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2:台東縣卑南鄉(325)
旅行日期:2017/11/25(六)~11/27(一)
卑南地名源自卑南語Puma,其意為「尊稱」,是為紀念卑南族大頭目「鼻那來(Pinara)。傳說中鼻那來聰明蓋世,有漢人血統,除了建立部落典章與納稅制度,又控制附近各大族,發展迅速統治臺東縱谷,使卑南成為近代奇。荷蘭人稱之為「卑媽拉」(Pimala),漢人則簡稱為「卑南」,沿用迄今。
另一說為耆老的說法,當卑南社的會所增到六所時,長老們認為過多的會所易生事端,決定不再增加,其後產生的家族都合併在六個組統中,以整合全族的防禦力量,此行為在卑南語中稱為「Punuyuma」(集中、團結之意),自此Puyuma成為卑南族之族名。
卑南鄉公所
知本溫泉風景區
知本溫泉早在日據時期就已經開發,知本溪河床上汨汨流出的溫泉,吸引日本人開發最早的溫泉旅館,現今的知本溫泉已是國際知名的臺灣溫泉旅遊區。
可以在這裡煮溫泉蛋唷
興建前,知本溫泉區僅能以溫泉橋作為主要聯外道路;而以往遭逢豪大雨,知本溪水暴漲,溫泉橋就會封橋。因此,為改善知本溫泉區每逢豪大雨就有被封路、封橋的風險,而建立此橋,不但便民也可與鄰近的溫泉橋搭配為環狀交通網,以紓解知本溫泉區交通壅塞問題。
知本溪景色
龍泉路43巷沿途景觀
居高臨下眺望台東縱谷平原
樂山國小(已廢校)
這座建於1977年的小學,小小一條龍的建築不到10間教室,全盛期不過100多位學生,從建校到廢校不過短短16年(1977~1993)。然而,它卻承載了全台灣4、5年級生的共同記憶。
注意:2018年1月15日校園拆除
一旁寫著「民族救星」的蔣中正銅像依舊完好迎面而來的是長滿雜草的校園與中庭已經生鏽的升旗桿
牆面上食衣住行育樂新生活運動的標語
當年樂山國小的學生所畫的插畫,看著看著腦袋突然響起了羅大佑-童年的這首歌曲,曾幾何時我也離開國小將近十年了阿......
自強救國滅共匪的海報牆
已然破敗的黑板仍留有當年值日生姓名,有如整個時空凍結在那個時刻
當年木製的門框與窗框
池塘邊的榕樹上,知了在聲聲叫著夏天;操場邊的鞦韆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黑板上老師的粉筆,還在拚命嘰嘰喳喳寫個不停.....。終於,有了高年級同學那張成熟與長大的臉之後,這才知道好多的一切都已消逝在歲月裡,也還好,它仍留在回憶中,停留在樂山國小裡。
籃球場的籃板已經被拔掉了,籃框也生鏽,廁所也被封起來
白玉瀑布
原名「白玉瀧」,位在知本大飯店附近,知本外溫泉由忠義堂附近產業道路往樂山及西川山方向,高約50公尺,由往瀑布的產業道路上可見全景,雨季時水量豐沛,沿瀑布而上,建有登山步道
需要走木棧階梯上去看瀑布
卑南鄉。賓朗村
賓朗車站(鐵道系一館-賓朗車站旅宿)
台東賓朗車站於1922年設立,前身為火車乘降場,當時的窄軌火車沿著舊卑南溪判,台灣光復後改稱為檳榔車站。隨著東線鐵路拓寬工程完工,於1982年,與嘉豐、東成、初鹿等四站宣告廢站。
檳榔站是東部鐵路沿線遭廢除的車站中,碩果僅存的日式木造車站。建築基本結構仍堅固,站房旁的水泥票房、木造廁所及蒸汽火車頭所需的給水塔均保存良好,但車站主建築已日漸傾頹,反而是周遭老樹成蔭,讓檳榔舊站意外隱身在此,更有追尋過往情懷的夢幻情境。
台東彩繪眷村
賓朗車站對面可以看到彩色繪畫整個房子,這所有作品都是已高齡超過90歲的原檳榔車站的副站長,所精心設計的,在退休之後仍住在車站的對面,當天看到幾個她的女兒在聊天,很好奇就問了房子的緣由,也幫我和賓朗車站拍張照後就繼續的我的旅程。
四周都被彩繪上顏色,像是台中的彩虹眷村,但是與彩虹眷村不同的是這些太多都是彩繪在實體的石頭刻成的各式各樣的動物與人偶讓整個園區更生動
嘉豐村-山里部落
山里車站
1982年6月27日台鐵進行花東線拓寬工程,從原本0.762公尺輕便鐵路托寬為1.067公尺窄軌時,因為坡度大而改變舊有路線,台鐵將原本三站裁撤,而重新設立山里及卑南車站,以台灣花東線車站的歷史來看,山里算新站,車站前都有都蘭山與卑南山山脈,後有卑南溪,整體地勢呈現封閉的樣貌,造就周遭風景秀麗,彷彿後山秘境,取名為「山里」,車站旁有座觀景台,為2001年花東縱五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建立。
曾被稱為「全台到不了的車站」的山里車站,一天只有來回8至10個區間車班次,非常稀少,去到那裏然後回來都要算好時間,否則就要被困在荒郊野外了
車站大廳
火車觀景台上看山里部落
柴油型自強號/普悠瑪自強號
車站旁邊也有旅館可以住,且外觀彩繪的蠻有看頭的
由於這裡火車出入的人非常稀少,因此多少會看到一些狗或貓會跟你要東西吃。
下車後,迎面而來的是飢餓的狗和貓咪,我買了早餐吃了之後,剩下分給他們吃,由此可知這裡真的很少人來訪,知道人可能不多,看到他們嗷嗷待哺的表情,我就把一些東西給他們吃,然後繼續我的旅行。
這裡風光明媚,從台東出發北上第一個站就是山里,這裡保留了天然的大自然美景以及少許部落住宅,在1985年此部落被誤畫為林業用地,導致當時兩百位居民房屋無法增改建,三十年後,把土地更正為乙種建築用地,但已經影響到部落居民生活長達三十年。這裡有都蘭山與卑南山三面環山,連外道路迂迴彎折,有如桃花源。
▲從山里部落的不同角度拍攝前方的都蘭山
部落居民生活依舊,居民以農耕為主,小孩在田園裡玩耍,與大自然美景結合,還有部落彩繪牆生動描繪出部落的生活形態,展現出卑南族的特色
這一戶人家將廢棄的鋁罐與寶特瓶裝飾房子的外觀與花園,除了很環保外,也蠻有創意的唷
山里福音教會
出了山里車站往前走50公尺,有一座可愛的「山里福音教會」,白色牆面搭配鮮紅色十字架頗具特色,是遊山里必訪的景點。由於部落人口不多,教堂只有做禮拜時才能入內參觀。門口有一顆百年老松,優雅的樹型與斑駁的教堂引人懷古思幽,是許多人必到的景點。
初鹿國小山里分校(目前已廢校)
校園入口意象
原住民式瞭望台
花了1個半小時走訪山里部落,看到非常多漂亮的人事物,讓人覺得離開時會依依不捨這裡的人事物,來這裡當個旅人而不疾不徐的走訪這個部落,收集這個部落所美好的事物,輕輕的我走了,就如我輕輕地來....我早上7:35自台東搭火車來到這裡,早上9:04就搭火車回到台東了
山里是招呼站,需要到車上補票
利吉村-利吉部落
自山里部落回來後,立即從台東火車站租借Obike往利吉惡地的方向騎乘。
惡地位於海岸山脈的尾端,形成的原因至今仍有爭議,由於組成利吉混同層的土壤滲水性差,因此每當降雨時往往造成土壤表面的沖蝕及崩移,形成如今光禿的特殊地貌。與利吉惡地隔著卑南溪相望的小黃山,位於中央山脈的卑南礫岩層,也因受降雨影響,使得岩石裸露,形成有如黃山的景致,每當天氣晴朗,卑南溪水豐沛平緩之時,映照在溪水上的美麗景致,令人動容駐足。
卑南山(小黃山)
隔著卑南溪與利吉惡地對面而立,為寬達約2公里的斷崖景觀,多為雨水沖刷而形成,是屬於海岸山脈末端的卑南礫岩。利吉惡地屬菲律賓海板塊的前緣,卑南山尚未確定屬於何者板塊。由於卑南山擁有特殊地形景觀,也常有人稱之為「劍韌峯」,實因卑南族語斜坡之意,故以卑南山為名。
利吉天主堂
又稱「環保天主堂」,據說因早期經費不足,為籌建天主堂,以資源回收得到的費用來建造。
在門旁有一幅壁畫描繪的是利吉大橋上未開通前,村民橫渡卑南溪的方式,生動的圖畫,更可了解早期先民如何利用流籠渡河。
部落彩繪壁畫(呈現當地的生活習性和種植的作物)
昔日利吉部落交通不便過溪的兩岸必須要搭便橋
王俊懋前鄉長紀念碑
為紀念前鄉長為利吉村的聯外道路建設不遺餘力的爭取,村民設碑紀念。
瞭望台
部落田野山景
卑南大圳公園
這是一條具有歷史的水圳,它最早建於1898年,經歷多次更修。當時的卑南鄉屬於特別行政區,漢人禁止進入開墾,直到1936年日人為求軍糧補給再次整修,1940年竣工,水圳規模擴大,才有大批漢人移入,建立聚落。台東農田水利會有鑑於卑南大圳水利用地的面積廣闊,再加位於臺東著名的小黃山及利吉惡地地形兩個知名景點之間,決定以生態多樣性的理念來整修,特別加強綠美化及休憩設施。
利吉大橋(跨越卑南溪)
利吉周遭地區最初僅能以日治時期設置於卑南溪之上的流籠作為交通往來工具,直到1994年11月完工通車。
利吉大橋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全長735公尺,最大淨寬7.5公尺,橋面鋪設AC瀝青混凝土作為表面,設有雙向雙線道。
對岸的利吉月世界與卑南溪景色,橋樑右側為「利吉流籠遺址」
在1932年,台東卑南溪吊橋(前台東大橋)建造之前,台灣總督府台東廳為便利台東、新港地區行旅往來,在今利吉大橋附近,設置直徑1寸6分(約4.85公分)之鋼索流籠,供行人渡卑南溪之用。光復後,當地民眾李阿淵、賴梧、謝恢等人合資向卑南鄉公所申請獲准設置流籠,長度約150公尺,跨卑南溪河床,由李阿淵經營,每次可載8人,收費最初每人每次0.5元,後隨物價逐次調升,至1971年富源至利吉產業道路開通後,結束營業;約在1951至1961年之間,卑南鄉公所也曾在利吉興建流籠,後遭颱風摧毀。現今遺留的3座流籠台,為台東交通史的歷史見證。
小黃山與卑南溪景色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