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0:苗栗縣頭份市蘆竹湳三合院聚落(002)
旅行日期:2019/06/18
(二)
談到蘆竹湳,必須先從其先民談起,陳清於1739年由福建漳州金浦渡海至此開墾,隨後陳惟德、陳敬、陳貞、林澤生、李山下等五人家族,先後定居於此,此乃蘆竹湳主要的六大家族。蘆竹湳開庄至今已將近三百年,原本純樸的農村三合院聚落於1968年被劃為重工業區,從此改變了蘆竹湳的命運。因限建的關係,這個「美麗的錯誤」,卻使得這裡的三合院聚落得以完整保存下來。
總共保留53棟三合院,在有心人士推動下,蘆竹湳社區居民於2007年組成苗栗縣傳統聚落文化協會,成立古厝風情館,投入社區文化資產的保留再生,但許多角落長期荒廢、髒亂,社區透過頭份工業區多家企業與文建會的經費支持,並請台灣科技大學學生改造古井,並開辦傳統編竹夾泥牆研習計畫,古法修古厝,終於賦予新的面貌。
多年前投入社區古厝的整修與環境整頓,目前走進這裡,可以看到古厝已經有重生的感覺,這些古厝被比較完整保留下來
泰山石敢當(又稱為石敢當)
立於巷道之中,特別是丁字路口等路風水沖處被稱為凶位的牆上,用於避邪的石碑,在傳統村裝的街道很常見。
林家祖厝
十八世紀末,一個名叫林澤生的年輕人從福建漳州渡海來台落腳在苗栗縣頭份市的蘆竹湳,胼手胝足建立家園,至今綿衍至第八代。林家古厝於1935年關刀山大地震時遭到摧毀傾倒,地震過後以磚瓦、編竹夾泥牆重建,然而歷經了八十餘年歲月風霜又瓦殘磚傾。
林家第六代子孫林光清循古蹟修復規格,遠從日本買回台灣千年檜木為重建家園的木作施工,特別蓋了一間木藝工坊,甚至投入三年的時間,只為做六塊磚雕述說親情與鄉情,終於在2018年11月落成。重建後的林家古厝雖然不大,但是工匠之心,成就工藝之美;孝悌之心,成就積善之家;求善之心,造就家族之榮;承傳之心,造福族裔桑梓。
2018年澤生公之來孫光清,矢志出資修繕以復舊觀,集蘆竹里十一戶廢棄磚瓦屋及編竹夾泥牆傳統工法,以期修舊如舊;並向日本購回台灣千年檜木為材,以期傳世久遠;事竟,爰借祖居一隅之六片磚雕,記敘親情與鄉情船示後裔,西河堂堂號額匾,出自林朢鴻之筆。希冀藉祖厝修繕之功,慎重追遠,世代子孫敬謹凜記祖訓:「積金積玉不如積書教子,寬田寬地莫若寬厚待人」之精神,揄揚勿替,克慎興邦。
林家祖厝歷經五年修復重建,轉型為「林家祖厝藝文空間」
巷弄古厝
蘆竹湳聚落人文歷史價值豐富,在開發過程中,遭遇漢原衝突、漳泉械鬥、閩客械鬥、農工污染抗爭等。進入聚落的巷弄空間,可細細品味昔日居民生活的滋味,每個角落都充滿思古幽情。
蘆竹湳房子結構沒有太大的變化,但是房子周圍的設施(窗戶、大門等等)很明顯已經有變更過的痕跡,尤其是周遭設施顏色與紅磚古厝真的太格格不入了....走進蘆竹湳,大部分都是傳統紅磚平房,大多數的主人並沒住在這裡,只有少數的古厝目前仍有人居住。
但大多數的主人並沒住在這裡,只有少數的古厝目前仍有人居住。
儘管多數房子已經沒有之前的原貌,但是周遭環境還是將這份古味保留下來了,真的有種穿越時空的錯覺
古厝風情館
蘆主人家很用心整理古厝周遭的環境,旁邊有大樹,下面有石桌石椅可以坐下來泡茶休息,也有植栽、水池,除了古色古香之外,又多一分舒適感裡面的工作人員很熱情的帶我們逛三合院,熱情的解說,讓老屋可以更有趣呢
竹編的籃子裝飾在天花板的木架上
好想坐在上面喝茶呢,蠻愜意的感覺
旁邊擺設上一個世紀前半葉出產的時鐘、電視等產物

牆壁上陳列各式各樣可愛的撲滿
蘆竹湳柑仔店,有賣各式的零食還有竹編DIY、藍晒、手造紙等等,旁邊還有一台三輪車也可以坐上去體驗一番


古厝裏頭除了觀光之外也有賣吃的,有麵食、飯類與甜品任君挑選

牆壁上陳列各式各樣可愛的撲滿
蘆竹湳柑仔店,有賣各式的零食還有竹編DIY、藍晒、手造紙等等,旁邊還有一台三輪車也可以坐上去體驗一番
地址:苗栗縣頭份市中華路487巷192號
隔壁,有一棟三合院歷史也是很久了,目前無人居住,環境整理的不錯

出去有一處空地,旁邊的彩繪牆壁,描繪當地的節日慶典景象
順天宮,當地的信仰中心
走著發現破舊被肢解的破車
土角厝
此為當地居民陳文喜老宅,也是蘆竹湳僅存的一、二棟土埆厝之一。
由於當年發生關刀山大地震,房屋倒塌,在此之前所建造的土埆厝都損毀,此類型防止不耐震,大部分都改採編竹夾泥牆構築牆面,至1950~1960年代改採磚牆建造
蘆竹湳展間
隱身在彎曲的巷弄中,這裡展示著在蘆竹湳駐村的藝術家們創作的作品,也有日光顯影與手工造紙的介紹,房屋型式為紅磚矮房,門口旁邊有一口古井呢
此古厝是老房閒置後再生的例子,除了藝術家的作品之外,也多了手造紙-花牆、藍晒工程圖、與蘆竹湳社區的歷史介紹(社區模型)
氰版顯影-藍晒圖
手造紙花牆裝飾
社區聚落的歷史介紹與社區營造未來願景、社區聚落的模型
左手邊的圖畫為日本藝術家細緻的黏土作品
一七三九陳年舊事古厝(又名開庄古厝)
在蘆竹湳內,隨處可見到「穎川堂」的三合院堂號,而「穎川堂」這個堂號就是社區的大姓陳姓堂號,而這就要追溯到第一位來到蘆竹湳拓墾的祖先-「陳清」
蘆竹湳的來台祖陳清生於1715年,福建漳浦縣,來台灣前在當地一戶馮姓大戶人家當總管,馮家長子與妻子「林月」育有三子,但長子卻不姓的於年因病去世,在那之後,年紀相近的陳清與林岳,在相處的過程當中日久生情,因而兩人決定互許終身,這樣子的關係在當時不被所有人所接受,因此於1739年兩人與三名幼子及兩位長工一起渡海來到台灣,在現今的蘆竹湳拓墾,開始他們的新生活,在這之後兩人又生了三個兒子,至今仍有他們的後代子孫居住於社區內。
近三百多年歷史的開庄古厝因長年無人居住逐漸淪為廢墟,經苗栗縣政府生產力發展協會動員在地耆老,以古法竹編夾泥牆、茅草屋頂工法修繕傳統老屋,也順便將附近環境重新整修,宛如一座古色古香的藝文展場
開庄古厝廣場更添加許多繽紛的傳統玩物,復古且兼具藝術館,讓人彷彿穿越時空。
駐地工作者與居民裝飾的老屋
開庄古厝因長年無人居住、久未修繕,牆壁崩裂、屋瓦剝落,逐漸淪為廢墟,近期會逐漸修繕完成

百年歷史的樹木
期待一陣子後老屋活化後的模樣,繼續往前走
喵星人出沒!
傳統民宅外頭掛一個古秤,有「秤出一片天」字樣
六合窯
六合窯成立於2010年,由當地居民陳世政利用其閒置工廠,與另外五位陶藝愛好者共同興建的柴燒窯。成立宗旨為讓成員有共同玩陶與研究柴燒的空間,並能利用當地資源,融入在地文化,為蘆竹湳發展出屬於在地特色的柴燒。希望藉由玩陶者的進駐,為當地注入藝文氣息,活化荒涼已久的老聚落
廟宇旁邊的彩繪壁畫
啟明宮,也是當地的信仰中心之一
逛完後騎著單車回到竹南家裏去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