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5:台中市東勢區(II)-月恆門、金門橋、林業文化園區、東勢國小日式宿舍(079)
今天在大德國中站搭乘850號公車至鯉魚伯公公園下車,再步行至市區租借YouBike走訪各大景點,沿途經過月恆門、金門橋、東勢林業文化園區、東勢公學校宿舍、東勢區公所等地
月恆門
位於和興庄西方,面相南,前臨大甲溪,造型規模與日昇門相仿,上有「後倚癸方其悉合;前朝丁向總咸宜。」藍字對聯,在天干中,癸方是北方,而丁向是南向,也可看出月恆門是坐北朝南的。
月恆門正上方左右兩邊各有一個圓形槍眼,對聯下方有兩個方形槍孔,在防禦上有很大用處。日昇、月恆門樓與下城里的開庄史實有息息相關,依現存的史料記載,下城里開庄起於清道光五年,庄民進行墾荒,以石牆種竹為界,並分股築屋居住,彼此合力務農為主,號名和興庄。戴萬生之亂後,和興庄民為防外犯,即建立東西兩門,上有槍洞,以備迎戰,並於村莊周圍栽種莿竹,以防搶劫。
九二一大地震後,月恆門遭受震損,文化局進行登錄歷史建築,並修復保存。
金門橋
又稱「糯米橋」,長3.1公尺寬2.3公尺,於昭和十五年建橋,因當時太平洋戰事爆發調走水泥,只能利用石塊與糯米石灰加上黑糖等建造而成
東勢林業文化園區
本園區前身為「大雪山林業公司」,是1960年代東亞地區最大製材廠,為全臺首先導入美式一貫作業的廠區,創制臺灣示範性的林產工業,帶動臺中山城地區的繁榮。
自林業公司停業後,園區保有部分珍貴的林產工業史蹟,其中貯木池演變成為留(候)鳥、昆蟲等動物的最佳棲息環境,展現林業文化由資源開發轉變為生態保育的趨勢;夏季池中荷花盛開,已成為中部地區最佳賞荷景點。
園區另為珍惜自然資源,以歷年漂流木為材料,邀集國內外大師精心斧琢創作各具風格文化之木雕作品,藉由木雕藝術家匠心獨具的雕刻技法,賦予漂流木再生及永續的生命力,形塑園區成為特色獨具的木雕生態美學公園。
遊客服務中心
紅豆杉巨木
鍋爐間
切片倉
原木梯
步道景觀橋
觀景平台,前面為生態儲木池
生態貯木池
1956年,政府為倡導森林工業化與企業化,成立「大雪山林業股份有限公司」作為示範之經營,採用機械伐木、大卡車運材,並以陸上及水池貯木池存原木進行製材,改寫整個林業伐木作業歷史本貯木池面積約五公頃,1973年製材廠結束營運,貯木池卸下貯木任務。2004年配合林業文化園區之規劃,將貯木池規劃再利用,營造為洞、植物之生態濕地,提供鳥類棲息及水生植物生長空間,兼具調節排水,區域灌溉等多樣性功能之景觀生態池。
對面為廢棄房舍
廢棄已久的木造房舍
戶外木雕展示
地址:臺中市東勢區東關路647號(東勢高工旁)
東勢公學校宿舍
1896年,臺灣總督府為殖民需要,於臺灣各主要城市普遍設置「國語傳習所」,以教授「日語」,而至西元1898年,「臺中國語傳習所」分設「東勢角分教場」,位於東勢區上新里「泰安宮」,同年10月,正式成立「東勢角學校」。並將校址址遷移至中寧里巧聖仙師廟,至西元1921年,改稱「東勢公學校」,於西元1938年於今東勢國民小學現址興建新校舍,西元1941年校名改為「東勢國民學校」。1945年,校名改為「東勢第一國民學校」,1968年8月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校名改為「東勢國民小學」。
學校旁設有校長宿舍、教職員宿舍,按當時官職等,校長宿舍多為單棟式木構造建築,而教職員宿舍則堆為雙併建築,東勢公學校(東勢國小)日治時期宿舍亦是如此。
按當時校舍遷移年代估算,宿舍建於西元1921年,建物採用檜木構造,材料具有反映當時代之歷史意義。
地址:臺中市東勢區第五橫街38-2號
東勢區公所
公所旁的日式房舍,希望能夠儘早做維護,不要面臨被拆掉的命運了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