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03A:屏東縣恆春鎮(上)-恆春古城走訪

旅行日期:2018/01/23()01/26()
話說恆春
位於台灣最南端的一個小鎮「恆春古地名「瑯嶠」或「琅嶠」,指清季鳳山縣下林邊以南的地區,為排灣族語對一種蘭科植物的稱呼,也是當地原住民的族名。直到沈葆楨來了以後,因為此地氣候宜人,四季如春,因此就改名為「恆春」。
牡丹社事件後設「恆春縣」,並且建立城池,建於1875,至今140餘年,是台灣現存城池之中唯一保存所有城門的一座。
恆春圓環與南城門(明都門)

主要經濟作物-洋蔥(Allium cepa.L)
洋蔥原產於亞洲西部的高原。最早在1905年由台南農事試驗場試種培養,但沒有成功,直到1950年代自美國引進改良後,選定恆春半島西半部(枋山、車城、恆春)栽種,因此恆春成為洋蔥主要的生產地之一。
恆春的特殊地理環境氣候,在冬天強勁的落山風助力之下,使得洋蔥更為甘甜多汁。每年3~4月為洋蔥的產季,恆春半島洋蔥種植的面積佔全台灣總面積八成,屬於當地的經濟作物之一,主要供應國內及外銷市場,恆春因此有「洋蔥鎮」的稱號。
準備進入恆春市區(縣道200號起點處)


恆春轉運站(原恆春公會堂)

日據初期是官員、士紳的俱樂部,二次大戰末期,日本徵召台籍軍伕,在該處舉辦壯別會改稱為「公會堂」。二戰後曾作為恆春鎮公所及鎮民代表會使用,2008年因結構嚴重受損,經當地文史工作者搶救後,以復舊方式整修,留下這種近百年的歷史建築。中間的入口設置了類似裝飾主義的山牆

從建物外觀的圓柱、廊頂、拱門,可見日據時旗改良式巴洛克建築,光復後易名為中山堂
 公會堂的入口處,流線型的水平雨披以及下細上粗的洗石子白色圓柱子


 轉運站旁的廣場
 轉運站後方的3D立體彩繪


地址:屏東縣恆春鎮中正路30號
恆春都城隍廟
原本的廟建於1893年,廟址在今日恆春消防隊附近,當時廟口市集、小吃雲集,是恆春城最熱鬧的地區;日本據台後,下令拆毀恆春城隍廟,熱心信徒「救」出城隍爺神尊藏放家中,日本戰敗後,信徒移到三山國王廟寄放至今。近年興建融合遊客中心及城隍廟的現代化建築,周邊設地方美食攤位,重現早年的廟口風華。


 恆春鎮公所
新亮點-漂浮城牆

漂浮城牆你看過嗎?屏東縣政府為了促進古城的觀光價值,把恆春國中舊有的古城牆遺跡重建起來,利用原木和鐵,營造輕量化的視覺效果,再加上燈光,晚上整座橋看起來就像是漂浮在空中。
每到了晚上,天橋的燈柱全都打開,整座牆就像是漂浮在空中非常浪漫,當地居民還給它取了很美麗的名字,我們把它稱作「天空之橋」或「情人橋」。」

這座取名漂浮城牆的空橋,橫跨了恆春國中的操場,出口在學校的外圍,設計時還保留了司令台和遮陽雨棚,讓觀光客不會過度干擾到校園。這城牆和矩形交錯的圍欄,整體輕量化的橋體設計,在視覺上很協調,屏東縣政府砸下經費,打造魅力據點示範計畫,其中包括老街街景改善、地景藝術和外環道路系統指標,而其中這座漂浮城牆,為恆春觀光增添更多看頭。
 周遭的山景特寫

走訪恆春縣城四大城門
擁有全台保有最完整之二級古蹟恆春古城,已有百年歷史,古城位於恆春鎮的中央,創建於1875年,歷經四年完工,有東門、北門、西門、南門,古意濃厚的四座城門,如今保留完善的城門也並不太多,雖歷經天災地變、戰爭洗禮、城牆多巳破壞,只留四個城門尚屬完整。

恆春古城周長有880丈(約2600公尺),城基厚2丈、而外牆高有1丈4尺5寸,內牆則高1丈3尺4寸,牆寬1丈6尺,設有四門,除南門有「明都門」之稱,其餘三門僅稱東門、北門、西門。城門外有壕溝,於城門處設有橋樑,而各個城門之間設有砲臺。

城牆以三合土「糯米糊、蔗糖漿、牡蠣殼灰」為材料夯築而成,採用最古老的築城工法「版築夯工法」建築。現今城牆表面可看出明顯水平線條,為當時一層一層夯築時,所留下的模板痕跡
恆春南門(明都門)
南門是變化最多的城門,位於恆春圓環,目前保留拱形城門及周圍磚砌城牆,上域牆也拆除予以重建。南門是通往墾丁的要道,是恆春古城車流量往來最頻繁的一座城門。

恆春東門
東門是通往滿州鄉的主要道路。城牆約500公尺,是目前唯一被保留下來的城牆,其他和雉堞、砲台等也都齊全,而四座城門中,除了南門之外,東門、西門、北門皆可登上城門。
東門全景拍攝
漫步在城牆的馬道上可以一覽城門附近的風景
 不過中間斷掉了,無法連通道北門、西門去
恆春北門
北門是較為寂靜的一個,但也是殘存城牆之中最長的一個。
 北門也能夠走上去看風景唷
 城垣砲台上的銃眼與砲口,這裡可一路走到西城門
 城牆上可以看到對面虎頭山的景色
城門旁邊有一台戰車

恆春西門
目前西門門樓於日據大正年間拆除,只剩下立面的雉堞與門洞,昔日為恆春城的商區。

 唯一保留立於城牆的雉堞,只有西門城台側僅剩一垜而已,現今所見城垜多為1980年後整修重建的。
 西門文化廣場旁的一口古井

西門文化廣場旁的一口古井
西門城牆下有一座光緒二年的古碑「禁自盡圖賴碑」,主要禁止民眾自盡圖賴他人的罰令與罰則。

廣寧宮
原稱三山國王廟。奠基於1875年,乃恆吹縣城首任城池監造使梁燕將軍,親往廣東潮州府揭陽縣河婆墟霖田祖廟,迎請鎮殿巾山大國王神像來我橫邑,並尊奉為恆春縣之「鎮城縣主」。又原建於1893年之縣城隍廟,於1921年因改建恆春街役場而拆除,縣城隍爺及文武兩判神像,遷奉三山國王廟合祀。
猴洞山(位於西城門附近)
又名「石牌公園」,為恆春古城的珊瑚礁公園,為清領時期恆春八景之一,山上奇岩怪石矗立,周圍平坦,據稱有野生猿猴棲息,故稱「猴洞山,目前保有日據時代的忠魂碑,兵器整備紀念碑,通時除了植栽綠化之外,也設立觀景台與登山棧道及解說碑,站在上面放眼望去,景色遼闊,可以清楚看到恆春街景,來恆春旅遊絕不要錯過這裡唷

根據日籍學者伊能嘉矩的田野調查,曾是瑯嶠下十八番社祭祀的地點,所以漢人早期稱猴洞山為「饗山」。


沿途可以觀覽古碑,也可欣賞珊瑚礁岩地形。山丘海拔不高,公園範圍不大, 大約10分鐘即可繞完一圈。
鯨魚尾文創中心
恆春老街閒置很久的文創市集重新招標,二個月前經營團隊創業四青年進駐整理。
鯨魚尾文創團隊由一群熱愛半島的人組成,他們賦予這個空間更有文化內涵意義,各文創商品店家別具巧思,讓在地的文化、創意、藝術工作者包括木屐達人王明堂、畫家郭和淳陳常藩林映璇、植染達人、賣港口茶葉店、電燒月琴及貝殼、銀葉板根果實文創飾品,加上秘境花園的罕見箭簇、潘氏農場賣的產品吸睛,歐戀冰品賣洋蔥冰淇淋超人氣。

鯨魚尾文創團隊結合恆春文創達人,集中在文創市集分享他們溫暖的作品,更讓恆春這塊土地上每一個人有個藝文的空間,用說的、用唱的、用寫的、畫的、演奏或手工創造的作品,用任何方式來分享生命、生活與恆春小鎮故事。
圖為排灣族文物展示,最熟悉的應該是拼板舟,排灣族善於雕刻在拼板舟上紋路可見


 來表演一首恆春民謠吧!
 第一次接觸到月琴,導覽志工教我正確的拿法與彈月琴的方式
這裡有喜歡的東西都可以自己帶回家唷
  原住民特色的木雕展示
 藝術家文創作品展示區
 展示女性包包
具有農場意象的裝飾空間
明信片專賣店,國境之南的各種面貌一次讓你看盡
一些特色的甜品與冰品都可以在這裡買得到
販賣與海底世界有關的裝飾品
空間為大小色彩不一的點點
 比較像是乳牛的黑色點點
有需要可以索取旅遊DM
 有時候東西還是用手寫的比較有溫度
地址:屏東縣恆春鎮中山路130號
恆春老街初訪
位於恆春鎮內的中山路及福德路交會路段,至今已逾百年歷史,街上大多是歷史悠久商家,走在街上別有一番懷古風貌。
左邊兩個為大正風格的紅磚街屋,右邊兩個則為現代主義街屋,其中左一街屋保持著相當原始的面貌,女兒牆設計密度大,而左二應該有經過整修不復原本的風貌

接著將鏡頭轉往東門外的出火景觀區,沿著縣道200號往滿州的方向即可抵達,距離東門約750公尺。
出火風景區

出火在縣城東五里,三台山之左…..火移徙無定處,然相處不遠耳,冬春有,下季無,砂土皆青黯色…出火的地質為墾丁層(泥岩層),泥岩層的裂隙多,火苗會到處游移,早期出火地點並非現址,而是中油公司探勘油氣,鑽井後才移至現址,春秋雨季時,裂隙常被阻塞,因此冬春乾季時出火現象較為壯觀-恆春限制山川篇

出火位於恆春東門城外,附近的地質為墾丁層(泥岩層),泥岩層的裂隙多,地底的天然氣沿著岩層的裂隙冒出地面,點火燃燒而呈出火的景觀。下秋雨季時,裂隙常受阻塞,因此冬春乾季時出火線在較為壯觀。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20-010A:慢城南庄系列(I)-南富村(063)

2016-032:嘉義縣朴子市-朴子老街區巡禮、第一零售市場、樸仔腳夜市、宏賓旅社、牛挑灣社區、德興社區(239)

2020-010B:慢城南庄系列(II)-員林村(063)

2019-010:嘉義縣義竹鄉古蹟巡禮(240)

2020-018C:日月潭新山味邵族風味餐廳

2020-029B:高雄市楠梓區(II)-右昌楊家古厝、林家古厝、元帥府、援中港溼地公園(171)

2020-047B:高雄市大寮區(II)-潮寮吳家古厝、山仔頂陳家古厝、共益磚窯廠遺址

2019-029A:彰化縣和美鎮雅溝社區造訪

2020-023A:漫城南庄系列(III)-走訪南庄東村、南江村老街(063)

2015-045A:台中市南區(I)一林氏宗廟(林祖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