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4B:台北市大安區(II)-國立台灣大學周遭景點
旅行日期:2017/09/16
(六)
國立台灣大學
創立於1928年,日據時期稱之為「台北帝國大學」,台灣光復後,1945年11月15日經改組後更名為「國立台灣大學」。
為我國歷史最悠久,且最具代表之綜合性高等教育學府。肩負高深學術研究及教學之重任,並朝著人文學、社會科學、生物科學及物理科學四大領域之目標發展。
行政大樓
建於1926年,為二層樓的磚紅色建築,黑色屋瓦搭配紅磚建築外表,加上科林柱式(Corinthian Order)的入口門柱,顯現莊嚴隆重的氣氛,本棟建物已於1998年指定為市定古蹟。
噴水池旁邊的傅鐘
台大一號館
台大二號館
前身為「原臺北帝大理農學部理化學教室」、「物理系舊館」,建於1931年,保有帝大時期建物特色。以前二號館是物理系館,2000年凝態科學館落成後物理系即搬遷。2005年因應大學博物館規劃,整理早期物理實驗儀器,在二號館一樓成立「臺大物理文物廳」。
文學院
文學院是椰林大道上的代表建物之一,山牆、拱門、車寄、規格化的開窗,牆上貼國防色的十三溝面磚(國防色係指先紅色再褐色,後期深綠色和淺綠色)。原因是當時東亞局勢緊張,考慮防空故採保護色。而室內天花板呈現半圓穹廬頂,方中有圓、圓中有方的柱子,充滿典雅氣息的環狀樓梯,歷史意義深遠,為市定古蹟。
台大四號館
四號館位於椰林大道上、傅鐘的東側,園藝系經常在牆面點綴許多花草。
舊圖書館
最早落成於1929年,總共經過四個階段的增建,最後呈現在整個建築群景觀。建築之美,包括入口門廊的三個拱門及柱式,使用本地石材雕飾而成,與山牆及氣派的圓拱形大窗;二樓閱覽室的高敞空間及明亮高窗,是許多臺大校友們所記憶的耕讀空間,本建築於1998年指定為市定古蹟。
台灣大學圖書館
臺大圖書館因不敷使用,1989年開始興建新館, 1998年正式落成啟用。新總圖書館座落於椰林大道端點,是臺大的代表校景之一,同時也是國內收藏資料量最多的大學圖書館。
牙買加咖啡廳
醉月湖與水中涼亭
舊高等農林學校作業室(磯永吉紀念室)
建於1925年,為臺北帝國大學前身,「高等農林學校」之作業室,為臺北高等農林學校實習農場最早期之建物。
該建築經年累積大量日據時期迄今之農業研究器材、書籍文件、文書用具與家具等,2003年農藝系更在此發現蓬萊米之父-磯永吉教授的數千藏書與研究資料,足以見證臺灣農業科技發展之歷程,極富農業史與科學史研究價值。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已於2009年將該處指定為古蹟。
人工氣候室
位於農場內,建物內是一個個以人工控制氣溫的房間,藉以模擬各種氣候,用來進行植物生長試驗。
台大綠房子
綠房子位於農場中,從建築節能設計、建材選擇、室內採光通風、家俱裝潢、戶外庭園等角度,展示綠建築概念。
芳蘭大厝
約建造於1806年,是臺北盆地四周近山地區僅存少數清代古宅之一,陳宅渡台始祖三十四世陳振師,九歲時自福建泉州安溪隻身渡海來台,靠商務長才成為巨富,嘉慶年間擇福地建築「芳蘭大厝」,後傳子孫眾多,再建立了「義芳居」、「玉芳居」,遂有「芳蘭三塊厝」之稱。目前只剩下前面兩者,「玉芳居」被台大徵收為校地,已被拆除。
芳蘭大厝的原臺平面格局屬於三合院,俗稱正身帶雙護龍。它的建材採用台灣本地的石材與大陸運來的杉木與磚頭。外牆水車垛以泥塑裝飾,門額及窗上亦有泥塑字樣,兩百年過去了,仍可見其精緻之手工藝術。左右廂房多用臺北山區所產之砂岩建造,如今多已塌毀,只存局部殘跡。
地址:台北市大安區基隆路三段155巷174號
約建造於1876年,為臺北早期開拓者陳振師後代子孫所建,義芳居陳氏家族,原籍屬福建省泉州府安溪縣,清乾隆年間,其始祖渡海來臺開墾。先前他們已有住屋,至清光緒初年才投下鉅資,建造義芳居。
這座三合院古宅為典型的為北部典型「安溪厝」屋身為磚石堅厚的斗仔砌與銃孔密布,呈現出強烈的防禦性格,正身入口作凹壽式,正身及護龍之牆壁皆為堅固之磚石厚牆,門窗開口較少,另在外護龍建二層樓的銃櫃,備盜匪來犯時可以還擊自保。窗子取自臺北所產砂岩之石材,具地方性特色。
地址:台北市大安區基隆路三段155巷128號
福州山公園
福州山公園海拔約105公尺,前身為大安區「福州山第九公墓」,市府為整頓市容景觀,於1995年間將福州山公墓規劃為休閒公園,於園內植生造林及設置登山步道、涼亭等景觀設施,以美化市容,增加市民休閒活動空間,並為本市山坡地復育之森林生態遊憩公園。公園基地面積184,984平方公尺,計有4處主要出入口(臥龍街2處、辛亥路2處)連接登山步道,市民可依循步道通往60、93、105等高地平臺,並可繼續往南順登至「中埔山」或往西順登至「富陽自然生態公園」,已成為市民最佳郊外踏青的好去處。
可遙望101大樓及大台北盆地的市區景觀
登山口位置:台北市大安區臥龍街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