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8:苗栗縣竹南鎮-中港老街+竹南市區老街(001)
旅行日期:2019/06/14
(五)
竹南鎮最初的發展起源於中港地區,而中港地區是平埔族道卡斯社後壟五社之一的中港社所在地,明末清初以閩南為主的漢人陸陸續續來到中港附近的三角店開墾,在十八世紀的清朝古地圖裡已繪有平埔族人居住的「中港社」、漢人居住的「中港庄」、以及清軍駐紮的「中港汛」,後來中港因為港口運輸及商業而發展成為北台灣的商業重鎮。到了光緒年間,因為中港位於竹塹城(新竹)的南邊,「竹南一堡」也開始出現在行政區域上。
日據時期,中港溪的淤積造成了中港地區的沒落,而縱貫鐵路的經過使得三角店逐漸取代中港成為竹南鎮的商業中心,西元1920年,三角店改名為竹南,這個名稱就一直沿用至今。
中港地區至今還留有一項有別於台灣主流的傳統產業,就是過節拜拜不可或缺的「金銀紙」,這裡全盛時期曾經有三百多家製造金銀紙的商家,街道上曬金紙的景象也成為金色中港給人最強烈的印象之一;可惜近年自動機器取代人工、國外成本較低的關係,再加上近年來環保意識抬頭,使得台灣金銀紙的產業逐漸沒落,現在剩下當地零星幾家堅持手工製造金銀紙的店家,金色中港的景象也許終不復見。
中港慈裕宮
中港慈裕宮在竹南地區俗稱內媽祖,是苗栗縣最古老的媽祖廟,又稱中港媽祖廟,有「小湄洲」之稱,最初是創建於1658年漢人移民在中港溪旁的塭子頭建立小廟祭祀媽祖。
原為中港溪畔塭仔頭小廟,後因廟地狹窄,才於1783年遷建於南門口(鹽館前),但地勢低窪、時常淹水,1826年不幸被焚毀於閩粵械鬥中,最後才在1838年於現址建廟,相傳這裡是"浮水蓮花穴"的好地理,四面環溪,透過廟埕前日出橋以小筏與外界聯絡,1985年被指定為三級古蹟。
井井泉(劉銘傳率軍駐紮此地時開鑿的井)
慈裕宮年代久遠,在清乾隆年間曾與北港朝天宮、東港朝隆宮並列為台灣三媽祖之一,因此廟內留下不少珍貴的古蹟。
旁邊還有一個石燈籠,頗有日式感
中港慈裕宮前面為八德街,往前走到平等街交叉路口
平等街
迎薰路老街
中港老街儘管歷史悠久,但街上的建築多是昭和10年(1935年)關刀山大地震後重建的,剛好也是一個契機,日本當局趁機進行市街改正,如此才能看到現存為數不多、卻出現多棟的巴洛克建築群
傳統的平房
中華里大同街上的社興宮
功明街
文天宮
相傳建於乾隆年間1765年,建廟之初因陋就簡,用稻草經庄內信徒合力建造完成,最早恭奉關聖帝君。後來道光年間,某日漁民依例於清晨出海捕魚,在晴朗的天空中忽有一道閃光從天而下,接著船上的人發現海上浮有一物,駛近一看竟然是北極玄天上帝的神尊,於是恭迎回到庄內接受信徒參拜。又因處於農漁業的社會生態,眾徒才決恭奉為本宮主神,並將本宮遷至現址。
在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公地庄的漁民、老闆都會將邱府王爺金身,請到海邊出遊,場面至為浩大,四月六日則為王爺千秋,為本宮年中最重要的節慶。
文天宮旁邊的傳統民宅
接著把視角轉到民生路上面,這條路古厝較為密集,其中代表的是番社穎川堂陳家古厝,西元1824年來台祖金生公絡角海口港仔墘(港墘里),自此陳家在竹南落地生根,至今將近200年來已經傳至第八代。
第四代新安公於1927年購得番社古厝現址土造瓦屋一棟,緊鄰番社舞場、慈裕宮,經1935年關刀山大地震之災,土屋全倒,後於1937年重建閩式三合院,紅瓦硬山馬背型、中線明顯、架構清新,圓柱、窗框、裙堵均採當時流行之洗石子工法,正身口斗拱、雀替等木構造,均有精美雕式,迄今保存完美。
內部景觀
雙開間立面的陳順發商行那造型極為繁複的山牆裝飾以及中港少見的二樓露台彷彿在訴說當時主人其身份的雍容華貴
中港龍鳳宮旁邊
中山路(與火車站平行的道路)
陳氏子孫開枝散葉,在各地發展,第六代裔孫陳保成見久無人居古厝凋敝、屋倒瓦落,便積極著手修復工程,經調查、研究規劃後,古厝於2015年底修復完成,成為竹南中港地區具代表性的日據時代閩式建築,也是研究中港在地文史之場域。
番社29號
番社土角厝
民生路x守法街之間的紅磚建築
慈蓮禪寺之惜字亭
番社聚落地圖導覽
民生路與中正路交叉路口
中港市場
民生路與三民街交叉路口
民生路上的日治時期建築群是參觀中港老街不可錯過菁華地段
介於三民街與大同街之間的洋樓
這棟往日靠著販賣金紙打響名號的「郭鎰順」商號,號稱中港第一間鋼筋水泥建築,山牆、窗簷、拱窗等濃厚的仿巴洛克建築風味盡皆表露無遺,與對面的房子相互輝映
民生路與光榮街交叉路口
中港地區媽祖信仰頗為興盛,除了俗稱內、外媽祖的中港慈裕宮、後厝龍鳳宮,還有一間為「中港龍鳳宮」,原是一間祭祀土地公的小廟,道光初年才將自湄洲祖廟迎來的三尊媽祖神像奉為主神祭祀,原是連氏家族私人廟宇,直到1885年才改建成公共性廟宇。外觀相當典雅,八角形設計的正殿為特色之一,宮祀開閩聖王,又稱為「白馬尊王」。
中港龍鳳宮
接著走到民生路最北邊的一間百年佛寺
創建於1860年的善福堂,雖然原先的建築已毀於1935年的關刀山大地震,但因是當時中港城內年代較早的佛堂,仍算是北門附近較具代表性的建築之一
除此之外,在巷弄也很多紅磚古建築,歲月的痕跡一覽無遺
竹南車站出來後中山路與光復路之間也留有很多巴洛克建築的平房,保存良好的還為數不少
光復路
中山路(與火車站平行的道路)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