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1C:台北市中正區(III):南門地區與植物園周遭行腳

旅行日期:2017/09/10 ()
捷運小南門站

台灣菸酒股份有限公司(菸酒專賣局)
前身為台灣總督府成立於1901年的「專賣局」,建築物初建於1913年,先建兩翼,直到1922年才完成中央尖塔,成為當時台北的重要地標之一。

當時日人為控制鴉片、鹽、樟腦、菸、酒、火柴、度量衡及石油等重要民生物資,乃設置專賣局,由殖民政府操控產銷大權,其收入為總督府最主要財源。光復後專賣局由政府接收,改為「台灣省菸酒公賣局」,現為「台灣菸酒股份有限公司」。

由總督府營繕課森山松之助設計,由神戶組施工,建築為仿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紅磚造風格,平面呈曲尺狀,入口設在轉角處,壁體為RC加強磚造地上三層,中央塔塔高六層,中央尖塔類似同時期所建的台灣總督府,外壁有橫帶滾繞,形成紅白相間的帶狀裝飾,與磚拱及拱頂石結合成一體,正面出現半圓形山頂,門廳上置球形圓頂等建築特徵。位於兩翼共計四處的塔樓上,皆開設有牛眼窗,一方面是用來增進採光,而另一方面則也裝飾了塔樓的山牆部份。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南昌路一段4號

台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紅樓
建國中學原為「台灣總督府中學校」,創建於1908年,後來改制為台北州立第一中學,供日人子弟就讀,此即為日人在臺差別教育之象徵。二戰期間盟軍轟炸台灣,當時一枚炸彈與兩枚燒夷彈直接命中學校,造成了該紅樓校舍建築大部分毀損,使得戰後復學的建國中學學生借用他校校舍。1970年代,台北市教育局本有拆除紅樓之議,後經當時校長黃建斌力阻,才讓此拆樓計畫打消。1998年,台北市政府因其此校舍建築的特殊性與歷史性,特別指定該紅樓建物為市定古蹟,並於2005年完成該古蹟的整建復舊工程
南海路側的學校正門
建築為時任總督府營繕課技師近藤十郎設計,建於1909年,全校皆為當時盛行的紅磚洋式風格,尤其是入口主樓,外觀帶有仿後期文藝復興式樣之特色,建築形態上屬於「中」字形的形式,前後入口突出平面,左右翼殿留有迴廊;立面上除正立面入口兩側有高聳的衛塔,以集中央突出的大山牆以突顯入口意象。

由正排面與兩翼衍生校舍組成的「ㄩ」字型紅磚校舍,以迴廊相通。迴廊外觀與窗戶則盡為相同方格的圓拱式。此外建物上的天窗、樓台、鐘樓、樸實飾帶與大斜式屋頂也為其該建物的特色。

 由正排面與兩翼衍生校舍組成的「ㄩ」字型紅磚校舍,以迴廊相通。

迴廊外觀與窗戶皆為「半圓拱式」
內部特寫

學校庭院方向拍攝紅樓
建國中學校徽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南海路56

接著走訪植物園周遭的景點:包含台北植物園、林業試驗所腊葉植物標本館、欽差行台、南海學園等景點,Let's go!

台北植物園
植物園自日據時代開始為研究植物的重要場所,占地8.2公頃,保留了當時從台灣本地、日本、中國大陸、東南亞引進來的試驗研究植物種,至今園區內的建築與植物種類已遠超過以往盛況,蒐羅之植物多達約2000種。

依植物分類系統與習性分區,每個區域以不同的主題呈現,並且設有解說牌介紹奇花異卉,例如荷花池、十二生肖區、多肉植物區、蕨類植物區、詩經植物區、民俗植物區、棕櫚科區等。隨著季節不同,植物林相會跟著變化,每個季節都有獨特味道。

林業試驗所腊葉植物標本館
前身為日據時代的「中央研究所林業部腊葉標本館」,建物本體於1924年落成,為台灣最古老的標本館。日據初期為開發台灣森林資源,計畫性從事「臺灣植物調查事業」,野外採集的植物乾燥製成「臘葉標本」保存,以供鑑定植物種類。因此成為台灣第一座專為貯藏植物臘葉標本而興建之標本館,屬於台灣林業研究與植物資源調查的發祥地。本館隸屬於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2008年台北市政府公告為市定古蹟。
建築表面主要為清水磚造牆體,樓板為RC,部分樑柱為鋼管結構,屋頂為切角頂等,充分反應了當時在東京大地震後耐震結構的嘗試。牆面在屋簷與清水磚牆身間設有白色之裝飾帶。

在開口部分,舊制木造上下拉窗設置位置略向內退縮,使開口部形成一內凹之垂直線帶。內凹之開口得作為窗臺洩水外,舊制外側亦設有一外推之金屬製雙開窗,整修後並未加裝但仍保存舊有門作。在屋面部份,構造亦呈現出平滑之型態,未出現傳統棧瓦層層堆疊之型態,故初步排除為日式和瓦或水泥瓦之屋頂構造。另外,屋架為西式之芬克式桁架,在日據時期相似規模與構造之類型常出現在廣間式之集會型建築禮堂等。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南海路53號

欽差行台
1884年中法戰爭後台灣建省,並指派劉銘傳為首任臺灣巡撫同時兼管福建巡撫事務。1889年在今日的台北市警察局與中山堂及前面廣場的位置建立布政使司衙門,極具規模,成為清朝在台灣規模最大的官署。1892年建立「欽差行臺」,做為巡府衙門及布政使司衙門接待外地高級官員來台北時之旅館及宴會、會議之用。

中日甲午戰爭爆發,1895年簽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而當時擔任清廷巡撫唐景崧則在5月宣布成立「臺灣民主國」以巡撫衙門作為當時的總統府,以「欽差行臺」作為「籌防局」,主籌戰爭的一切應急事物。後來台北城攻陷,巡撫衙門慘遭祝融,日本皇族北白川宮能久親王來台,以布政使司衙門作為御住營地,將欽差行臺做為「臺灣總督府」,歷經七任總督在此地辦公。1919年台灣總督府落成後,欽差行台便成了臨時性展覽聚會場所。

1932年日本政府為了興建台北公會堂,又考量古蹟保存的重要,決議將布政使司衙門拆除拆成三部移地保存,一部是移至圓山(現已拆除),一部是移至善導寺(現已拆除),另一部則遷移到台北植物園(現欽差行臺)。光復後,歷經林業陳列館、文物館使用至今。內政部於1985年公告為第二級古蹟。
頭門外觀
建築係七開間三進式,呈縱長形「田」字形平面配置的官署建築,方位座東朝西略偏北。三進的建築空間分別由橫向的「頭門」、「儀門」及「大堂」所構成
 頭門匾額「欽差行臺」
 儀門外觀
二進門儀門中間有一條中廊,與後面大堂相接。


右側長廊介紹台灣布政使派任的始末與歷史發展(台灣民主國時代走向日據時代初期)
  二次大戰後,建物被做為林業陳列館、文物館使用迄今,介紹周遭植物園歷史發展
  這些建築修復當時所拆卸的部分木造結構,目前展示在架上給遊客看
琴森意眾-宋國昌胡琴暨劉邦漢木藝創作展資訊看板
後院特寫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南海路53號
國立歷史博物館
原名為「文物美術館」,建於1955年,位於台北植物園內,開館初期展品大端以複製品為主,後來經由規劃,與私人收藏家的捐贈,讓博物館成為展品多樣、內容充實,長期在博物館中展出的文物包括了甲骨、青銅器、玉器、瓷器及文獻等等。建築外觀以優雅的中國式建築為特色。

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舊館)
1949年學界人士因鑑於科學救國的重要性,乃有在台北市籌建一所科學館的計畫。1954年,張其昀先生任教育部長,始積極推動此計畫,並成立「國立臺灣科學館籌備委員會」,館址位於南海學園現址。當時目的以推行台灣省區通俗性科學教育及輔導中等以下各級學校之科學教育,經常舉辦一般性與專題性科學展覽、各項育樂展覽、中小學科學展覽、古今發明展覽,及舉辦各種科學演講與科學電影放映,伴隨著我國科學教育的發展,擔負播種的任務。

後因南海學園的科教館舊址已不敷使用,於是興建了士林新館,原館則改為「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臺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
由盧毓駿教授設計,建築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外觀特色為有三層綠釉玻璃瓦重簷鑽拱屋頂,其所有屋坡與屋脊均向心聚攏於中央,依傳統建築形制名為「重簷鑽拱頂」。北京紫禁城天子祭天的天壇祈年殿即為此屋頂形式,乃皇權象徵。本建築當年規劃三重屋簷鑽尖頂的天壇意象符號,蘊含當時國民政府訴求其具有自由中國法統「正當性」的政治意涵。
藝術教育館

興建於1956年,由張其昀擇定於此創建「國立藝術館」,至1985年更名為「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至今

 博物館背面,後方為荷花池畔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南海路41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20-010A:慢城南庄系列(I)-南富村(063)

2016-032:嘉義縣朴子市-朴子老街區巡禮、第一零售市場、樸仔腳夜市、宏賓旅社、牛挑灣社區、德興社區(239)

2020-010B:慢城南庄系列(II)-員林村(063)

2019-010:嘉義縣義竹鄉古蹟巡禮(240)

2020-018C:日月潭新山味邵族風味餐廳

2020-029B:高雄市楠梓區(II)-右昌楊家古厝、林家古厝、元帥府、援中港溼地公園(171)

2020-047B:高雄市大寮區(II)-潮寮吳家古厝、山仔頂陳家古厝、共益磚窯廠遺址

2019-029A:彰化縣和美鎮雅溝社區造訪

2020-023A:漫城南庄系列(III)-走訪南庄東村、南江村老街(063)

2015-045A:台中市南區(I)一林氏宗廟(林祖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