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06B:高雄市那瑪夏區(II)-瑪雅里(349)

瑪雅部落介紹:
是昔日南鄒族卡那布亞族之「拿布蛙那(Navu-wana)」舊社故地,創社歷史可追溯自1760年代,1919年因全族與甲仙小林村平埔族爭地作戰,據說因不敵平埔族之巫術,舉社敗逃至河表湖高地,日據時代中期以後,布農族人持續遷入本村,也有一部分桃源鄉高中村的南鄒族沙魯阿(Kanakanavu)亞族,因為入贅或婚嫁而進入本社,光復後更有來自桃園復興鄉長興村的泰雅族遷入,形成一座族群多元的山地村。
1923年日警將散居河表胡之卡那布群遷回楠仙溪畔時,日據時代中期以後,布農族人持續遷入本村,也有一部份桃源鄉高中村的南鄒族沙魯阿亞族,因為入贅或婚嫁而摻入本社,光復後更有來自桃園復興鄉長興村的泰雅族五十多戶遷入。
民權村(現為瑪雅村)是一座傳統的農村,目前人口以布農族為主。現存的南鄒族人只剩下少數的沙魯阿人,光復後遷入的泰雅族也因為不適應當地環境再度北返,只剩下約三、四戶而已。
瑪雅部落的居民以布農族居多,鄒族次之;另有排灣族人、泰雅族人、阿美族人、漢族人等,是個族群多種、文化多元的一個社會。
▲瑪雅里位於那瑪夏區居中
前往瑪雅部落前的民權大橋
洋蔥意象
 那瑪夏國中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民權教會

瑪雅部落姊妹小吃
這裡是部落的小吃店,裡面掛滿不少圖畫,讓客人在等待餐點的過程中、吃飽飯可以欣賞這些由他們所蒐集的圖畫作品。
餐廳內部由加拿大老闆Life與老闆娘們一手打造,使用大量的漂流木素材,桌椅是老闆釘的,壁畫是闆娘收藏的,桌上的彩繪是兒子畫的

每一幅畫都是藝術家用心創作,可能不曉得圖畫所要表達的意思,只能從圖畫的內容去猜測他們所要傳達的涵義囉!
地上也有彩繪,「米乎米尚」有歡迎客人、謝謝光臨的意思
瑪雅橋
兩側橋頭為百步蛇圖樣
在橋上看瑪雅聚落
瑪雅部落最閃亮的一顆鑽石-民權國小
這間小學有「世界上最美麗國小」的稱號,校區規劃太陽能、風力發電,是一所結合科技與自然的綠色國小。
回顧十年前的八八風災,大雨襲捲南台灣,造成山區民眾流離失所,當時那瑪夏鄉的民權國小遭土石掩埋。災後,由台達電認養捐贈1.5億元重建,利用高山日照強,架設太陽能光電系統,這座綠建築小學至今獲得許多建築獎項與節能認證,成為台灣最著名的低碳校園之一,還是台灣鑽石級的綠建築,可節能65%的電力。
看到這棟高架屋,就可以知道當初設計靈感來自原住民傳統「高腳屋」的理念,使用台灣原生杉木打造而成,並加入原住民部落文化的藝術設計,而成了瑪雅部落的新亮點,許多遊客都慕名而來朝聖。
具有布農族男子會所(Cakuru)設計概念的圖書館,是當地居民培養閱讀文化的重要場所。
學校的水塔底座設計成杵臼的外型,水塔外觀彩繪出布農族的畫曆。
那次蘭吊橋
吊橋為莫拉克風災後沖毀,導致聯絡橋的兩頭農路中斷,居民每日農作業或是農產品運輸非常不便。在2011年經上級機關補助重建,使得居民農作物產品運輸得以恢復正常,並且吊橋具有原住民彩繪圖騰,兼具觀光休憩作用,使得遊客日漸增多。


另一側的吊橋樹木的枝幹已經蔓延到吊橋上面,看來已經很久沒人走了
周遭的山巒景色與楠梓仙溪

在橋上看的風景就是綠油油的山野風貌
到那次蘭吊橋以前都要走這一條產業道路抵達之
回程沿途的山景



卡那卡那富族祭場
卡那卡那富族、拉阿魯哇族與鄒族人,有很長的一段時間被統稱為「鄒族」,之後因語言差異甚大,完全無法以族語溝通,且三個族群各自有自己的歷史想像、起源傳說、祭典儀式及傳統的社會結構,經卡、拉兩族的申請「正名」,政府於2014年以正式的儀式宣布,認定各為獨立的族群。拉阿魯哇族為第15族,卡那卡那富族為第16族。
走到祭場後旁邊有一個觀景涼亭,上面寫「札格勒」(cakuru,是當地族人祭祀祖靈的聖地,意思為「男子的集會所」。
從涼亭可以看到下方的那瑪夏國中校園景色

米貢祭(mikong是在傳統卡那卡那富族曆的年底小米收成時舉行,「米貢」在卡那卡那富族語的意為「小米」,因此可算是一年的結束祭,主要祭祀的對象為támu‘ənái(地神)。可說是慶祝小米豐收的祭典,由於全族共同舉行。
各家族首先進行家族的家祭,黏糕和魚、酒是必備的貢品,每個家族之間都要分享與交換這些食物。
當家祭完畢之後,每個家族就會帶做好的年糕、烤好的肉和魚,以及釀好的酒,前往公共會所輪流奉獻。之後長老會唸祭詞,希望「祖靈神」和「地神」繼續庇祐族人,讓族人世世代代都能夠準備豐盛的食物,邀請祖靈神和地神前來享用。
奉獻祭品以及祭拜儀式之後,男性族人會聚集到公共會所上,拿起一小塊年糕,搓捏之後再黏於公共會所的柱子上,並祈禱祖靈神和地神能保佑全族人健康平安,之後全族不分男女老幼一同歡唱祈福歌。然後,各家族也會準備酒食,互相招待,並盡情的飲宴歌舞

之後要進行驅疫(moanivi)的儀式,族人會拿著火把與芒草到部落入口綁芒草,將它們互相打結,此時,留在家屋內的族人則會把雞、牛、羊等家禽與家畜趕到家屋內,因為族人相信,宇宙間有各式各樣的精靈(incu),有好的也有壞的,精靈是需要和人類分開的,所以要在入口處綁芒草,要精靈不要進入到部落中。在驅疫儀式結束後,米貢祭就完全結束,也象徵卡那卡那富族一年的結束。   
那瑪夏原住民文物館
本館位於那瑪夏區瑪雅里境內,於200811日開館,屬於地下一層、地下二層樓建築。地下一層為展演舞臺區;一樓是原住民手工藝品展售區、多媒體旅遊資訊簡介區及辦公室;二樓為常設展區,展示各族文物手工藝品及服裝、多功能教室、投影展示簡報區。




本鄉以布農及鄒族為最多,漢(閩及客)人、泰雅、排灣、魯凱族次之,所以是多元族群呈現的地方。各族都有其特有的部落文化與生活方式,因此創立本館將當地原住民特色保留下來,讓更多人認識本鄉的原住民文化特色


訣處縫生(Nau mata nanaku針跡展)
-即作者與一群女人一起學習那卡那富族圖騰文化繡片刺繡的過程與創作展示
訣處:意即從不會到會,找到了圖騰、找到了技法。
縫生:因為有共同為延續自身文化的老師教學,讓古物繡片被解構後重製,讓原本僅於文獻照片中看得到的服飾與頭飾一針一線縫出展現。
2011年災後重建的契機,因為關心自身族群文化之女人認識了泰雅族重要傳統藝術保存者尤瑪.達陸,透過Apuu kaaviana著手提案申請文化復振計畫,使得Nau與Apuu開啟了一連串卡那卡那富族群文化復振過程。
主體展覽的作者介紹
在計畫過程中整籍文件時,到了台灣大學博物館探訪尋找以前卡那卡那富族的衣服刺繡及衣服圖騰及衣服樣式。參訪博物館收藏古物後的震撼並且開始學習圖騰刺繡和製作衣服。台大人類學博物館收藏了日據時期卡那卡那富族男女的部分服飾胸飾、綁腿布、刀帶等,依靠耆老的辨識漢指認,終能建構出卡那卡那富傳統式樣,領片的顏色、裙片的排列組合,線球和頭飾靠著遙遠的追尋才逐漸清晰。
作者自泰雅族的尤瑪老師及其經驗團隊用他們二十年的經驗濃縮來幫助起,從對於服裝完全不懂得門外漢開始學習,選購布料、買線材、手握剪刀,穿針引線、腳踩縫紉機、熨燙布料、編織織帶、如再找布到適合的布料花色時會嘗試透過絹印將自己要的布做出來。
可以看到婦女編織的零錢包、書套等飾品
Nau.Angai.kaaviana,一個瑪雅工坊皮雕藝術工作者、皮雕手工藝師,原本以著重卡那富族男子傳統皮帽、皮褲與火種袋,因為文化復振-服飾重製之主題,開始學習田調、文件整籍、研究,與一群女人拿針開始刺繡針法,製作服飾與頭飾,進而成為部落大學的講師,用工藝尋找族群記憶,用激昂的心裁出一片一片女人衣裙。
以下為製作服飾與頭飾所使用的工具
傳統織布機
傳統織帶機-用於服飾上的裝飾織帶
整經架(又名理經架)-為經線(直線)的整經
織布的第一個步驟就是在地上放置芭蕉類莖桿,插上豎棒,成為整經台。因應織出的布紋,使用紡線。為了出線條紋,混入色線之外,利用豎棒進行整經。
在芭蕉類的莖桿岔上69公分左右的竹棒,利用竹棒織經線。由於織好的布長、布寬、紋樣等因素,豎立竹棒的長度、間隔、線的織法等有所不同。經線編完的情形,取蘿中有白線與色線,藉由色線呈現出條紋模樣。
結論:這裡展的是從不會到學會的刺繡圖騰與成品,展的是一個文化復甦-服飾重製的過程,即使早在二十年前卡族就一直不斷的追尋考究,但文化復振計畫所帶給參與此計畫的所有成員與族人都有深刻的體會到「文化不能等,復甦不嫌晚」的態度,也期待結構重製的文化能夠世代薪火相傳。

看完原住民的展覽後徒步前往那瑪夏最南的部落-南沙魯部落(民族里)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20-010A:慢城南庄系列(I)-南富村(063)

2016-032:嘉義縣朴子市-朴子老街區巡禮、第一零售市場、樸仔腳夜市、宏賓旅社、牛挑灣社區、德興社區(239)

2020-010B:慢城南庄系列(II)-員林村(063)

2019-010:嘉義縣義竹鄉古蹟巡禮(240)

2020-018C:日月潭新山味邵族風味餐廳

2020-029B:高雄市楠梓區(II)-右昌楊家古厝、林家古厝、元帥府、援中港溼地公園(171)

2020-047B:高雄市大寮區(II)-潮寮吳家古厝、山仔頂陳家古厝、共益磚窯廠遺址

2019-029A:彰化縣和美鎮雅溝社區造訪

2020-023A:漫城南庄系列(III)-走訪南庄東村、南江村老街(063)

2015-045A:台中市南區(I)一林氏宗廟(林祖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