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05:屏東縣牡丹鄉初訪(331)

旅行日期:2018/01/25 ()
牡丹.石門村
石門村為牡丹鄉政治、經濟、文化之中心,為牡丹地區人口最多,最具影響力的村落,鄉內公務單位及金融服務機構均設於此。
現址原屬茄芝萊社族人的傳統生活工作領域,古稱為「tjaqaciljai」,在南排灣族語為「石頭」之意。原由「頂茄芝萊社(石門本部落)」及「外茄芝萊社(大梅部落)」兩個部落。百年前因大梅溪水暴漲,族人陸續遷移至石門村現址,日後有分別來自獅子鄉、春日鄉的排灣族人遷移至此,另有同為牡丹地區的女仍社居民、平地的閩、漢等相繼遷入,遂成此一繁榮的聚落,目前由「石門本部落」、「大梅部落」、「茄芝路部落」及「中間路部落」等4個聚落所組成。
縣道199號入口意象
 原住民搬運石頭的意象


牡丹社事件在牡丹

沿199號縣道進入牡丹鄉,隨即映入眼簾的便是壯麗的石門峽,兩山相對的石門天險,排灣語稱為「macacukes」,有相互支撐之意,另引申出抵禦外侮之意涵。石門古戰場,山勢高聳,地形險要,由北側的石門山及南側的五重溪山夾峙而成的斷崖絕壁,狀似門戶,故稱為石門。這裡就是牡丹社及高士佛社原住民對抗日軍入侵的古戰場,爆發台灣近代史上著名的「牡丹社事件」。
石門是由海拔370公尺的蝨母山(左)以及海拔450公尺的五重溪山(右)斷崖夾峙而成,其絕壁陡峭。由於地勢險要,儼如門戶,石門因而得名。
到達石門古戰場後,由階梯走上去
1874年,日本藉口「琉球漂民事件」出兵台灣,與台灣原住民發生激烈的戰爭,排灣族人據石門天險以槍枝、石塊抵禦日軍的攻勢,多名原住民戰士在「石門之役」中奮戰而亡。數日後,日軍士兵因水土不服開始病倒,遂與原住民商談停戰,結束雙方的爭戰。在這裏,你可以沿著石門山與牡丹社事件紀念公園的步道拾級而上,領略百餘年前原住民先人據天險奮勇抗敵的故事,回想這改變台灣命運關鍵的歷史-「牡丹社事件」。 
 石門古戰場眺望周遭景色
 步道旁邊的九重葛花
途中經牡丹社紀念公園

牡丹鄉公所

牡丹聖保祿堂
1998年12月27日開教,至2003年12月27日落成啟用教堂,外觀除了有西方教堂的韻味外,也融合在地排灣族人的百步蛇、陶壺等圖騰
在這間簡陋透風、有著乾草味的伯利恆馬廄中,耶穌降生在人世上。
 木頭信箱

牡丹大橋
位於縣道199號,跨越四重溪上游河道,臨近有牡丹、舊牡丹、東源等排灣族部落,肩負著這幾個部落往來重要交通要道。單跨距64M15M之鋼構橋樑,外觀為原住民圖騰,構築橋梁外觀風貌,與水庫合為一地標,是往來縣到199線的重要景點之一。 

牡丹水庫與其眺望景色

位於牡丹鄉石門村,於1995年底興建完成,集取四重溪上游支流牡丹溪及女仍溪流域的水量而成,供應東港以南至恆春半島地區用水。經過石門村後,便可以看見具有原住民風格的牡丹大橋,從橋上往北邊望去,便可看見氣勢雄偉的牡丹水庫洩洪道閘門。走在壩頂觀景區,可以俯瞰石門村,將全村景色盡收眼底。遠眺蓄水區全景,悠悠白雲與綠色山脈倒映在平靜的水面上,呈現出一種和諧靜謐的美,令人心曠神怡。 

快到普力姆部落之前的回望,可看到牡丹水庫的蓄水,前方最高遠的山頭,就是恆春半島第一高峰的「里龍山」海拔1062m,為台灣小百岳之一,是恆春半島唯一海拔超過1000公尺的山。
中興社區(普力姆部落)
牡丹鄉中間路部落,經歷莫拉克風災使得整個部落下陷、走山,不能居住。在官方、教會、企業協助下,他們在這裡起蓋新部落;住屋為斜頂歐式,取名普力姆部落。除美麗,他們還部份採太陽能發電,為原鄉部落開創能源使用的新模式。

經台灣世界展望會的穿梭協調,取得官方、香港道明會、英業達集團合作,決定興建新而安全的部落給中間路部落住民;他們在新部落現址,取得林務局提供的土地,災後第二年開始動工興建新部落,同年年底完工。共45戶,一間小教堂,住屋採斜頂歐式建築,房屋依山勢而建,整齊美麗。
 彩繪牆呈現部落的特色與農耕寫照
原民使用牛車,後方載了貨物與部落的小孩
 陶壺與搗麻糬的木臼、杵

牧丹.牡丹村
牡丹村是南排灣族傳統文化保存最完整的村落之一。排灣族稱此地為「sinvaudjan」,意為「葛藤」之意。此一地名由來,承載著此地著名的神話傳說。村落原由「牡丹社」、「牡丹中社」及「女仍社」等3個部落人口組成,1935年受日本殖民政府集團移住政策遷移至牡丹村現址。後續有枋山溪流域之「varalji(馬拉地社)」部落遷居而來,及三地門鄉「tjukuvulj(德文社)」部份居民移入,形成現在的牡丹村。
目前由「上牡丹部落」、「牡丹本部落」及「鐵線橋部落」等3個聚落所組成。
鐵線橋部落入口意象

抵達牡丹本部落

中華循理會牡丹教會

全台最美的彩虹小學堂-縣立牡丹國小
一座充滿濃濃原住民風氣的國民小學,學校每個角落都佈滿排灣族群的圖騰,學校孩童大多都是排灣族群的原住民。校園彩虹階梯吸引遊客目光,不少人經過時都會特地進到校園拍照,加上校園原本就在群山環抱中,美麗景色讓牡丹國小成為來往壽卡與車城的遊客必訪的彩虹小學!
牡丹國小因地型關係,孩童上課時必須爬過約長100公尺 ,60多階階梯,才可抵達教室。注重教學品質與營造校園有愛的牡丹國小楊瑞麟校長,以「漫步在彩虹上學習」為教育願景,將階梯漆上了彩虹七種顏色,加增孩童的學習樂趣,生活能像彩虹般豐富與快樂。
 牡丹國小的司令台
除此之外,校門內外續建「Love牡丹」景觀座及「彩紅椅」為部落賦予新的生命力,也期待牡丹國小的學童在彩虹的引導下,勇敢逐夢想。
 前往東源途中所看到的壁畫,呈現砍材、狩獵、農耕等生活寫照


牡丹.東源村
此地古名為「麻里巴」(malipa),又稱「新牡丹」。其地名由來,主要是因此地太多由莿桐腳溪(枋山溪)上游的麻里巴部落遷移而來。在遷村之初,當地居民因念及昔日舊社,又因地大多數居民的來自麻里巴山系的外麻里巴部落,因此赤以麻里巴來稱呼此居住的家園。後因與牡丹系統的排灣族人互動頻繁,故又稱為「新牡丹」。直至1945年才改稱為「東源部落」,隸屬於牡丹鄉。

爾後再於1956年正式設村,成為一獨立村里行政系統。其部落居民之傳統衣著,與同排灣族的牡丹居民有著明顯不同。當地居民的產業以農業為主,像是野薑花、沼澤溼地自然生態、東源水上森林園區等聲名遠播。
東源水上草原
東源濕地,是指東元湖至旭海路口間牡丹溪上有兩側河谷平原之沼澤地帶,面積約100公尺,為內政部營建署公告知台灣國家重要濕地。位於東源部落東側的水上草原排灣族稱為「角落邊緣地帶」之意,在當地族人的認知中屬於部落禁忌之地。此一區域的植物盤根錯節的生長在含水量高的沼澤泥地上,形成特殊的水上草原型態。
東源水上草原動植物資源多樣豐富,是生態旅遊的最佳地點

東源湖(哭泣湖)
哭泣湖名稱由來?當地人有兩種說法,有人說「kutji」是排灣族語,意指水流匯集之地,也有人說是日語「口」的意思,不論何者為真,但都無損青山綠水之美。
排灣族人稱這片美麗的湖泊為「kutji」,為一片終年有水的濕地,後來日本統治時期,開挖這片濕地成為水塘,用以灌溉附近的水稻農田,因發音似國語的哭泣,因此又被稱為「哭泣湖」。2種說法中,又以排灣族說法較為美麗動人。
 在湖畔建石頭屋的董牧師表示,當時原住民住在枋山溪上游深山內,頭目位尋找更好的生存環境,在日本統治時期,部落大遷移至東源,祖先看見這美好、物資豐盛的地方,歡喜地擁抱這片土地,感動的淚水匯集,就形成了現在的「哭泣湖」。
湖畔孕育了豐富的生態景觀,如原生植物台灣水韭、水杜柳的生長及各種生物,季節鳥棲息之地,是觀察自然生態的好地方。
東源長老教會

接著沿原路回到車城與恆春市區,再閱覽一次剛經過的景色,前方為蝨母山(石門山)
 左側的五重溪山與右側的蝨母山(石門山)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20-010A:慢城南庄系列(I)-南富村(063)

2016-032:嘉義縣朴子市-朴子老街區巡禮、第一零售市場、樸仔腳夜市、宏賓旅社、牛挑灣社區、德興社區(239)

2020-010B:慢城南庄系列(II)-員林村(063)

2019-010:嘉義縣義竹鄉古蹟巡禮(240)

2020-018C:日月潭新山味邵族風味餐廳

2020-029B:高雄市楠梓區(II)-右昌楊家古厝、林家古厝、元帥府、援中港溼地公園(171)

2020-047B:高雄市大寮區(II)-潮寮吳家古厝、山仔頂陳家古厝、共益磚窯廠遺址

2019-029A:彰化縣和美鎮雅溝社區造訪

2020-023A:漫城南庄系列(III)-走訪南庄東村、南江村老街(063)

2015-045A:台中市南區(I)一林氏宗廟(林祖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