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2:花蓮縣卓溪鄉單車行腳暨瓦拉米古道健走(345)
旅行日期:2018/08/12
(日)
結束了四天單車行腳東海岸的行程後,今天最後一站要前往花蓮第三個原住民鄉-卓溪鄉,也是花蓮縣最後一塊行腳拼圖,完成後就將花蓮13個鄉鎮全壘打囉
吃完早餐後就要前往花蓮車站搭火車到玉里再展開今日一連串走鄉的旅行
中正部落位於卓溪部落聯絡道路上,涵蓋卓溪村1至4鄰範圍。為依山勢而居的集村形部落
卓溪鄉公所
入口的牌坊令人賞心悅目
卓溪鄉的LOGO標誌
原民風的彩繪
卓溪國小
卓溪露德聖母堂
部落中的卓溪天主堂,是法國籍神父賈士林(1927-2011)仿法國露德聖母朝聖地所建。神父於中正部落服務40餘年,與族人們的感情形同家人。這間教會,如今是賈士林神父留給部落的一份禮物,繼續地傳播福音。
1953年巴黎外方傳教會隆道行神父至玉里開教,拓展天主福音。當時卓溪部落還未有教堂,直至余發光神父接任本堂,向國外募款籌建聖堂經費並在教區的協助下,始能於1959年在卓溪中正部落建蓋露德聖母堂。
1975年余發光神父因病返回法國休養,由賈士林神父接任卓溪堂區,由於卓溪天主堂日漸老舊,牆面斑剝,賈士林神父遂用自己的積蓄並向國外親友募款,重新整建聖堂。賈士林神父逝世後,由本地聖召林貴明神父接任本堂至今。
中正部落田野風光
翠綠的田野與巍峨聳立的高山
西瓜田景觀
蜜棗樹
道路二側之擋土牆以圖騰彩繪或洗石子配合馬賽克拼貼的方式美化,有濃厚的布農族色彩。
接著前往玉長公路
沿途經過位於玉里鎮的吉拉格賽部落
往南前往玉長公路的途中景色
進入玉長公路,不久後回到卓溪鄉境內(台30線10K處)
來到卓樂部落,發現路標上地名不一,有些寫卓樂,有些則是寫卓「麓」,後來去查詢發現「卓麓」為舊名,是布農語發音轉譯而來,現稱「卓樂」,不過當地居民也會使用卓麓這個名字。
卓樂天主堂
抗日英雄紀念碑
在派出所的左側(電線桿旁),人來人往的路邊,有個不起眼的石碑,這是發生於一百多年前的一起摩擦事件,因為日警酒醉而誤傷布農族人。某天晚上,日警以分發補給之名召集各部落村民至中社駐屯所集合。因族人分居山上,到達時間不一,可是晚到的人接近駐屯所時,遠遠的便聽見數聲驚心動魄的槍響,察覺事情不妙,他們立刻掉頭奔回部落,返家後詢問,發現其他人都有去無回。大家都說,那些人被活埋了,就在派出所前的空地。大家也都不敢接近派出所前的庭院,每每經過只是低頭走過。
這件事沒有被官方紀錄,但是透過口耳相傳,偶爾會有人提起,直到1980年代,由一位國小老師,泰雅族的周清松先生立了個石碑,紀念那天的亡者,讓這段往事得以浮現。
位於卓樂派出所旁的一顆老樹曾經被砍下一大截,儘管如此枝幹仍是十分巨大
卓樂國小後山的產業道路旁有一座石碑,是紀念八通關越嶺古道建造過程傷亡的人的「殉職者之碑」
南安部落簡介:位於群山環繞的小盆地,居民以布農族為主,屬郡社群,大多從大分遷徙過來,一部分自清水部落遷來。因當地土壤呈紅色,部落舊稱Namukang「那麼剛」即為紅土之意,後亦以布農語namuang「那母岸」稱之,台灣光復後稱「南安」。
南安遊客中心
玉山國家公園東部園區的主要入口,也是日據時期八通關越嶺道東側的主要據點。遊客中心設有展覽廳,提供多媒體欣賞、解說諮詢服務、民眾也可以在遊客中心索取旅遊DM和補水的動作唷。
南安瀑布
南安瀑布的上游發源於大里仙山,垂掛在路旁的山壁上,是到瓦拉米步道必經過的景點,每逢酷熱的夏季時,時常看到許多人在南安瀑布中戲水、觀察水中生物。
由於環境保存良好,蘊含著豐沛的水源,奔騰的水流從懸崖上傾瀉而下,在深淺不一的水潭激起陣陣銀白水花。
從玉長公路上望樂樂溪與周圍的群山環繞景色
玉山國家風景區界碑
玉山國家公園居台灣中央,分為西北、東部及南部園區。東部園區主要包含山風、佳心、瓦拉米、托馬斯、大水窟等據點,及南二段、新康橫斷、馬博橫斷等登山步道;深邃美麗的拉庫拉庫溪流域,擁有跨低中高海拔的豐富生態資源,更有清代八通關古道與日據的八通關越嶺道貫穿其中,極具歷史意義。
玉長公路通車終點處,旁邊為瓦拉米步道登山步道入口
瓦拉米步道健走
拉庫拉庫溪流域是布農族傳統生活領域及獵場,他們有一套奔馳身聯的道路系統,可克服路況不佳的難題。日據時期,日人為管理山區的布農族及汲取山林自然資源及聯絡台灣東西部交通,於1919~1921年闢建八通關越嶺道,東起花蓮縣玉里鄉,經中央山脈主脊大水窟,西側可達南投信義,全長約125公里,步道東段主線全長為82.145公里。
瓦拉米步道是八通關越嶺道東段的一部分,全長約14公里,坡度緩、視野佳,步道沿著拉庫拉庫溪谷而上,具有亞熱帶至寒帶特色的完整生態體系,蘊育著豐富多樣的動植物資源,可分成前段「步道口─山風瀑布」、中段「山風瀑布─佳心」及後段「佳心─瓦拉米山屋」;前段與中段為一般健行步道;後段需辦理入山(園)證、較適合有中級山或負重露營經驗的山友,屬於中級登山步道。
今天主要走訪中前段(步道口-佳心)約4.5公里的範圍
這一條深具歷史意涵與人文景觀的古道,見證了族群部落的變遷、衝突與融合,也是台灣山區野生動物的樂園。
山風駐在所遺址
因駐在所西北側為寬廣的溪谷,且經常有強勁的山谷風吹來而命名為「山風」,建於1920年,1944年裁撤。
山風一號吊橋
目前舊橋即將功成身退,由新橋接替後續百年古道的任務
全長120公尺,綠色橋體,跨越拉庫拉庫溪支流深谷
橋面特寫
山風一號吊橋懸於石崖間,清楚可見河流對岸岩石紋理,腳下的溪流淙淙流瀉,令人膽戰心驚。
即將接近山風瀑布了
山風瀑布
源自大里仙山,水流經山風二號吊橋,一瀉而下,正值炎熱的夏天,涼意迎面拂來,正好能消滅暑氣。
山風二號橋的歷史悠久,橋頭石墩仍保留日據時期的水泥建物
站在吊橋上可看到山峰瀑布傾瀉而下氣勢滂沱的景色,別有一番風味
繼續往前走
樂庫樂庫溪兩旁層山疊嶂的景色,令人神采飛揚,更有動力繼續往前發掘景色了
隨著海拔的爬升,周圍的花草樹木種類也隨著更迭
海拔已經爬升至700~800左右,群山萬壑的景色盡收眼底
快要到佳心了
不久後抵達4.5K處的佳心駐在所
佳心駐在所
海拔高度820公尺,位於稜線平坦處。同時,佳心是阿桑來戛之線的分歧點,越嶺道從此地向北延伸下溪,可到拉庫拉庫溪北岸下游最重要的部落:阿桑來戛,為日警重要戰略及交通據點。當時除了駐在所辦公室外,還附設蕃童教育所、蕃產交易所及療養所等相關設施。
具有遮風避雨的涼亭,還有洗手台供遊客清潔使用
接著就折返往登山口前進囉
注意台灣黑熊的出沒
下山時巧遇一個要上山過夜的登山客
3.5~4.0K之間路基掏空,落石不斷,上來時候還曾一度找不到路呢
回到登山口,結束瓦拉米步道短短來回9公里的健行
鹿鳴吊橋&鹿鳴駐在所
這裡曾經是「鹿鳴駐在所」所在地,1926年設立的。日本政府為了馴化當時抵抗的布農族,開闢「八通關越嶺道」,沿著拉庫拉庫溪流域設置46個警察駐在所,1945年撤廢。
舊鹿鳴吊橋
在公路尚未開通之時,它是從鹿鳴橋至卓樂部落的唯一山徑,全長2.7公里,此處為鹿鳴段的西側入口。可見林務局鹿鳴林地護管所及完整良好的第一代舊橋門。第二代被淹沒看不到
建於1993年的鹿鳴新橋,此為第三代的橋樑
晚餐時間
接著搭火車賦歸花蓮市區,收束卓溪鄉的行腳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