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07A:高雄市桃源區(I)-桃源里、高中里(350)

桃源區介紹:
桃源里舊時被原住民稱為「加拉猛」(Kalaung),意指放牧之地。此處最早的住民是被歸類為南鄒族的拉阿魯哇(Hla^alua)族人,代表祭典為貝神祭(族語:Miatungusu)。之後,布農族人陸續從南投及台東遷居於此,而成為本區最大宗的族群,代表祭典為打耳祭(Malahodaigian)。日據時期稱此處為「雅你」(Gani),光復後政府認為本區山明水秀猶如世外桃源,因此又更名為「桃源」。
桃源里街區往南橫山區拍去的街景
高雄客運8029路線,是唯一服務桃源街區至甲仙的高雄公路客運線。
本日搭乘8029路公車(甲仙-桃源) 08:50~09:45

拉阿魯哇族介紹:
原本居住於桃源區桃源里、高中里,分布於荖濃溪上游兩岸,自少年溪至六貓溪流域一帶,海拔400~600之河成段丘上。目前族群分布大致於高中里、桃源里及那瑪夏區,原屬於鄒族三支之一,但文化特色迥然有別於其他兩支,於20146月正式成為台灣原住民第十五族。本族由四個社(排剪社、美壠社、塔蠟社、燕爾社)組成,其包含四大氏族系統,人口約400人,由其背景看來,拉阿魯哇可說是文化多元且古老的族群,歷史變遷與族群遷徙,拉阿魯哇的傳統生活領域遷入大量布農族、漢族,使得原有文化逐漸受到強勢文化的影響,語言、生活習慣、傳統文化呈現布農族與漢化的現象,如此珍貴的古老族群與文化,面臨凋零之危機,面臨生存凋零危機,需要重新建構與復振,等待走出文化迷霧之中,更待文化曙光乍現。
桃源區公所
桃源區鄉民代表會
公所外牆的馬賽克插畫,為布農族特色插畫

獵人帶著狗一起去獵山豬
位於公所旁的「豐樂亭」
從公所眺望下方南橫公路景色,周遭均由高山圍繞著
桃源原住民文化館
館前有一塊大型戶外展演場地,專門提供作為各種祭典舉辦之場所。
一樓設有辦公室、手工藝品展示區、簡報室、及小型展覽區;二樓則設會議室與手工藝教室;三樓為大型展覽區。
辦公室與櫃檯
文創產品與當地農產品展售區
部落婦女手工做的傳統服飾

布農板曆
農耕使用的生活器具展示





布農族的特色圖騰

 遊客能與原住民的卡通立牌拍個照喔
昔日部落的舊照片,為當地人共同的回憶

布農族人一年來的例行性祭典
封鋤祭(1)
驅瘟祭(4)
射耳祭(4-5)
嬰兒祭(6)
收穫祭(7)
進倉祭(9)
新年祭(10)
開墾祭、拋石祭(10-11月)
拉阿魯哇人有一神秘且重要的祭典,稱為聖貝祭(miatungusu),每年舉辦一次,根據Hla’alua人的傳說,在他們遷居本地以前,曾住在東方hlasunga(起源地),是矮人kavurua所住的地方。矮人有一種傳世的聖貝,據說有十幾個,數目不確定。聖貝被視為是祖靈居住的地方,舉行大祭以求境內平安豐收,族人旺盛。美壠社的祖先離開hlaunga時,從矮人那裡分得若干聖貝,在此地居住之後就按照矮人的方式。舉行miatungusu的祭儀,最重要的環節「聖貝薦酒」,是將聖貝浸在酒裡,看其顏色的變化,如果變成紅色則是祖靈酩酊之狀,意味著祭典圓滿成功。

聖貝祭是拉阿魯哇人所有祭祀中最重要的祭典,每兩年舉行一次,時間都在國曆11日至115日之間舉行。平常貝神是由部落首領保管,他會把貝神放在甕中封起來,再把甕埋在頭目家後面,但很神奇的是,不到祭典時,即使貝神被封在甕裡,埋進土裡,卻仍然不見其在存。據說祂們已經回到hlasunga這個地方了,但是當族人要舉行聖貝祭的前十天,部落首領會去看甕裡的貝神是否已經回來,果然發現貝神都已經回到甕中,是不可思議的神奇之事。
目前的貝神有12個,各自有祂們的名稱與其代表的意義
聖貝祭儀的禁忌
以下為聖貝祭的過程(祭期為六天,以社為單位,是場面最大的祭儀)


地址:高雄市桃源區桃源里南進巷180
嘎拉鳳吊橋
位於文物館左下方,是嘎拉鳳部落通往對岸雅尼農路之路,吊橋長度176公尺,橋塔以布農族衣飾菱紋樣式設計彩繪,展現布農族文化意象,也是桃源區顯眼的地標。
對岸的山巒景色
吊橋周遭巍峨的山巒景色,下方為荖濃溪


真的有種世外「桃源」的感覺!

高中部落
僅次於鄉治的第二大村。本村最大的族群是布農族郡社群,他們大多數是1926年左右,在日警命令下,從深山的寶山、二集團等部落遷徙至高中村,而與原住的沙魯阿人混居。至於高中部落最早的原住民-南鄒族沙魯阿亞族(Sa'arua),他們原先有四個部落,分布在台東新武路溪源頭,以及荖濃溪中上游流域之間,大約兩百多年前,遭受布農族郡社群之壓力,逐漸翻山退卻到荖濃溪,而原本退卻到六龜附近的另外兩社,也在一五0年前遭受平埔族之威脅,也遷到高中村。
南橫公路(高中部落段的景色)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高中教會
基督復臨安息日會高中教會
部落裡面簡單的小吃棧
路旁邊圍牆彩繪出各種高山動物



興中國小通學步道旁的彩繪牆

興中國小校門口
春風化雨石膏像
教學大樓前方的水池,中間是原住民搗麻糬的意象
司令台
穿堂兩側為拉阿魯哇族的特色木雕
籃球場、黃土操場與周遭圍繞的山景
拉阿魯哇族的歲時祭儀的描繪

山區的潺潺溪水
部落的特色水果-紅肉李
當地有名的「藤枝咖啡」,位於海拔1500公尺的山區。咖啡原是熱帶植物,但是桃源的咖啡樹是屬原生種,經過長期的馴化,產生了桃源區耐寒的原生咖啡種。
桃源藤枝咖啡品種是屬於阿拉比卡(Arabica)中最接近原生種的帝比卡(Typica)品種,口味相當特殊,這裡的咖啡有淡淡的花香,且因海拔較高所生成的咖啡豆非常大顆,賣相極佳。產期為每年的12月至5月之間。
路邊簡易的便利商店,不但滿足當地人生活用品所需也讓來往的遊客能夠做一下簡單補給
索阿紀吊橋
由行政院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督導、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補助、高雄市政府原住事務委員會執行的桃源區美蘭部落聯絡道-索阿紀吊橋,在工程人員不辭辛勞、積極趕工,20151110日完工通車,吊橋長度260公尺,寬度:2.4公尺。
索阿紀吊橋為全國最長的車行吊橋,橋柱彩繪模擬熊鷹羽毛圖樣,橋台外觀做成山豬造型,充滿拉阿魯哇文化圖黱意象。

吊橋上看荖濃溪兩側的山景
橋的另一端
自美蘭部落看索阿紀吊橋
注意:前往祭場途中遇到好幾隻很兇沒有栓鐵鍊的狗,作勢要咬人並拼命吠叫,經過的時候要小心

美蘭部落拉阿魯哇祭儀場
相傳以前的貝神祭儀場不是在這裡,是因為有族人看見鬼火循著山路緩緩往上,最後在現在的貝神祭儀場消失,於是後來才把貝神祭儀場移到這裡喔。
這裡同時也是部落的男人聚會所,貝神祭的由來是因為拉阿魯哇族過去跟小矮人一起生活,後來拉阿魯哇族的祖先要離開小矮人,小矮人很捨不得他們離開,因此將他們最寶貴的貝神送給拉阿魯哇族祖先,並且希望他們要把貝神當成神明來祭拜,從此以後貝神就成了拉阿魯哇族的神,原本是每兩年舉辦一次,為了讓文化不斷根,於是就變成每年舉辦一次。
祭祀場的周圍與山景
茅草與木頭搭建的小涼亭可供休憩使用
拉阿魯哇祭儀場看下方的索阿紀吊橋還有位於對岸的聚落
零星開花的黃金風鈴木
在走路回到寶來搭車的同時,碰巧有一個台中烏日的計程車司機也順來這裡一遊中途遇到我,於是就把我載回高鐵台中站,因此省下不少交通費用,又快速地抵達今天的目的地
(桃源高中部落-高鐵台中站)17:1019:28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20-010A:慢城南庄系列(I)-南富村(063)

2016-032:嘉義縣朴子市-朴子老街區巡禮、第一零售市場、樸仔腳夜市、宏賓旅社、牛挑灣社區、德興社區(239)

2020-010B:慢城南庄系列(II)-員林村(063)

2019-010:嘉義縣義竹鄉古蹟巡禮(240)

2020-018C:日月潭新山味邵族風味餐廳

2020-029B:高雄市楠梓區(II)-右昌楊家古厝、林家古厝、元帥府、援中港溼地公園(171)

2020-047B:高雄市大寮區(II)-潮寮吳家古厝、山仔頂陳家古厝、共益磚窯廠遺址

2019-029A:彰化縣和美鎮雅溝社區造訪

2020-023A:漫城南庄系列(III)-走訪南庄東村、南江村老街(063)

2015-045A:台中市南區(I)一林氏宗廟(林祖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