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9A:台北市萬華區(011)
旅行日期:2017/09/01
(五)
萬華車站(里程31.1K。上行車站:台北車站,下行車站:板橋車站)
1901年8月25日設置「艋舺停車場」,位於現今中華路與愛國西路交叉口一帶。1918年向西遷移至現址。1920年改稱「萬華驛」。1921年隨著台鐵新店線「萬華-公館」段正式通車而啟用,並成為端點站。1965年新店線停駛。1988年配合萬板專案工程,改建本站前站部分。1999年7月21日地下化後的東、西兩棟新站房啟用。
天主教聖女小德蘭朝聖地
巴昌明神父在一位教友的協助下,於主曆1955年4月在大埔街購買了一間日式房子,離中華路約300公尺。他在那裡很快就有了200名望教友,4個月後其中15位領了洗,2個月後那地方就已經顯得太小。巴昌明神父在靠近萬華火車站的興寧街找到一間要出售的油漆工廠,即現今的聖女小德蘭朝聖地。教區買下這座工廠後,就將原來的建築物用作聖堂,水塔就成了教堂的尖塔,聖女小德蘭堂因而誕生。巴昌明神父在大陸坐牢時遭受迫害,於是曾許諾萬一能活過這場浩劫,就要蓋一間如此的聖堂。
這座教堂在1958年10月19日由郭若石總主教祝聖,王守禮主教買了放置聖女小德蘭聖髑的木雕神龕,目前存在的教堂是之後新建的,由巴昌明神父主責籌募新建聖女小德蘭朝聖地事宜,產權買賣由教區負責,並於1969年9月24日由羅光總主教舉行落成典禮。之後巴鐸調往三芝,由陸通道神父接任。又1958年文懷德神父在大理街創立聖堂,於1969年與興寧街合併為一區,由興寧街兼管。
地址:台北市萬華區興寧街70號
艋舺洪氏祖厝
建於清代道光年間,屬傳統閩南式建築,為三進邊護龍格局,建材包含泉州白石、福杉、唭哩岸石、觀音山石構成,屋內木雕精美,室內文物如供桌、古井,具保存價值。工法講究,甚具特色,仍保存當時的特色。中央建築主體現今仍為洪姓族人居住使用,後院出租部份亦為住家,左側建物因火災,木式屋頂已崩落。2005年1月26日被指定為市定古蹟
地址:台北市萬華區莒光路112巷1號
萬華林宅
興建於1931年,是一棟私人洋樓式宅第,曾是當地最高的建築物之一。外牆主要以清水磚砌成,屋頂主要以黑瓦覆蓋,每層樓陽台的欄杆及門窗以水泥造成並採欄杆透空工法;二樓欄杆透空圖形為長方形且兩側為波浪狀,三樓欄杆透空圖形為菱形,四樓欄杆透空圖形復為長方型。該宅第採用鋼筋混凝土構造建築而成,共有四層樓。其地基採用筏式基礎形式建成,因此在多次地震後仍保持良好狀況。
為配合日據時期市區改正計畫,該宅第所在土地及其平面呈不規則形狀,且三面外牆皆臨道路;其中,臨南側外牆呈ㄇ字形,並因此形成半個天井,且具通風效果。
2016年,星巴克艋舺門市開幕於萬華林宅,並設有十數位「社區大使」為訪客進行導覽解說。
地址:台北市萬華區西園路一段306巷24、26號
學海書院(今高氏宗祠)
為清代台北盆地五座書院之一,目前是台北市碩果僅存的一座書院建築,其它四座是明志書院、樹人書院、登瀛書院與明道書院。目前為私人所有,不開放給遊客參觀。
舊名「文甲書院」,1837年淡水同知婁雲創建,至1843年由繼任同知曹謹續成。1847年閩浙總督劉韻珂巡視臺灣,易名學海,並題額曰「學海書院」。為清朝淡北最高學府,1867年所設艋舺義塾,及1879年新置淡水縣儒學亦附設於此。後日人據台後標售其地,高姓族人看上這座優美的古建築,承購改充宗祠以迄於今。因具有保存價值,於1985年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訂定為第三級古蹟。
地址:台北市萬華區環河南路2段93號
仁濟醫院(舊院區)
台北仁濟醫院有150年歷史,前身為板橋林家林維源於1866年創立的保嬰局等機構。日據時期,台灣總督府將其整併為台北仁濟院,成為官方組織,後又登記為財團法人台北仁濟醫院。建築多為早期日式空間的型態,屋身為木構造類型、其屋頂以黑瓦覆蓋,大體而言仍保持其創立時期的空間配置與分布型態。
幾年前電影《艋舺》裡面角色白猴拍攝住院時的畫面就是在舊舍院,仁濟醫院因而聲名大噪,讓許多人來參觀留影
地址: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200號
金義合行
屬於「義芳化工廠」的祖厝,日據大正年間建立的巴洛克式樓房,代表當年的富裕地位。
1895年,陳萬源聘請日本技術員來台繼續經營成立金義合玻璃工廠,可能業績不好,沒幾年就關廠。1933年陳芳鑄從臺灣窯業株式會社與大屯製陶所聘請林士奇等七、八位技師在原窯址成立金義合陶器工場,後來也遷廠了。時至今日,此棟祖厝仍舊是「金義合行」的辦公室所在(資料參考於「JUST A BALOCONY」的資訊)
立面做圓形山頭,上面裝飾假柱,柱上有小石獅。邊柱以花草泥塑裝飾,邊柱頭做圓球收頭。二樓以花草泥塑及假柱裝飾牆面,柱子上有一中國式對聯:「穎川風高墨聚德,鶴蒲日暖錦添花」等字樣。三樓設有露台。每棟立面開窗三小間。
地址:台北市萬華區康定路279號
附近的街屋(康定路)也充滿古色古香的氣氛
捷運龍山寺站
龍山商場&美食街
本商場成立於1968年8月,原位於龍山寺前萬華十二號公園預定地。後因該址興建捷運龍山寺站、艋舺公園與龍山寺地下街,1993年12月安置於萬華車站廣場,地址為康定路台鐵萬華車站前B區。之後萬華區行政大樓完工,於2004年11月遷入和平西路三段120號地下一樓至三樓現址。
台北市境內眾多商場之一暨龍山寺週圍七大商街之一,附近七大商街包括龍山寺地下街、龍山商場、大理服飾街、西昌街、廣州街、梧州街及華西街攤販臨時集中場等。
地下一樓、地上一樓為美食街,地上2樓、3樓為百貨區
中午在一樓美食街吃個午餐
這裡有賣各式各樣的餐點,但是對我來說多數價位都偏高於是點了一份便當來吃
地址:台北市萬華區和平西路三段120號
三水街街屋為「廖福記米商」之街屋,磁磚與洗石子的立面,展現出日據中後期現代主義的住商型街屋
平民式紅磚街屋
新富町文化市場
前身為「綠町食料品小賣市場」,為解決綠町市場因位處偏遠而長期經營不善的問題,日治政府選定新富町三丁目二十一番地現址,將市場移地改建,更名為「新富町食料品小賣市場」。興建於1935年新富市場,同年6月28日正式開業,館內則有肉品、鮮魚、蔬菜、雜貨、菸酒、糕點與食器等30多個攤位。
1990年代起,台灣整體社會結構變遷,一般小家庭外食情形越來越頻繁;另外,民眾在教育水準提高後,對於飲食衛生的要求也更嚴格,陳舊的傳統市場空間逐漸被整潔明亮、營業時間較長的現代化超級市場所取代。
社會環境的轉換,加重了新富市場的困局。多數新富市場攤商在生存壓力下被迫遷出、另尋營業地點,市場內的攤位被當成置物、預備食材的後場,僅剩位於大門附近、緊鄰東三水街市場的雜貨店、豬肉攤與裁縫店,依靠地利之便勉力經營著。前代的攤商經營者逐漸年老退休,他們的孩子多半離開市場、另謀生計,市場內的昔日活力終於無以為繼。
儘管新富市場長期的發展停頓,但也保留下日據時期的建物原貌,於2006年正式被指定為市定古蹟,數年後,古蹟內的攤商陸續遷出,並於2013年由台北市市場處完成空間修復。
新富町食料品小賣市場
市場本館馬蹄形的平屋頂由鋼筋混凝土樑支撐,牆體為加強磚造,外牆以洗石子做出洗鍊的水平飾線,每一個入口處上方都設有雨庇,屋頂以混凝土澆製,並以鋼筋混凝土樑支撐。整體建築風格簡潔、少有裝飾,並且擁有很強的機能性,例如它的馬蹄形平面,在全台公設市場中相當罕見,不只創造了一個流暢的購物動線,獨特的中央天井,也同時滿足了市場內部通風與採光的需求。
這獨棟木造的日式建築,當時作為管理員的辦公及宿舍空間,雖然一棟建築結合兩種功能,但公私兩種空間的動線,被清楚地切分開來,事務所出入口朝西、緊鄰市場本館大門,便於攤商洽公;居住單元則有獨立出入口朝北,可直接通往東三水街,日式建築四周的圍牆,也讓居住者的生活,能與市場保持一定距離。
地址:台北市萬華區三水街70號
老松國小
創立於1896年,原址為國(日)語學校第二附屬學校,1955年2月,正面校舍(北棟)添建為三層鋼筋水泥大樓。校舍走廊為半圓拱式,為早期小學校舍的典型形制。在1960年代曾是全世界人數最多的學校,1966年甚至創下1萬1110人在校就讀的記錄。1999年指定正面校舍(北棟)為市定學校第三級古蹟。
老松國小的校舍雖屬對稱式的佈局,但教室空間高敞,光線明亮。走廊設計為半圓栱,帶有一絲古典趣味,它是日據中期台灣的小學校舍之典型例,值得保存。
馬賽克壁畫
老松國小校徽
蒲添生大師的作品-「羽化成蝶」
1992年5月台北私立健康幼稚園舉行校外教學活動,途中發生遊覽車火燒車事件造成23人死亡,其中包含捨身救人的林靖娟老師,奮不顧身的搶救受困在車上的小朋友,最後懷抱四位兒童與來不及逃離的人一起罹難,大愛犧牲,而震驚社會。
此為蒲添生大師應李前總統邀約製作林靖娟老師紀念銅像,歷經四年構思,創造大型雕像,林老師容貌安詳,左手環抱幼兒,右手伸向天空,手指上停駐一隻蝴蝶,象徵她「羽化成蝶」,飛向永恆。
這個雕塑作品也是他人生最後一個作品,在他創作第三年部性發現罹患胃癌,但是為了完成紀念雕像而放棄積極治療,於1996年5月15日奮力完成林靖娟老師紀念銅像後,5月31日病逝台大醫院,享年85歲
蒲添生:「當我創作停止時,就是我生命的結束」。
地址:台北市萬華區桂林路64號
艋舺清水巖祖師廟
建立於1787年。主祀的清水祖師陳昭應是福建安溪移民從故鄉請來,共有7尊,其中以蓬萊祖師最靈,也就是所稱的「落鼻祖師」。相傳天災地變時,祖師的鼻子就會自行掉下來,警告信徒,一直到災變過去,才又會自行回復。 此廟在日據時代,曾設「洲立二中」,即今「成功中學」之前身。
受道教、台灣民間信仰影響極多的佛教廟宇,除主祀宋代高僧清水祖師外,並配祀天上聖母媽祖、關帝君、文昌君、地藏菩薩、魁星及福德正神等眾神祇,與「艋舺龍山寺」和「大龍峒保安宮」合稱為「台北三大廟門」。
現存為三開間兩進兩廊兩護龍的建築形制,又稱為「七包三」。兩殿間以左右廊相連共同圍住中庭,兩側護龍與中軸建築以過水廊相接,為臺灣中型寺廟典型格局。在前殿中門前,有一對粗壯的龍柱;而兩側的山牆,有十八世紀末至十九世紀初的磚雕圖案,為廟中現存最古老的藝術品。此外,在樑架、石壁、龍柱上,也都刻有清朝的帝號年代,都是渾厚樸拙的作品,所以曾被稱為表現清代中期最具特色和藝術水準的台灣廟宇。
地址:台北市萬華區康定路81號
台北第一街-貴陽街
貴陽街是一條位於台北市的街道,路名源自貴州省貴陽市,行經中正區和萬華區,以中華路分為兩段,二段為單行道。其中西園路以西的部分是艋舺的起點,被稱作「台北第一街」,是台北市最古老的街道。過去分為「大溪口街」、「歡慈市街」、「直興街」、「草店尾街」、「祖師廟橫街」等,直到1947年改為今名。
此四連棟街屋特色是頂樓有著美麗的綠色欄杆,二樓則為藍色的鐵窗台,下方則為灰白色的洗石子
朝北醫院
朝北醫院創辦人李朝北為日據時期艋舺名醫之一1919年畢業於臺灣總督府醫學院(台大醫學院前身),1921年在貴陽街、西園路口開設朝北醫院,在當年有「北仁安南朝北」的說法,1936-1939年曾任台北州台北市會議會為日據時期第一屆民選議員。
建物轉角立面的洗石子裝飾及泥塑裝飾精緻,立面類似吊筒的垂花裝飾,源自閩南建築的傳統裝飾,在台北市屬罕見,另二樓木作隔間尚存,尚可見原有醫院舊貌。
地址:台北市萬華區貴陽街二段181號、西園路一段41-5號及41-6號
艋舺青山宮
建於1854年,供奉的是靈安尊王,又稱為青山王。相傳惠安漁民把靈安尊王從大陸請來時,當神像經過舊街(今西園路),突然抬不動。經過擲筊問神後,才知道靈安尊王要住在當地,所以信徒就在舊街建廟。剛好那時候流行瘟疫,不過只要向靈安尊王祈求,就能平安健康,因此信徒愈來愈多,並共同籌款蓋新廟,也就是現在青山宮。
這是一座三進的木石混合造寺廟,經歷了多次的整修,相當精美,如八角形藻井,相當可觀,整修用料也都頗有典故,如前殿的石柱與石垛,就是取自圓山神社所遺之石材。
地址:台北市萬華區貴陽街二段218號
華西街觀光夜市
過去華西街21巷一帶因巷道彎曲,被稱為「凹𦙒仔街」,清治時期時是船夫與碼頭工人的落腳處,娼館、酒樓林立;日治時期的有明町一帶曾被指定為遊廓。戰後更名為「寶斗里」,是台北過去有名的紅燈區。1997年,市政府決議廢除公娼,改闢為觀光夜市,由民俗藝品和臺灣特色小吃進駐,逐漸發展成今日樣貌。
這是台灣的第一座觀光夜市,以販賣各式山產海鮮野味小吃為大宗,是國內外觀光客最鍾愛的景點之一。早期這裡以殺蛇表演聞名,有「蛇街」之稱,如今在保育意識之下,店家大多轉型為養生的蛇料理,挑戰食客的膽量。
夜市入口處的中國傳統牌樓建築、沿途的紅色宮燈,極具特色
捷運西門站
曾經台北城門-「寶成門」已經被拆除,現在則立一個西城門意象供遊客憑弔。
遊客來西門町打卡的銅像
西門紅樓(2013/04/04造訪)
1908年西門紅樓是台灣第一座官方興建的公營市場,原來的名稱是「市場八角堂」,亦是今天全島所保存最古老完整的三級古蹟市場建築物。由當時任職台灣總督府營繕課、擅長西洋建築風格的日籍建築師近藤十郎設計。以「八卦造型」取其八方雲集之意作為市場入口、「十字架造型」作為市場主體的特色。目前眾人所稱的八角樓和十字樓,另加上緊鄰兩旁的南北廣場統稱為「西門紅樓」。
西門紅樓歷經市場、書場、電影院、劇場的角色變換,自2007年起,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委由台北市文化基金會營運管理,以文創平台推廣形式,欲達成振興西門町街區發展目標,歷經10餘年經營,已逐步累積文創能量,形塑成現今臺北市甚至是台灣指標性的文創及藝文據點。
一樓為展示、文創精品販售及餐飲複合式空間;二樓為藝文展演空間,與不同類型之藝文團體進行合作,除讓遊客們體驗喝茶看戲之難得體驗外,亦達到扶植藝文團體及推廣之目的。
八角堂的牆體為紅磚,樓板為鋼筋水泥,但屋頂為鋼骨桁架,有如雨傘骨般呈放射狀,非常具有特色。
西門紅樓露天酒吧區
紅樓後方改為河岸留言西門紅樓展演館
地址:台北市萬華區成都路10號
西本願寺
本廣場原係日據時期之西本願寺,1897年日本真宗本願寺派開教始購買,作為正式賜院預定地,1922年後陸續興建西本願寺御廟所、鐘樓、樹心會館、輪番所、本堂、參道等。二戰後,歷經警備總司令部、大陸與中南部移民聚居、中華理教總會等用途。1975年遭大火焚毀,隱沒於四周漸起的都是違章建築群裡面。直到2005年台北市拆除違建及綠美化此地,並於2006年將樹心會館、鐘樓指定為市定古蹟;而輪番所、本堂臺座、御廟所臺基及參道則登錄為歷史建築。2012年完成廣場興建與建物修復工程。
日據時期之西本願寺為當時台北乃至台灣最大之日式佛寺,與「東本願寺」、「臨濟護國禪寺」、「曹洞宗佛寺」等共同為當時重要佛寺之建築代表。
樹心會館
1923年建立,因台灣總督兒玉源太郎生前曾賜「樹心佛地」匾額,因此將其命名為「樹心會館」,主要作為教育及弘法場所。整體配置為T字形,屬於「和風」;磚結構及木屋架則是西洋風格,修復方式採原貌復原。
西本願寺鐘樓
目前所看到的鐘樓建於1922年,立於約一丈高的人假造山上,鐘樓屋頂為「入母屋」,有精美的「斗拱組」,大銅鐘於1901年先行鑄造,二戰後遺失,目前懸掛者係參考同時期銅鐘樣式仿作而成。
輪番所(捌拾別茶)
這棟建築是西本願寺中保存較為完整的部分,為傳統日式宿舍建築,與青田七六的格局頗為類似,但是兩者不同處在於:前者是大學教授的住所,後者為台北別院住持休息之處。裡面的空間目前做為素食餐廳與品茶空間用途。
地址:台北市萬華區中華路一段174號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