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1A:台北市中正區(I)-行政機關古蹟(049)

旅行日期:2017/09/01 ()
台北車站(里程28.3K。上行車站:松山車站,下行車站:萬華車站)
車站建於1891年,至今已經歷經四次改建,第四代車站於1989年隨著鐵路地下化工程完工通車而啟用,也就是你現在所看到的台北車站大樓。此為台灣第一座地下化鐵路車站,由建築師沈祖海陳其寬郭茂林共同設計,建築主體係仿中式傳統建築設計,其屋頂採單檐廡殿頂,建築中央併設有天井。
周遭交通四通八達,除了有眾多長短途客運業者在附近設服務點外,在車站內也能夠轉乘捷運、高鐵、機場捷運,是全台灣人潮最多的車站,成為全台灣各地的交通樞紐。

台北城於1884年建立,是清朝政府最後所建城池之一。當年的城牆如今皆已傾圮,只留下幾座城門遺跡,成為歷史的見證。臺北城的城牆寬四公尺、高五公尺,圍繞約四公里,是座非常堅固的城池。
台北城門-北門
北門又稱「承恩門」,面向北方有「承接天恩」之意,北門屬於台北五城門當中,唯一以清代風貌保留的古城門,是台北最珍貴歷史古蹟之一,也由於早期具有的防禦功能,成為國防的歷史見證,更是「城內」通往「大稻埕」的核心門戶。


2015年啟動「西區門戶計畫」當中,將北門的景觀列為重點項目之一,首先於2016年春節期間拆除忠孝橋引道後,使得北門重見天日,周圍打造成廣場式的開放空間,讓大家可以更親近北門,期許將北門塑造成巴黎的「凱旋門」般的國門意象。

台北城門-東門
東門又稱「景福門」,是臺北城通錫口(今松山)的孔道,因同時朝向臺灣北部的重要口岸基隆,負有防禦重任,極具國防的重要意義。當時城內通往東門的「東門街」,就是今天的凱達格蘭大道。如今由於它正位在總統府前,成為許多集會遊行的隊伍必經之處,可以說是全臺灣人最熟悉的一座城門,也儼然是此區政治與交通的重要樞紐。


建築結構和北門很類似,都是在石砌的城座以上,以厚實的磚牆一直接到屋簷下,宛如牢不可破的方形堡壘。而雙層磚牆之內,則是木造結構。屋頂是四面屋坡的「歇山式」,簡單大方。屋簷下有綠釉空心花磚裝飾,後來被改建為中國北方宮殿式城樓,但石構臺座及圓拱門為原有建材,門洞為石條所砌半圓拱,邊框保存有雷紋裝飾,仍頗具歷史價值。


台北城門-南門

南門又稱「麗正門」,屬於台北府城的主門,因此形制與尺寸是五個城門中最宏偉的,石額四周採用螭龍圖案,與其它城門均不同。所用石材來自大直、內湖山區一帶,構工精細、歷久彌新。


日據初期,日本人搗毀了台北城的城垣、城廓及西門。南門雖幸運被保存,但卻也因年久失修而日漸殘破。國民政府來台後,政府整修舊城門,南門也被重修成中國北方宮殿式的城樓建築,大失原貌,但石砌的城座、園拱門洞則幸運的保持原樣。


台北城門-小南門
小南門又稱為「重熙門」,位在捷運小南門站附近,台北城有5個門,小南門據說是當時的板橋富商林本源家族為了方便出入,特別捐贈所建造的。雖然這樣的傳說尚未受到證實,但小南門在中國式的城池建築中,的確是個非常特別的例子。
 與東門、南門相同,被改建成北方宮殿式的城樓,只有底部的城座仍保持當年原始的樣貌。
 接著就開始騎Youbike逛台北城的古蹟囉

中華民國總統府
位置原是清末台北城內「陳德星堂」及「林姓宗祠」原址,日人據台後先利用清廷遺留下來的「布政使司衙門」作為臨時總督府,至第五任總督佐久間左馬太開始有興建永久性總督廳舍的打算,這棟建築被日人看作是殖民統治的權力象徵,故設計時特別慎重。這座宏偉而壯麗的建築,見證了百年的臺灣歷史,不但成為台北市的重要地標,也是近現代史之化身。

前身為日據時期的「台灣總督府」,興建工程於1912年開工,1915年舉行上樑典禮,至
1919年竣工,是當時臺灣最高的行政機構,總面積超過一萬多坪,其規模在當時東亞地區屈指可數。當時總督在辦公室面向東方,可以眺望到四獸山以內的整個台北市,每天看著旭日東昇,擘劃著永續的宏圖偉業。從第七任總督開始,總共有十三位總督在此辦公。二次大戰結束前,總督府成了美軍轟炸的目標,造成建物嚴重的損傷,除中央塔右側的衛塔、東南側局部辦公室被炸毀,並遭到三天的祝融肆虐。國民政府來台後重建修復完成,1947年配合慶祝蔣中正總統六十大壽,改稱為「介壽館」。
1949年國民政府遷台後,則作為總統府使用,繼續維持其權力核心的角色。光復後陳誠的東南軍政長官公署和中華民國行政院、中華民國總統府共用此建築,而後的歷任總統,均以此為總統府,在此處理國政。
建築風格屬後期文藝復興式,受英國建築家Norman Shaw的影響,又稱「辰野仕樣」,立面充滿古典樣式的建築語彙,包括柱列、山牆、圓拱窗、牛眼窗、托座、羅馬柱式、複柱等。柱頭為簡潔多立克柱式,牆身及柱身多飾橫帶,外觀極為華麗。中央塔樓高約六十公尺,關係比例呈現接近金字塔形;中央塔樓及主體均為鋼筋混凝土構造,外牆貼紅色面磚及搭配灰泥作簡潔雕飾,充分塑造出典雅莊嚴的氣勢。立面上底層為臺基,三樓為弧形拱,四樓為半圓拱,並有複柱。除了北側外,二至四樓設計有陽臺,五樓則為退縮露臺。

總督府平面為「日」字形,雖有象徵日人統治之說,但實際上這是最佳的耐震平面,再加上一至五樓設計有八角形封閉式盒狀構造,更有助整體結構的穩固及耐震。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72號

國史館(原日據時期台灣總督府遞信局)
位於中華民國總統府後方長沙街上,建築為融合西洋古典與現代風格的市定古蹟,為當時台灣通信機關之總部,內設庶務、監督、工務、海事、電氣、貯金等單元,掌控全台通信業務,地位甚為重要。

廳舍設計者為營繕課技師森山松之助,負責施工的營造廠為矢部組,工程自19217月開始施工,於19242月完工。建築採取西洋古典形式,一樓為仿石的牆面,中央闢有大圓拱門入口,二、三樓外觀出現十二根高大的希臘複合式柱子,造型異常華麗。這座建築原為三層樓,光復後曾由郵電總局、電信總局等機構使用,後來主要由交通部使用,近年則由國史館接手管理。
一樓大廳特寫
 內部的擺設
牆壁掛了很多創作者的畫作
只要滿40歲以上的中華民國公民都可以有正副總統的被選舉權,並依照以下的法定程序就可以成為正副總統的參選者囉
 內部的走廊

 接著到二樓參觀

二樓大廳
1996年以來,滿二十歲以上的人具有投票權都可以將手中神聖的一票投給新物中的總統候選人,最後以絕對多數票誕生新一任中華民國總統

 人人都可以宣示當總統,體驗一下那種感覺囉

  歷任總統的書籍與紀念小物展示
 這台選舉車掛滿了選舉小與旗幟,也蠻有趣的
 二樓至三樓樓梯,但三樓目前沒有開放,我們折返下樓去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長沙街一段2號
司法大廈
建於1929年,至1934年竣工。原為日據時期台灣總督府高等法院,院內設有台北地方法院及檢察局,是當時台灣最高的司法機關,戰後做為司法院辦公室
設計者為日據中期頗有聲望的總督府營繕課長井手薰,他同時期也設計台北公會堂(今台北中山堂)。整體建築為RC建築,外觀圓拱門、希臘柱與拱窗等古典建築元素,具有文藝復興風格。外牆貼上淺綠色磁磚,為因應二戰期間盟軍轟炸,具有防空保護作用。
入口設有三道拱門,主入口設有樓梯可直通二樓辦公室,二樓樓梯兩側,鋪設花蓮的大理石材,迴廳欄杆上的八角造型燈飾,極具特色。平面為常見的日字形,以兩個天井以便通風採光。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24號

中華電信博愛服務中心(原臺灣總督府電話交換局)
建於1937年,這座構造堅固的現代建築由台籍人士林灶的協志營造廠承包,並且成功地完成全部工程,獲得各界人士之好評,為台灣的建築工程立下一個受人尊敬的典範。台灣光復後,該建築曾成為交通部電信總局的「臺北電信局」,現為中華電信博愛服務中心。

建築的設計呈現現代主義的風格,外觀以水平弧線構成,為一棟三層樓的RC建築,原先也有弧形陽臺,近來被拆除,並在頂樓添建一層。在台灣近代建築中,論及造型與施工技術,電話交換局仍佔有一席地位。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博愛路168號

原帝國生命會社大廈(今台灣銀行文物館)
原為日據時期「保險公司帝國生命會社」辦公館舍,初建於1908年,為有尖塔之形式,但後來遭蟻害,乃於1930年代再行改建,捨去尖塔。光復後轉由外交部、台灣銀行等機關使用。

199854日,台北市政府將「帝國生命會社舊廈」定為「直轄市定古蹟」,後來將名稱改為「帝國生命保險株式會社台北支店」。此建築目前產權由台灣銀行所屬,由台灣銀行文物館與台灣銀行國際部合用。
建築屬於文藝復興式的三層樓建築,具有一中央尖塔;但因後來建築遭蟻害,故於1936年由竹中工務店改建。新建築捨去尖塔,採折衷主義設計,外觀使用淺色面磚,用以襯托其高貴幽雅之個性,並於19376月落成。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博愛路162號
原台北信用組合
建於1927年,初為台北信用組合所使用,光復後,台北信用組合改組為「台北市第十信用合作社(台北十信)」,其總社仍設於此處。直到台北十信併入「合作金庫」後,原總社改為「合作金庫城內支庫」。

建築設計風格進近似文藝復興式,也有點模仿美國芝加哥商業大樓。正面屋簷略微突出,以許多裝飾性小拱支撐。中央入口的騎樓挑高兩樓,左右各立高大的圓柱,襯托這座銀行的雄偉氣勢。外牆上方以一隊貓頭鷹雕像裝飾,透露守夜的寓意。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衡陽路87

台北公會堂(中山堂)
1928年,日本殖民政府為紀念日皇裕仁登基及因應1930年代台灣社會有較多的變化,民間文化活動較蓬勃,而有台北公會堂之建,日人拆除清代留下來的布政使司衙門,利用其址建公會堂,內設公會堂、小會堂及餐廳等,為當時台北文化活動最主要的展演場所。

建物由總督府營繕課井手薰設計,採取當時流行的現代折衷主義樣式,使用鋼筋水泥結構,外表貼淺綠色面磚,但細節開口,仍保有古典圖案的裝飾。這座巨大的建築呈現阿拉伯拱窗及台灣陶瓦的鄉土味,顯現出日本軍國主要政府自詡為東方之領導者的帝國主義思維。

早期民眾進來台北公會堂前需要先在門口的「淨足池」洗腳
早期台灣同胞較無屋裡屋外的公衛觀念,跨過門檻就是家裡,一般住家室內也是泥土地,當時街到鋪柏油的路面不多,而塵土飛揚,因而公會堂或醫院等公眾場所設有洗腳池,進入前要先洗去腳底塵土方可進入
公會堂早期售票的窗口

中山堂入口大門
 大廳天花板為回教風格之穹窿造型,飾以幾何圖案
 大廳前方的「中正廳」是藝文展演活動場所,裡面空間可容納2000人左右
「堡壘廳」裡面是餐廳,提供中西式的商業午餐

光復廳(大宴會廳)
光復廳內部特寫
光復廳與樓梯一景

水牛群像

這幅畫為台灣第一位雕塑家黃土水先生(1895~1930)畢生最大的作品作品,卻是生前遺作,本石膏浮雕長555公分,高250公分,作品浩大,燈光打下來非常有氣勢,2009年公告為「國寶」
動競躍於方寸-世界運動郵票展的廣告看板
 樓梯間特寫
台北書院茶坊
古色古香的品茗之處,地方寬敞、安靜,座位區非常寬敞,擺設很有中國風
茶道的擺設
除此之外不時也做為聚會、課程研習的場地
三樓外面的走廊

公會堂廣場的孫中山像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延平南路98號
台灣巡撫衙門舊址碑
為清朝臺灣地位最高的衙署

撫台街洋樓
原台北城內所存的古蹟多為日據時期的官署及公共建築,民間的商店光復後則多經改建,1910年代在大和町撫臺街因市街改正關係曾建造不少店鋪,目前這座是少數保存下來的案例,規模雖然不大,但仍彌足珍貴。古蹟建物原為著名的營造商「合資會社高石組」本店,由日劇初期曾任大倉組土木部主任高石忠慥所成立,於19107月新建落成,做為新成立的「合資會社高石組」本店,專門經營土木建築營造及物品販賣業務,後陸續成立有台閩支店及七間出張所規模,為當時台灣最重要的工程營造商之一。

建築採用石木混和構造,一樓為石造,有精美的石拱砌成,二樓及屋架均為木造,屋頂覆以銅片瓦,為「馬薩頂」形式,並闢老虎窗以便通風。整體而言是一座歐風十足的店鋪建築。
外觀為洗石牆,鄰居暱稱「石頭厝」,歷經歲月洗滌,於1997年由台北市政府指定為市定古蹟
2013年委託台灣歷史資源經理學會進駐經營至今,雖然小巧卻伴隨著北門肩並肩一起訴說關於台北的故事。
 可以在裡面坐下來休息
 三樓為開放的花園,對面建築物可以看到花卉的彩繪在牆上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延平南路26號

野外科醫院(第一外科診所)
建於1934年,原為日人菅野尚夫經營的外科醫院,本為木造日本瓦二樓建築,
1955年由陳春坡醫生購入並經營長春醫院,建築改建於RC三層樓建築,1959年轉賣給第一外科醫院方錫玉經營「第一外科診所」。2003年便被台北市文化局以「第一外科診所」之名公告為歷史建築,目前做為補習班使用。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開封街一段32
台北郵局(前台北郵便局)
中華郵政於1896年成立,台灣巡撫劉銘傳參照國外郵政辦法,訂定台灣郵政局章程,設郵政總局於台北,辦理投遞郵件,同時發行郵政商票、收寄私人信件,即為台北郵局前身,也在台正式開辦現代化郵政。1895年日人據台後,台灣郵務隨政策改變,歸屬不同單位管理,台北郵局一再變更名稱,歷經第二野戰郵便局、台北一等郵便電信局;1929年台北郵局改建並更名為「台北郵便局」,提供郵務、匯兌、儲金等服務。

光復後,交通部於1946年試行郵電合辦,台北郵便局改稱「郵電局」;1949年成立台灣郵政管理局,改稱台北一等郵局;1980年劃分為北、中、南郵區管理局;2003年中華郵政改制公司化,成立23處責任中心局,台北郵局轄區包含台北、新北與外島共177個支局。
現在我們所看到的台北郵局於1929年創建,由初期的木造郵局改建為鋼筋水泥大樓,由日籍建築師山俊一設計而成,外牆貼上自北投窯場產出的褐色面磚,建築結構為巴洛克式融合希臘式,立面上有山頭裝飾,牆面出現古典柱頭,室內大廳的天花板上充滿了線腳。大門入口過去原為半原拱廊造型,但為交通方便,改建為目前大理石方形外觀。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忠孝西路一段114

台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
原址在清末劉銘傳巡撫時期即為「機器局」,製造機械及修理火車。日據初年才改為鐵道部用地,1919年建成鐵道部大樓,臺灣光復之後,改為「鐵路局」。它的

由於當時多向英國學習鐵路技術,因此建築風格採用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磚木混合造,形式上承襲自北歐木造建築趣味。如二樓的屋頂及牆體樑露出木樑柱,並施以雕飾,設計者為鐵道部改良課的技師。於今看來,這座建築與臺灣的鐵道交通史息息相關,其風格特殊,具有多方面的歷史意義。2007年指定「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為國定古蹟 
地址:台北市大同區延平北路一段2號

台北當地藝術館(台北市政府舊廈)
建築前身為日據時期的「建成小學校」,建於1921年,專供日本人子弟受教育的地方,台灣光復後,原建成小學校舍被轉用為台北市政府辦公廳舍,1994因舊廈三棟校舍建築不敷使用,將台北市政府遷入新市政中心,兩年後將「台北市政府舊廈」登錄為市定古蹟,並基於古蹟再利用的政策,將原建物之正面廳舍整建為「台北當代藝術館」專用,而兩翼部分建築則劃歸為「建成國中」教室。

「台北當代藝術館」與「建成國中」新校的結合創造了全世界罕見美術館與學校使用共同建物的先例。2001526日正式開幕,從此成為台北文化地圖上的一個新地標。

建築整體為紅磚造左右對稱配置,中央及左右側各設入口,中央入口大廳的二樓為大集會廳,室內空間跨度大且天花板較高,其上並設計一座突出的鐘樓成為建築醒目的焦點。

地址:台北市大同區長安西路39號
三井物產株式會社
「三井株式會社」為日據時期日人在臺灣的最大財團,其經濟活動與殖民政策不可分,經濟事業範圍甚廣,其中物產會社影響力較大,不但與日本三菱商事及藤山集團三大資本鼎足而立,獨佔了台灣的糖業,且與台灣總督府專賣局壟斷了台灣的樟腦、茶葉、煤,甚至鴉片的進出口。當時三井的據點在台南及高雄亦設支店,主要經營銀行及保險事業。

該地段擁有許多日據時期遺留下來的金融機構舊址,而該建築屬於較為古樸的一棟。原始建築約建於1920年,為為野村一郎設計,構造為三層樓、轉角有尖塔,屬於文藝復興建築之樣式,後因樑柱腐蝕,乃在1940年改建為今貌,採用較簡潔的建築風格,牆壁立面有水平四角窗框,轉角處及兩端山牆較高,有垂直的裝飾性小柱,為當時世界各地流行的建築風格。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館前路54號

國立台灣博物館土銀展示館(勸業銀行舊廈)
台灣較早的銀行為臺灣銀行,直到1930年代配合當時殖民政策,陸續有其他銀行出現。本棟建築於1933年由銀行的建築課設計,光復後改為「台灣土地銀行」。近年土地銀行遷出該建築後,2007年便開始進行大規模整修,後由國立台灣博物館轉用為博物館舍(但產權仍歸土銀),定名為「國立臺灣博物館土銀展示館」,於2010年開館。
日本勸業銀行分別在台北與台南建造行舍,建築風格頗為相近,皆採用厚重的西洋樣式,但充滿古代中美洲馬雅建築風味,是典型的折衷現代主義建築。由於建築本體位居轉角地,設有騎樓,巨大的柱子給人宏偉穩重的感覺,在結構方面,採用鋼骨構造,其外側貼人造石片模仿石材質感,極為細膩。最大特色是柱頭上有獸頭裝飾,帶給人有十足的神秘感。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襄陽路25號

二二八公園走訪
搭捷運自台大醫院站4號出口就抵達公園


日治時期,日本政府開始著手計畫闢建稍具規模的都市公園。此公園起建於1899年,直到1908年初步落成,成為台灣第一個承襲歐洲風格的近代都市公園,由於已移作他用的臺北大天后宮尚未拆除,故當時此公園之範圍僅為今日範圍的南半段。此公園原名為「臺北公園」,由於此公園的興建與落成時間,皆晚於圓山公園(臺北第一座大型公園),所以改名為「台北新公園」。
1947年二二八事件爆發,當日下午大批憤怒群眾衝入公園內的「臺灣廣播公司」廳舍,對外播音發出控訴,成為全台反抗活動蜂起的開端,之後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之行政長官陳儀也多次於該電臺透過廣播向民眾喊話,這一層與二二八事件的歷史關聯,在將近五十年後成為公園改名的緣由。直到1996年在時任臺北市長陳水扁主導下,新公園改名為「二二八和平公園」,並於隔年在公園內設立台北二二八紀念館,成為一個追溯歷史、撫平傷痛的紀念公園。
二二八紀念碑
台北二二八紀念館(原台北放送局)
1930年台灣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為發展台灣的廣播事業,於現址成立台北放送局。1931年台灣放送協會成立,廣播業務即移交該協會經營。光復後改為「台灣廣播公司」。1947 年二二八事件發生,當時的廣播電台扮演著黨政軍各界人士宣傳政令,和民眾代表報告事件處理近況的重要角色。1949年國民政府撤退來台,改為中國廣播公司。1972年中廣新建廳舍完成,交還台北市政府,轉為台北市政府公園路燈管理處辦公廳舍。1996年作為二二八紀念館。
中國式庭臺樓閣(原日治運動場舊址)
日據時期建立的拱橋
 日據中期,配合台灣放送協會台北放送局興築於公園內,而設置的「放送亭」(廣播亭)
急公好義坊
1887年台北府淡水縣貢生洪騰雲,因臺北府城建造考棚行署,捐獻田地銀兩有功,巡府劉銘傳奏請建坊獎勵。1888年坊成,知府雷其達、教授馮夢辛、知縣汪興褘、教諭蔣學瀛等聯題,崇其功德。坊原立於今之衡陽路,故舊稱其處為石坊街,日人治台後拆遷至二二八公園內。坊為四柱三間式,形制完整,雕琢精美,為台北最典型之清代石坊。
黃氏節孝坊
為旌表黃氏嘂娘節孝事蹟而蓋的牌坊。黃氏生於1820年,卒於1893年,享年74歲,十六歲嫁給儒士王家霖,二十八歲守寡侍奉翁姑至孝撫孤守節46年。1870年獲旌表至1882年由黃氏之子王天錫建牌坊於台北府東門內。1901年日人建官舍後移入台北新公園內。1985819日經內政部公告指定為古蹟。1990年台北市都會區大眾捷運系統施工暫行拆除,至1997年十月重新組立。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20-010A:慢城南庄系列(I)-南富村(063)

2016-032:嘉義縣朴子市-朴子老街區巡禮、第一零售市場、樸仔腳夜市、宏賓旅社、牛挑灣社區、德興社區(239)

2020-010B:慢城南庄系列(II)-員林村(063)

2019-010:嘉義縣義竹鄉古蹟巡禮(240)

2020-018C:日月潭新山味邵族風味餐廳

2020-029B:高雄市楠梓區(II)-右昌楊家古厝、林家古厝、元帥府、援中港溼地公園(171)

2020-047B:高雄市大寮區(II)-潮寮吳家古厝、山仔頂陳家古厝、共益磚窯廠遺址

2019-029A:彰化縣和美鎮雅溝社區造訪

2020-023A:漫城南庄系列(III)-走訪南庄東村、南江村老街(063)

2015-045A:台中市南區(I)一林氏宗廟(林祖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