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6:苗栗縣造橋鄉行腳(003)
旅行日期:2018/08/05 (日)
造橋地名的由來:
有二說:一說遠在1731,頭份、造橋兩地交通受南港溪河床阻隔,民眾為解決交通問題,於是大家捐款造橋,並將此橋命名為「登雲橋」,又稱「長橋」,造橋地名因之而來。另一說為苗栗有一客家籍拓荒者曾與商旅合作,為橫越南港溪而建造了一座古橋,為表紀念,故以「造橋」為當地地名。
造橋鄉的開發起始於1731年。清乾隆初葉1745年前後創設新庄,至1852年以開發志大龍村大桃坪。就造橋鄉的開發史而言,本地區的開發相當晚,原因是缺水且原地不平,謀生不易。因此直到設置火車站後,物流帶動人潮,工作帶動移民潮,才逐漸形成聚落、市集。造橋在早年的時候,以磚、瓦、木炭為主要產業,占全台大宗,加上錦水礦場的開發,火車站周邊有過繁華的歲月,由於環境變遷,造橋傳統產業沒落,經濟優勢不在,但是先民留下的人文資源卻隨處可見,成為造橋幾代人的共同記憶。
中午吃完飯後就騎單車自台13甲線南下至造橋,沿途經過一些景點,以下一一做介紹
台13線13K,位於頭份市
造橋大西村萬善祠
「萬善堂」即所謂的有應公廟。台灣各地村落都常可看見這種收埋無主屍骨的有應公廟,但通常規模都很小,像大西村有這麼大間的萬善祠,而又座落於聚落核心地區,又為當地的信仰中心,是相當罕見的情景。
萬善祠旁的馬路對面,有一棟東海堂三合院古厝,門樓造型的大門,紅磚灰瓦,古意盎然
正廳屋瓦則已換成現代材質的塑化屋瓦
隔壁為「彭城堂」古厝,正廳已經失去懷舊的味道,以新瓦紅妝取代了舊瓦古色。
接著我們前往劍潭古道
劍潭古道
到達第一觀景點,可以眺望整個造橋鄉聚落
觀景台旁邊的涼亭,可以坐在這裡休息,一邊賞周遭的田園景色
走著走著又到達觀景台,想必周遭的景色一定一覽無遺吧
高架的景觀台,矗聳於山頭,視野豁然開朗,擁有360度的環繞景觀,遠山近村,盡入眼簾。登高眺遠,使人心曠而懷展。
四面一片綠,環繞小村落,宛如桃花源
祈福鐘
涼亭裡面都會掛客家諺語,呈現客家人的生活模式
繼續往上走
回程步道旁邊一座觀景涼亭,但是周遭的樹木已經長得很高,擋住不少視線,展望較差一些
回程來自拍一張
造橋鄉公所
緊鄰鐵路平交道,旁邊還有一座公園,為當地居民的好去處
造橋的入口意象石碑
造橋車站(營業里程130.6K。上行車站:竹南車站,下行車站:豐富車站)
本站體為古典洋式建築之百年車站,其建築形式與銅鑼、清水、橋頭等屬於同一版本的設計,位於山線縱貫鐵路必經之處,及具有歷史紀念與保存意義
造橋車站內部,頗有時代的味道
造橋車站日式宿舍群
西元1936年,造橋車站站長(驛長)山藤正朝,為配合地方發展,將原有的網球場改建於驛長宿舍,原來的第一官舍則改供副站長(助驛)使用。
這座宿舍已台灣優質檜木建成,是典型的日式建築,在當時式全台數一數二的驛長宿舍,室內寬敞設有日式談話室,屋後圍牆外還有浴場供沐浴使用,功能齊備,左側隔馬路對側為庄役場(鄉公所),當時此處可說是地方政治中心,備極風光。台灣光復後,仍為驛長宿舍,至1981年站長搬離後即閒置至今。
經過客委會、縣政府經費的補助,使得造橋車站旁邊的周遭環境得以改頭換面,讓當地人多了一個地方可以散步、也適合假日家庭闔家大小出遊的好地方
日式宿舍內部景觀
驛務棟宿舍
站務員宿舍:約建於1916年,原稱「驛務棟」,是站務人員的宿舍,是一個三連棟房舍,可供三戶人員住宿,當時稱「第二官舍」。興建的原因主要是因為錦水礦場的開發,使得造橋車站日益繁忙,然後為擴大人員編組,才在建成的,不過現在已停用多年了。
本棟宿舍的木材全是台灣檜木、杉木,外牆、隔間則為竹編泥牆。歷經關刀山大地震、九二一大地震仍屹立無恙,對於百歲的高齡建築而言,實屬難得,目前無人居住,只有少部分外牆及屋頂稍有受損,其餘尚稱完好如初。
古井與水塔
早年,本地居民的飲水,係由近山泉處挑擔使用。及至人口漸多,而掘井取水。位於本地區第一棟民宅右後方的就是本地區的第一口井。起始年代不詳,推估應在本地區第二棟可居住三戶的住宅建成前後,時間為1916年前後,至今已經百年歷史。
百年古井
後因本地區人口漸多,水源不足又有汙染之虞,這口井水因而改為清潔及農用水。飲用水則改由縱貫鐵路山線第一座隧道內及山泉以鐵管接回過濾使用,因而設立本地區第一座過濾式供水塔。這座水塔建於1936年,至今八十餘年,現外型完好,但已經停用算是為造橋地區留下見證,同時提醒當地人:造橋缺水、取水不易,應當珍惜水資源。
過濾式供水塔
綠池庭園餐廳一景
綠池旁邊的鳳凰花木
旁邊的三合院
談文車站(台鐵海岸線,里程129.9K,上行車站:竹南車站,下行車站:大山車站)
原名「淡文湖驛」,1922年興建,至1954年改名為「談文車站」。2008年登錄為苗栗縣定歷史建築。
談文車站彩繪壁畫
從月台連通道可以看到大片的田園景觀
與海岸線鐵路平行的苗9鄉道拍攝的中港溪與鐵軌的景觀
談文車站附近有一條天然又親民的登山步道-鄭漢步道,位於育達科技大學旁邊
鄭漢步道與其眺望紀念碑
紀念碑記述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於1964年間談文村有名二十多歲的青年鄭漢,於某日於田間耕作,一群在中港溪畔嬉戲的孩童陷入急流中,已經快滅頂,鄭漢聽到求救聲,奮不顧身跳入河中救起小孩,自己卻因腳部備水壩鐵絲割傷,無法上岸而溺斃。
當時教育部長為表彰鄭漢捨己救人的義行,隔年,在當地視野最好的山上立碑紀念,並題上「人溺己溺」等字,流傳至今。
鄭漢紀念碑
於紀念碑居高臨下,可遠眺中港溪平原與台灣海峽,視野極佳的最佳賣點,為鐵道迷、攝影迷與路過的人不會錯過的美景。
海線莒光號奔馳田野的畫面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