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25A:春假高屏單車旅行(II)-高雄市美濃區(190)
旅行日期:2018/04/05
(四)
瀰濃東門樓
瀰濃庄東門樓位於高雄市美濃區永安路上,門樓緊依著美濃溪,水與門樓構成衛護昔日瀰濃庄聚落東側的防禦工事。東門樓具體創建年代已經難以考察,基於防衛的需要,瀰濃莊東柵門加建門樓,是瀰濃莊四個柵門中唯一的城門樓。
相傳是瀰濃庄民於1755年間將村落既有的東柵門改建而成,日治初期毀於六堆義民軍與日軍交戰的砲火中,直至1937年間才由鍾春發等鄉紳、耆老發起重建為樓高二層、鋼骨水泥的現在形式。太平洋戰爭時,上層增設小屋並掛大鐘以為防空警報。1950年間,當地居民拆除小屋與大鐘,仿傳統城樓形式而重修為今日的樣貌。門樓正面高懸「大啟文明」的橫額,乃是模擬再現出身瀰濃庄的黃驤雲於道光九年高中進士而在門樓的題字。2000年獲指定為古蹟加以保存。
地址:高雄市美濃區民族路16巷9號
百年公井
早年公井提供當地居民飲水、洗滌之用,目前雖已無人使用井水,但在美濃人的心中,對公井仍然有著一份情感,過去先民開庄時,為了供應庄民飲水與洗滌而建造,由於已有百年以上的歷史,故稱之。
地址:高雄市美濃區永安路17號
永安老街
美濃舊稱「瀰濃」,清朝年間,原居屏東里港的客家人渡過荖濃溪,來到美濃月光山建立了「瀰濃庄」。開庄時十六姓先民在此建造了24座夥房,並以永安街命名祈求永久安居之意,至今已有二百年的歷史,是當年開發最早最繁華的街道。
街道建築都是以傳統三合院居多
這一棟估計是二戰前後的建築,風格已偏向簡潔的現代建築,用長窗與水平線作為整體的裝飾,洗石子面牆一派洗練,只剩兩根圓柱緬懷古典的華麗。
林春雨門樓
林春雨門樓起初是為了防禦異族入侵而建造的,當時居民多會利用刺竹林築成圍牆,高聳的圍牆圍繞夥房周邊,只禾埕前方的柵門供居民出入,一般柵門會以木板做門再使用磚石堆砌,有錢的人家會再加上裝飾,築上較高大的飛脊,並稱之為「門樓」。
菸草曾經是美濃的經濟作物,昔日鄉間菸樓林立,而講到菸草不免讓人想起昔日的美濃「菸草大王」林春雨先生,早年擔任公職,直到45歲的時候開始投入菸葉的種植,為了擴大生產規模,陸續向政府申請河川地開墾耕種,在全盛時期菸草種植面積達十六甲、擁有菸樓十棟,成為當時美濃的首富。
地址:高雄市美濃區永安路175號
「文魁」的意思就是文才之首,也就是學術涵養非常深厚,堪稱第一的意思。要得到這項殊榮,並非易事,而是要經過不斷地求學苦讀,加以融會貫通,在文章中展現出自己的真才實學,獲得他人的肯定。因此高中舉人之後,政府便頒發「文魁」的匾額,以表彰他學識的淵博
以下兩張是位於永安老街上的「文魁」
位於博愛街上的「文魁」
博愛街
約有200多年的歷史的永安老街又稱為「前列」,是美濃最早的一條街,其夥房大都已傾倒或改建,而「後列」指的就是博愛街,歷史約近百年,到目前為止尚保留著原來的樣貌
博愛街的夥房式建築在祖堂上方都有堂號,上面記載著夥房主人祖先的發源地,夥房都是以祖堂為中心,門前有堂號對聯,前有禾埕,左右有廂房。客家人相當重視家族觀念,兄弟大都不會搬出去住,當家族人口增加,則在前堂後方加蓋新的橫屋,因此形成了獨特的夥房建築形式。
宋屋學堂
又稱為「白馬名家」,宋家先人看到一隻白馬從河邊竄出來跑進這裡消失,所以在這裡搭屋開墾,清朝在這裡設私塾教漢學
客家人所處的環境多在偏遠貧瘠的山區,為了能夠有更好的謀生能力,因此特別重視教育,美濃有句諺語「如果不讀詩書,即使長眼睛也沒用」,而每個客家人的村落都設有祠堂,祠堂就是學校所在地,可見客家人對於教育重視的程度。
宋氏宗祠是兩層樓洗石子建築,牆面柱子上處處是對聯字句,整棟建築充滿了文學氣息
「賦梅第」是宋家的堂號之一,典故來自唐朝宰相宋璟的《梅花賦》
宋屋學堂的建築所使用的砌磚法相當精緻,磚與磚之間的黏土都經過修飾成圓弧狀,目前還保留了清同治十一年「貢元」之匾額,即家族裡有人在清代科舉考取貢生,此匾額為清代同治皇帝所頒賜。
地址:高雄市美濃區博愛街8號
德勝公壇
1785年,本庄客家人和牛埔庄的漳泉人發生械鬥,兩方在西柵門外發生激戰。相傳客家人有冥神相助,所以打勝了。而後本庄人就在這兒建立廟壇,並且訂於每年冬季初二戰勝日祭拜。而「德勝公」原為「得勝公」,爾後改為以德取勝的德勝公。這裡也就成為下庄居民的信仰與祭祀中心。
台灣史上最長的反清復明戰爭,即為林爽文和莊大田的革命戰事,那場戰爭中,客家義民軍分成「六堆」出堆作戰的地方,就是在旗山區和屏東大部分鄉鎮,「六堆」也因而成了客家重要的歷史根源。
得勝亭
地址:高雄市美濃區永安路366-2號
美濃水橋
1910年位於美濃東側的竹仔門發電所正式完工,其發電機組藉由荖濃溪水帶動,發電後的餘水則引流入獅子頭水圳,用來灌溉美濃平原將近四千多甲的農地。美濃水橋由日本水利技師岡田安久次郎設計,橫跨在美濃溪上,前、後均與水圳相接,此水圳為獅子頭圳的分支「下庄水圳」,為獅子頭圳灌溉系統中重要的一環,至今也是美濃下庄農業發展的命脈,兼具暗坑引水及陸橋的功用,即橋上可讓行人及機車,腳踏車行走、橋下為水道,反映日治時期水利工程的特色。
水圳的兩側水泥護壁每隔不遠距離便設有台階,婦人們可拾階而下浣洗衣物,小孩可下水圳戲水,大部分美濃人的孩提記憶中,都有著順水圳而下,穿過水橋的刺激滑水經驗,美濃水橋除了灌溉之外,已成為在地居民的重要集體記憶,及舉辦相關紀念活動的重要地點。
在水橋入口美濃河的南岸處,立有日治時期所留下的「水橋改築紀念碑」。
地址:高雄市美濃區永安路獅子頭圳第二幹線附近
「我家門前有小河,前面有山坡」
水圳原本用途是引流水源來灌溉農田的水利設施,成為早年美濃婦女在水圳上洗衣服、聊天,而小孩則在旁邊玩水,除了為水利設施,也增添了洗衣與戲水用途的小河川。
因為水圳的開闢,成了兩側的居民「我家門前有小河,前方又有山坡」景觀
在圳溝的兩側,除了兩側傳統民宅,當地居民動手彩繪自家,描繪出農村的寫照、山水插畫等等,讓遊客可以一探究竟,也將百年的老圳溝添加新的色彩與活力
美濃舊橋
1930年高雄州政府為了改善清代以來美濃庄南向對外的通道受到美濃溪的阻隔,居民必須於南渡口藉由擺渡才能與柚仔林、中壇等聚落聯繫,甚為不便,乃於美濃警察官吏派出所的正對面新建鋼筋混凝土造橋樑,同年10月底完工通行。舊橋大大改善美濃連通南方諸庄的交通動態,並具體反映聚落空間的成長歷程,而且橋齡雖然近90年歷史,仍十分堅固。
美濃文化中心
1902年興建的「美濃警察分駐所」是和洋融和的巴洛克歷史建物,經過多年修復整理,現在成為多功能的旅遊服務中心,遊客可親近自在地欣賞建築物散發的古樸之美並體驗客家文化
2015年底落成啟用的「美濃文創中心」座落於美濃最古老的永安老街,建築物分成三大主題,是結合歷史老建築、再造文化新基地的創意之作。
美濃區自古以來鐘靈毓秀、藝文風氣鼎盛,更是客家文化重鎮,文創中心傳統與現代的融合除了見證美濃的歷史變遷,也成為體驗及認識客家文化的重要新地點。
地址:高雄市美濃區永安路212號
瀰濃庄敬字亭
原係1779年由地方仕紳梁啟旺發起瀰濃庄合建,以倡導文風。
客家文化重視「耕讀傳家」,對於文字極為敬重。深信文字為倉頡所造,而期所造的文字敬為「聖蹟」。對於寫有文字的紙張態度必須謹慎,不得隨便扔。焚化後的紙灰,也不能隨意丟棄,由美濃廣善堂的「聖蹟會」,於每年農曆正月初九舉行「行聖蹟」或「恭迎聖蹟」,沿途由八音古樂開路,將一年來的字紙餘灰送達美濃河邊,並結壇祭拜「河伯水神」,讓紙灰隨水流走,以傳達對文字的敬意。
敬字亭之建築形式為六角形三層式的面格局,以清水磚砌成,亭前則設有造紙先師倉頡的牌位,曾於1820、1889、1895年重修。今尚維持傳統習俗使用,當地民眾為表達對文字的敬意,仍會前來祭拜倉頡,1991年5月公告為古蹟。
地址:高雄市美濃區中山路與永安路交叉口
高108鄉道沿途景色
美濃廣善堂
1915年,由美濃古阿珍集志同道合者12人,從成立於1913年杉林區月眉里的樂善堂(高雄客家地區最早成立的鸞堂,帶動旗美地區的鸞堂信仰),迎請三恩主(關聖帝君、孚佑帝君、司命真君)香火奉祀於俗名牛皮寮下的古細番住宅,開啟美濃地區的鸞堂信仰。
1917年4月,信眾們集資向地主曾李楊來購得建廟基地,廟址位在瀰濃山下,背倚網形山,面對美濃溪,被視為堪輿學上的風水佳地。信徒積極開荒整地,初建草堂安奉神位,主祀三恩主。隔年底正殿落成,秉持「己欲善而民善」之理想,將堂號名為「廣善堂」。此後,陸續於1922年增建兩側橫屋、1923年建講堂,組織與堂規也日漸完備。1933年完成後殿玉清宮,奉祀玉皇大帝。至此,廣善堂整體的規模大抵完成。
1996年後殿凌霄寶殿落成,安奉玉皇大帝、佛陀與菩薩,既有的「玉清宮」則改為「文昌殿」。

廟左側的石雕作品
廣善堂內建有「宣講堂」,設置宣講師講法勸善,因此作為宣講勸善之用,早期是教化人心、居民聽課的場所。
將農作物擬人化的彩繪牆
地址:高雄市美濃區福美路281號
美濃湖與中正亭
原名「瀰濃湖」、「中圳湖」、「中圳埤」,位於高雄市美濃區羌子寮溪與大坑溪的匯流處,建於1748年,為一個築堤蓄水而成灌溉用的人工湖,是高雄市僅次於澄清湖的第二大湖。日據時期改建為蓄水庫,設置高6公尺的土石壩,是當地居民日常生活及農作灌溉所依靠的唯一水源,後因泥沙淤積,蓄水量大減而降低了灌溉的功能。
湖泊中建有一「中正亭」,是1956年先總統蔣公兩度蒞臨後而興建的,並將中圳埤改名為中正湖,在亭中可飽覽湖光美景。1996年由鄉民發起正名,欲將之更名為「美濃湖」。
安樂壇伯公祠(位於美濃客家文物館的附近)
金瓜寮聖蹟亭
建於日治時期,為當地居民劉添傳所建,約有百年歷史,為古人焚燒字紙之爐,其乃惜字之表現,亦即尊敬聖賢之道,美濃區共設有東、西、南、北共四座,為客家文化的代表性建築。
金瓜寮聖蹟亭採用清末傳統形式的磚材及古式灰漿製造,外觀為清水磚砌六角形三層式造型,下寬上窄塔式建築形式,各層之間以清水磚置出挑分界。上方有葫蘆收頭裝飾,整座亭分為三層:第一層亭座僅背面有一進風口,第二層為主要焚燒字紙之空間,字紙頭入口為圓拱造型,第三層上嵌「聖跡亭」石匾,其內設置「倉頡聖人神位」石碑,2000年指定為古蹟,並於2011年進行修復。
地址:高雄市美濃區忠孝路一段549巷
旗山區。伯夷山莊
進來伯夷山莊前會經過一座不知名伯公墓(如有人知道請告訴我,我會感激不盡)
此地的莊主許伯夷先生,別號「許仙人」,親切熱情、樂善好施,令人好奇又敬佩,是一位傳奇性人物。先生周遊世界各國期間,一個偶然的機緣,目睹大量散落的歷史文物遺產,可能在瞬間就消失無蹤,而深感憐惜,於是開始大批的收藏,為了存放這些頗占空間的大小文物,先生在旗山蓋了一間收藏館,更大手筆地買下整座客家村莊,以及村後整座山林,占地約五十公頃,重新整體規劃,故取名為「伯夷山莊」。
許伯夷先生年輕時白手起家,經營房地產事業,迅速累積了財富,卻在事業的顛峰時選擇急流勇退,決定用雙腳開創人生的新風景。
他周遊世界各地,致力於保存中華文化,覓得許多散失的歷史文物,舉凡傳統建築木件,甚或碗盤、陶罐,或是石櫓、石磨,到第一期以至最後一期的愛國獎券,可說是無奇不有,處處充滿驚奇。
裡面大門深鎖不得其門而入,需要有緣人才有辦法揭開這一個神秘的面紗
當天很多人前來朝聖這棟神秘的建築物
合影一張留念
儘管不是歷史建物,但是光是外觀就讓周邊的遊客讚嘆不已,下次有機會在來訪囉
地址:高雄市旗山區崙北巷1-5號
伯公墓大集合
「墳塚式」的伯公,是客家地區最原始的土地公形式,小土堆上只供奉著一塊石碑,上面刻著「福德正神」字樣,通常呈現葫蘆形狀,象徵福氣吉祥之意。
然而,隨著族群的融合,以及經濟的提升,土地公漸漸被擬神化,逐漸出現廟宇建築、木雕或水泥的塑像,也因此美濃的土地伯公多達400多座,其中「墳塚式」的伯公只剩下40多座
九芎里社貞官伯公
建於1738年,由劉玉衡率領劉、何、黃、李、林、古、楊、張、吳等姓人氏開拓「竹頭背」、「九芎林」二庄後所建立。伯公壇以廣福庄水土里社貞官位碑石為核心,碑石以三塊石材組成,水土兩字指在水口處將象徵財氣的水攏聚於庄內之意。
本伯公左側即可看見大水圳流經,旁為九芎林開基伯公。建築形式由內而外依序為碑石、前堂及兩堂。後方為卵石疊砌化胎。前堂往外兩側縱橫曲手,名柱上為單一石印形式。1998年指定為古蹟,2011年進行修復。
廣林里廣福莊開基伯公神壇
瀰濃庄里社真官伯公
建於1736年,以鎮守村莊,把守水口為設立的緣由。瀰濃庄里社貞官伯公具有完整前虛後實,前堂池後化胎圍繞呈卵形的配置。
伯公壇以碑石「里社真官神位」為核心,碑額有菊花紋飾的圖案,旁設左右翼板,皆以砂岩雕字,翼版對聯「承天資化育,配地福無疆」。後方為八角塔形寶蓋,其後為鑾時疊砌化胎。由內而外依序為前堂、二堂、三堂兜池。前堂往外兩側縱橫曲手,堂池兩側有獅座一對,最為獨特,另天公爐居中位於前方圍塑牆。1998年指定為古蹟,2011年進行修復。
開基伯公
美濃窯園區的後方有一處「開基伯公」,雖然不位於永安老街,卻是美濃地區的第一座伯公壇,距今近300年的歷史。
美濃開基福德正神的緣起即代表美濃開庄之始。具伯公壇前廟埕旁的石碑記載:1736年,六堆里港武洛庄統領林豐山、林桂山兄弟,鑑於武洛庄容易遭水患,又孤立於閩人聚落之中,於是帶領四十餘人越過荖濃溪,白日置瀰濃開墾,夜宿武洛,並在靈山下闢建開庄伯公廟
有歷史痕跡的橋樑
美濃庄頭伯公
庄頭伯公是美濃最早期建立的伯公壇之一,位在東門樓旁
龍肚社區景觀面
龍肚開墾於1737年,當時人以東西各山婉轉,其狀如龍,而村庄落於內,如在龍之肚裡然,名曰「龍肚」,初墾此地者皆由嘉義州鎮平縣地區而來,後來龍肚庄民請府城大戶鄭克捷出面報官入籍,此為美濃地區最早納入大清版圖的庄頭。
龍肚官里社真官伯公
建於1737年,是鎮平人涂百清等率二十餘人開拓龍肚庄所建立的。此伯公墓具有完整前虛後實,前堂池後化胎圍繞成卵形的配置。
伯公壇以「碑石龍肚庄水口里社真官香座」為核心,額飾太極圖案,後方為三層八角塔形寶蓋,其後為卵石疊砌化胎。由內而外依序為名堂、二堂及三堂兜池。供桌置於前堂,金爐立於三堂左側,正前方矮牆中央則安設天公爐。錢塘往外兩側綜合三段曲手,名柱上石筆、石印並列左右。
龍肚庄為美濃地區的傳統村落之ㄧ,庄頭富有特色,包括歷史悠久的夥房、廟宇、還有地方歷史已久的老店,這裡曾也是種植菸草與製造菸的重鎮,儘管已經人去樓空,但仍留下不少歷史遺產等著我們去發掘呢!
磚造菸樓建築
將鐵捲門加以彩繪出Q版圖案,變得很有趣間接為這個沒落的村庄注入一點活力呢
經過一間工廠
龍肚清水宮
為龍肚居民信仰中心,主祀神明清水祖師
龍肚保甲會館
龍肚分駐所旁的這處保甲會館,是日治時期留下來的員警宿舍,裡頭還住著配發宿舍的公務員遺眷,走訪懷舊,還請在門前止步。
地址:高雄市美濃區龍肚街63號
龍肚鍾富郎派下夥房、伯公及菸樓
鍾富郎派下夥房是由鍾富郎、鍾月清兩兄弟建基。早年來到龍肚大崎下拓墾,當時此地為荖濃溪旁氾濫的不毛之地,兩兄弟胼手胝足,才有完善的農田,進而自建夥房。
鍾家夥房於1912年動工興建,隔年竣工。夥房座北朝南呈「二堂三橫」格局,乃是為大崎下「夥房屋」的典型代表,其中軸線從半月池、禾埕、川堂、祀堂而化胎,空間層次分明並隱含倫理位序,具體呈現傳統客家建築之特色。
1970年代,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人類學系博士生,後來擔任東亞研究所長的孔邁隆即以鍾屋為田野基地,進行著名的House United, House Divided論文的研究。
鍾屋伯公壇是由鍾氏家族自行設置的土地信仰,具體呈現人與土地的綿密關係,難得一見。
伯公壇先以卵石疊砌三階的壯厚基礎,形式優美、別緻,而主壇也是與美濃地區其他「墓塚式」伯公大同小異,目前仍完整保存其原有的樣貌。
伯公壇兩側種植兩棵龍眼樹,以龍眼產量繁多而取其「多子多孫」的寓意,並且是伴隨鍾氏族人成長的集體記憶。
1938年前後,美濃地區開始發展菸葉產業,鍾家兄弟也投入菸葉種植和加工,先在伯公下旁蓋烤菸工寮,後於1955~1956年間在外橫屋蓋一座大阪式菸樓,在新式電力烤菸機問世後,將原本的菸樓拆除,改為新式菸樓。菸葉產業全盛時期,鍾屋伙房旁有三座菸樓同時運作。但榮景維持不久,自公賣局取消菸葉收購價格制度,加上當地人口老化、凋零之後,鍾家無人再種植菸葉,菸樓成為閒置空間。
直到1998年客家創作歌手林生祥將鍾家菸樓改為「第七小組菸樓錄音室」,錄製了《我等就來唱山歌》、《菊花夜行軍》二張專輯,融合了菸樓泥磚的樂音獲得了金曲獎肯定的殊榮,鍾家菸樓的再利用對客家新民謠運動及美濃愛鄉社會運動(反水庫運動)有其一定的貢獻。
同年,鍾志宏則將老菸樓與陶藝結合,創立「菸樓陶藝」,將老菸樓的內部陳設與自己創作作結合,使菸樓轉身一變成為觀光、休憩景點。
2010年12月,鍾家菸樓和夥房、伯公墓指定為高雄市定古蹟。
地址:高雄市美濃區獅山街14號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