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03B:屏東縣恆春鎮(下)-墾丁國家風景區(329)
旅行日期:2018/01/24(二)~01/26
(五)
「墾丁」的由來是1877年,清廷招撫局自廣東潮州一帶募集大批壯丁到此墾荒,為紀念這些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開「墾」壯「丁」,而將此地名為「墾丁」。
墾丁國家風景區簡介
為我國第一座公告成立的國家公園,成立於1984年1月,所處位置三面環海,東鄰太平洋、西鄰台灣海峽、南瀕巴士海峽,是台灣本島唯一熱帶區域的國家公園,也是同時涵蓋陸域與海域的國家公園,面積廣達33268.65公頃。
墾丁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氣候溫暖、景致宜人且交通便利,每年都吸引眾多遊客到此感受自然體驗,資源珍貴豐美。由於為熱帶性氣候,植物種類繁多,而且有許多具代表性,並需妥善照料的植物區。在如此豐富的植物環境中孕育了墾丁多樣化的野生動物,為墾丁的美景更添生氣。
▲使用單車旅行墾丁國家風景區
風吹砂
冬天東北季風盛行時,將沙沿崖坡吹送至崖頂,如此兩種逆向搬運作用,而造成風吹砂之特殊地形景觀。本區砂丘連綿總長1,500公尺,寬約200公尺,分成南北兩條,呈帶狀發展,走向東北至西南,沿狹長窪地分佈直達船帆石後方之台地。
目前因為佳鵝公路的開闢及林務局種植木麻黃,以致沙源流動受阻,逐漸為蔓生植物覆蓋,昔日沙石漫天,宛如置身大戈壁的情景,已不復見到。
龍磐公園
龍磐為佳鵝公路旁,瀕臨太平洋的廣闊草生地,珊瑚礁石灰岩台地,由於石灰岩被水溶所蝕形成崩崖、滲穴、裂溝等地形景觀。龍磐視野廣闊,是墾丁國家公園內觀賞日出晚霞及觀星的最佳地點。
發生野生羊群
台地邊緣珊瑚礁,石灰岩在海岸侵蝕及重力的拖曳下,岩塊逐漸破裂、分離、滾落崖下,形成特殊的崩崖地形。
黃昏景色
社頂自然公園
社頂附近為排灣族聚落,舊稱「龜仔用」。全區為隆起珊瑚礁地形,其間遍布珊瑚礁裂谷、石灰岩洞穴、草生地等景觀。園區內各類蝴蝶食草、蜜源植物豐富,群蝶翩翩、蟬鳴處處,長期受東北季風吹襲的風剪樹有如天然盆景。東側已闢為台灣梅花鹿復育區,是野生動物復育的研究基地。
小裂谷
隆起珊瑚礁因溶解作用或抬升時所產生的張力,而形成之。
小峽谷
峽谷頂端卡著一塊礁岩,所以小峽谷又叫抱珠峽
迎風門
兩塊峭然對立如門的珊瑚礁岩,東北季風盛行時,因此地形而成直撲之勢
白榕
大峽谷
大峽谷為一巨大的礁岩,其間裂縫逾50公尺,谷頂樹林交錯,景觀奇特。走在峽谷中,可見隔壁特殊的石灰岩碳酸鈣沉澱物,色白而醒目
社頂大草原
昔日人們為了放牧而砍伐此役的原生植被,日後由於牛羊長期啃食、遊客的持續踐踏,及東北季風的直接吹襲,原始植被無法恢復舊觀,而形成了目前的草生地。
社頂石灰窯是台灣僅存的幾座石灰窯之一,為早期社頂地區不可或缺的產業。石灰窯窯體,主要為窯孔與灶孔組成,所燒製完成的石灰,依然會保有原來珊瑚礁石的形狀,一碰到水就會整塊散開成粉狀。主用於建築及粉刷牆壁,使牆壁保持潔白狀,或者包裹檳榔使用。
前方蔚藍的大海景色
五分亭展望
凌霄亭展望
涵碧亭展望
社頂自然公園往下眺望墾丁海岸園區
位於鵝鑾鼻北方1.5公里,為一處潔白亮麗、長約220公尺的貝殼砂沙灘。貝殼砂是墾丁地區沙灘中主要組成物質,其中含有貝殼、珊瑚碎屑及底棲性有孔蟲等,其碳酸鈣含量多半達60%以上,而砂島更高達98%,因此規劃為生態保護區,以維護珍貴的自然資源
香蕉灣
昔日曾為捕鯨漁港與鯨魚處理廠,目前已無任何設備遺留,昔日台灣南部曾為鯨魚生長地,由於人類的殘害捕殺,現已不復見鯨魚噴水的奇景了。附近海底地形豐富,珊瑚礁發達,擁有種類豐富的熱帶魚,目前為浮潛勝地。香蕉灣熱帶海岸林生態保護區位於香蕉灣魚港旁沿著海岸長度約1.5公里,就是香蕉灣熱帶海岸林生態保護區,此區為台灣碩果僅存的熱帶海岸林,森林面積約2公頃左右
熱帶林
香蕉灣熱帶林長約1.5公里、面積約28公頃,是台灣本島僅存的原生海洋林,目前屬於國家公園的生態保護區。海岸林又稱為「海漂林」或「漂流林」,其組成主要樹種的果實或種子多以海漂方式傳播,因而匯集了許多不同地理區域的種類,其中以著名的棋盤腳、蓮葉桐、欖仁等為重要的組成的樹種。
香蕉灣漁港
停泊不到不到十艘漁船的漁港,美麗的海洋和孤獨的釣客,這是在熱門的沙灘區看不到的風景。香蕉灣也是浮潛勝地,時可見浮潛遊客佇留
這裡的海底地形蠻豐富的,海水很清澈,熱帶魚的種類也頗多
靠近漁港旁的礁岩區,因為被礁岩圍住形成的天然游泳池,很適合帶小朋友在近岸的地方玩玩沙、踢踢水。
船帆石
船帆石是一塊由附近台地穩落至海岸的珊瑚礁岩,遠眺似艘啓碇的帆船而得名,又名尼克森頭。附近的沙灘組成物質為貝殼砂(貝殼、珊瑚碎屑及有孔蟲)碳酸鈣含量為70%
這裡來了很多外國遊客,幾乎都是在附近住宿的人,來自很多國家,一同欣賞這個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美景
船帆石周圍的飯店住宿
鼻頭漁港
往鵝鑾鼻公園途中的小漁港,這裡沒什麼人,是一個迷你漁港,裡面只有一個安檢所和一座萬應公祠,這裡視野開闊,可以看到大尖山、帆船石,非常適合安靜看海,適合獨自放空的好所在。
潭仔漁港
也是秘境漁港之一,位於台26線旁,附近有多間民宿,距離墾丁國家公園遊客中心不遠處,經過的時候可以來這裡留念一下
墾丁派出所的斑馬先生
墾丁派出所的長椅上,有一隻穿著警察制服的「帥氣斑馬先生」,吸引路過民眾駐足拍照,並留意交通安全的重要,對面有公廁可以供民眾使用。
地址:屏東縣恆春鎮墾丁路113號
墾丁天主教中心
位在屏東墾丁大街菁華地段,原是2層樓的連棟建築。1968年德國道明會神父到墾丁傳教時,透過教友向政府承租,後來因建築老舊且不敷使用,天主教高雄教區規畫改建,為了求好不斷修正,最終斥資3.8億元,耗時3年多完工。外觀階梯式入口、聖母堂和美輪美奐的住宿中心,成為墾丁拍照打卡的新地標。
地址:屏東縣恆春鎮墾丁路文化巷2號
大灣黃昏景色(2018/1/24造訪)
名稱係來自航道東側的瀉湖區,於退潮時呈現瀉湖型態,就如同大光地區居民住「家屋後的湖」,故稱「後壁湖」。後壁湖有著恆春最大的漁港以及最大的遊艇碼頭,可供120艘遊艇泊靠,與漁港共用同一港口出入,並可進行多項水上活動,如水上摩托車、帆船、拖曳傘、海釣、香蕉船等,蘭嶼海島風光遊,是遊客欲從事海上觀光活動的最佳去處。
每年4~7月以旗魚、雨傘魚、鬼頭刀、10月至翌年3月以黑皮劍旗魚、白皮魚獲量最豐,每當黃昏漁船返航後卸下新鮮魚貨,常可見當地民眾、觀光客爭購海鮮,景象極為熱鬧。
黑潮暖流是流經台灣南端最重要的海流,主流經東部沿岸北上,支流則沿著溪岸流向台灣海峽。墾丁海域擁有豐富的海洋生態,主要拜黑潮流經所賜。溫暖的黑潮使得墾丁海域月均溫維持在21~30度左右,非常適合珊瑚生長;另外也帶來海洋群島一帶的海漂植物,在此蔚成蓊鬱珍貴的熱帶海洋林。
貓鼻頭公園(2018-1-25拍攝)
貓鼻頭位於台灣南端的西側岬角,為台灣海峽及巴士海峽分界點,與鵝鑾鼻分別為台灣最南端突出為巴士海峽的兩個岬角,由於本區有一塊自海崖崩落的礁岩,外型像貓而得名。此處有典型的珊瑚礁海岸侵蝕地形,因為位於迎風的岬角上,海蝕作用旺盛,形成此區崩崖、海蝕礁柱、海蝕溝、海蝕洞、海蝕壺穴等豐富的小地形景觀。
對岸由左到右可以看到三台山、核三廠、大山母山、小尖山、門馬羅山、大尖山等景點
前方綠色凸出來的地形為裙礁海岸
貓岩為一塊從海崖上滾落的珊瑚礁岩,外型像一隻趴著的貓,本區因而稱為貓鼻頭。貓鼻頭為台灣海峽與巴士海峽的分界點,並與鵝鑾鼻形成台灣最南端的兩個岬角。
白沙灣風景區
白砂灣長約500公尺,寬約40公尺,係由海洋生物的貝殼碎片所組成的潔白砂灘,沙粒相當均勻且晶瑩明亮。全年皆適合游泳、水上摩托車、潛水帆船等水上運動,陸地上則可烤肉、露營,或是騎著自行車在車道上享受微風迎面的樂趣
園區於1982年設立,本區為一珊瑚礁石灰岩地形;形成之原因乃由於沿海日光強,海水清澈,適於造礁珊瑚之成長,經地殼隆起而上昇,受海浪侵蝕、雨水沖刷、強風吹襲、而成為目前巨礁林立、怪石嶙峋、奇峰與洞穴之奇特景觀。園內步道縱橫交錯,宛如身入迷宮,區內景點有好漢石、滄海亭、又一村、虯榕、幽谷、迎賓亭等觀光景點,令人目不暇給。在公園北望,可看到藍天碧海、綠樹白砂、嶙峋礁石、以及台地尖峰等,此外還有矗立的瓊麻花軸,穿插其間,構成一幅壯闊多姿的山海圖畫。
園區有豐富的熱帶海岸樹種;而動物資源也甚為可觀,可見到美麗的黃裳鳳蝶、黑點大白斑蝶迎風飛舞,鳥類則以烏頭翁、樹鵲較為常見。
鵝鑾鼻燈塔
燈塔高21.4公尺,內設大型四等旋轉透鏡電燈,光度達180萬燭光,每30秒旋轉一周,見距20海浬,是台灣地區光力最強的燈塔,富有「東亞之光」的美譽。
屬於榕樹家族的榕樹與白榕都有著發達的氣生根,當氣深根下達地面後則逐年加粗。形成與主幹無分軒輊的支柱根,整棵樹宛如一棟千枝百柱的綠色巨宅
周圍均為珊瑚礁地形
終於來到了迎賓亭
可以看到西半島的貓鼻頭、關山、核三廠、青蛙石、大山母山、大圓山、大尖山、船帆石等景點。此外,生長在周圍礁岩的植物,受到強風、高鹽分、低水分及土壤貧瘠等環境因子的限制,以耐旱、抗癌、耐風的樹種為主。
全台灣最南邊的氣象站-墾丁氣象雷達站
1998年9月動工興建,至2000年1月16日墾丁氣象雷達站正式掛牌成立,本站位於恆春半島的鵝鑾鼻,地處台灣本島最南端點,可確實掌握自南方海域侵台的颱風動態。
台灣最南端碑
最南點(東經120度50分0秒;北緯21度53分59秒)的位置介於鵝鑾鼻公園與龍坑生態護區之間,在本處設置了木造眺望平台與意象標誌,讓到此一遊的遊客可立足南疆、胸懷天下,並可觀察海濱特殊的植物群落。
沿著步道走十分鐘就可以到台灣最南點,步道兩側有些許樹木可以遮蔽
這個就是台灣最南點碑,由水泥製成的標示立碑,外觀設計呈現尖頂向天的筍狀,另一面呈海螺狀,兩塊分離的碑身設計意味著「海陸相依」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