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3B:台東縣台東市(II)-台東糖廠文創園區(326)
台東糖廠總廠介紹
連聖母瑪利亞的雕像很大,空間也很寬敞
達悟族拼板舟
裡面陳列原住民的文創商品,有興趣的人可以買回家做紀念喔
最後面的櫃子上好多台傳統縫紉機阿
廠區的警示標語
文創紀念杉
女性的衣服、帽子、文創小品販售
可以來體驗原住民的手燒琉璃,從中也可以得知他們每一顆琉璃珠所代表的意義。
這裡的空間很大,非常多東西可以逛,喜歡的話就買回家吧
台東糖廠於1913年創立,隸屬於「台東製糖株式會社」,於1913~1914年期間開始製造赤糖。1916年分別於卑南瑪蘭間鋪設2.4公里輕便鐵路與糖廠至原料區五個總長17.4公里的輕便鐵路;1919年鋪設卑南關山間41.9K輕便鐵路。1924年經歷調整改革的台東製糖會社以獎勵措施調整發展方向,同年原籍台南週北門郡學甲庄的王登科抵台東平原後,以五年為期,借入十餘甲土地並設立農場,僱用有經驗的本島移民從事甘蔗種植,引進大莖蔗種,並部段擴大蔗作經營面積,成為西部漢人移往台東平原從事農業開墾活動的開端。1939年爆發二次大戰,未能因應戰時需要,於1943年將糖廠歸併於明治製糖株式會社,成為第八工場。
光復初期,政府接收並改組日人所留下的製糖產業,由原來的明治製糖株式會社改為台糖公司第三區分公司,而台東製糖所也改為台東糖廠,由譚履平先生於1946年6月負責接收。後因限於設備,產量無法增加,成本偏高,第三分公司不願持續管理。於1947年12月改隸第四區分公司維持到1950年,當時上級考慮停辦,後台東糖廠由第四區分公司改隸台糖總公司直屬廠,1955年改隸屬於屏東糖廠,後於1967年改隸直屬廠,時至今日。
糖廠於1996年停產,計畫未來可提供市民具工業地景特色的戶外休憩空間,且透過部份歷史空間改造,配合工業遺址保存的政策,重新活化建築,目前糖區已經有多個商家與文創工作者入駐,帶給市民也帶給外地遊客一個新的休憩點,未來透過大型活動的舉辦,來告訴民眾曾經台東經濟成長的產業空間。
馬蘭車站
於1922年設立,早期的車站在東拓前是木造的站房,但在東線拓寬時,一併重建為今日所見的磚造水泥式站房。馬蘭車站以貨運業務為主,而主要的貨源則為站旁的中油油庫及台東糖廠為最大宗。但隨著糖廠關閉、中油改用公路運輸,使得馬蘭車站最終走向廢止。
附近有和台東舊站串連起來的自行車道,車站本體目前由畫家曾正元先生進駐成為畫作展覽的藝文空間,月台部分也順勢成為遊客騎單車悠遊時的中途休息站。保存完整的月台和站體,是遊客爭相拍照,留下美好記憶的景點。
馬蘭天主堂
入口就顯示基督教的教義(道路、真理、生命)
約翰14:6:「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要不是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里去。」
馬蘭天主堂是歷史悠久的教堂之一,已經有五十多年,其建築外觀在翻修前還保持著日式建造風格,屋頂結構也都是檜木所製成,特殊又珍貴,是當地民眾的生活重心之一,也是眾人的信仰之地,早期就有很多人上教堂一起禮拜,參與各種教會佈道的活動。
神職人員的宿舍
接著就開始進入台東糖廠~
台糖販售處(前身為糖廠的砂糖倉庫)
台東糖廠中山堂(小白宮)
修建於1950年,是一座高一層的鋼筋混凝土建築,正面仿希臘神廟式樣。中山堂是台東糖廠的禮堂和聚會場地,現在也是台東糖廠及光明里居民聚會和投票的場所,目前為台東縣歷史建築之一。目前小白宮出租作為宗教用途,雖然外觀有些許改變,但整體架構保留完整。
舊廠長辦公室
1923年建立,日據時期為台東株式會社社長辦公室,係權力管理中心,具有日式建築之美,為RC加強磚造、檜木桁架、水泥瓦屋頂,內部挑高設計,內牆上緣有兩個通風口,具有對流功能,室內辦公冬暖夏涼,加長型玻璃窗採光佳,窗架玻璃保留日據時期的人造玻璃片。
味軒家常菜(前備勤室)
防風洞&避難室
約建於1940年代,二戰期間盟軍轟炸台灣,均以明顯建築物為首要目標,當發布防空警報的時候,台東糖廠員工要緊急躲入防空洞(避難室)避難,待解除警報後,再回到工作崗位繼續工作。
由水泥、磚塊構成,上半部圓形外體,外層鋪上泥土表層草皮植被,緩衝轟炸的震動。避難室低於地平面,延樓梯而下內部呈長方形空間,可容納40人避難,另外西側有一排氣孔,以調節室內空氣
旁邊有一個意象雕塑
東糖文物館,前身為砂糖倉庫,展示台東糖廠許多歷史文物。
砂糖倉庫(台東原味工藝聚落)
建於1982年,早期做為製糖工場產品「砂糖」存放之場所,2007年依產業文化資產再生計畫,以文建會經費及台糖公司配合款整修,保存珍貴糖業建築文化資產,提供在地藝術家及創意產業進駐活化利用。
外部牆面的的管線彩繪意象
進去裡面瞧瞧
進駐的文創店家達悟族拼板舟
裡面陳列原住民的文創商品,有興趣的人可以買回家做紀念喔
最後面的櫃子上好多台傳統縫紉機阿
全都是用原民手工做的產品,穿戴起來應該非常溫暖才對
很多隻的飛魚
園區還有幾棟砂糖倉庫,可見當時糖廠壓榨的糖量非常大量
廣場
兩棟高聳庫房分別為秤量所、檢驗室
昔日為吊甘蔗的天車(起重機),現在改為表演的舞台廣場
檔案室咖啡館(前身為副產品倉庫)
廠區的警示標語
陳立教育基金會/科學小菁英數位館
昔日為物料倉庫,建於1939年6月,為加強磚造結構水泥、瓦斜屋頂
阿度的店
為糖廠昔日的「汽車庫」,RC結構,紅磚與空心磚牆 RC、平屋頂,目前提供單車租借之服務,可以騎單車遊糖廠。此外,裡面有一棟建築為昔日的運輸課道班房
庫空間(原汽車庫)
保留台東糖廠原汽車庫工業風意象,以英文 GARAGE 重新出發,並賦予「庫空間」的時尚新意,外觀及內裝展現 「Industrial
Chic」新風貌。並結合進駐合作夥伴開發手作體驗課程,增加民眾參與,商品展場,飲品休憩,音樂表演,圖書出版及藝文空間複合式經營。
「庫空間」是台東糖廠裡明亮寬敞的文創新聚落,擁抱遼闊稻田的視野,推廣手作/慢活/藝文的嶄新生活態度,園區於2015年成立,提供糖廠遊客及台東居民生活休閒新亮點空間。
外部有大型的裝置藝術品供遊客拍照可以來體驗原住民的手燒琉璃,從中也可以得知他們每一顆琉璃珠所代表的意義。
萬富倉庫
前身為車輛修理工廠,建於1983年1月,建築形式為RC結構平屋頂,目前作為文創商品展售。
旁邊擺放著一台舊式火車頭,以及兩節載貨用車廂,斑駁有味的老樣子。
台糖理髮部
這棟建築物,日據時期是提供給台東糖廠廠長居住的宿舍,直到光復後,改為「醫務室」,屬於台東糖廠的正式單位,聘請具有醫師執照和合格證照的醫生、護士,為附近居民及糖廠員工看診、服務。到1995年政府實施全民健保後,醫務室退出糖廠,由理髮部接著進駐於此。
理髮部本屬職工福利委員會管理,無論是招募理髮師、支付其薪資,都由委員會負責,至1970年代,由於糖業逐漸沒落,員工減少,福利委員會的預算縮減,理髮部開始向外出租給有意願者,租金需繳納給糖廠,而服務對象也不再侷限於東糖員工。
這是一間廢棄宿舍打造而成的文創空間,今天沒開......
廢水集中池
蜜糖槽
1970年代完工,製糖的時候,將甘蔗榨汁並煮沸濃縮,使其中的糖結晶,剩餘的液體便是「糖蜜」,為製糖工業的副產品。製糖結晶後產出的糖蜜,經由馬達泵浦、管路輸送到該兩座蜜糖槽,早期由業務課管理密槽相關業務,糖蜜提供西部廠商製作味精、醬油之原料,完工後西部廠商向本廠標購糖蜜,自行到本廠依標購的數量,以糖罐車載運、過磅,載回西部工場製作相關產品。
廠區的蓮花池
南島社區大學發展協會
逛完之後接著就回到市區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