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9C:東濱騎步走(06)-三仙台風景區(342)
三仙台入口石碑
三仙台遊客中心
還沒進到三仙台前,橋邊的景色夠吸引人的了,有很多遊客來這裡玩水、曬太陽、撿貝殼
三仙台原是一處岬角,因海水侵蝕成為離岸島。早期這裡為阿美族人養羊的地方,故又稱Pisirian(意為養羊的地方)。島上三座巨大岩峰,傳說呂洞賓、李鐵拐、何仙姑曾登臨其上,三仙台因而得名。橫跨海岸及三仙台島的八栱橋,有如長龍臥波,呼應「八仙過海」的傳奇。島上有天工巧琢的海蝕地景,以及珍貴的濱海植物。晨昏時刻,漁船在定置漁場作業的景象,更豐富了三仙台的海岸風景畫。
眼前由八個栱型的橋樑所連接對岸的跨海大橋由李華棟先生所設計的,遊客中心導覽提到說:當初考量到環境承載力,避免生態被破壞,特意將橋身設計成八段上下起伏的階梯,可避免過多的遊客造成生態負擔,既成美景又具保護功能。
當你爬到上面的時候,以為已經快到另一端的島上時,事實上沒有你想的那麼快阿
離三仙島越近看到的景色更廣了
三仙台主要由三塊大岩峰所組成的,分別為呂洞賓岩、李鐵拐岩、何仙姑岩,合稱為「海上三仙」。
海岸拍打岩石的聲響,所產生的浪花,有種仙人再度下凡的澎湃氣勢
這裡的海岸在強烈風化、海蝕作用下,形成諸如海蝕溝、壺穴、海蝕柱、海石凹壁、隧道型海蝕門等多樣的地形景觀。
進入洞穴探險中,位於「呂洞賓岩」及「何仙姑岩」之間的合歡洞與仙劍峽,相傳為八仙中的李鐵拐、呂洞賓與何仙姑抵達此地後,呂洞賓與何仙姑因感情深厚,在合歡洞中幽會,好事的李鐵拐前來偷窺,正好被天庭南天門外的金光巨神發現,於是擲劍劈下,雖未劈中,卻將山石斬成兩半,留下了仙劍峽的自然景致。其中合歡洞洞穴經過海水沖蝕,高度最高處可達10幾公尺,寬度、長度剛好可修築數十公尺長的遊憩木棧道。而仙劍峽為海蝕崖地形,海風自崢嶸嶙峋的岩塊中穿越呼嘯,美麗的地質景觀更增添豐富的神話傳說。
三仙台燈塔位於「呂洞賓岩」上方,1915年台灣總督府為維護東部海域船隻航行安全所建,燈塔建築高度7公尺,塔頂海拔高度為61.5公尺,外觀為白色。1999年後改以太陽能充電蓄電池為燈光來源。
造訪燈塔需先經過蜿蜒曲折的一百多個階梯,從數十公尺高的燈台俯瞰海面上的這顆岩石命名為「何仙姑岩」
走回去園區入口囉
回到遊客中心後,下一站前往白守蓮部落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