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06A:高雄市那瑪夏區(I)-達卡努瓦里(349)
話說那瑪夏
楠梓仙溪(旗山溪)上源兩岸的阿里山山脈與玉山山脈一帶,原為布農族之大本營,有三大聚落「蚊咬春」(Magatsun)、「八里散」(Barisan)和「塔卡哪哇」(takanawa),光復後改為「民權」、「民族」和「民生」三村,境內居民以布農族為主,並有少數曹族與排灣族的居民居住於此。由於三村皆冠有「民」字,寓有「三民主義」的政治理想,故將此地命名為「三民」鄉。2007年,該鄉鄉民代表大會正式通過採用「那瑪夏鄉」(源自Namasia,楠梓仙溪)為新鄉名,轄下三村則正名為南沙魯(民族村)、瑪雅(民權村)及達卡努瓦(民生村),2010年底高雄縣市合併升格為院轄市的同時也改名為「那瑪夏區」。
達卡努瓦部落介紹:
原為「民生村」,分一村和二村兩大聚落,居優勢的族群是日據時代從桃源寶山、南投縣信義鄉被日警遷徙過來的布農族郡社群人,原住民的南鄒族卡那布亞族(Kanakanavu)反而成為少數,全部集中在民生一村,布農族聚居的民生二村叫做那努姆,意為「六個指頭」,原因是本地布農族有一家族因為遺傳基困的緣故,常會產下擁有六個姆指的嬰兒,故以此社為社名。至於卡那布人聚居的民生一村之一部份,卡那布語叫做「黨阿亂」,意為魚蝦很多的溪畔,卡那布人非常喜歡漁獵,所以居處必選擇動物和魚類豐富之地。
▲達卡努瓦為那瑪夏區最北的聚落
公車司機說這個第一班公車要運送生活物資給那瑪夏當地的民眾,因此公車上有很多水、蔬果等物資
抵達民生二里,這裡也是旗甲公路(台29線)通車的起點處,目前有高雄客運H21、H22公車服務此地
台灣原九族原住民的分布圖,利用馬賽克拼貼而成
周圍的民宅外牆都畫有原住民特色的插畫或者馬賽克拼貼畫,呈現出他們的風俗民俗與自然環境。這裡的彩繪密度相當高,幾乎家家戶戶都有各自不同的彩繪圖案,相當生動、可愛
下方為獵人獵山豬
一村民生國小
多了高山的陪襯,為部落小朋友的的森林學堂
司令台為五顏六色的彩繪牆
國小的後方為層巒疊嶂的景色,非常漂亮
那瑪夏區公所
瑪星哈蘭部落入口意象
途中經過居民的菜園,正在採收菜葉當中
瑪星哈蘭人行景觀橋
長70公尺、寬1.5公尺,為了促使達卡努瓦村落之間的交通來往以及民生國小師生安全的通勤道路而興建的瑪星哈蘭人行景觀橋。拱型鋼骨橋樑如彩虹般連接二座山頭,漫步在橋上可以眺望那瑪夏山林的壯麗風光。景觀橋的設計融入了當地原住民圖騰的三角形及太陽等文化元素,充分展現臺灣原住民族的大自然主義精神,為重建後的那瑪夏區注入社區新活力及秀麗的新景觀。
販賣當地農特產品的店家
吉娜商店
「吉娜」是布農族語「媽媽」的意思。雖然那瑪夏地區無24小時營業的便利商店,但是有許多像小時候充滿人情味的雜貨店唷!這些雜貨店對那瑪夏的居民來說跟上山的遊客來說可說是深山裡的一道曙光
達卡努瓦日本神社
這裡又名「瑪雅祠」,也是日據時期日本政府的行政區,該地除了一班聚落以外,也有學校、辦公廳舍與執行刑罰之處,惟今日地貌有相當的變化,剩下石垣、本殿基座等遺址。
日本神社石階入口處特別設置了一座紅色鳥居,站在這裡拍照有種異國風情的fu
長滿雜草的石垣,與參道兩側的燈籠
神社最上方的基座
休憩涼亭
從神社上方可以眺望下方民生部落與遠方的山巒景色,周遭無遮蔽物
進入賞螢步道,也是部落與部落之間的聯通道路
隱身在樹木後方的布農族傳統部落屋
當地居民的生活必需品採購都會至鄰近的雜貨店採購,而物資都是從山下運到山上來的
打陀螺
男孩與女孩坐在草地上看原物民載歌載舞
社團法人高雄市婦女永續發展協會
部落位處高處,因此可以看到下方的聚落和山景
陶甕、百合花
居民將實體的物品黏貼在畫中,做為修飾整體畫作的裝飾品
銀寶布農文化工作室
朱如寶長老約六十歲的時候,因著天生的建築天份,他開始接觸木雕與水泥建築的藝術應用,並對此產生濃厚的興趣,在藝術及文化工作上表現出顯著與卓越的表現與貢獻。爾後他參加了好幾次的木雕技藝研習、藝術研習等訓練班,更提升了他在藝術創作方面的基礎,也因此成立了「銀寶布農文化工作室」。
朱如寶長老對布農族傳統文化及語言有深刻的記憶與實力,他熟練的將文化素材融入他的雕刻藝術上。將遠古記憶中的文化素材透過其成品創作來詮釋,表達的淋灕盡致,深得部落族人及外界人士的青睞。他的工作室也成為人來人往的參觀熱點,在公開表揚的場合上得到多次的肯定。他以布農族獨有的八部合音為題之藝術作品得到優選,成為那瑪夏的藝術國寶級人物。
朱如寶先生一直秉持著發揚、傳承布農文化的精神理念,其工作室除了開放給外界參觀導覽,也時常舉辦如:雕刻教學、童玩體驗、母語教學、歌謠教唱等活動,將布農精粹文化藉著活動體驗傳承給小朋友們,對本族、在地部落文化事業貢獻良多。
排灣族的百合花與獵人狩獵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民生教會
社區的周遭景色
德惠橋,橋的兩頭為原住民泥塑像裝飾
滿開的聖誕紅
這條道路應該是近年開通的,因為雨季時常造成當地橋樑被沖毀,因此這座橋樑距離河床非常的近,前方的山景呈現V字型
接著前往玉打山觀景台,途中會經過青山社區
隨著海拔的爬升,能夠將下方聚落的景色看得一清二楚,且更遠地方的景色也能看得到
下方為達卡努瓦一村、二村聚落
彎彎曲曲的楠梓仙溪
路旁的梅花逐漸的綻放中
茶園景觀
這裡的氣候條件適合茶樹培育及生長,部分山坳、山坡闢為茶園,步行途中經過茶園偶會聞到茶香味。 這裡種茶的面積曾經高達100多公頃,如今只剩下5~6成左右的栽種面積,主要生產烏龍茶與金萱。
楠梓仙溪兩岸的聚落與山景
零星的山櫻花
抵達山頂的涼亭囉,涼亭也彩繪出原住民的色彩
周遭綿延不絕的山巒景色
楠梓仙溪與對岸的聚落
山頂一水源區界碑
玉打山,海拔1,270公尺,三等三角點No.7553
梅花特寫
聖誕紅
山櫻花
青山社區到處都能夠見到茶園景觀,茶樹正是當地居民主要的經濟作物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