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5B:高雄市甲仙區五里埔小林社區(322)

旅行日期:2017/09/23 ()
一場天災,改變了台灣地貌,居民何去何從?
200988日當天莫拉克颱風為高雄山區帶來超過2,500毫米的驚人雨量,一年份的雨量集中在三天內落下,高雄還有中央山脈的台東山區瞬間變成重災區,南部橫貫公路中斷至今都還沒搶修完畢,還有知名風景區(六龜風景區的不老溫泉、寶來溫泉與、茂林國家風景區、那瑪夏、桃源等地受創嚴重,尤以當時高雄縣甲仙鄉小林村、那瑪夏鄉民族村及六龜新開等部落幾近滅村,但最慘的是,小林村有181戶、462人全因獻肚山走山而遭到土石掩埋。居民被迫承受骨肉分離的殘酷事實
▲楠梓仙溪與其山巒景色

小林村家園被無情的風災毀滅後,永久屋的重建過程中,政府、援建單位、建築師與村民們歷經摸索、瞭解和無數次的協商、討論,儘管初步完成重建家園的藍圖,卻也因居民不同的訴求,重建的結果走向了分居三處,分別是現在的五里埔小林社區、日光小林社區、小愛小林社區,除了五里埔位於甲仙區,其餘兩個聚落均位於杉林區境內。而今天造訪離小林村原址最近的「五里埔小林社區」
五里埔小林社區,離原鄉最近卻也離另外兩個新建社區最遠。重建的規劃即設定以此地為發展平埔文化為主軸。所有小林的祭祀公祠、紀念公園、小林平埔族群文物館、公廨和北極殿均在此重建,每年均會舉辦夜祭活動,肩負小林大武壠平埔文化傳承重任。
五里埔小林社區的永久屋

小林平埔文化館
原位於小林國小內的「小林平埔文物館」,是國內第一座以平埔歷史為主題的文物館,於1996年正式開放參觀,館內展出完整的小林公廨、傳統農耕、耕獵急漁獵等生活器具,大部份依循傳統工法製作,每件文物接展現小林部落的生活經驗及族群智慧。

2009年因莫拉克風災造成的瞬間崩山,讓文物館隨小林國小遭到淹埋。在政府重建計劃協助推動下,文物館於五里埔永久屋基地旁重建,並配合開館製作開幕特展,展現傳統文化。


 今天是周末假日,遊覽車一台又一台開進小林社區看展覽
 二樓圖書區,看展走累了這裡可以坐下來休息聊天
展示室常設展,展示平埔族資料與文物







一樓常設展,以「回家-小林村的故事」為主題,讓因風災重建的小林村以展覽的型態再次呈現,村民尋覓著那份歸返家的情感,娓娓道出小林村從風災前,歷經災變到重建故事。
這裡一張又一張照片記錄者昔日小林村民慢慢走出傷痛,重建自己家園的過程的點點滴滴
文創商品販售展示區,有平埔族的手工藝品、紀念衣服、束口袋讓前來到訪的遊客可以挑一些東西回家,也讓社區居民有一些收入來源。





小林村模型
館舍後方設有廣場與公廨,為每年農曆915日舉辦小林夜祭的活動場地。「公廨」是平埔族人信仰、聚會、牽戲的活動中心,也是平埔族人精神寄託所在
瞭望平台
地址:高雄市甲仙區小林里五里路50號
小林國小
小林國小設計團隊以「學習的天空之城」為理念,利用原有地勢,將地面層層抬高,校舍猶如衛城般落於高處,讓學生有安心受保護之感;城堡內外充滿了大自然氣息,而城堡外牆利用風災後隨處可見之漂流木、砌石等原始材料,展現風土建築之特色;
司令台以獵人學校理念發展而來,象徵文化精神傳承,守護著在這求學的莘莘學子,此時小林國小已如衛城般守護小林。



















地址:高雄市甲仙區小林里五里路24-2
小林村紀念公園
2012年完工啟用的小林村紀念公園,鄰近小林村遺址,是為了紀念200989日凌晨莫拉克風災中遭土石掩埋的462位小林村村民。公園地點在小林村原址南側高地,綠地規畫,佔地約1.7公頃,建構如昔日小林村的意象,另有追思廣場、小林公祠、眺望樓台及紀念碑等。

高達九公尺的紀念碑是由風災中順流而下的獻肚山石塊堆砌而成,象徵給予村民新生及重建的力量。

由紀念公園眺望遺址懷念斯人,不禁震懾大自然的無情威力,因而更珍惜當下並心存謙卑。
 風災前小林村部落的活動剪影,風災後面目全非,人亦非,居民看到這些照片的同時悲從中來
 苦路,「苦路」原是指天主教的一種宗教活動,即耶穌被釘上十字架過程重現
 中介廣場與休憩迴廊
  公園內種下181棵臺灣原生種山櫻花樹苗,代表逝去的181個家庭
 沉思橋
 小林公祠還有旁邊的眺望樓台


這座小林公祠,是小林村人奉祀罹難親友的地方 
 追思廣場之圓錐形紀念碑,高達8.9公尺,以紀念八月九日的浩劫罹難者
 周遭的山岳景色非常優美,世外桃源,可以呼吸到新鮮空氣

 鎮海軍墓
鎮海軍墓是1886年間清朝劉銘傳「開山撫番」的政策,部隊開闢山路在此因水土不服而殉職的官兵墓,因而埋骨異鄉,儘管人間不幸,也留下台灣開發史上,重要的史跡。

駐防臺灣府城的鎮海軍提督楊金龍、臺灣鎮總兵章高元,奉巡撫劉銘傳之命率領所屬軍隊,以嘉義大埔為起點,向東開闢經甲仙埔、荖濃、寶來、關山,越八潼關(約今啞口)後,通抵大陂(今台東縣池上鄉)的橫貫道路(約今南部橫貫公路),展開拓建工程,並且在甲仙區五里埔地區設置營壘駐防,兼作工寮。後因夏季炎熱,內山瘴氣過重,軍士兵多數水土不服,病歿者百餘人,後葬於營壘東側,現存者有85座之多,即為鎮海軍墓。
甲仙鎮海軍古墓的入口,及祭祀將士靈位的祠堂

昔日荒墳今日已成悠美的公園,仍不失其莊嚴的本質。而墓碑石材多取自附近的板岩、砂岩。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20-010A:慢城南庄系列(I)-南富村(063)

2016-032:嘉義縣朴子市-朴子老街區巡禮、第一零售市場、樸仔腳夜市、宏賓旅社、牛挑灣社區、德興社區(239)

2020-010B:慢城南庄系列(II)-員林村(063)

2019-010:嘉義縣義竹鄉古蹟巡禮(240)

2020-018C:日月潭新山味邵族風味餐廳

2020-029B:高雄市楠梓區(II)-右昌楊家古厝、林家古厝、元帥府、援中港溼地公園(171)

2020-047B:高雄市大寮區(II)-潮寮吳家古厝、山仔頂陳家古厝、共益磚窯廠遺址

2019-029A:彰化縣和美鎮雅溝社區造訪

2020-023A:漫城南庄系列(III)-走訪南庄東村、南江村老街(063)

2015-045A:台中市南區(I)一林氏宗廟(林祖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