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7A:高雄市旗山區老街(193)
旅行日期:2017/09/24(日)~09/25(一)
旗山舊名「蕃薯寮」,傳說係因有一老嫗於路旁結茅寮,售賣蕃薯糊,並為往來行旅歇憩之處,日久聚為村落,遂以之為名。根據史籍記載有關本鎮的開發,最早記載
是在清康熙年間。台灣府誌記載:「羅漢內門(今內門區)、外門田(今旗山區)、北大傑巔社」。1888年改稱「太平街」。
旗山老街
位於中山路上的仿巴洛克風洋樓街屋,建於1925年至1930年之間,配合當時實施市街改正,由當地望族吳家率先建造。
此地為旗山當地望族吳家發源地,老街上巴洛克式建築亦為吳家所建造,吳家入口有一拱門,以台式紅磚砌成,走進拱門後的院子裡,還有一長串的拱門連在一起,這是一處串聯紅磚屋群的通道,保存良好,沿著拱門往裡面走,一眼望去又長又深,連老街的巴洛克式建築也是吳家所建造,可想見當年吳家當年榮景。
旗山老街的建築風格實為歐洲人在19世紀在東南亞殖民地以仿巴洛克風格洋樓樣式,經由日本遊學歐洲的建築師發展出來的「台灣牌樓厝」,其內部大都仍為閩南的木構建築。街屋之立面常以鋼筋混凝土結構,並以清水磚、磨石子、磁磚裝飾,特別強調柱子、門窗、窗台樣式,更注重其「山頭」繁複的裝飾圖案,表現當時工匠們的巧思與手藝。
山頭紋飾常見有花草紋,還有藉由文字(中文、羅馬文)顯示家族姓氏。「山頭頂」以鳥獸、貝殼狀等圖騰飾物來表現各家特色。
由於整條街屋十六戶人家相連建造,構成統一、典雅、壯觀的畫面,是旗山建築發展史上重要一環,所以吸引不少研究台灣歷史建築學者經常來此研究,曾獲選文建會全國歷史百景第24名。
老街騎樓特殊的「石拱迴廊」
約建於1910~1915年,利用重量堆積的原理,由31塊各式砂岩堆砌而成,拱形部分由15塊馬蹄形石架構,層層相疊,最後再利用中央的拱心石,將整個拱圈串接起來,拱心石尤其特別大,為西洋文藝復興時代建築特有作法。兩邊柱墩則另由長短矩形岩石所堆砌。它的表面沒有舖上任何水泥或其他裝飾,完全保持石頭的原色一土黃色,為就近採掘自附近山上的砂岩石。其處理方式是將接觸面與底部打平,其他外顯部分則打鑿成粗糙面,最後再利用水泥灰漿接合。街道轉角處的做法非常特殊,它是藉由亭仔腳內部牆墩分出王道圓拱,呈輻射狀散開,支撐著竹桁條及臺灣瓦片,為一硬山櫚檁的結構形式,非常優美。更與臺灣式建築完美的搭配,且規模巨大。
洪家繡樓(振發旅社)
位於旗山車站前廣場左側,為閩南語西洋式結合的兩層樓紅磚建築,剛好位於復新街與中山路老界的轉角口,對面老街上左右兩邊都是石拱圈迴廊亭子腳,居高臨下,車站前之熱鬧光景盡收眼底,可知當時洪家家業盛極一時。
旗山天后宮
1817年由地方官員、仕紳與商家等共同出資興建,於1824年落成;其後因風雨侵擾,導致廟身部分毀損,於1844年倡議重建,至2000年5月由當時高雄縣政府公告為縣定古蹟,公告之古蹟本體為廟建築本體及前方廟埕與榕樹。
旗山天后宮之建築形式,廟身為磚木構造兩進式傳統閩南廟宇,分為三川殿與正殿,以廊相接。正殿樑柱架構為疊斗式,廟兩邊為後廳與廟室,中軸空間配置由前至後為廟埕、三川殿、天井、正殿。它的木造結構、斗拱、裝飾及石材雕刻都來自中國,雖然經過數次修建,但仍然保持閩南廟宇的風味。
地址:高雄市旗山區永福街23巷16號
旗山區公所
旗山區農會建築
旗山區農會舊稱有限責任蕃薯藔信用組合,是全臺最古老的農會之一,在1914年興建的5層樓農會建築,已有超過百年的歷史,臨街切45度角為入口,正面立二方柱,柱身為洗石子打格,其上有一簡單的山牆,屋體貼有國防色面磚,屋簷下集結許多燕窩,內部牆壁厚度都超過10吋厚,結實堅固,充滿鄉土懷舊風格,與旗山區著名老街上的仿巴洛克式建築連成一氣,是旗山區古老的地標,也見證旗山黃金的繁華歲月。
地址:高雄市旗山區中山路67號
六梅草堂
這幢白牆、黑瓦日式房舍,被斑駁的水泥牆圍起,前後院植栽簇擁,帶點歷史底韻的斑駁感,儘管已流露出歲月的痕跡,露出斑駁的滄桑,但這份懷舊味道值得細細品味
提供季節性食材的無菜單的創意料理,搭配裏頭的老歌旋律,享受於懷舊氛圍中。
地址:高雄市旗山區中正路173巷1號
原旗山上水道
當地人稱為「水源地」或「水源頭」,建於1925年,係當時全台灣主要的中型水道之一,也是高雄市境內最早建設的現代化自來水設施,光復後旗山街區人口日益增加,旗山圳年久失修又水量不足,原本的簡易自來水設施逐漸不敷使用,1954年官方於旗山河岸堤防附近設置自來水廠辦公室及抽水站。1975年水道的過濾設施由旗山鎮公所改建成兒童游泳池,而到了2001年,當時高雄縣政府社會局計畫拆除淨水池等建築以興建社會福利綜合館,幸好地方人士的支持與社會局的配合之下躲過拆除的命運。
包含表彰紀念碑、旗山圳引水道、過濾設施及淨水池等建築體。這些水道相關設施除了建築及空間頗具特色外,還見證了日據時期民眾生活現代化之發展歷史,對旗山地區經濟發展有功不可沒的貢獻。原縣政府於2004年登錄為歷史建築。
太平橋
水圳行經鼓山公園左側半山腰上的太平橋,是日據時期所興建的可愛小橋,欄杆中間的圖騰即是太平。
清朝與日據時代時,閩粵時有械鬥發生,傷亡慘重,皆因為了爭取灌溉水源,故日人沿旗山西側開闢一條水圳,解決旗山用水問題,1908年建太平寺,水圳完成後再建立太平橋,有意彌平閩粵之間的紛爭,故取「太平」之名。
水圳景觀
駐軍紀念碑
旗山神社遺址
1936年旗山神社啟用,當年自中正路華中街口迄於槌球場(原神社位置),參道兩側屹立石燈籠數十座(現修復18對),全華中街則為表參道。旗山神社於1980年代因修建孔廟而遭到拆除,存在時間不到五十年。
旗山神社原本的風貌示意圖
旗山孔廟
旗山孔廟位於旗山中山公園內,佔地4.1公頃,是全臺面積最大的孔廟。
循公園階梯,徒步直上,至第一座櫺星門,門採七開間,門楣橫書「道貫古今」係當時總統蔣經國先生篆書,左右兩端之門,封以石版,石上鐫以建廟始末之事實。而後為大進階,經左側或右側階梯,拾級而上,經兩次轉折登上第二平臺,平臺外側有護欄,在此可以俯視旗山街景,對面旗尾山與旗尾溪風光的旖旎,乃至遠處屏東平原與大武山景色的蒼茫,無不盡收眼底。
殿宇宏偉壯觀,位於獨立高崇的台基上,前方有丹墀,這是祭孔時跳佾舞的地方,屋頂採重簷歇山式,簷下以柱列支撐,形成柱廊,頗有靈透肅穆之感。

站立在泮池廣場,俯瞰旗尾山與鼓山兩山對恃,遠眺台灣地標中央山脈,綿延至南台灣最高的南大武山,搭配楠梓仙溪橫流於旗鼓兩山之間,宛如一幅美麗優雅的仙景,1927年曾被評選為「台灣風景十二名勝之首」
旗山國小
旗山國小原名蕃薯寮公學校,於1898年創立,是當時全台第一批成立的公學校之一,1922年改稱「旗山第一公學校」,1931年更名更名為「旗山第一國民學校」,1941年又改稱「旗山國民學校」,後於1963年定名為「旗山鎮旗山國民小學」沿用迄今。
大禮堂
於1935年啟用,正立面為西洋式的建築風格,山牆頂部以「倫巴底帶」裝飾,側立面利用精巧雕層且連續的圓拱開窗,創造強烈的韻律特色。古蹟校舍於2008年整修完竣,新校舍亦於2007年落成。
北棟教室
建於1914年,為一字型的校舍,以連拱方式呈現,外牆以洗石子材質,一樓採用圓拱、二樓為平拱,形成有趣對比,走廊扶手並鑲有鏤框,頂面再加上精巧飾帶,整體造型洗鍊優美;建築本體寬118公尺,進深約11公尺。
2000年公告為縣定古蹟,縣市合併後則公告為市定古蹟,為全國少數仍在使用的古蹟小學,於2008年完成修復後,讓百年校舍重新開始新的契機。
北棟教室走廊
孔子銅像&國父銅像
日據時期,北棟教室前原有兩座銅像,分別為日本戰國時期著名的武將楠木正成騎馬像及學者二宮金次郎幼年時揹柴讀書像,日本的小學普遍都會設置這兩個銅像,用來勉勵學童忠君愛國及努力向學,光復後旗山國小已於原址改設國父和孔子銅像。
地址:高雄市旗山區華中街44號
旗山武德殿
武德殿位於鼓山山腳下,創建於1934年,為日據時代發揚武術道精神,在各地修建道場,供日裔軍警與青年修練柔道、劍道,宣揚武術。
建築物為仿唐式宮殿建築,樑柱為鋼筋混凝土加強磚仿木結構,外牆洗石子。屋架為木造結構,屋頂為歇山頂,屋脊平直,屋頂的曲線平緩,鋪以日式黑瓦。斗拱壯碩,不施彩繪。入口玄關屋頂之山間朝前,為唐博風式造型。
1990年代,全台灣只留存三座武德殿,其中又以旗山武德殿造型最優美,保存最完整。不料在1994年一場無名大火將武德殿建築焚毀,經修建後,因透明屋頂風貌與昔日風格不同又有聚熱效果,復經市府補助修建,於2014年底重新修復完工。
殿內鋪有木板與榻榻米,木板部份以供練習劍道,榻榻米部份以供練習柔道。整棟建築顯得清雅肅穆,所有木造部分皆以台灣檜木為材料,更為珍貴。
目前委由旗山蕉城美術協會管理,將建物主體規畫為展覽空間、文創市集、專題講座及才藝教學。
地址:高雄市旗山區華中街和中正路口
聖若瑟教堂
一棟優雅華美的哥德式建築隱身於義德街巷弄入口,由戴剛德神父於1959年創建。早期教堂一樓原為醫療所,後來繼任的神父在教堂旁蓋了棟三層樓房的醫院,數年後因缺乏醫生而關閉,目前一樓為辦公室,二樓方為教堂。
正面是高聳山牆,壁面使用洗石子材質,正立面上方為耶穌像,牆上的龕裡頭則分別立著聖道明與聖方濟的雕像。立面上開有圓拱,中間有仿玫瑰窗的浮雕,兩旁則模仿歐洲文藝復興後期流行的對稱建有衛塔,衛塔頂端有雉堞與尖頂,至於側面則開有連續的尖拱窗,材質為石子的灰色調呈現出簡練之感。
地址:高雄市旗山區德義街6號
旗山碾米廠
旗山農會供銷部碾米廠,原名「山信用購買販賣利用組合工場」,建於1941年,目前碾米廠隸屬於旗山農會供銷部管理。廠房建築本體坐北朝南,大致上可以略分南、北兩棟,南棟為稻穀的進貨與儲藏空間,北棟則為三層樓高的碾米機房,機房東側為去殼後的精米儲放處,西側為稻穀的堆放處。規模與架構仍維持日式原貌,具有加工功能,並儲藏一部分加工過後的糙米與白米,目前可見的大部分機具自日據時代初建後即使用至今。
碾米廠保留了原有的建築原貌,是少見留存至今仍具實用功能的多層木造建築,特殊的樓層柱體接續設計、樑柱節點構造與整體空間結構,完全依照碾米機具之功能而設計等細節,亦為當時的建築工藝與農業發展留下了相當完好的見證。
地址:高雄市旗山區中山南街1巷5號
旗山生活文化園區(原鼓山國小舊址)
鼓山國小創立於1912年,校舍仿西式建築,是日據時期日人子弟就讀之尋常高等小學校。校區內的大禮堂、辦公廳及北棟教室,均由廊道串聯,且設有通氣孔。一入校門、正門就是大禮堂,入口門廊有造型優雅的三連拱及圓拱窗,屋頂尖端為木造的交叉山牆,是一棟十分樸素的建築。辦公廳正面線條簡潔、連續窗楣延續至入口做一轉折之承接,具高度洽當,與禮堂之配置合宜。北棟教室一樓為平拱廊,二樓為圓拱廊,比例優美,尺度親切,簡潔有力之感受。
目前該校遷移至延平一路的新校區上課,此處透過空間修復及改善工程等詩作使舊建築在現新生命,並整合社會局、教育局與文化局三方行政資源,加強社區自力自發精神,凝聚旗山居民對(舊)鼓山國小地方文化的認同,成為融合「藝文生活」、「公益服務」、「終身學習」的休閒空間,目前定名為「旗山文化生活園區」
目前園區在整修當中無法進入
地址:高雄市旗山區文中路7號
鼓山國小
有鑑於舊鼓山國小面積狹窄、建物老舊且鄰校咫尺相隔、學區混淆,遂由洪俊傑校長余1985年4月提出遷校計畫並組成促進委員會向高雄縣政府積極爭取,歷時三年終於獲得余陳月瑛縣長允以墊付款方式核撥1億8000萬徵購校地273351公頃。由於中央補助國教經費銳減使得遷校工作暫停,直到1998年由余政憲縣長克服財政困難編列頭期工程款委請名建築師盧穩任先生精心設計,施工過程遇到地下管線遷移歷經百般周折,直到2000年1月15日竣工。
整體而言棟宇巍峨,造型古樸而典雅、氣象雄偉而莊嚴、既保存原校優良風貌,而圓拱設計兼具歐式建築宏觀,誠為教學之佳境也。
校園彩繪牆
地址:高雄市旗山區延平一路111號
9/25中午收束行程至旗山轉運站搭高鐵快捷公車至高鐵左營站
接著至高鐵左營站轉搭乘台鐵回到台中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