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3A:澎湖縣湖西鄉(I)-紅羅村、青螺村、白坑村、湖西村(353)
【行程前的預備】
從本日開始澎湖行預計7~8天行程,行程內容在今年1月已經有初步的規劃,上週即做好行程前的規劃安排。
當天搭乘台中南下7:32高鐵至嘉義,接著轉乘高鐵接駁車至布袋商港,準備搭乘10:30的船班前往龍門港。
轉成168號公車至布袋港
上禮拜已經訂好的船班票,只要出示證件與付款即可喔
太吉之星的船,即將帶我們到龍門港,接著會用接駁車載我們至馬公港
接著轉乘接駁車抵達馬公商港,再租借單車到民宿放行李後開始為期一週的菊島單車之旅囉!
珍珠小吃部(午餐時間)
地址:澎湖縣馬公市五福路55號
湖西鄉範圍很大,加上當天天氣較不穩定,因此利用兩天的時間詳細走訪境內幾個村落。
大光工業社(朝日貝釦工廠)
位於西溪社區,1936年興建工廠,為早期貝釦工廠的製造所,相當具有保存的意義。
成立初期當時由於資金不足,技術生澀,因此業主陳松林只能在祖傳的花生油工廠(成吉製油所)加裝必要的鑽磨機具,來把鐘螺殼製造成鈕釦粗胚,再銷往日本去加工做成成品。經過4年的慘澹經營,到1940年才請叔父陳江章幫忙設計,就原址興工重建新廠房來擴大營業,不料因太平洋戰爭而暫時停工。台灣光復後,陳松林將貝釦工場和製油所一併易名為「大光工業社」,並於隔年工廠重新開張,但受到戰後日本的銷路中斷的影響而難以正常運作。直到1949年國民政府撤退來台之後,外銷日本的管道重新打通,大光工業社此時提昇貝釦製造的技術,做起漂白、拋光、鑽孔等高級加工,來提高營業的毛利。此後更隨著台灣成衣工業的發展而不斷擴充規模,生產力大幅提升,產品最遠外銷美日等國。
後來,因為貝釦的銷路不斷的受到塑膠鈕釦的衝擊,而不得不設法尋求新的出路。曾在1958年停產貝釦,改做水產品加工,而間接的促成了協力廠商開發「元本山」海苔的機緣。但是大光工業社並不認為水產加工值得長期經營,因此1961年放棄水產品加工,做起珊瑚的打撈及買賣。珊瑚生意做了幾年一直乏善可陳,直到1971年祖傳的花生油生意也逐漸不敵沙拉油的競銷,因此決定全面歇業而閒置至今。
位在基地正中間,坐西朝東,是一棟廠房、事務所和住家三合一的「帝冠式」建築。由貝釦工場左前(東北)方的水井邊蓋起的花生油生產室,是第二期增建的建物,主要出入口朝南;位在基地右前端(東南角)的水產品加工室,則是1958年才增添的,出入口朝西。
貝釦工場的牆體主要為咾咕石堆砌成,窗台以下及轉角的部份才使用玄武岩。一樓的中間是辦公室,頂蓋是木質的樓板,正前方還有一間向外凸出的玄關。左右兩側規劃為貝釦廠房及儲存室,用水泥製理想黑瓦鋪設成雙坡屋頂。二樓則是做居家使用的和式閣樓,屋頂是四垂的形式,面積雖然只和樓下的辦公室相仿,卻規劃有起居室(兼臥室),餐廳、收納空間及陽台;閣樓四面都設門窗,視野頗佳,通風涼爽。
花生油生產室的平面配置成L形配置,室內空間除了榨油室之外,還包括位在最西側的一間洗滌室及一間烘烤室(上層有一間休息用的小閣樓),L形的另一端則設有兩小間廁所。這群建築的牆體也是咾咕石構築,頂蓋除了洗滌室和廁所是混凝土澆灌的平頂之外,其他的空間都是水泥瓦的雙坡屋頂。水產加工室的牆體則以空心磚搭建,屋頂用石棉浪板鋪設成雙坡頂,主要是做為烘烤加工品之用。
地址:澎湖縣湖西鄉西溪村101號
紅羅舊磚窯廠
此外,澎湖本島曾有磚廠四座均坐落在湖西鄉,同樣在西溪社區的「紅羅磚窯廠」特別之處在於為澎湖唯一登窯形式之磚廠,又稱為階梯廠,採已傾斜方式建築,儘管在全盛時期可產出45萬塊磚,但是終究為時代趨勢逐漸淘汰,其園區為私人產業只能遠觀而不能進入園區,未來可望能朝向藝文表演來活化閒置空間。
澎湖島上多處會看到這種肉牛
往北至青螺社區,境內有溼地、沙嘴(園區還有多座貝殼小山)還有虎頭山等自然景觀,都是值得造訪的海岸秘境唷,可惜的是當天烏雲密布,觀看品質較差,但是雨中即景,仍有其美的一面。
青螺地名由來,因其境內之虎頭山、羅經山、七星羅列等地都有一段神奇傳說,當地民眾說法表示:從先人口中得知由來計有三種說法,其一說是村內盛產虎螺而得名,其二說則是聚落北方有七座小山丘,形成七星羅列,簡稱「星羅」,因其發音相近故轉為青螺,其三說是當地的「虎頭山」形狀像顆大螺,在夏季期間遭青草覆蓋,村民將其命名為「青螺」。
真武殿
真武殿旁邊的觀景台
青螺濕地
沙嘴濕地在真武殿前方,種植大片的紅樹林,春、秋季節豐富的濕地生態經常吸引水鳥前來覓食,是澎湖境內面積最大的紅樹林保育區。
青螺沙嘴
沙嘴濕地位在虎頭山的西北岸,是長度約150公尺的鉤狀沙嘴地形,為澎湖較為罕見的海積地形。
青螺虎頭山
村民稱因形狀似虎頭而命名,亦有傳說以前山中有虎而名。位在湖西的青螺半島上,整體面積東西長約一百公尺,南北長約兩百公尺,海拔高度為29.47公尺,是由玄武岩所組成,表面是風化後形成的褐色黏土。
遠方可以看到對岸的北寮村喔
澎湖灰窯業的重鎮-白坑村
澎湖傳統民居,多以咾咕石回建材,石與石之間,犬牙交錯,堆疊鋪砌;牆體黏土固著,牆面石灰抹平;石灰既已廣為需求,使得石灰業者蓬勃興起,至1948~1965年之間,更是澎湖縣石灰外銷台灣之最高峰!白坑村外的砱仔尾,因為海邊路上遍地都有沙砱,為山呼交碎片與介殼類等之混合物,是取之便捷的石灰原料。清領時期由港仔尾(今許家村)人許賀由台灣引進燒製石灰的方法,在港仔尾「灰窯腳」創立灰窯,使得同鄉許家村成為澎湖灰窯首創,後來青螺、白坑、菓葉也都分別設有工廠,其中於白坑的灰窯廠規模最大。後來因水泥業興起,使得石灰銷路大為萎縮,至1973年後幾乎停滯,只有白坑許氏繼續營運,直到1997年才結束營運。
白坑漁港
本港列為區里船筏漁業基地,平時偶有尖山、龍門及西嶼之漁船來停泊;主要漁撈方式有流刺網、延繩釣、焚寄網、一支釣等。這裡的水產養殖,以高經濟魚種的石斑魚為主
這裡是搭乘快艇前往東海無人島、雞善、錠鈎嶼,探訪東海渡假旅遊的主要出入門戶。
湖西鄉公所
旁邊有幾隻使用石灰打造的貓頭鷹家族裝置藝術品
彩繪牆繪出蓮花是湖西當地的特色
湖西天后宮
創建年代不詳,推估為清雍正年間,主祀天上聖母「媽祖」,由「土地公宮仔」改建,湖西天后宮媽祖主神乃自福建湄州天后宮的媽祖分香而來,外表特徵為粉面,俗稱「大媽」;另有一尊媽祖像乃由泉州的商賈或水手敬獻,因其經濟能力較佳遂替媽祖鑲金,被稱作金面媽祖或泉州媽,當地信眾多稱「二媽」。
今湖西天后宮外觀乃奠基1989年的重建工程,整體設計出自澎湖後窟潭出身的知名匠師謝自南之手。
廟旁有一大片圍牆寫著密密麻麻的文字,用閩南話唱出的「湖西頌」,道出這裡的自然特色與歷史人文。
接近傍晚,雨越下越大,穿著雨衣也無法抵擋強大的雨勢,更糟的是,還沒回到民宿背包就全身溼透,雨勢一直到傍晚才停歇。
今天晚餐到鄉味雙拼便當店吃晚餐,儲備體力明天再戰囉!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