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5A:高雄市甲仙區(322)
旅行日期:2017/09/23
(六)
甲仙地名起源不明,說法有二:一說是:甲仙該地清朝設有一個關卡,用以區隔當時的原住民與平地人。原住民臺語音為Kre意即國語的「傀儡」,後因諧音或其他緣故,讀成Are 譯成「阿里」,後接關卡,便拼音成為 Are-kuan ,譯音字為阿里關,甲仙發音可推由傀儡楠梓仙的縮讀,傀仙(K-sien)。另一說是:據說甲仙是因為當時到此開墾的平埔族人中,有位名為甲仙的人,先至此開墾,為紀念他的開發而得此名。
横跨楠梓仙溪,是進入甲仙區的入口。2009年莫拉克風災重創橋樑,2010年6月新橋啟用。重建的甲仙大橋兼具交通與景觀功能,這座三百公尺的鋼造拱橋採用超長跨距,除兩端橋柱外,僅有兩座橋墩,以減少行水區的阻礙,避免溢流及沖刷河岸。白天黑夜有各自不同的迷人風姿,使甲仙大橋成為甲仙的迎賓新景點。
橋頭有甲仙著名物產—芋頭的雕塑,橋身也以淺紫色迎接遊客
入夜之後,優美的三拱橋身化身為變幻二十多種色彩的全臺最大LED燈橋,在楠梓仙溪上舞動如彩虹般的燈光秀。
2.甲仙區公所
明心橋
陳秋香在第十一屆縣議員任內,向縣政府爭取100萬元補助,配合鄉公所的自備款興建這座橋,甲仙乃有了最美麗的彩虹之橋。
油礦溪在甲仙市區左彎之後,溪面拱起一道淺紫色的彩虹-這倒方便了糖廠與街區來與往來的明心橋,是行人可以优哉游哉散步賞景的詹用橋樑。
地址:高雄市甲仙區復興路底
祖師祠
又稱為「公廨」,早期為平埔族的集會所,後來轉變為祭祀場。本公廨約在1744年由四社平埔社群建立,內有裝了清水的「向缸」祀壺,是祖靈太祖的象徵與居所。太祖,乃「禁向生活」的護法神,讓物資進出不便的住民得以節制過日,而保五穀與肉品的不虞匱乏。
日據時期由於不同族群大量進入,禁向生活受到了衝擊:光復後,平埔住民後代竟至忘失了太祖守護生活的苦勞,漸漸無人祭拜,甚至敬而遠之。至1994年,建設公司因在公廨附近興建四樓透天厝,獲太祖恩澤而創銷售佳績,乃聯合地方人士建祠奉祀。可惜的是,竟然失去了原味。
甲仙公園
本公園建於1907年,園內樟樹、苦楝、埔薑仔、桃花心木、無患子、石朴、虎尾蘭、姑婆芋等八十種自生或栽種草木,綠意盎然,所以成為松鼠與鳥類跳躍穿飛的場域。
1915年7月,平埔住民對日本官方高壓統治積累的不滿,在余清芳和江定兩位志士的鼓動下一發不可收拾,於是爆發了大坵園、阿里關、小林、十張犁、蚊仔只與河表湖等派出所的功擊與葡萄田之亂,甲仙埔支廳則有你來我往的激烈戰鬥,當時本甲仙埔區五個保,竟有四個現卸任保正及卸任區長帶頭參與。惜槍枝彈藥不足,不少人是手握竹槍、棍棒與寬刀來衝鋒攻擊,是極不對稱的戰事。
1979年,鄉公所為了緬懷先賢,乃在也是抗日一大戰場的公園,建造「甲仙埔抗日志士紀念碑」供後人憑弔。
老茄冬樹
本茄冬樹於2008年經實際測量,胸圍600公分,換算直徑為191公分,依此推論,應該有240年的歷史;在地耆老直言:此樹應該有300歲以上年紀。長年以來老樹一直以錯節的盤根守護著陡坡,提供附近住戶源源不絕的泉水;以茂盛三出複葉撐開油綠大傘帶來清涼,提供白頭翁與樹鵲等鳥類活動的空間,讓民眾得以乘涼、講古或放鬆喝杯好茶。但願,我們子子孫孫已能享受這一份美與好。
甲仙350高地
本園區屬阿里關山南伸餘脈,山陵在甲仙盆地的正中央戛然而止,所以高地平台乃成了賞覽甲仙風光的絕佳高點。從解說牌處登頂,約7分鐘可達觀鄉亭
南可望甲仙街區,北可眺四社寮、薑黃埔,西可瞭望六義山及山下的四德化石谷與甲仙攔河堰;若在晚上登臨,更可飽覽甲仙街區與甲仙大橋燈火燦爛的多彩夜景。
位於甲仙街區之北的園區,北臨楠梓仙溪,南傍油礦溪,海拔350公尺。園區內除了櫸、台灣欒樹、印度紫檀、小葉欖仁等造林樹種,更有鹿仔樹、埔鹽、埔薑仔、桂竹、閉鞘薑、台灣魔芋等原生植物,還有山紅頭、白頭翁、五色鳥、小彎嘴畫眉等鳥類,期望幾年之後,能成為物種多元的園區。
陳家友善香草園
園區有種植非常多種類的香草,園區已經通過有機轉型期認證,良好環境使各類生物和諧共存。香草園所產出的有機香草,不僅是台北高級法是餐廳的選用食材,也是皇都飯店的料理中的菜色,園區還有提供香茶包與茶杯,一組150元自由沖泡,泡完查被可以自行帶回家,一引入口,便是久久的口齒留香,值得來體驗看看
地址:高雄市甲仙區竹山巷18-3號
甲仙化石館
化石館的成立是由熱心研究化石的曾德明先生及前鄉長林理傑先生所促成的,曾先生對於化石的敏銳和熱情,還曾因發現新品種的「甲仙翁戎螺」,造成國內化石界的一陣旋風,其中還包括了「曾氏金梭魚」和「曾氏核螺」也是第一個發現者。此外,還高價向國外購得恐龍蛋化石,三葉蟲、菊石與魚類等珍貴化石。化石館藏總計五百餘種(甲仙出土的兩百餘種),數量達五千餘件。
展示櫃中的古生物化石
化石館所展出的主要是台灣內海的生態遺跡,展出的年代從新生代的始新世到全新世,包括甲仙所產的中新世化石,及其他各地的化石。在其眾多的化石中,其中以貝類化石為主軸,共有五種,分別為甲仙翁戎螺、矢部火燄明海扇蛤、牛角江瑤蛤、環紋滿月蛤及高麗花月蛤;也有古代海膽、海星及魚類如古鯊魚牙等化石。
地址:高雄市甲仙區四德巷10號之10
南橫三星旅客服務中心
本中心是「南橫三星JSP區域聯盟的甲仙據點」,將甲仙、那瑪夏與六龜三個區的商圈組織與社區組織聯結再一起,目的是為了建立區域旅遊新品牌,提供遊客高品質與高價值的服務,以促進三個區的共存共榮與永續發展。
不定時舉辦小型活動與小型會議的服務中心,庭院草木扶疏、綠意盎然,規劃有文化植物園區與實用草本園區供遊客參觀。
侏儸紀公園
將甲仙周遭的景點地圖畫在牆壁上,非常有趣
彩繪貓巷
有一天居民發想如果貓巷的貓回來了……於是大家從話語中開始付諸行動,透過在地藝術創作者陳正利老師、馬若珊老師的帶領及各鄰里鼓吹聯繫下,地方里辦、社區發展協會、中小學各自認養一塊牆面、各行業店家也本著社區企業回饋地方的精神共同參與,從環境清潔、牆面粉刷、主題構思等,一步步劃出在地特色、共同記憶、還有一些獨特的故事。
貓巷本來雜亂的景觀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人群、關懷、笑聲和令人眼睛一亮的彩繪作品。從有到無,再從無到有,雖然貓群身影不再,但居民的回憶和行動卻使貓巷重新活躍起來,也為甲仙創造出新的亮點。在社區居民、學校師生、社會企業和公部門一同寫下美好經驗,推動甲仙勇往直前,走出自己的路。
今日的甲仙已經擺脫往日風災受創傷的陰影,在社區居民努力下,凝聚共識,重拾自信,形塑心中美好的願景。
關山社區阿里關甲仙埔事件、百年老樹與古井的故事
各種行業角色的貓
寶隆國小創作「與貓共躍」
大田社區創作「貓捉老鼠」
樂齡學習中心與甲仙愛鄉協會創作的「貓在沙漠中怎麼生存?凸顯出水資源生態的重要」
地上盡是貓腳印的痕跡
甲仙國小師生創作的「拔一條河」,旁邊為萌貓一家人的溫馨生活
小貓們坐校車到學校去
加菲貓彩繪牆-師生群喵奮力擊鼓
西安社區「萌貓搭公車到甲仙一日遊」
甲仙居民記憶兒時撐著芋業在田野嬉戲
地址:高雄市甲仙區林森路44號
百年樟樹(分局前)
樟樹,是台灣的原生樹種。由於樹型優美,又可蒸餾用途廣泛的樟腦油,也是雕刻與家具的高貴用材,所以在造林與綠化樹種中一直位居明星地位。而老樹,更是小型動物活動場域,近幾年來,已經有領角鴞在此築巢並繁衍後代。
這三棵樟樹,是1907年移植的,平埔原住民為了守護原始森林,一再抗爭以阻止日本官方攫取樟樹資源的悲壯與滄桑,老樟樹盡看在眼裡而更顯沉默。
地址:高雄市甲仙區和安街42號
甲仙長老教會
母會旗山教會為響應南部設教百週年備加運動而議決設立,1955年,經過初步交涉買賣,而買下現址土地建堂,同年底許有成先生暫駐甲仙籌備各項工作且開始佈道。1956年初,中會傳道部擇元廿六日為開幕典禮。甲仙交旗山教會為支會,但不久旗山以為甲仙教會進步迅速,教勢大有可為便又交還傳道部為直屬教會,同年,黃柏蒼先生到任便鼓勵積極準備建新聖殿,1964年初由李傳牧師主持破土典禮,信徒踴躍參與聖工外,並由甲仙區、四社寮、大丘園、蜈蛭潭及阿里關分區奉獻,該年六月第一週便遷入新建禮拜堂,1965年的中會春季議會通過甲仙升格為堂會。
從破土之初至今有堅固的建築,是上帝的恩典不斷施予的成果,信徒與歷任牧者與長執全力合作克服一切困難,甲仙的屹立是上帝的榮耀和見證。
地址:高雄市甲仙區林森路15號
晚餐時間(禎香黑白切)
地址:高雄市甲仙區文化路30號
接著在高雄客運甲仙總站搭公車至旗山轉運站結束今天的行程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