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0:台北市大同區(056)
旅行日期:2017/09/06
(三)
大龍峒介紹
早期是平埔族凱達格蘭族其中一支的聚落,其社名在荷蘭時代以Pourompon 表記,至清代初期則用漢字寫做「巴琅泵」或「大浪泵」。隨著18世紀初漢人開始大規模墾拓臺北盆地,大浪泵逐漸有漢人落腳定居,1742年由同安籍的居民返為故里,迎回白礁鄉慈濟宮的分靈,確立當地漢人的信仰中心保安宮。
四十四崁街
這是位於保安宮前以西的哈密街,1802年創建,次年落成。當時大隆同王智記、陳蘭記等業戶,合資成立「金同成商號」,於本街建造閩南式連棟店鋪南北各二十二間。因河洛話稱店一間為一坎,故稱「四十四崁」。每間店鋪大小相同,闊一丈七尺半,縱深各為一進三落袋過水(天井),而亭仔腳(騎樓)相互連通,形成整齊劃一之街面。東西各設有一隘門以防盜,東書「小邑絃歌」,西書「大隆同」。其後因市面繁榮,又逐漸往西發展至「內土地公」(和安宮),因此,原四十四崁街稱為「頂街」,新的街道稱為「下街」
四十四崁舊址
今哈密街街景
陳悅記祖宅(老師府)
1807年,居大龍峒四十四坎的陳遜言於大龍峒附近淡水河河岸邊的四合院落成。兩拼四合院組成的該祖宅,做為淡北重要的士紳家族,擁有廣闊的交際人脈,反映在建築的空間需求上,先後興建公媽廳作為陳家祖先祭祀的中心與公館廳為陳家的社交中心兩大建築組群。又因其陳遜言家譜所記載的公業統號為「陳悅記」,因此一般人都稱此宅為「陳悅記祖宅」。
1811年,陳遜言四子陳維英誕生,少時曾受業於同家族舉人陳維藻,為台南府學生員,1841年任教篆(教師),1851年,陳維英被台灣道徐宗幹舉孝廉方正,1859年鄉試中舉人,並被授內閣中書。他日後任教於明志,仰山,學海等書院,因此被尊稱為「老師」。也因其故,陳悅記祖宅亦被稱為老師府。
陳家的崛起與發展和當時的社會脈動息息相關,對於清代北臺灣的歷史發展造成重要的影響。尤其是陳家多人積極的致力文教,使大龍峒名士輩出,故地方人士尊為「老師」,稱其宅為「老師府」,為大龍峒地區清代文風鼎盛的象徵。
由公媽廳與公館廳兩四合院並排組成。採坐東朝西,兩廳皆面向西方淡水河。公館廳為單護龍建築,除了內部構造與廳數配置與公媽廳不同之外,其規模與面積都與公媽廳相似
「樹德之門」匾,1848年臺灣府淡水撫民同知黃開基所贈。
公媽廳為雙護龍建築,三進連同後來增設的四進縱深為20m。
地址:台北市大同區延平北路四段231號
大龍崠保安宮
供奉保生大帝俗稱「大道公」或「吳真人」,其建地有三千餘坪,為全國最大的保生大帝廟宇。由福建安籍居民分靈來台,於1805年建廟,佈局宏偉,包括前殿、正殿、後殿,兩側配以東西護室及鐘鼓樓,形成完整的三殿回字型格局。廟宇落成後逐漸成為同安鄉人來往,在大龍峒發展成四十四崁聚落。日人據台,佔用甚久,嗣經地方仕紳請願,始准還讓。1917年重修,復其舊觀。
前殿(三川殿)
面寬五開間(兩柱之間的空間為一開間);中央三開間闢三門,以左門為龍門、右門為虎門,門口擺放仁獸一對;左右並各有一山門,共十一開間,建築木結構採二通三瓜式,以歇山重簷、假四垂屋頂及硬山等,構成了保安宮屋宇高低錯落、屋簷翼角飛揚的視覺效果。大楣上雕有雙龍雙鳳,四角雀替雕有飛龍與鰲魚,中樑則設計辟邪的太極及後天八卦圖案,另外在「看架斗栱」上刻有神情各異的八仙、賜福天官與騎鶴仙翁。
前殿龍門
前殿虎門
正殿
建築物採獨立格局,面寬五開間,重簷歇山式造型,頂飾七級寶塔與精緻剪黏,建築木結構為三通五瓜式,高大的屋頂獨佔了大部分的視野。就外觀而言,正殿形制嚴謹且造型厚重,用三十六柱,迴廊用二十柱,四平八穩,左右對稱,似乎相當平穩對稱,其實左右是有些許差異的,這是1917年重修時,陳應彬與郭塔兩位匠師對場競技的結果,造就左右外觀各顯神通的趣味性。
殿前的丹墀為祀神、修煉與齋醮的場所。殿內的用料,與一般寺廟不同,以碩大的瓜筒取代華麗的藻井。後步架上的木雕十分特別,承托簷口的橫樑用「憨番扛大杉」來代替斗栱,使結構更為穩固,「憨番」光頭凸肚,造型甚為逗趣。還有故事性的「人物」員光雕刻,精細生動,值得細細鑑賞。
東西護室與鐘鼓樓
位於正殿兩側,紅色素燒屋瓦與白色山牆,素而無華,益顯特色。鐘鼓樓建於東西護室的頂上,為歇山重簷式建築,其四角形樓閣,與台灣常見的六角形有所不同,造型甚為特殊。
東邊的鐘樓與西邊的鼓樓,分別由陳應彬和郭塔兩位匠師主持工事,在木雕設計與彩繪圖案的風格上不盡相同,在鐘鼓樓秀面分別題有「鯨發」、「鼉逢」匾額,鐘樓屋簷下的網目斗栱,交叉縱橫,為高難度的木結構技巧,斗座上還飾有「松鼠南瓜」的木雕,南瓜多子,松鼠為「送子」諧音,有多子多孫的寓意;而鼓樓簷下也刻有精緻的「蓮花」吊筒、「飛鳳」雀替及「螭虎」栱,可見鐘鼓兩樓各有不同。
大龍峒保安宮正殿四周壁畫,均出自臺南名師潘麗水之手,1973年完成,每幅壁畫均構圖嚴謹,且用色華麗又典雅,深具老練筆觸。主題有中國古代的神話與歷史故事,可視為潘麗水重要代表作之一。
「朱仙鎮八槌大戰陸文龍」之插畫
正殿後方之「八仙大鬧東海」之插畫
後殿
又稱「神農殿」,主祀神農大帝。相傳在一百多年前,臺北好幾個月不下雨,所以住民就虔誠祈求神農賜雨。果然,沒經過多久,就下了一場大雨,解除乾旱,所以住民就恭迎神農大帝到保安宮後殿奉祀。此外還有祭祀至聖先師孔子。
建築形式為單簷硬山造型,呈九開間,木結構則採用三通五瓜式,與三川殿、正殿相同,以渾厚的通樑及瓜筒來展現木結構之力學美感。後殿的特色為殿內雀替雕有飛鳳的木雕,造型優美,而用來接榫的花草座與獅座的木雕,工法也極為細緻。
地址:台北市大同區哈密街61號
金塗成洋樓
大稻埕葉宅建於1926年,為商人葉金塗所建,三層樓紅磚外觀宏偉、雕飾線條華麗,據說還有裝潢以假山水與滿園花草的風雅庭院,吸引仕紳賓客們時常拜訪進出。
外牆半圓拱上的「泰」字雕飾取自葉金塗所經營的商行「金泰亨商行」之商標,兩側並以鳳梨圖案泥塑,清楚說明經營項目。呈現出葉金塗先生從事鳳梨貿易致富之「鳳梨王」鮮明形象。
葉金塗先生逝世後,子孫移民海外,宅邸曾租給醫院、報社、酒家等用途,房屋甚至一度因年久失修荒廢成為遊民聚集地。1997年建設公司原本規劃改建為全新大樓進行出售,經北市府多次協商,最終保留保安街立面,並於重慶北路上建造仿古立面,其餘拆除重建,重新規劃為地下三層、地上十四層的辦公大樓。目前一至三樓由連鎖咖啡店進駐,外觀以灰色花崗石材裝飾的新建築部分,則由飯店進駐使用。
地址:台北市大同區保安街9號
大稻埕教會
前身是「大龍峒教會」,為牧師馬偕於公元1875年所創立,因清法戰爭期間,民眾攻擊各地禮拜堂,大稻埕教會受損嚴重變成廢墟。後來,臺灣巡撫劉銘傳同意撥付的賠款,在牛磨車街重建,並更名「枋隙教會」,為當時全臺教會最具規模的殿堂。1915年有臺灣茶業之父美譽的李春生提議獨資捐地建造,並改名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大稻埕教會」,即今日舊禮拜堂樣貌,為台北市僅存的3座建於日據時期且興建年代最早的長老教會教堂。
建築樣式雖仿西方教堂圖樣建造,但立面洗石子裝飾的山牆,融合經典中西風格,並有許多臺灣傳統圖案。山牆上方有流暢的曲線形山頭,山牆兩端,各有一座小尖塔,下方是一對仿柯林斯式柱頭的柱子,在山牆中央有一扇周圍有泥塑裝飾的牛眼窗,下方有哥德式的尖拱和傳統浮雕,是日據大正時期大稻埕一帶建築常見的設計。特別的是全國絕無僅有的「無大門」設計,遵循男子由左邊門進出,女子由右邊門進出,
呈現當時「男女有別」的禮儀觀念。
地址:台北市大同區甘州街40號
貴德街歷史
靠近大稻埕碼頭的貴德街是台北市最早的洋樓街,又稱「建昌街」、「千秋街」,為台灣第一條現代化街道。劉銘傳擔任台灣巡撫的時期,官府機構如電報學堂、郵政總局、警察分署等等都曾設於此地,也是當時外國人居住的地區,還有富商、洋行聚集,是大稻埕最繁華的街區。富商如李春生、辜顯榮、陳天來都在這條街或附近建造自家豪宅,因為在淡水河邊,河水經常氾濫成災,所以樓房地基比一般房屋還要高。貴德街日治時期稱為「港町」,為大稻埕地區重要街道之一,是當時大稻埕最主要的茶業製造加工中心。
大稻埕千秋街店屋
昔日為茶葉加工店的千秋街店屋是一個兩層樓、兩連式的建築,屬於簡約型態的磚造式街屋,二樓部份採高窗設計,外牆位置的清水磚至今仍完好保存,同時仍保留原有的陽台、天井、以及竹節式落水管等,而屋頂方面的格局完整,地基方面刻意加高構築,主要在防止淡水河的淹水問題。透過此建築的保存,能夠令人回想、回味十九世紀末的年華古風。
地址:台北市大同區區貴德街51、53號
李春生紀念教堂
大稻埕富商李春生,是因做洋行買辦起家而致富的大稻埕傳奇人物,他幫助英商經營臺灣北部茶葉產銷,成效甚佳,被稱為「臺灣茶葉之父」,是外銷臺灣茶到歐美各地的先驅者。
李春生本身是基督徒,為人樂善好施、熱衷於公益服務,在民間享有極高的聲望。除此之外,在劉銘傳推動現代化建設時貢獻不少心力,由後代捐建的李春生紀念教堂,即是為了紀念他生前對大稻埕地區的貢獻。
地址:台北市大同區貴德街44號
陳天來故居(錦記茶行)
陳天來父親陳澤栗任職於廈門怡記洋行,因而認識買辦李春生,李春生至大稻埕經營茶行,陳澤栗也到大稻埕販賣木炭,供應茶商使用,陳天來跟隨父親在大稻埕經營木炭行,但認為茶行有利可圖,1891年開設「錦記茶行」。
此建築約興建於1920年,「錦記茶行」販賣烏龍茶、包種茶等,由此銷往世界各地,尤其南洋,有分店或據點。除此之外,還一度跨越業經營匯兌業務。
陳天來事業經營極為廣泛,曾興辦大稻埕幼稚園,並投資臺北蓬萊閣酒家、永樂座劇場、臺灣第一劇場等休閒娛樂事業。並也熱心公益,曾協修臺北孔廟。
1樓為交易空間,2樓為茶商招待所,3樓為住家之用,外觀為仿巴洛克式風格,建築體分為中央主體與兩側衛塔,主體上有垂花、拖架等裝飾,還有古典立柱、大拱廊等結構,十足浪漫情調。過去是大稻埕茶商固定聚會品茗、遠眺淡水河碼頭的招待所,名聞遐邇。
二戰期間台灣總督府在台施行「皇民政策」,特別將陳天來故居這棟建築選為「模範住家」,日本親王訪台時,還特別安排到此參觀,2006年被登錄為臺北市的市定古蹟。
因為貴德街為百年街道,路幅狹窄,不易拍攝全貌,因此只能夠往側邊或由正面全景拍攝之。
地址:台北市大同區貴德街73號
大稻埕辜宅
建於1910年代,辜顯榮取得台灣官鹽專賣權後於淡水河畔建築鹽館辦公室與後棟的三層樓住宅。辜顯榮是前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的父親。
台灣光復後曾為著名的榮星合唱團所使用。1963年以後作為幼稚園,同時期辜顯榮在鹿港老街另建造一座風格相異的洋樓住宅。
建築仿西洋後期文藝復興式風格,前面設拱廊,外表是淡黃色面磚,還有典雅的拱窗與釉花欄杆,正面中央山牆上的繁瑣勳章與洗石子浮雕裝飾,反映了那個時代西風東漸的風潮,展現出當時富商的自信與氣派。室內樓梯、二樓天花板皆式檜木製造,並有精美的大理石壁爐,屋況目前保存良好。
地址:台北市大同區歸綏街303巷9號
大稻埕之春雕像
聖母無緣罪主教座堂
十九世紀末,道明會來到台北傳教,並於1889年在大稻埕建立第一座教堂。1905年,道明會林茂才神父來到大稻埕,後在教堂現址一帶購入大量土地,並於1911年興建哥德式教堂一座,於1914年落成,稱為「蓬萊町大聖堂」,為日據時代台北市內規模最為宏偉的建築之一。1916年,道明會又在教堂旁成立女學校,即今之「靜修女中」。建築在二戰末期發生的台北大空襲中遭盟軍炸毀,剛復後僅以木板在原址旁興建簡易教堂使用。
1959年3月,吉朝芳神父就任該堂主任司鐸後,即以重建大堂作為首要任務。經過多方奔走,1959年7月5日在郭若石總主教的主禮下,重建工程正式開工,於1961年5月竣工。
地址:台北市大同區民生西路245號
私立靜修女中
靜修女中為1916年天主教教會在台設立的第一所女子中學,由於首任校長根禮孟德斯為西班牙神父,建築外觀融入了西班牙情調,曾經是台北大稻埕一帶的著名地標。
1983年拆除改建,但仍沿襲傳統,七樓以上屋頂完全按舊建築興建,南面再搭配圓形鐘樓,更顯富麗堂皇;1985年甫建造完成,即轟動北市,一舉獲得建築設計大獎,1994年又被票選為台北市十大最具特色建築物,獲頒文化門牌紀念獎,可說集歷史、榮耀於一身。
地址:台北市大同區寧夏路85號
文萌樓
位於大同區的歸綏街,曾經是公娼館聚集的地方,與萬華區華西街齊名為百年老字號娼館,共同見證台灣性產業的歷史興衰。日據時期將這條花菸巷弄的地方劃設為漢人的風化區,專門服務中低階層的勞動者,夜晚一到來往人群川流不息,也帶動周遭有關性產品的店家林立。
是全台唯一被保存為古蹟的合法性產業空間,紀錄臺灣日治時期性產業歷史與近代臺灣社會運動史的一頁。文萌樓周邊一帶,最早皆為清代土埆厝,現存結構體,應為1924-1925年間建成之兩層樓建築,從外觀形式上推測,應與文萌樓左側建物為同一時期所建,皆為「四柱三窗」。日人移植歐洲巴洛克建築元素覆以黃綠色國防色磁磚,立面外觀則與文萌樓右側建物相同。
一樓內部則有公娼執業房六間,在兩年廢娼緩衝期時改建為四間;前面為客廳,後面則有廚房及盥洗室;二樓則有兩間執業房,兩間自用室,為娼館管理員住所及公娼短期宿舍之用。抗爭運動時期文萌樓成為公娼自救會集會與活動集結的場所,今日文萌樓仍大致保留過去公娼館時期之格局與陳設。
目前公娼館已經轉型為「身心靈性/幸福雜貨店」,提供性諮詢、精油按摩、幫人算星座塔羅派等服務。
地址:台北市大同區歸綏街139號
台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原台北北警察署)
台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的前身,為1933年日據時期興建的「臺北北警察署」,由臺灣總督府官方營繕課設計建造,彼時為彰顯統治成就,這棟象徵統治威權的建築,乃是用當時最先進的洗石子、磨石子工法建造,並使用馬賽克磚造、西洋圓柱等東西美學融合裝飾,同時內部已設有汙水處理、電燈、電話等現代化設備,堪稱是1930年代的指標性建築。
戰後,臺北北警署由臺北市警察局接管,戰後歷經「刑警總隊」、「大同分局」等身分,因空間不敷使用,建築量體增建南側及三樓,西北向立面改為紅白二丁掛面磚,逐漸形成大同分局外觀,原日治時期建物樣貌幾乎已完全遮蔽。
市政府1998年公告為市定古蹟,2006年定位為「台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籌備處」,2013年大同分局搬遷後由文化局接手,並展開為期4年的古蹟修復與室內裝修工程,2014年開始進行古蹟修復工程,修復方向為回復日據時期原有的2層樓樣貌,並剝除後來增加的外層增建物與油漆,保留外牆原始抓紋面磚仿古修復,完整留下了現今全臺僅存的扇形拘留室與當年刑求用的水牢,讓古蹟得以自身面貌直接與現代民眾對話。已經於2018年10月對外重新開幕。
地址:台北市大同區寧夏路87號
陳德星堂
陳德星堂為台北地區陳氏大宗祠,清末光緒年間(1892年)原在台北府城內,日據初年日本政府徵用此祠堂原址作為建造總督府用地,並以大稻埕的陸軍(原清軍奎碧樓營區舊址)用地交換。陳氏族人後於1912年興工重建,兩年後於現址落成啟用。
建築方位為坐東北朝西南,主體建築的平面布局屬於二落二廊及二護龍之建築格局,二落即三川門與正殿,二廊即連接三川門與正殿的廊道,二護龍是左右護室,建築左右對稱,是典型傳統漢式中型寺廟建築的平面配置。
陳德星堂為台灣著名匠師陳應彬所設計建造,建築造型優美,雕琢細膩,尤其三川殿的重簷歇山式屋頂,木造結構及斗拱精美,屋簷及屋脊、面、線流暢,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又名「陳氏大宗祠」
前殿後方由于右任題的「義門永昌」匾
前殿石雕雙龍柱,被認為是近代台灣較早出現一柱雙龍之列,對後來的寺院有很深遠的影響。
前殿柱子特寫
陳誠題字的「紹得貽徽」匾額
正殿分為正中、左昭、右穆三個神龕。正中神龕前的供奉太始祖重華公神像(帝舜),左昭神龕前的供奉忠順王神像,右穆神龕前供奉開漳聖王神像。也供奉許多陳氏先人牌位,龕尺度巨大、木雕極為豐富,以精湛的鈎欄為其特點。龕前的錫製祭具與仙人燭台保存完整,造型精湛為台灣罕見之例。
1914年各地方人士為慶祝陳德星堂竣工所敬獻的器物,包括署名眾裔孫的「德星堂」匾、日本總督佐久間左馬太「漢唐柱石」匾
正殿牆面書寫有「禮義廉恥」等文字。下方紅色開路木牌上面佣金漆寫著「迴避」、「唐忠順王」、「開漳將軍」、「太子太傅」等字,以彰顯身份。
清光緒十七年的古鐘
三川門正前方立有一座照壁,照壁之內闢有庭院,裡面有池塘。
地址:台北市大同區寧夏路27號
日新國小
1917年,日治政府將水田及部份沼澤地開闢為學校,稱為「大稻埕第二公學校」。由於校舍分階段建築,先借用永樂國小上課,到了1920年8月第一期校舍完工,遷入太原路現址。
日新國小前棟教室的「紅樓」,是以臺灣煉瓦株式會社生產的TR紅磚作為主要建材。當時期日新公學校負責招收臺籍學生,就建築規模與氣勢,雖不及招收日籍學生為主的建成小學校;但以質樸的紅磚、拱型的長廊,讓學校充滿了人文與古典的氣息。
入口車寄部份一直是從日治時期保留至今的建物重要象徵,並保有主要入口指標的方向性。
紅樓是以石灰、砂石、紅磚等為主要材料建造,2010年財團法人旺台環境文化基金會修復日新國小的時候,參照當年原建材以保存紅樓古風,主要建材為基隆港西岸六號碼頭,蔡合源基隆冷凍廠90多年歷史建築拆除後,運用人工精細的清除TR紅磚表面灰漿,完整地取用了36,500塊同期生產的TR紅磚為主要建材來修復紅樓。於2012年1月5日經臺北市文化局列為歷史建築物。
地址:台北市大同區太原路151號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