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6B:屏東縣單車旅行(2)一新埤鄉餉潭村、箕湖村、建功村、新埤村
本日行程的第二篇文章:
枋寮鄉、春日鄉à新埤餉潭村(永和商號(阿嬤的冰)+餉潭+龍潭寺+古厝)à玉環天主堂à新埤箕湖社區(糞箕湖公園+綜合公園花海+少年籃球銅像)à屏118鄉道起點à屏16鄉道起點à建功村(敬字亭+三山國王廟+老街古厝+舊農會穀倉+西瓜屋與外勞屋+豬寮+建功鍾屋伙房+東柵門+舊復興電台)à新埤鄉公所à三山國王廟à左堆鄉村人文旅行站à清河堂張屋à頭開庄伯公à防空碉堡à縣道189(南)à往林邊、南州
續往縣道185北行
新埤。餉潭村
特寫一下遠方的山巒景色
新埤鄉餉潭村的入口石碑
新埤餉潭村。永和商號(地址:屏東縣新埤鄉龍潭路243號)
永和商號於1965年開業,老闆夫婦潘權四與潘冬梅30年前開始陸續與在地農民合作,餉潭是偏鄉農村,有時候水果表皮因為賣相差就被丟掉,嚴重可能因為如此影響到農民的生計,加上村內工人辛苦,天氣熱又沒地方吃冰,於是她們決定收購賣相差的新鮮水果製成冰品,他們的冰循古法製作,香濃紮實的口感,吸引大批民眾來這裡朝聖。
經營的早期,老闆都親手「炒」冰,將新鮮水果削皮切塊後,加入水與牛奶熬煮,再用過雙手不斷翻炒,製成綿密口感的冰品,因為年事漸高,就改用攪動機來輔助製作冰品,多年來老闆除了繼續收購在地當季水果當材料,也堅持不添加任何人工香料與化學添加物,讓鄉親能吃得健康。
每個季節都有不同口味,鳳梨、火龍果、芒果、紅豆等都是經典款,不僅口感紮實,每一口還能吃到新鮮果粒,儘管成本不斷上漲,一杯仍然維持在30元,他們認為大家在熱天能吃個涼,吃得健康、開心最重要。
訂購專線:08-7981686
餉潭&龍潭寺
又有人稱之為「龍潭湖」,寺廟前原為魚池,後來渾然天成,成為今天的湖泊,湖泊清靜如鏡,對面的佛寺倒映湖面,有如遺世獨立般。餉潭依偎在樹林間,湖光山色具有山嵐暖翠的靈氣,在這裡看景令人心曠神怡,忘卻煩惱唷!
龍潭寺
據廟方人員表示,龍潭寺之起源乃是因今廟之後方石壁上早期有觀音普薩之聖像顯影,故當地民眾因而誠心膜拜。另據《新埤鄉誌》記載,龍潭寺的起源乃是因為庄民潘元順在此建立一竹屋供俸白玉觀音,因十分靈驗至香客絡繹不絕,故北港媽祖賜名龍潭寺。
1909年由潘元順、潘書經父子等集資興建。1963年由於廟宇已多處毀損,由當時的住持林滿將舊寺拆掉重蓋,奠定了今日寺廟的基礎。
村內散發出濃厚的古早風情,建築不因為時代的變遷而腐壞,這兩棟屋況保存的很好。
漢人的堂號一定會在中間或旁邊,受封有「文魁」、「武魁」、「貢生」,但無「梅魁」之例。「梅魁」推測可能是平埔族在清朝時的屯兵部將所受之封。而梅魁有女性閨房之一,加上平埔族又正是母系社會,也許是受封之將領,感念母親教育恩德,將其轉封,或是平埔族將女兒嫁給對當地有幫助的駐兵將領等等,這些都是較合理的猜測此堂號的由來
玉環天主堂
1949年中華民國中央政府遷往台灣,大批軍民與傳教士、教友也輾轉來台,原先在福建汀州傳教的德國道明會德鐸會省於1954年起在屏東平原傳播福音,1955年浙江省玉環縣披山島軍民被國民政府安置在新埤鄉「玉環新村」,這群德鐸會士在動盪的年代帶給流亡的軍民心靈的慰藉與醫療社福等物質援助。由於當時社會普遍貧苦,1965年玉環天主堂規劃興建費用是貝滿神父回德國募集而來,並由批山島移民與鄰近的萬隆農場從事「製糖會社工」的平埔馬卡道族人合作興建。
玉環天主堂建材取自於義溪畔的鵝卵石,教堂圓錐形本體、六腳星形(又稱為「大衛之星」)屋頂,極具特色交會將之命名為「耶穌善牧堂」,教堂主堡為耶穌善牧,代表正是以同感悲憫之心尋找失落、看到弱小、慈愛正義、永不放棄的精神和活動。
樓梯旁的彩繪牆,具有濃厚的宗教寓意
新埤鄉。箕湖社區
進入箕湖社區,此地應該為鳳梨的產地
糞箕湖公園
原本為日軍為防禦盟軍而設的碉堡,碉堡大小約4~5層樓那麼高後來經整建成為公園,周圍環境能夠整治一下相信是一個具有生態與歷史的景點。
放眼望去盡是大片的鳳梨田
綜合休閒公園面積約7公頃,不但風景美麗空氣超新鮮,休閒公園內設施有入口意象、銅像、生態池、曲橋、荷花、景觀涼亭、休閒觀賞區、籃球場、兒童遊樂設施等,還有絕對不能錯過的是每年1月中到2月底有花海季,種植面積約1.2公頃,吸引路過的民眾前來拍照打卡呢,也是網美網帥可以到此一遊的地方唷
花海是以大波斯菊、紅白黃斯菊等花種構成
新埤花海在1~2月正是花季,把握今年最後的時刻來前往欣賞。
廣闊的休閒公園花海遍地色彩艷麗,似萬花蝶展鴻福,令人目不暇給,在此駐足賞景或是散步遊園,都讓人有種說不出來的喜悅感呢
公園裡面還有一座「少年籃球銅像」
接著走屏118鄉道往新埤市區的方向前進,抵達縣道189號/屏118鄉道起點岔路口
縣道189號/屏116鄉道起點岔路進入建功村
新埤建功村。敬字亭
建功社區入口意象
客家先民原居於中原地區,東晉五胡亂華時期開始南遷,在顛沛流離的遷徙過程中,客家人從來不忘「慎終追遠」的敬祖精神,並依舊保持著許多來自原鄉的傳統特色,像是「晴耕雨讀」、「耕讀傳家」的優良讀書風氣等。之所以能養成如此的涼風美俗,起因於客家原鄉時期居住環境的艱苦貧瘠,在惡劣的環境之下,客家子弟為求突破困境取得更佳的謀生出路,科舉考試也就成為重要途徑之,「晴耕雨讀」之風於是形成。
敬字亭又稱為「惜字亭」、「聖蹟亭」,為中空六腳三層磚塔,頂上煙囪呈現葫蘆形狀,表面彩繪的是山水圖案十分有特色,古代人對於文字紙張的愛惜程度,是現代人無法了解的;每個讀書人一定會在書桌旁擺一個字紙簍,將不要的紙丟入其內,等著用扁擔挑著字紙竹籮筐(上面通常貼著有「敬惜字紙」的紅紙)的沿路拾字紙的老人來到,再將字紙倒給老人帶到敬字亭去焚燒。
新埤建功村。三山國王廟
三山國王廟是村內二座大廟之一,是村民的信仰中心。除了三山國王,建功庄的開庄伯公也供奉於此。
每年春季作福是村中最重要的祭典,家中有新生男丁者,同時也會拜新丁,準備糕餅祭拜神明,告慰祖先,祈求新生兒平安順利。不過隨著人口外移,拜新丁的戶數每年僅剩下2~3戶。
走在建功庄的老街上,會發現濃厚的懷舊味道
儘管牆壁與屋頂已經破損,但整體結構仍然維護得很好
穎川堂外圍景觀
這一棟建造年代應該為近代
舊農會穀倉
磚造的農會穀倉歷史悠久,是過去農民繳穀處,穀倉對面是碾米廠,2009年莫拉克風災碾米廠受損嚴重將它拆除。
農會穀倉右側的圳溝,過去農民駕著牛車前來繳穀,農民入內繳穀時,牛隻就在水圳中泡腳休息。這條圳溝的水來自上游湧泉,泉水的源頭為建功親水公園。大圳溝也是過去婦女洗衣、孩童戲水的地方。農會前有兩口方形體,農會在此提供藥水供農民穀種消毒,以防止秧苗種下後發生突變。
西瓜屋與外勞屋
聚落內的建築可以看見時代工藝的變遷,也可以了解居民的就業模式和支撐家庭經濟來源不同階段。
過去務農維生的農民,在1960年代,曾經興起在河床上種植西瓜的熱潮,西瓜收成好,賺到了錢便為了家中蓋了紅磚造瓦房,居民稱為「西瓜屋」。然而種植西瓜的風險大,經常一場颱風大雨便血本無歸,後來西瓜產業逐漸沒落。
到了1970年代,台灣有大批勞工前往中東產油國當營造工人,這些勞工辛苦賺到了錢,便回鄉蓋起了二層樓的水泥樓房,當時外觀時興洗石子的裝飾,這些房子稱為「外勞屋」。在村子裡面,可以看見這些屋舍同時並存,更能了解過去居民為建造家園打拚的歷史
隔壁一棟古厝
豬寮
以前住家廁所(糞坑)也與豬寮在同一處,在糞坑上架了竹架,旁邊備妥稻殼,用來掩蓋除臭,人和牲畜的排泄物集中於此,當農田需要施肥時,為最佳的肥料,也是最環保的廁所
新埤建功村。鍾屋夥房
建功鍾屋百年夥房,為六堆客庄少數僅存的完整四合院帶門樓夥房。鍾屋來台祖行達公,乾隆年間字廣東蕉嶺(現為鎮平縣)來台開墾,進入左堆落建功,於此地建立家業。現鍾屋祖堂管理人為鍾展雄,人稱鍾村長。鍾村長對家族夥房充滿兒時記憶,四代人的大家族共食共居,耕田生活。在祖父鍾阿福教養下後輩子女多從事公職,展現客家人「晴耕雨讀」的傳統家訓。
鍾村長幼時與祖父和家人在夥房生活的記憶鮮明,為延續鍾屋夥房百年傳統建築精神,傳承客家文化,將閒置的空間加以整理、活化利用,結合大風草園規劃,將建功社區建立文化與產業推廣的新據點。
主人家養的兩隻狗,一開始進來的時候拼命吠叫,後來狗一直跟前跟後的,非常黏人。
廚房空間
乾掉的大風草,可以製造非常多的產品(例如肥皂、沐浴乳等生活用品)
大風草又稱為「艾娜香」,是一種藥用植物,六堆地區婦女產後使用大風草沐浴,是流傳久遠的習俗。婦女在坐月子期間,每日使用大風草沐浴,防止產婦風寒,用後清涼舒適,促進血液循環,並能去除身體異味
在六堆客庄,女兒將要生產時,娘家媽媽一定會準備充足的大風草送給女兒,婆婆則會每日煮大風草水讓媳婦沐浴,展現出對媳婦的關心。
隨著時代進步,許多產婦產後即前往坐月子中心,洗大風草的風俗也日漸被人遺忘。不過在今日六堆地區,仍舊有許多媽媽會為即將臨盆的女兒準備好足月的大風草,展現關懷的母愛。
大風草園
過去野生的大風草在野外河邊很容易被發現,但是現代人大量使用除草劑除草,使得野外幾乎已經找步道大風草。本園園主鍾村長在閒置的農地上,採用自然農法種植大風草,人工採收並使用日曬法乾燥處理,提供最天然樸直的傳統好物。
主人家還有養幾隻鳥類,跟鳥互動還蠻逗趣的
竟然在鳥籠裡面養青蛙與鸚鵡,好特別的組合
逛完整個房子的前後院,客家婦人邀我一起到她的客廳泡茶聊天,婦人分享她的人生經驗給我聽,婦人是一個好客的主人,還非常的養生,保持一顆赤子之心,難怪看起來還是這麼的年輕。
新埤。建功庄東柵門
清康熙、乾隆年間,有許多廣東客家籍移民陸續來到屏東六堆定居,由於客家庄聚落多位於閩南人與原住民聚落的交接地帶,為避免外人侵擾,並與其他村落劃分界線,所以新埤鄉建功庄居民主要道路的處入口興建柵門為界,後來發生林爽文事變,庄民群起抗敵,清將福康安有感於庄民協助靖難有功,柵門牆面施以白石灰,上方牌樓的屋脊採小燕尾設計,而其右側尚保留一堵鵝卵石所堆砌的圍牆,在清朝時建功庄庄民還會在圍牆外加強種植莿竹,以柵門、圍牆與莿竹築成一道足以保護村庄的防禦工事。東柵門在日據時代之後逐漸喪失防衛功能,門扉因而首先被拆除,接著既有的圍牆和莿竹,也因為要修築道路而慢慢被拆除,目前僅存的這座東柵門在經過修護後,才有現今的樣貌。
現在看來,仿乾隆帝御筆字跡的「褒忠」兩字重新懸掛於東柵門門楣,六堆客家的忠義精神依然得以發揚。
門樓旁邊的土地公廟
舊復興電台(目前為新埤鄉老人會館)
在社區雜貨店先吃個東西再出發
牆上擺上很多娃娃公仔與其他玩具,為社區增添一分童趣的氣息
接著就前往新埤市區
新埤鄉公所
新埤。三山國王廟
本廟建於1867年,三山國王廟的發源於中國廣東粵東地區之信仰,包含潮州人(潮汕人)與潮州客家人的精神信仰,隨著當地移民向外擴展,成為粵東、東南亞、香港與台灣民間信仰之一。三山國王實指現廣東揭陽市揭西縣河婆鎮北面的三座山-巾山、明山、獨山的三位山神。祖廟位於今廣東省揭陽市揭西縣縣城旁,當地就稱霖田都,故該廟多被稱為「霖田祖廟」。三山國王有不少傳說,一說是宋太祖借得三山的神力幫助,後才將劉張之亂平息,遂封三山國王。據台灣鄉村禮俗記載,台灣三山國王聖誕訂為每年二月二十五日。而粵東地區則一般訂在正月初十或十五。
新埤。清河堂張屋
位於新埤村的「清河堂」,屬二進式四合院,紅瓦屋與美麗的庭院景觀,洋溢著古味典雅的風韻。為新埤鄉第四、五屆鄉長張達禮之父,當時新埤的保正張啟鳳,於日據時期所建造,至今九十多年的歷史,為保有對先祖崇隆敬重,張家後代子孫進出都從護龍與正屋前的過廊出入。
張家祖先為了散熱通氣,捨傳統水泥或柏油而改鋪鵝卵石,庭院種滿了多樣化的植栽,加上特殊地板材質,搭配先祖人丁興旺的諭義,讓古色古香的張家夥房更具獨特的文化韻味。
左堆鄉村人文旅行站(也為新埤鄉的旅遊諮詢站)
新埤。開頭庄伯公
約清康熙年間(約1690年左右)客家先祖到新埤鄉開墾時就開始供奉
除此之外街道上都是老房子,居民很熱情的帶我逛這個街道,是一個當地人帶外地人認識這個地方的行動
這個社區僅有幾處有彩繪牆,較沒有破壞整個懷舊的氛圍,很喜歡這樣的感覺
新埤。萬豐防空碉堡(日據時代興建的戰地遺址)
走訪完新埤村庄後出去到縣道189號續往南騎乘(往林邊方向前進)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