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3:台北市北投區(012)
旅行日期:2017/09/12
(二)
搭乘國光客運到達捷運大橋頭站後再步行至捷運民權西路站前往北投地區行腳
北投長老教會
馬偕博士於1872年3月9日遠從加拿大渡海來台,從淡水上岸,開始他的宣教、教育、行醫服務社會等工作。之後於1876年3月21日在北投設立一所平埔族佈道所,約在今日北投國小附近,並於1891年現址購地建立教堂
1912年6月建造,建造人是吳威廉牧師。雖然看來平淡不起眼,但距今已有105年歷史,是「北投社」原住民和他們後裔的精神場所。而且在日本統治台灣時期,北投教會曾一度被日本政府徵收為倉庫。
這座以紅磚及木屋架構成的小教堂,風格接近英式鄉村教堂,頗具特色。正面中央有一入口,其上有弧形及三角形結合的山牆。外牆則採用下寬上窄的耐震扶壁,磚柱可見洗石子橫帶裝飾,女牆欄杆柱上置小球,表現簡化的「東西合璧」的建築特色。
地址:台北市北投區中央南路一段77號
周氏節孝坊
周氏名絹,生於1788年,卒於1846年。早年喪夫守節撫孤,侍奉翁姑至孝,其堅貞事蹟令當時任內閣中書的陳維英將建坊案呈請禮部,經禮部職名閩浙總都劉珂等於1850年題准建坊,坊於1861年建成。此坊原為四柱三間三層石造、1897年大地震,坊自二層以下部分倒塌,1992年由市政府予以復原整修,現已成為當地街巷之重要地標。
地址:台北市北投區豐年路一段36號
北投穀倉
建於1938年,當時屬於「有限責任北投信用購買組合」所經營。從1904年開始,為因應二戰,台灣總督府採取糧食配給的措施,從生產、儲存到銷售全部管制,北投穀倉成為官方指定儲存糧食的處所。戰後北投成立農會,繼續服務人民,除了供銷外又有信用貸款的服務。
建築平面呈曲尺形,包括辦公室、碾米機房及長條形的穀倉,穀倉的屋頂突出通緝小屋頂,俗稱為「太子樓」,內部以中央輸送帶分為左右兩邊的倉庫,並以磚造拱廊予以隔熱。穀倉共分隔為十二間,隔牆以磚砌成,牆上有竹編網,可使稻穀防潮,屋頂桁架全為木結構,迄今仍保存完整。值得重視的是碾米廠設備為質地優良之檜木所造,整體建築保存良好。
牆壁上面有寫「陽明山管理局北投鎮農會倉庫」等字樣,可見建物本身已超過六十年的歷史
地址:台北市北投區大同街153號
日據時期日人為發展新北投地區溫泉觀光產業,而興建新北投支線,於1916年設置「新北投乘降所」後改稱為「新北投驛」,「新北投」的名稱,由此而生。新北投車站為北淡線甚至是台北市僅存的百年車站,其站體為木造結構,簷架下的雕花托座及1937年因擴建站體產生的3+1組合老虎窗,為車站建築一大特色。然1988年因北淡線停駛而走入歷史並將站體拆遷至彰化台灣民俗村。
2003年文化資產保存意識抬頭,台北市政府與民間團體攜手爭取車站回家,幾經波折後,日榮資產股份有限公司有感於台北市民對於車站返鄉的熱忱與期盼,同意無償捐贈新北投車站予台北市政府文化局。車站重組位置於2016年以模擬站體試驗交通議題,最後定案於原址附近的七星公園內,於2017年4月重組完成再次對外開放。
文創商品任君挑選
地址:台北市北投區七星街1號
北投凱達格蘭文物館
十層樓高的主體建物,外牆是錯落分明的石板建材,彷彿是一棟會呼吸的房子,設計強烈簡約,與周圍的溫泉旅館、北投溫泉公園相呼應。
一至三樓除了展出原住民文物和平埔族群重要的珍藏外,文化館的公共空間也是表演、活動、集會、技藝研習中心,更是都會原住民凝聚族群的情感場域。文化館也提供原住民主題圖書閱覽服務,多元族群的藏書可增進遊客對原住民文化藝術的欣賞與認知,啟發學童對多元族群的探索、認識。
凱達格蘭文化館自啟用至今,舉辦了許多原住民文化系列活動及傳統手工藝展,許多原住民藝術家的作品也會在這裡展出,讓原鄉與都會、傳統與現代,融合在一起,發揮文化館重要的涵義。臺灣多元的族群發展出多彩多姿的文化色彩,文化館不僅是全國原住民文化典藏的寶庫,也是原住民的文化藝術多功能研習中心。
凱達格蘭族風格的織布展示
地址:台北市北投區中山路3-1號
石拱橋
北投公園裡面的「石造拱橋」,石砌厚重粗獷古樸,造型優雅美麗,算是稀有而且是唯一,在台灣其他地方並未見到同樣造型之古橋,具有永久保留的價值,橋身以石材疊砌修形,在公園搖曳的葉隙光影下,呈顯出石材特有的質樸原味,長久以來成為遊客們留下倩影的絕佳景點。
石造拱橋應該是與公園同時在1913年建造的,設計者不祥。建造者則應為當時的台北廳長井村大吉,其三級古蹟「北投溫泉公共浴場」亦由其所建造。石造拱橋應即是在當時隨公園建設而跨過公園內北投溪的建物,北投溪上原有「大屯橋」、「七星橋」、「秀實橋」、「湯元橋」等數座日本時代的橋樑,但在陸續拆除與改建後,僅存此一最具歷史的石拱橋,值得我們永久珍惜保存。
北投溪景色
台北市立圖書館北投分館
圖書館北投分館是臺灣首座綠建築圖書館,座落於於北投公園內,與溫泉博物館比鄰,地下一層、地上二層,總面積650坪的圖書館,建築物以木構造為主,外觀像是一座大型的高架樹屋,並運用了大量的窗戶及大片落地窗,巧妙的利用自然光線,向大自然借景。建物使用木材及鋼材皆可回收再利用,以減少廢棄物對環境的破壞。在室內健康與環境指標方面,對於木材建材除做白蟻防治外,並使用生態塗料及免除不必要的裝修工程,減少污染及有毒物質的釋放,避免影響人體健康。
室內書香,戶外鳥語,相映成趣,閱讀成了一件愜意、享受的活動屋頂為輕質生態屋頂,設有太陽能光電板發電,可發電十六千瓦電力,並採大量陽台深遮陽及垂直木格柵,降低熱輻射進入室內,降低耗能達到節能效果。綠化屋頂及斜坡草坡設計可涵養水分自然排水至雨水回收槽,再利用回收水澆灌植栽及沖水馬桶,達到綠化與減少水資源浪費。
進去北投圖書館拍照前記得在櫃台與管理員領取借閱證唷,需要一張自己的身分證件抵押。
一樓為主要入口,設綜合服務臺、期刊報紙區、參考資料區、電腦查詢區、中文圖書 (0-4類)、綠建築圖書區、陽台閱讀區。
二樓圖書區:為中文圖書
(5-9類)、外文圖書、館藏特色區(生態保育)、陽台閱讀區。
綠化屋頂及斜坡草坡設計可涵養水分自然排水至雨水回收槽,再利用回收水澆灌植栽及沖水馬桶,達到綠化與減少水資源浪費。
地址:台北市北投區光明路251號
北投溫泉博物館
北投的溫泉開發利用於日據初期,因日人傳統上認為溫泉具有養身與復健之效,惟當時提供泡湯所多惟高消費的溫泉旅館,並非一般人所能負擔,於是1911年台北州廳動工興建公共浴場,1913年啟用,名為「北投溫泉浴場」,提供來自日本本土的一般的民眾平價使用,建築仿造日本靜岡縣伊豆山溫泉館構建。
建築構造由磚木混築,一樓採清水紅磚砌牆,上開彩色玻璃窗,二樓採木構造外覆雨淋板,黑瓦屋頂為了透氣設有通風窗,整座建築外觀頗具英國鄉間別墅風貌,外觀典雅。1997年列為三級古蹟,後經台北市政府於隔年進行修復及再利用規劃,作為北投溫泉博物館使用,運用溫泉建築的特色,介紹台灣特有的溫泉浴池,並以展示及解說提供溫泉相關知識
一樓設有大、小青磺溫泉浴池裝設櫥面,二樓為瞭望台,使用雨淋板式的木結構。建築物的構造以磚木及鋼筋混凝土完成,屋頂為了透氣設有通風窗,整座建築頗似英國的鄉間別墅,外觀典雅與北投公園融為一體。近年來經規劃,恢復舊貌,讓溫泉博物館供民眾參觀。
迷你版的溫泉博物館
昔日的黑白照片
日據時期的北投溫泉周遭景色,當時的景象有如真的身處在日本的感覺
拱型長廊,通往羅馬式浴場的必經之路
彩繪雕飾玻璃
大浴池
個人浴池
榻榻米活動大廳
地址:台北市北投區中山路2號
北投梅亭
建於1930年代末,曾是「一代草聖」于右任先生的避暑別館,現為市定歷史性建築。建物格式特殊並保有日式木構架建築風格,地下室之RC防空避難室屬太平洋戰爭初期之形式,庭院外牆係以城垛型式建構,後院綠樹成蔭,幽雅蒼鬱,俯臨北投溪,水流潺潺。入門口柱上並刻有于右任先生其手書之「梅庭」題字。
需要先買票進去參觀唷
「梅庭」為一棟見證戰爭時代的日式民宅建築物,順應地形而建,共分上、下二層。上層面臨中山路,正立面為地面層,為日式木構架。考究其牆面施工,為防潮隔間灰漿牆,木條架上內層以「赤泥土沙」鏝抹,外層以白灰漿粉飾;外觀是以石砌台基、魚鱗牆板、黑瓦、木隔櫺為建築風格。下層為鋼筋混凝土造,是作防空避難室用,可直通後院,其日式建築構造與地下防空壕,呼應著對面大型防空壕的種種特殊意義,皆具其歷史價值。
梅亭的縮小版模型,看起來跟真的一樣
這裡有許多于右任的書法讓人流連忘返,于右任被尊稱為「當代放翁」;他竭力購藏北碑、草帖,是一位至力保存文化的貢獻者;在草書上的成就更是卓越,他制定「標準草書」,推廣草書的應用,而被譽稱「當代草聖」、「近代書聖」
地址:台北市北投區中山路6號
地點:台北市北投區幽雅路杏林巷2號對面
用餐區
藝文展示長廊空間
二樓「大廣間」是昔日的宴會場所
文物館內的浴室相當特別,與當時日據時代所建的規格相當不同,一般的浴槽為嵌入式且和地面齊平,但在北投文物館內的浴槽則突出於地面,可坐在槽邊泡腳。
販賣部,賣一些館內精品及茶具、瓷器等
前日軍衛戍醫院北投分院(今國軍北投醫院)
1894年,德國硫礦商人奧里利用北投豐富溫泉資源於本區開設私人溫泉俱樂部。翌年,前日軍角田秀松海軍將軍及當時書記官仁禮敬之,因聞北投溫泉具特殊療效,特赴本地視察。同年11月,前日軍在台總督樺山資紀視察本地後,依日軍衛戌條款,指定本底ˋ建立前日軍衛戌醫院北投分院,二戰期間,本區因酷似日本之地理環境,終日溫泉煙氳氳,為使後送至此隻日本傷兵能安心養病且慰思鄉之情,遂擴大建造本院前身於此,提供官兵溫泉療養使用,本院於1949年成立於浙江蕭山縣,1966年由基隆搬遷至北投現址,利用陽明山國家公園優美的自然環境,結合本區特有的溫泉醫療,積極投入社區、學校協助心理衛生服務,成為國軍官兵心理衛生中心。
建築物有較高的臺基,坐南朝北且設置迴廊,具有防潮及防曬之效。牆體及屋架為木結構,特別是牆壁採用雨淋板及木板小窗,為當時之作法。主入口凸出門,門柱鑲嵌台灣傳統的花床,顯示日式與台灣鄉土材料的結合
清幽的環境,寧靜的氛圍,彷彿時光倒轉一般
這樣看過去有點穿越時空的錯覺
周圍庭院寬廣,古木參天,整體環境保存良好。
清幽的環境,寧靜的氛圍,彷彿時光倒轉一般
木屋泡腳池,一共有四座。叫做「滌心池」,名稱頗有意境
地址:台北市北投區新民路60號
地熱谷風景區
位於溫泉公園旁邊,是北投溫泉的源頭之一,因為終年瀰漫著硫磺煙霧,讓人聯想到恐怖的地獄,所以又被稱為「地獄谷」或「鬼湖」。這裡的溫泉是大屯山火山群內水溫最高的溫泉,硫磺煙霧濔漫的景色,如夢似幻,有如仙境一般,是日據時代台灣八景十二勝之一。
地熱谷中的石頭具有放射性元素「鐳」,叫做「北投石」,是世界數千種礦石中,唯一用台灣地名為名稱的礦石,目前只有北投和日本玉川有這種礦物。最近幾年為了復育北投石,成立「北投石保護區」,除了能感受到溫泉鄉的情懷,更能對於這獨特的礦石有更深入的瞭解。
地熱谷的泉水溫度約在80℃至100℃之間,屬於鹽酸類的酸性泉,溫泉水質酸鹼度很高,具有腐蝕性,俗稱「青磺泉」和「磺水頭」。之前常有遊客在地熱谷利用高溫的泉水煮「溫泉蛋」,不過園區現在已經禁止遊客煮蛋。
攝於2013/04/05,為第一次造訪地熱谷
地熱谷小舖
位於地熱谷園區內,主要販售北投與台灣特色的紀念商品,內容包含湯花溫泉皂粉、地方明信片、泡湯沐浴用品、文具及生活用品等等,並提供現煮的咖啡飲品與烘焙輕食等服務
地址:台北市北投區中山路30-1號
前往普濟寺前時不知名的日式房舍
走階梯上去
北投普濟寺
屬於台灣罕見的「日本真言宗佛寺」,1905年由日籍鐵道不員工集資興建,原名「鐵真寺」。寺中供奉湯守觀音,佛寺採用日式風格,平面布局保存極為完整,在台灣並不多見。大殿建築為單簷的歇山式,面寬三開間,進深亦得三間,近正方形,屋頂向前伸出,成為入口玄關,為日本江戶時代使用的形式。
全殿以高級檜木建造,斗栱及虹樑雕刻精美,鐘形窗子亦具特色,除大殿之外,湯守觀音石佛像與村上章一翁碑等文物同樣深具價值。
子安地藏像
地址:台北市北投區溫泉路112號
北投不動明王石窟
為台灣少見的佛教石窟,佛教密宗護法神有五大明王又稱「五大尊」,其神態多為威猛之形,不動明王為五大神明之一,又有謂不動明王為大如來之化身,屬密教的真言宗,在台灣並不多見。1925年日人佐野庄太郎為配合其所經營之溫泉旅館而倡建,其利用岩石鑿洞,內安置石雕神像,規模小巧,前有首水台、洞旁清泉飛瀑,景色幽雅
水手舍內有盛滿清水的水盤,參拜者在此以水勺舀取清水漱口、洗手,象徵洗淨身心。
位於寺廟左側地不動瀑布旁,分別立一座「大蛇明神碑」與「青龍明神碑」。相傳在昭和時期,該地區一處瀑布,有巨蟒盤據,經常吞噬人畜,且出沒無常,於是日人遠從日本恭迎不動明王神尊來台,安置在此恭奉。不動明王所收服的兩條巨蟒,最後未被誅殺,而是化成仙座擔任其左右護法,白巨蟒轉成護法後稱「大蛇明神」,青巨蟒則轉任「青龍明神」。
北投文物館
建於1921年,身處群山之間佔地800坪的典雅庭園及純木造二層日式館舍,當時係北投地區最高級的「佳山溫泉旅館」。在日據時期是日本軍官俱樂部,屬於高級的溫泉旅館;1945年台灣光復後成為軍民宿舍和官員度假用的「佳山招待所」
1983年創辦人張純明先生將古蹟活化再利用為博物館,成立「台灣民藝文物之家」,自1984年正式對外開放為私立博物館,迄1987年正式更名為「北投文物館」。
館內有保存、展示臺灣早期的民間藝術與民俗文物,現有典藏文物近五千件,內容以清末、日治以降至1970年代期間的臺灣民俗工藝為主,其中包含臺灣原住民族文物一千餘件,以及以閩、客為主的漢民族文物共三千餘件。
用餐區
藝文展示長廊空間
文物館內的浴室相當特別,與當時日據時代所建的規格相當不同,一般的浴槽為嵌入式且和地面齊平,但在北投文物館內的浴槽則突出於地面,可坐在槽邊泡腳。
販賣部,賣一些館內精品及茶具、瓷器等
陶然居
從別館轉型為茶藝館,做為活動之用,平常館舍並不開放,館舍旁還有一座日式庭園,當初設計師利用大屯山的地形景色創造出自然不矯作山水景色,瀑布、池塘、植栽等等,讓民眾更能感受古樸的日式風情。
側間為用餐區
地址:台北市北投區幽雅路32號
硫磺谷遊憩區
元代汪大淵1349年所撰的《島夷誌略》中,便有記載台灣出產硫磺;四百年前西班牙人佔領北台灣時,也曾經壟斷中國商人與原住民之間的硫磺貿易。歷史資料顯示了陽明山地區早期即有採硫活動。
除清初的採硫先驅郁永河曾在陽明山採硫外,直到中法戰爭後,清政府認知台灣硫磺的重要性,才促成採硫事業的專賣化。日據時期因大規模採硫,於硫磺谷設有硫磺採集及煉製工廠,英商德記礦業公司亦曾在此開採硫磺,並經營貿易。直到1981年,當時中國石油公司開發出石油提煉硫磺技術,加上原本採硫的人力成本較高、採硫會造成水土破壞等因素,陽明山的採硫礦場才逐漸沒落並拆除設施。
旁邊有步道可以邊走邊觀賞,沿途空氣中飄著刺鼻的硫磺味
受到硫磺氣的侵蝕,山丘岩壁呈焦黑或紅褐。
捕捉到一隻不知名的鳥類
眼前所見地表荒蕪、岩石裸露的硫磺谷,其形成的原因是受到昔日採硫挖掘及地熱作用影響,所造成今日特殊的地質地形特色。
硫磺谷的地熱型態屬於蒸氣型,因此噴出的物質是「蒸氣」而非「熱水」,接引山上的溪水至山谷中,經蒸氣作用形成溫泉。
硫磺谷泡腳池
周圍擁有豐富的火成岩及沉積岩地質環境、泡腳池以融入自然景觀設計,這裡屬於酸性硫酸鹽泉,因受到地熱熱熔作用,含有豐富的硫化物等礦物質,是世界上少有的優質溫泉,泉色呈現黃白色,有硫磺味,俗成「白磺」,泉溫40~60度,PH值約4~5左右。半圓弧形設計的泡腳池,可供約60人使用。
地址:台北市北投區泉源路上(彌陀寺旁邊)
郁永河採硫碑
1696年,因為福州榕城火藥庫失火,火藥及製造火藥的硫磺遭到焚毀,清政府要求地方自行補足,遂派當時福建的幕僚郁永河來台開採硫礦,以提供火藥原料的需求。隔年,郁永河自福建出發,經廈門、澎湖,最後至台南鹿耳門登陸。台南府備妥採硫、煉硫相關器具後,至北投地區招募匠役與原住民,在今日的龍鳳谷與硫磺谷地區進行硫礦開採工作。當時郁永河以布換土,讓原住民提煉硫礦後利用淡水河水運,將成品運抵淡水再運回福州。自郁永河成為採硫先驅後,直到1887年清政府才改變保守的管制態度,在台灣增設「硫磺總局」正式開始煤礦,陽明山的採硫事業也自此持續將近一百年直到沒落。
硫磺谷遊客中心
龍鳳谷公園
受後火山活動影響,硫磺谷與龍鳳谷內遍布噴氣孔、硫氣孔、硫磺結晶及地熱溫泉等,屬於火山地質環境,相較於陽明山其他地區,周遭生物生存不易。此區的哺乳類及鳥類不多,但偶爾可見赤腹松鼠、樹鵲、白頭翁等,植物則以栗蕨、芒萁、白輩芒、野牡丹、琉球松、山黃麻等為主。
龍鳳谷,溫泉的形成方式有別於硫磺谷,係雨水滲入地表,受地熱加熱後再上升到地表所形成,屬於「酸性硫酸鹽泉」,水溫高達攝氏九十度。溶有強酸性的火山氣體的泉水,因腐蝕作用使火山岩逐漸改變原來性質,呈現黃灰色。本區的溫泉水常是行義路、紗帽路上的溫泉旅館取用的溫泉水來源。
地址:台北市北投區行義路112號
行義瀑布
隱身於陽明山國家公園行義橋旁的情人瀑布,緊鄰硫磺谷地熱景觀區,豐沛的水源與高聳的巨岩絕壁,在周邊茂密林木包圍下,呈現空靈神秘的雄偉景緻。經過改造後的瀑布區讓遊客與瀑布更靠近,周邊環境更加舒適安全,新設的觀瀑平臺也是新人拍攝婚紗的熱門地點,源源不絕的水流象徵情人倆人「天長地久」。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