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1A:新北市三峽區行腳(I)-三峽老街與其產業的介紹(023)
旅行日期:2019/06/19
(三)~06/20 (四)
第01篇首先來介紹三峽老街
三峽舊稱三角湧,以地處大嵙崁、三角湧、橫溪三河匯流之口,故名之。三峽可說是靠河運貿易興起的聚落,早年淡水河系的大漢溪河運上達桃園大溪,三峽也是重要渡口,民權老街與水運關係緊密相繫,可上溯之清代。百餘年來,附近山地盛產的樟腦、茶葉、煤炭都在這裡集散,而後運往淡水河下游的大稻埕、萬華、新莊等地,今日所見的民權老街即是往昔繁榮的具體見證
三角湧派出所
對面的三峽旅遊服務中心
東隆宮
三峽興隆宮媽祖廟,俗稱三峽媽祖廟。為一座道教的廟宇,主奉天上聖母,創於1755年,與三峽祖師廟、三峽福安宮,合稱三峽三大古廟。
清代福建泉州安溪、永春移民在湄洲天后宮祈求媽祖香火,赴臺灣發展,落腳臺北,抵達三峽。1755年,十二姓氏檀越鳩資建廟,以祀媽祖。而後十二姓檀越分為七股,每年輪值舉行天后寶誕慶典。臺灣日治時期,曾因起義軍與日軍交戰,毀於戰火。1905年重建。
房子上的刻字,代表他們的姓氏、姓名、行號或店名;而商家的店家匾額都刻著堂號、店號或姓氏,和現在商店掛招牌的方式不同。
不同造型的山牆樓面突出的部分,即「兩側高,中間矮」的形式,我們稱之為「山牆」或「牌樓」
「嘉興中藥行」,二樓立面有著獨樹一格的山尖形牌樓,兩旁女兒牆採中國式圖樣為裝飾。包括有仙桃、菊花等花草圖樣
「金洽芳金鋪」與「張益泰商店」,其中「彰益泰商店」昔日為布行,店後製造壽板,兼營葬儀生意陳成芳商號,過去從事茶葉買賣的店家
昔日左邊洗石子外觀的店家「金和記」,為三峽地區最早的米店
壯觀的「洽和油鋪」是目前老街唯一一棟用兩間店面合作一個立面的建築,並以一種柱式跨越三層樓,為陳炳森先生所建。房屋後方為油車間,前方作為茶行,為日治大正年間街上最大的油行。
立面為五開間,山牆為三角形,有日式家紋、花瓶(代表平安)、西式彩帶、玫瑰、水滴等圖樣,柱子仿古希臘多利克式方柱。二樓窗戶為彩色玻璃窗
「藍聚發」為一間柑仔店,藍家到民權老街已經有四代。從事雜貨生意,光復前為雜貨批發,光復後為雜貨零售。
「日榮行」,據說為日據時期的旅社,為洗石子立面,為光復初期重新修建改造的。以幾何圖案為主要裝飾
「錦珍」為六角形樓空的女兒牆,中央鑲著微微突出的匾額框,二樓裝飾花草與蝙蝠圖案。樑形為少見的單栱立面
左邊為「孫慶雲」商號,原本販賣五穀雜糧的商店,樓下立面的柱子為少見的圓柱形。
右邊為「李長興」商號,匾額上面則有「吳服商店和洋雜貨」等字樣,推斷以前應為成衣店,現為勇伯豆花店。
左手邊這間之前為紙糊店,為廖姓的家族事業;而右手邊這一間為昔日的舊轎行。原本走廊下的屋簷掛著兩頂轎子,但由於店面寬度不足,所以犧牲左邊的側間而成為雙栱的形制。與老街其他街屋採用三栱的立面截然不同
這座建築的立面是光復初期重建而成。二樓立面採用裝飾性的柱子,是仿自希臘科林斯柱式
陳國治宅
這兩棟房子為陳國治先生昔日住家。年輕時為讀書人,又精通日語,與日人建立良好的關係,因此日軍在攻佔三峽時,與日人商量之下,讓三峽免於被日軍攻打,是昔日的風雲人物,因此受到三峽當地人的愛戴,日人也大片的山林土地給陳國治開墾種植,因此成為三峽三大富之一,爾後擔任過兩任區庄長,住家的外觀立面雕工精細華美
昔日三峽主要的產業之一:染布
昔日三角湧街上的染坊,各家染坊操持染布的人手頗多,染布因有厚利而使得各家皆有能力蓋成體面的門市。如今,我們在三峽老街門樓立面上,仍能看到當年留下的許多「染坊」字號,包括「林茂興染坊」、「陳恒芳染坊」、「林元吉染坊」、「元芳號染房」及「金聯春」、「林榮祥染坊」…等。即能看出傳統染布業在此曾有過一段輝煌的歲月。
三峽地區早年曾為馬藍染料植物的主要產地,茲因清澈的三角湧溪具備了染布時所需的良好水質,三峽溪及其支流中埔溪畔且為漂洗、晾曬染布時的最佳場所;再加上淡水河的水運便利,由下游的港埠運進布匹來三角湧染色,製成後亦可順流運到萬華,再大量銷往廈門、漳州、福州、上海等地。這些有利的先天條件造就了發展染布業的絕佳環境,因此,三角湧為清代北台灣最重要的染布業中心。
直到日據時期,三峽傳統染坊因為西服及日式和服流行、傳統染色及傳統服飾市場逐漸萎縮之下,終告沒落。
「林茂興染坊」,為巴洛克式外觀,卻有中式的動物紋樣,二樓偶難得一件的橢圓形栱與三個栱頂石
「金聯春」為廖姓人家所有,昔日為染布店家之一,山牆為圓弧狀,有虎、獅浮雕,綴以黃色濤眼,幾何圖形為日式家紋,柱子為仿古希臘多立克式圓柱;在亭仔腳的門上有收納用的木板設計
「成和染坊」,陳家是老街上著名的元芳號染坊三家相連店面中的其中一家。建築立面為女兒牆上有花草裝飾及三匾額框昔日三家連結在一起的染坊,分別為林榮祥染坊、林元吉染坊。
其中「林榮祥染坊」的建築立面為女兒牆上兩端有花草裝飾及三匾額框,文字為酒瓶玻璃鑲嵌而成,框地為紅粉洗石子。
在自然資源的部分,三峽因內山資源豐富,清代便靠著大採大菁、樟腦、茶葉等農作物,而帶動了三峽地區的發展。在1870年前後,外商更來此鼓勵種茶、使三峽交易市場達到極盛期。日據時期,由於樟腦為重要戰略物資,因此殖民者對樟腦的煉製特別關注。也是由於大量的開採,使樟腦資源迅速耗盡,山區原住民不敵日人的現代武器壓境也被迫遷離。至1940年中期之後,樟腦產量遞減,被人造樟腦所取代
三峽老街的街屋形式在日治中期多用磚砌的拱廊,使得亭仔腳有如隧道一般。
老街一隅還保有手壓式水井,共發現兩座古井
刻有「三角湧」三字的水溝蓋
長福街
仁愛街
傍晚三峽老街的街景特寫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