日據時代台灣僅有三家現代化劇場之一,也是日本殖民政府展示國力的豪華型公共建築之一。以不同層次形狀之屋面改變一般RC建築的呆滯規則外型,塑造出優美的天空線,入口區設計為閩南風味的曲折、迴廊及庭院景觀
收費:全票20元、優待票10元
這一區裡面有古早電影的文物展示,老一輩會有看過這種送片用的三輪車,周遭都是復古風的古早電影宣傳海報
影像文物教育展示區門口也貼滿了電影海報
進入大廳玄關,此處曾是國民戲院的售票處,正門入口採用新竹玻璃故鄉之傳統產業意像,設計了大片玻璃落地窗與地面玻璃地磚。一入門,便感受到一種光影明燦的感覺,左右兩邊的玻璃裝置藝術,更將「景」、「川」的藝術結合為「影」的流動呈現。
大廳展示看起來有點年紀的復刻版放映器,為1950年代碳精棒放映機,成為大廳入口的最佳戲院歷史寫照。
昔日稱此處為國民電影廳,前棟一樓為放映大廳,設置動座椅118個座位,主要能除可供民眾欣賞電影外,更可提供藝文活動使用,由於電動座椅的設計,使得座椅收起後可兼做地方實驗劇團、表演及綵排之場地,二樓部份為電影放映室、控制室、片庫及傳統戲院觀眾席84位。二樓層總共202座位。
這裡也是炎熱夏至避暑勝地,只要20元就可以進來參觀並觀賞早期的影片唷
本日播映日本片,但忘記是播甚麼了
影像展示館內有陳設許多拍電影的老器材,每一樣都是古董,保存著多項電影文物、影片與出版品,博物館彷彿是新竹電影文化的縮影
古早的台製客滿牌35釐米放映機
古早的放映器材,有分為16釐米放映器、8釐米放映器、雙喇叭留聲機
古董冷氣空調,新竹有樂館是全台第一座具有冷氣的戲院,至今有80餘年歷史。
舊式蛇腹相機架
蟒袍
新竹市消防博物館(新竹市東區中山路4號)
建物前身為新竹市消防局,館舍興建於1936年,原本是新竹市消防局本部,主體建築由六層樓的鐘樓與二層樓的辦公室組成,為現代主義建築風格的建築。新竹消防詰所(新竹市消防博物館)於1942年落成。當時該建築是全新竹市最高的建築。本建物建於二戰期間,因此其中的望樓所建立的主要目的為防空,次要目的才是防災。
2000年新竹市消防局局長廖茂為在市長蔡仁堅的支持下編列預算成立消防博物館,並於2006年6月7日開館啟用,成為台灣第一座消防博物館。消防博物館不僅有展示消防文物與歷史的功能,也具有各項防火救災的教育功能,館中也有一個消防分隊進行救災駐點。
在展示大廳中有著日據時代與1975年的古老消防車,以及當時的各項消防設備,讓民眾可以清楚了解消防設施的演進。在防災區中有具有教育功能的煙霧體驗區、滅火體驗區以及消防設備操作區,教導民眾逃生的基本知識。在二樓有多媒體區放映防火宣導的短片,於三樓以上至六樓也有教導民眾使用緩降機、逃生軟梯與鐵梯等各項逃生器具。
建築外觀的立面,使用具有國防色的窯燒丁掛磚,為台灣現存消防設施中的特例。望樓頂端的八角亭,造型特殊,有別於一般的四角形瞭望台。望樓立面仍保留日本時代「新竹消防詰所」其中的四個字『新』『竹』『消』『防』。綜觀建築形式都在台灣公共建築上顯得出色。
這台消防車是「金德號消防車」,為已故許金德先生回饋地方鄉親所捐贈
還有陳列各式各樣可愛的消防員公仔
還有其他早期救災器材,像是高空救生籃、水上救生器材、警鐘以及日據時期的雙節梯
到此一遊拍照區,適合帶小朋友來這裡體驗
火災搶救工作分秒必爭,為使消防人員能迅速出動救災,因此有滑桿的設立。石斑台接獲火災發生訊息時,立即按下警鈴,而位在二樓人員依序利用滑桿下降,到達一樓車庫穿著消防衣登山消防車隨車出動救災。
現場還展示著各種消防文物,旁邊有小朋友可以穿的消防員衣服跟頭盔,可以穿著它拍拍照。
最新的心肺復甦術-叫叫CABD
新竹市眷村博物館(新竹市東區東大路二段105號)
眷村博物館現址為1970年代建築,原為新竹市調查站,後轉為新竹市環境保護局使用。環保局為解決區域垃圾處理問題,選定南寮海邊興建焚化廠,於2001年2月焚化廠正式運轉後,環保局辦公室搬遷至焚化廠行政大樓,舊辦公館舍遺留下來。
1997年全國文藝季「竹籬笆內的春天」的活動,展現新竹市豐厚的眷村文化,於是陸續有了籌設眷村博物館的構想,而原本是預定於空軍一村第八區設置博物館,因土地權屬問題無法解決,改將環保局舊建築改為眷村博物館使用,積極保存新竹市特有眷村文化,與鄰近之文化局形成脈動。
2002年12月28日完成正式開館,後來因眷村文物增加,陸續進行二、三樓擴建計畫,於2006年10月28日整修完工啟用,作為保存眷村文物與發揚台灣常民文化基地。
全館為三層建物,一樓規劃為眷村歷史背景區,並陳列全台唯一的黑蝙蝠中隊相關文史資料;二樓規劃為眷村生活情境區,以造景的手法保存眷村的獨特生活風貌;三樓定期規劃眷村文化相關特展。
眷村博物館的設立,彷彿穿越時光隧道,緬懷過去時光,讓許多民眾在參觀之餘,了解當年軍榮眷的生活,重拾此世代族群的真實面貌與尊嚴,更從歷史生活美學與社區面向保存與研究眷村文物,推廣台灣多元族群文化。
主建築外牆有一整面3D立體彩繪作品,畫得栩栩如生,內容都是眷村居民的日常生活剪影
園區內有飛機相關主題展示,喜歡飛機的人可以來看看老戰機的模樣
原本的紅色大字,也規劃了停放小飛機的地方
眷村博物館的外部,也多了3D眷村市場立體彩繪巷,像是眷村味的美食都還深深地影響我們的飲食文化呢
一樓展出內容〈烽火重生、戰亂移民潮〉,展覽規劃為眷村歷史背景區,介紹台灣眷村的形成與新竹眷村的演變
台灣眷村如何形成有詳細的介紹
新竹市眷村源起,像是包含陸軍、空軍、海軍、聯勤、警備反共救國軍等多種軍種和部隊的演變與發展
新竹市內47個眷村的歷史記憶地景都在這面牆上
除此之外還有詳細的眷村地圖
復古的眷村巷道
眷村每一戶都有屬於他們自己的故事,如果帶老一輩的人來,一定會有說不完的歷史故事呢
眷村故事館的二樓,設置了地景彩繪,而牆上也做了半立體的飛機,是一台米契爾型轟炸機,讓遊客們可以走進去拍照,非常的逼真。
最可愛的是這面磁鐵看版,可以自行更換帽子、服裝甚至是髮型
黑膠唱片、電唱機也在這裡展示
當時軍人須隨軍隊徵召到處征戰,被迫遠離家鄉,碼頭是與家鄉分離的開始,也是來台灣落地生根的起點。
一般民眾對於眷村最深刻記憶就是這山東饅頭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