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7:彰化縣埔鹽鄉大有社區
旅行日期:2018/11/10
(六)
埔鹽鄉大有村,原名「竹頭角」,還有「過溝仔」、「後厝」幾個別名。根據前鄉民代表會主席李文宗表示,大有庄的形成約在清雍正初年,「竹頭角」這個名稱出現也很早,竹是台灣西部最普通的植物,先民進入大有開墾時,必須先砍除竹叢,而留下到處可見的堅硬石頭,因而產生「竹頭角」之名;又有一說是先民把遺留下來的竹頭,搭寮成村因而得名。台灣光復後,村中的富有人家,希望村內有更多富有人家,因而取庄名為「大有」。
埔鹽鄉大有社區位在有「魚米之鄉」美名的彰化平原,富饒的土地孕育出優質的農產,讓居民生活上得以自給自足。然而傳統的農業生活型態上,居民對於土地所養的每一份資源,都滿懷感恩之心,使社區聚落在時空變動中,仍保存了保年未變的文化地景。
透過農委會水土保持局辦理之人力培訓-培根計畫輔導,大有社區重新認識了社區發展歷史及傳統聚落空間紋理,轉作為社區推動農村在生的原動力及景觀特色基礎,使得大有社區成為「大有內涵、大有看頭」的社區。
走進大有社區你會發現到古蹟非常的多,大有社區流傳至今的一句話為:「庄頭大胖灶(清)、庄尾和尚登」,這話裡說的正是大有社區內幾座古厝的主人家。前者指的是油車內的保正陳奇灶,後者指的是庄尾人家陳尚登,這些都是早期來社區的大戶人家,至今已經綿延好幾代,古厝聚落分別分布在庄頭與庄尾。
大有社區居民相當珍惜這些古厝,因此特別聘請文化專業研究者講解其建築特色以及各細節所代表的意涵,並籌組了文化志工,透過學習,持續進行大有社區各項文化研究與導覽工作
大有柑仔店
霜霖書院
原為「豬圈」,如同「築巢書院」,是社區廢棄無用的髒亂點之一。「霜」、「霖」之意,原為母親玉霜女士,送給兒子柏霖的房屋,社區於是承襲此美意,將書院取名「雙霖」,除了感念地主的無私,也蘊含了傳承的意義。
圓滿廣場延續周邊陳尚登古厝「車輪畚」景觀元素,融入此意象於撲面設計;並結合臨側步道「手」形意象,代表收成時捧著豐收的果實,遂命名為「圓滿廣場」。
陳尚登古厝
由兩座四合院組成,分別為陳清南古厝(1924年完工)與陳清守古厝(1932年完工),院門兩旁圍牆上石條窗,垂直的石條傾斜一個角度呈隔間排列,此設計有利內部採光,更有遮蔽外人透視內部景觀的功能,窗旁廈也有消防砂池,通常是防止戰爭砲彈攻擊因為炸彈爆炸所產生的火花很容易使住家著火,故就在槽內放置砂礫來滅火。
正身前的屏門設計,兼具「屏風」與「門」的功用,平日開側門供家人慶祝,婚傷喜慶或節令祭祀時則將側門拆下,使得大門更加寬敞,戲班或家人進出較不容易碰撞。
祭祀的供桌採用俗稱天、地、人的頂桌、殿桌、廈桌等三層的供桌,且供桌的材料更是高級,並且雕刻精細,是難得一見的木雕作品。
廳內內左右兩側穿斗式牆架上的書畫則請來鹿港彩繪匠師郭新林老師來作畫,作品點綴顯得相當別緻、氣派。
此棟古厝與第一棟古厝同向並排,一棟稍前;一棟稍後,有「進步」的傳統偶意。在圍牆中間的門樓前、左、右,見有日據時期建築的防空、防火設備。左邊有水槽,右邊有沙坑,是日據時期建築中的特色。在目前所遺留下來的傳統閩南建築中,已經非常少見,也是本社區傳統建築人文,保留最為完整的一處古蹟。
社區志工在導覽解說當中
古亭畚穀倉
早期聚落人民的民生用水多鑿井儲水,大戶人家通常有專用的井,一般民眾則在聚落內鑿井共用,水井是聚落生活的泉源,因此會特別的維護。
風水池原為「陳尚登古厝」的池塘,在古早時期古厝前方除了左、右兩道盡出的牌樓外,在兩座牌樓之間又闢建了一座多功能、多重意義的大風水池。可惜兩座建築精美的牌樓,在歷史的洪流中已被拆除,甚為可惜。此池塘在過去供陳家大小用水、洗衣服與休閒觀賞的地方,池塘景觀布置尚有小橋流水、觀景台,最大特色為池塘以「台灣」為造型設計,年久失修,後來經過陳家同意給予社區整修的機會才重現此風水池的風采。
鼎天磚地
採用廢棄的五口鼎、兩具石摩、紅磚、屋瓦等回收物搭建而成,疊成階梯形狀,營在出「步步高升」、「頂天立地」的意象。
旁側木造樑柱與紅磚相連,有「磚柱(專注)合一」之意。所有意象都寄託了本村居民對子孫的期待,希望它們能因書而富、飛黃騰達。
2010年大有社區參加低碳社區評鑑,環保署委託環球科技大學張子見教授帶領團隊到本社區,一致認為大有環保做得很透徹,中途發現路旁有一堆綁起來的枯木樹枝,張老師提出一個點子,若將這些拿去做生物炭,可以將垃圾變成黃金,於是隔年與張老師合作,進行「庭院廢棄物製作生物炭之研究」,經過一步步步不斷試驗,最後決議建置一個生物炭爐,再將平日社區收集到的廢棄木材、樹枝以不透氣方式進行悶燒,所生產出來的物質就是「生物炭」。
金碳稻田
大有社區的稻田,除了開始使用生物炭施肥,也讓鴨隻回到農田協助除草、除蟲,鴨在田埂中行走,一天可以走4公里,可謂農夫最佳的小幫手。社區農田開始採用此無毒耕作模式後,發現不僅種植的稻梗紮根相當穩固、稻穗粒粒飽滿,表示土地健康有活力的浮萍也重現於稻田中,此自然生態恢復便是無毒耕作的最佳寫照
稻田目前休耕中
東籬園
位於金碳稻田溫室內,栽種不少當地蔬菜,但不噴農藥,有菜蟲的話偶爾會找社區志工來幫忙抓蟲。
觀學亭
口袋公園公園是本社區志工近數年來的努力成功,將原本是髒亂點的荒廢空間,透過社區居民共同協力以及志工的奉獻巧思,化腐朽為神奇,化髒亂為綠地。
社區志工同心協力,將原本無人親近的髒亂空間,整理成一片小而美的公園綠地,志工們自己裝置了許多設施,並廣設草皮,提供村民休憩使用。
很高興今天來到大有社區,看他們近幾年社區營造的結果,讓老農村注入新活力,感謝第一屆的逢甲學長姐的創意讓一個社區帶來生機,完整了呈現社區自然與人文的原始風貌,也感謝社區志工為我們導覽,還有為這個社區經營付出很大的心力,除了保存了自然景觀也保存不少文化遺產,令人嘖嘖稱奇,下次有機會還要再次造訪囉。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