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09C-台東縣太麻里鄉(III)-多良村瀧部落(334)
旅行日期:2018/02/11
(日)
多良村係1946年4月合併日據時代多多良、瀧、大溪三個大字而來。村治設於多良,並將多多良簡化為多良,稱為「多良村」。
下多良:此在南迴公路,多良村東端臨海處,南迴公路東側上方海拔150公尺處,日據時期在此地設有「瀧警察官吏派出所」,總治瀧(察腊密)與多多良(打腊打蘭)舊社係排灣族社區。
上多良,此在下多良北方三公里處,海拔250公尺的中央山脈東側山坡地,為打腊打蘭舊社之所在,清代台東採訪冊載;打腊打蘭此地盛產一種土名為「tiramisu」的樹。由此訛化為char Zachary。1937年改稱日本語近音「多多良」。日據末期族人被迫到下多良語瀧合併成新部落。目前上多良幾乎沒有住人了。
瀧部落,此在今南迴公路口,瀧橋上方高地,為排灣族,察腊密舊社族語charbi因部落入口處有如盾形巨石,堅硬不易碎,族人視為守護神,故以盾為部落名,1937年取日語近音改稱為瀧,此社設立甚早,在荷據時期已有30戶居住在此。 瀧部落居民以務農為生,農作為生蘿、小米、南瓜、芋頭及其他雜糧種植
台灣最美麗車站-多良車站
此地原為原住民「打腊打蘭社」所在地,1937年更名為「多多良」;南迴鐵路設站時將地名簡化為多良做為站名。1992年10月5日啟用,2006年7月1日裁撤本站。
來此映入眼簾的就是月台邊的紅色欄杆,陽光照耀下格外艷紅,搭配綠意盎然,台東獨有清澈藍天與海洋,聆聽海岸邊蕩來的聲音,特別的車站以架高設計,這是網路票選全國三百多個車站中最美麗的車站,全國唯一兩端均為隧道。站在月台上可鳥瞰太平洋,豔陽好天氣可以看到蘭嶼、綠島的山形,捕魚季時看到許多船隻穿梭太平洋,豐富海洋動態畫面。現今變為遊客來此一遊拍照的新景點。
柴油電聯車向北駛過多良車站
上來的時候遇到幾隻黑山羊在吃草
向陽薪傳木工坊
十字架裝置藝術,陶壺野百合、百步蛇圍繞守護日出之鄉,最上面則是頭目才能佩戴的雄鷹羽毛頭飾
▲下方旁邊入口的裝置藝術
前身為「金崙國小多良分班」,1960年8月正式獨立為多良多民學校,1968年8月正式改名為多良國民小學。建校之初乃挖山剷平而建,依山傍海風景優美,成為全台最美麗的小學之一。而學區範圍廣闊,學生步行上學常需要一個小時以上,所以伴著日出步行上學的美麗情景成為每位教友的共同記憶。本校區位於排灣族部落,由於傳統部落組織式微,而外部經濟體系強大,導致人口步段外流,學生數逐年漸少,直到1999年1月多良國小併入太麻溪大溪國小,本校正式走入歷史。
2009年莫拉克風災颱風驚人的雨量,將山林樹木狂掃而下,造成152萬公噸以上的漂流木。清華網路基金會爭取傑出校友承德油脂李義發東市長的捐款支持,專款指定由林務局運用漂流木,協助原住民部落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成立「漂流木應用於台東地區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計畫」,再清華網路文教基金會執行下,結合相關單位的鼎力相助,終於在幾乎被遺忘的最美麗的多良國小,成立部落木工坊,取名「向陽薪傳」,構築一個社區產業的夢想!
通往二樓的樓梯間也是壓克力拼貼起來的,主題大部份圍繞在大自然的花草樹木、昆蟲及海洋動物
2011年向陽薪傳木工坊正式成立「向陽薪傳技藝學校」,希望部落夥伴在這裡可以快樂地學習一技之長,留在部落照顧家庭。木工坊特別聘請黃清泰校長擔任無給職校長,將半世紀以來一直堅持的德國學徒制精神,應用在「向陽薪傳技藝學校」,讓部落青年有一技之長。
成立之今,在政府與民間的扶植支持下,木工藝產品逐漸建立了口碑與品牌。2013年開始,木工坊進一步以木工藝為基礎推動部落產業,發展部落深度旅行,包含部落生活體驗、導覽、特色風味餐以及木工創作體驗等。從部落環境與人文歷史出發,認真細緻發展在地特色。期許在東海岸打造一個永續自力經營的經濟體系,在這片美麗的土地上,以木工藝創造東海岸的幸福家園。
館內主要呈現排灣族人的傳統文化智慧及向陽薪傳木工坊的社會企業精神,並展示木製生活用品的運用,以及在地素人工藝品展。
台灣形狀的木頭飾品
旁邊有販賣各式飲品服務
眺望南迴公路與東海岸景色
沿途擋土牆有零星的部落彩繪
往上走越上方景觀越佳
十字架裝置藝術,陶壺野百合、百步蛇圍繞守護日出之鄉,最上面則是頭目才能佩戴的雄鷹羽毛頭飾(彩色版)
下方聚落也一覽無遺
多良長老教會
天主教多良聖文生堂
1958年初,當時有白冷會會士-韓其昌神父任多良天主堂主任司鐸,計畫興建聖堂的想法,因此告知多良的教友彼此共同建堂工作而努力,於韓神父及其教友開始從河邊協力搬運石頭、石礫和細砂,再從山上搬運木頭為聖堂重要的樑柱等物等物,教友們工作的非常辛勞但毫無怨言,因為他們知道所有勞苦都是會天主而做,是值得的。同年三月初終於將簡易瓦片及木造建物聖堂興建完成,由白冷會-錫質平神父祝聖啟用。爾後,大約1987年間,當時由教區包新慶神父接管任多良天主堂新主任司鐸,木造聖堂經長時間日曬雨淋等因素,聖堂已耐不住強風豪雨,因此包神父決定再重建聖堂改為水泥建造,故請白冷會傅師傅設計多良天主堂新樣貌,目前和多良天主堂同樣建築的聖堂為大武的加羅板天主堂,當時多良教友呂良耕夫婦自願捐獻加蓋聖堂二樓經費,而成為現今多良天主堂聖堂樣貌。
瀧部落聚會所
點我進入下一個部落-大溪部落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