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1B:台北市中正區(II)-東門地區行腳

旅行日期:2017/09/06 (三)
中正紀念堂
為紀念先總統生前事蹟與最崇高的敬意與永恆的懷念,於19803月完成中正紀念堂主體建築,同年45日正式對外開放民眾參觀。目前為國人與外國旅客來台北必訪之地。
自由廣場
南側面臨愛國東路的「大孝門」
 北側面臨信義路的「大忠門」
建築的屋頂其頂仿北京天壇模式,四面構造仿埃及金字塔;外觀使用白色大理石、寶藍色的琉璃瓦、滿園遍植的紅花,就如同青天白日滿地紅的象徵。正廳恭置蔣公坐姿銅像,底座部份設有展覽室和放映室,陳列蔣公一生對國家民族偉大勳業之文物,供民眾參觀

正廳恭置蔣公坐姿銅像,底座部份設有展覽室和放映室,陳列蔣公之文物與介紹生平事蹟,供民眾參觀,
左右兩側分列戲劇院與音樂廳,提供國際性的藝文表演,古色古香的中國宮殿式建築,莊嚴宏偉,許多國內外之文化表演均在此進行。
國家戲劇院旁的「雲漢池」,在音樂廳還有一個「光華池」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1-1

國立台灣大學醫學人文博物館
最早的建築始於1907年,由日籍建築師近藤十郎所設計,主體建築則完工於1913年,前身為日據時期台北帝國大學醫學部的校舍。歷經百年,經過多次修復,然原建築的風貌仍大部份保留;建築體的功能隨學校發展逐漸演變,由教室、行政中心、全台醫學學術活動據點、醫學教育改革基地、醫學人文教育場所,直到2008年才成立醫學人文博物館。

建築風格屬於法國文藝復興後期樣式,形式為一棟兩層樓的建築,沿中山南路與仁愛路成L型。
主體建築本館與玄關
大廳及廊道有許多拱廊,造型高雅。大廳、主牆及柱子皆飾以優美線條及雕刻,頗為氣派。
大廳兩側為校長與醫生的半身雕像
台大醫學院標誌:台大醫學院是台灣最早成立的醫學院校,成立於1897年,前身為日據時期「台北帝國大學醫學部」

走廊特寫
 館內的交誼廳,吊燈裝飾還蠻美的
館內的擺設都很歐式,光看建築享受一下這種異國風情也不錯
這個雕像由邱文雄醫師依十九世紀末英國畫家「Sir Luck Fildes」的畫作為範本,於1969年雕塑而成。作品名稱為「醫師之像」,描述一位鄉下醫師在病童看診的情形,小病人無助的躺在棉被的椅子上,醫生托腮審視,除了關心之外看能否找出病因。
左手邊為展示式,共九間,分為特展與常設展
復甦-重建與醫學教育改革
常設展「台灣人哪裡來」-南島語族的擴張
常設展「台灣人與疾病的抗爭」台灣近代衛生醫療發展歷程與高齡化社會的健康藍圖
台灣人如何達到健康的高齡化社會的步驟與方法
博物館北向的建築面,主牆與樑柱精美的雕刻,高雅而細緻,也成為拍婚紗的好地方,這裡是後方的景福園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仁愛路一段1

日本曹洞宗介紹:
禪宗於中國唐代傳入日本,創立日本曹洞宗之道元為入宋求法之僧侶,後來在永平寺說法度眾生,曹洞宗四世之瑩山紹瑾在總持寺說道,這兩寺皆得到德川幕府頒賜成為曹洞宗之兩大本山,統轄全宗派各寺。
曹洞宗在台灣的歷史發展:
日本曹洞宗於1895年隨軍抵達台灣積極布教,曹洞宗台北別院於1910年興建完成木構造本堂等建築,但兩年後即遭颱風侵襲而倒塌,至1923年使用鋼筋混凝土造之大本堂才重建完成。其他還有庫裡、稻荷社等建築,後來升格為台灣別院。

為吸引台灣人信徒,由台籍佈教師孫新源募款,另建觀音禪堂供台灣人禮佛,1915年完工;次年並在此設立「台灣佛教中學林」,1922年與1935年分別新建完成呈現L型之西式兩層校舍,並歷經改名成為「私立台北中學」,即今泰北中學。
曹洞宗大本山台灣別院鐘樓
鐘樓於1920年委託京都製作梵鐘,次年運抵台灣,繼而中學林校長江善慧與副學監沈德融募款,1930年興建完成。

本鐘樓為結合山門之鐘樓門之平座高欄。吊掛梵鐘之上層,為鋼筋混凝土仿木造之近代和風樣式。屋頂形式在日本稱之為「入母屋造」,即中國之歇山屋頂。1997年指定為市定古蹟,原名「東和禪寺鐘樓」,為符合本建築之歷史緣由,2012年更名為「曹洞宗大本山台灣別院鐘樓」。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仁愛路一段21之33號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濟南教會
1894年日本基督教以不分教派的「基督信徒一致會」派河合龜輔牧師,於1896年來到台北宣教,同年9月得到基督徒富商李春生馬偕博士協助,在現今西門町漢中街開始有固定聚會所。同年11月日本基督教會大會派遣傳道局長大儀見元一郎來臺視察,決定正式成立「台北日本基督教會」簡稱「台北教會」,即「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濟南教會」前身。大正年間由總督府營繕課建築師井手薰參與建築與設計,在1916年竣工完成具有邊塔的哥德式禮拜堂,當時為東門附近台大醫院與醫學院師生常去的「幸町教會」。1998年由台北市政府指定為市定古蹟。

建築形式為「仿哥德式」的風格,建築本身採唭哩石和「台灣煉瓦株式會社」生產的紅磚,搭配出「紅白相間」效果,外觀近似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的鄉村紅磚小教堂,樸實精美。禮拜堂上方的尖聳屋頂,形成正面巨大山牆,最高點以十字架收頭。整個建築體中使用形狀尺寸不一的金屬製窗扇,搭配各種文樣的型板玻璃、春霞玻璃,右上方為石材堆砌的百葉窗裝飾於鐘樓之上,為修飾鐘樓立面和諧所作。為台北地區現存的早期基督教建築,和全台僅存使用魚鱗銅瓦的教堂。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3號

監察院廳舍(原台北州廳)
台北州廳由台灣總督府的技師森山松之助設計,並於1915年完工,後續工程在台北州廳的西南側興建了一棟銜接州廳西翼的兩層高黑瓦磚造建築。台灣光復後,將「台北州廳」與「台北市役所」(今行政院大樓)作為辦公廳舍使用;19576月,國民政府實施疏散機關政策,將台灣省政府所屬機關遷移至南投中興新村,台北州廳改作為「台灣省政府台北連絡處」使用。其後,行政院進駐台北市役所,對街的台灣省政府台北連絡處再度改作為監察院廳舍使用直至今日,1998年經內政部指定為國定古蹟。
建築風格屬混合風格的後期文藝復興式建築,以木桁架結構興建。建築規畫上,監察院廳舍的平面呈現「曲尺」型,位於九十度轉角的圓頂主入口處向左右延伸,擁有相同而不對稱的立面。

外觀採取簡潔樣式設計,以紅磚牆面建築,牆面上裝飾有橢圓突起、四周以花草紋飾的徽章壁飾;同樣以花草紋飾的拱頂石造型圓窗,並設有以圓形拱窗、圓窗、拱形雨庇、貝殼飾排列而成的拱型雨庇。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忠孝東路一段2號

華山貨運站
復古的時光站牌承載著車站的時空記憶,也代表城市的集體感受,讓民眾回響自己的鐵道故事,藉由站牌延伸到時間與空間的想像,運用站牌連結歷史脈絡,讓消失的鐵道沿線重新啟程,站牌上方以積木模型重現過去場景,生動有趣的造型讓大家回味車站的美好時光。
華山貨運站原名為「樺山貨物驛」,站名取自所在站獲地「樺山町」,用以紀念第一任台灣總督樺山資紀而來。政權轉移後即改為華山貨運站。貨運站在過去主要座為貨運調度使用,是大台北地區物資集散的主要門戶,現遺留下來的平台是過去火車停靠的月台。
建築三十年前空間遭閒置,2016年重新規劃供文創相關活動之用。
 2019年,這裡搖身一變成為循環經濟的跨域交流場地,從建築、食物、設計等各種面向,探討如何從生活中落實循環經濟。策畫主題性展覽、野餐、沙龍、音樂會等多元活動,邀請跨領域專家分享永續行動,探索日常生活中能實現的微小改變。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林森北路27
1914華山文創園區
園區前身為「台北酒廠」,為市定古蹟。在1999年之後提供給藝文界、非營利組織及個人使用的藝術展覽、音樂表演等文化活動場地。此外,園區內也有多間餐廳、咖啡館、店舖、藝廊等商業設施。

這次主要走訪位於華山文創園區的兩處歷史建築:台北酒工廠、樟腦精製工廠,以下介紹:
台北酒工廠
創設於1916年,原為民營「芳釀株式會社酒造廠」。1922年,由日本政府實施專賣制度予以收買,改稱為「台灣總督府專賣局台北酒工廠」,以製造米酒及各種再製酒為主;台灣光復後,改名為「台灣省專賣局台北酒工廠」,酒廠再度為公營。後來又改為「台灣省菸酒公賣局台北第一酒廠」。
隨著經濟發展,因地價昂貴,加上製酒所產生的水污染問題難以克服,1987年公賣局遂配合市區都市計畫,將酒廠遷置新北林口設新廠,台北酒廠正式畫上句點,園區整體建築於2003年3月登陸為台北市市定古蹟。
烏梅酒廠
為獨棟式廠房建築,建造於1931年3月,原為「貯酒庫」,貯放製成品酒類,台灣光復後因烏梅酒暢銷,用來儲存烏梅酒半成品。1970年代又回復成貯放成品酒類的倉庫。
烏梅酒作業廠
最初做為「紅酒貯藏庫」,1980年因金山南路拓寬而改裝成四棟連結的建築。屋內柱樑及角鐵屋架形成大尺度的室內挑高空間,而成為適合展演活動的場地。
由高低錯落三棟建築構成的高塔區,過去是酒廠時代的品管試驗室,做為實驗不同酒類的研究空間。
三層磚造高塔水泥結構,是酒廠最高的建築空間,建於1920年,最早是製造米酒的場地,即昔日酒廠的「研究股」與「品控股」。因不同年代修建,樓高忽高忽低,搭配局部木頭桁架及石綿瓦屋頂,呈現不同時代的建材及工法風貌。右邊紅磚牆面則為清水紅磚。

清酒工坊
建於1914年,為芳釀社時代第一批建築;1922年做為總辦公室。建築特色為立面採大量開窗,採光充足,內外牆均厚達一米,洗石子牆面,堅固又耐熱,冬暖夏涼,是一個適合辦公的空間。1966年改建,成為今日樣貌。
目前一樓目前為「Fab Café」的所在地,二樓的拱廳做為多功能文化展演平臺。
一樓為「嵐光青春農駐所」,為支持在地小農的一間商店,堅持無毒栽種甚至是自然農法的理念,創造生態良性循環,在這裡可以買到很多高品質且有機的產品。
米酒作業廠
建於1933年11月,為磚造鋼筋樑柱結構之兩層樓建築,屋頂為三連棟南北走向,與平面兩製造場走向垂直。二樓為設置發酵槽而留下多處直徑約五米的圓形穿孔,陽光穿窗而過,灑入室內,形成一、二樓間具穿透性的視覺效果,氛圍獨特。 門窗及廊道開口的邊緣,以特別訂製的北投窯業會社未上釉陶磚進行裝飾,別有樸實之美。
 目前為「wooderful life」華山店進駐

再製酒作業廠
主要功能是生產蔘茸酒之類的再製酒。內長廊式獨立空間,大型角鐵屋架,北側外牆有長廊式作業平台。此場館最大的特色在於室內挑高8米,其間沒有任何一根立柱,視野開闊。目前做為音樂演場會空間,也是許多樂團的發源地
酒廠煙囪
1931年配合鍋爐而設,由總督府專賣局委由日本東洋壓縮會社建造。初建高達50公尺煙囪底部內徑2.5m,頂上內徑1.2m,建造當時高度僅次於台灣總督府,一度成為台北進步的地標。1970年代因為鍋爐燃料從煤炭改燃重油,乃截短3公尺。目前全長為47公尺,依舊是園區最高的建築物,
維修工廠
建於1931年,內佈原本設有工具以檢修廠區的機具、門窗等。南側小隔間為當時領料的場館空間;西北側玄關方形建築,有水平飾帶與廠房山牆巧妙連接。
華山時光隧道

 目前門口還留著閒置時期雀榕與建築共生的痕跡,見證了在閒置時期中植物堅韌的生命力。

樟腦精製工廠
日據時代,樟腦為專賣局的專賣品之一,1918年在台北酒場旁設「昇華工場」從事精製樟腦的工作,此即為後來的「精製工廠」。日治時期樟腦乃為專賣品,1947年台灣省專賣局為加強生產起見,調整生產機構,增設樟腦、火柴、菸葉、酒業五公司,南門工場與昇華工場均納入該公司管理。1952年樟腦滯銷,該年12月即裁撤樟腦局以及分支機構,改設樟腦煉製廠,再度改隸當時的菸酒公賣局管理。1967年隨著台灣天然樟腦數量減少,再加上當時民意機關要求開放民營的聲浪日漸升高,當時的公賣局遂結束樟腦煉製廠的業務。台北酒廠旁的樟腦精製工廠即在此時交給台北酒廠使用。

1988年廠區的「事務室」與「第一乾餾工場」因審計部新大樓興建而拆除,其舊址乃今審計大樓車道與網球場,數年後煙囪也隨之拆除。
第二乾餾工場
位於樟腦廠北側的長建築,與被拆除的第一乾餾工場是雙胞胎且同為面積最大的建築。工場挑高並設有太子樓,底部設有通氣口並以半圓拱裝飾,南北兩立面有華麗的窗緣裝飾與扶壁,尤以面對北平東路的北側立面最為顯著。目前作為展覽空間,無展覽不對外開放。
製成品倉庫
壓縮包裝工廠立面
 左側為製成品倉庫,右側為壓縮包裝工廠
左邊為原料倉庫,是兩層樓的建築,無太子樓之設置。同時鄰近三座乾餾工場方便將原料搬運至工廠乾餾。目前由「好樣思維」店家進駐。右側為第三乾餾工廠。
包裝工場
屋頂設置太子樓,外觀與工廠其它建築相似,無太大特徵。工場東側與包裝兼壓縮工場間空地是汽缶室(鍋爐室)與煙囪舊址。目前為短期展覽使用。
左邊紅磚屋為雜品倉庫 
車庫工坊

李國鼎故居
原為日據時期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高級文官宿舍,光復後改為財政廳長官舍,1973年李國鼎任財政部長而遷入,直到過世皆居於此,長達26年。

李國鼎先生於1910年出生於南京,1930年畢業於中央大學物理系,1934年赴英國劍橋大學進修。19477月來台,歷任多項公職,1965年擔任經濟部長,積極推動台灣工業化與經濟發展,貢獻卓著,1968年榮獲菲律賓麥格塞塞「政府服務獎」。1979年成立資訊工業策進會,推動電腦資訊和推廣資訊教育不遺餘力,博得「科技教父」之美譽。20015月病逝於台大醫院。
建築為獨棟木造宿舍,基地架高以防潮,屋頂覆日式屋瓦,四周庭院環繞,花木扶疏,屬於典型的日式宿舍
客廳的擺設,皆保持李國鼎先生生前的原貌

 臥室的擺設

 辦公與閱讀的書桌
客廳的擺設日式公仔娃娃


李國鼎先生石膏像
 李國鼎先生近照

 李國鼎先生為虔誠的基督徒
 牆上掛的是耶穌《最後的晚餐》畫作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泰安街2巷3號

齊東街日式宿舍
約建於1920年代至1940年代,前身為「幸町職務官舍群」。此區為總督府所屬單位不同階級職務官舍的分佈區,南端濟南路二段一帶為總督府及軍方重要高等職務官舍,其出現年代於1935年間;北端齊東街一帶建築群發展較晚,為1940年間低階官署機構職員官舍舍,充分反映日據時代晚期官舍之代表作品。

光復後,政府將此區沿用為中央政府官員之宿舍群,其中濟南路二段25號與27號曾為空軍總司令與副總司令之官邸。2006年台北市政府文化局指定為「臺北市中正區齊東街保存區及聚落風貌保存特定專用區」。

文化部(前文建會)在2009年委請臺北市政府文化局修繕齊東街日式宿舍(濟南路二段2527號)完成之後,前部長龍應台將此素雅的歷史建築命名為「齊東詩舍」,為打造齊東詩舍成為文學地景亮點,前部長龍應台特別請託陳瑞憲先生規劃詩舍空間機能及設計,並委請國立台灣文學館進行管理與策劃展覽。同時推動「詩的復興」計畫,並且引入民間活水,獲成霖企業股份有限公司歐陽明董事長捐款贊助首年開辦經費,自2014年起推廣詩的創作交流。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濟南路二段25、27號與齊東街53巷周圍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20-010A:慢城南庄系列(I)-南富村(063)

2016-032:嘉義縣朴子市-朴子老街區巡禮、第一零售市場、樸仔腳夜市、宏賓旅社、牛挑灣社區、德興社區(239)

2020-010B:慢城南庄系列(II)-員林村(063)

2019-010:嘉義縣義竹鄉古蹟巡禮(240)

2020-018C:日月潭新山味邵族風味餐廳

2020-029B:高雄市楠梓區(II)-右昌楊家古厝、林家古厝、元帥府、援中港溼地公園(171)

2020-047B:高雄市大寮區(II)-潮寮吳家古厝、山仔頂陳家古厝、共益磚窯廠遺址

2019-029A:彰化縣和美鎮雅溝社區造訪

2020-023A:漫城南庄系列(III)-走訪南庄東村、南江村老街(063)

2015-045A:台中市南區(I)一林氏宗廟(林祖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