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3B:澎湖縣湖西鄉(II)-林投村、尖山村、龍門村、菓葉村(353)
蔡廷蘭進士第(興仁里29號)
為澎湖進士蔡廷蘭(1801-1859)高中進士後所建,自1846年至今。興仁蔡氏後裔蔡廷蘭,於1844年中式,成為澎湖本地的第一位,也是唯一的一位進士。蔡廷蘭十三歲即以稚年補生員,後入學府,屢試屢中,補澎湖廳稟生。為人廉靜,好讀書,先後主崇文書院、引心書院及文石書院講習。1837年秋試中舉人。1844年春晉京會試,中進士,以即用知縣分發江西省。此後仕途多在大陸內地,任官累遷至同知。1846年(蔡進士中進士後三年),回鄉祭祖,便在雙頭掛舊宅右邊建進士第,以光耀門楣,卒於1859年,年五十八。
進士第門廊面寬4.5公尺,深進約3.3公尺,正立面為退凹式作法。其廂房為馬背硬山式作法,屋面為硬山燕尾屋脊,為澎湖民宅中唯一有燕尾作法。宅第中其他建築作法及裝飾,亦頗為精緻。由於子孫後代並未對進士第大規模整修或改建,因此整體結構仍保存完整,1985年11月27日公告為縣定古蹟。宅第但因日久失修,澎湖縣政府於2011~2012年之間進行修復工程。
進士第對面有座以並且牆壁有簡單的裝飾
蔡氏古宅(興仁里57號)
位於進士第的旁邊,一棟四櫸頭的紅磚民宅
接著正式進入湖內鄉的行腳
林投村介紹:
早期聚落東南小溪溝兩側叢生林投樹而得名之。
林投公園入口
位於林投村的海濱,廣大的人造林,為此地主要的景觀特色,木麻黃植栽廣達一公頃,曾因韋恩颱風侵襲而受損嚴重,現已規劃完善,所有遊樂設施都在濃密的樹蔭下,為澎湖本島上唯一保有綠地的風景區。
天人菊,為澎湖縣的縣花
又名「虎皮菊」、「老虎皮菊」、「中心菊」、「矢車天人菊」,是菊科天人菊屬的植物,分布於北美洲、美洲熱帶、美洲大陸,原產於美國中部,是一種生長期很短的一年生植物,目前已由人工引種栽培
園內塑有故陸軍胡宗南上將的半身銅像,供遊客瞻仰。
抗戰勝利紀念碑
1936年澎湖廳政府及馬公要港都為紀念日軍上岸澎湖41週年,於林投社日軍登陸處豎建「海軍聯合陸戰隊上陸紀念碑」,並於同年11月底時舉行揭幕式。二戰後國民政府將原碑文磨滅並改為「抗戰勝利紀念碑」,碑背刻「民國三十四年九月三日馬公要塞司令部改建」。
本碑以花崗岩建造,圍牆為貓公石,基本面貌尚稱完整,2000年1月28日公告為澎湖縣定古蹟。
繼續往東騎乘,可以看到尖山電廠的七彩煙囪
尖山火力發電廠將排水蒸汽的煙囪,台電公司將其彩繪美化,使得成為地方顯眼的地標。彩繪煙囪繪出燕鷗、海豚、天人菊,均為澎湖當地的特色。
尖山火力發電廠大門入口
在馬路旁可以看到當地住戶門口曝曬丁香魚的景象
路邊一棟保留完整的傳統民宅,已經沒有人在裡面居住了
這一棟樣貌也很特殊,只不過下方已經改建過了
龍門村介紹:
龍門地名由來,據耆老表示:因龍門東方海面有兩個無人島,一個叫做查埔嶼,外形狀似籤筒,另一個叫查母嶼,外觀極似筆架。這些均像古時皇宮殿內案桌上的器物,象徵龍廷即在門前,故取名為「龍門」。另傳龍門原名「浪悶港」,自古即以浪聲轟然聞名,澎湖唯一進士蔡廷蘭所作「澎湖八景詩」中,即有「夜靜龍門聽鼓浪」的描述。
龍門漁港
這裡就是昨天從布袋搭交通船下船的地方,但現階段仍以馬公港為主要的商港。
龍門南崁閉鎖陣地戰地公園
位在龍門村閉鎖陣地,原隸屬國軍工兵營的地下指揮所,興建於1980年,全長705公尺、寬60公尺、高1.8公尺的地下坑道可容納150人,建於崖際的陣地扼守隘門沙灘以防止敵軍搶灘登陸,坑道內交錯曲折的通道彷如是座地下迷宮,在指揮所的上方則裝設有雷達站,坑道內配置10處機槍堡、2處五七戰防砲堡、兵棋室、彈藥庫等一應俱全,呈現完整而濃厚的軍事碉堡氣氛。
龍門地下坑道之地下碉堡射擊口
從步道看前方的雷達站,園區步道走到底就可以抵達
雷達站周遭的視野
龍門裡正角日軍上陸紀念碑
1895年,甲午戰敗後,日本政府在馬關議和之際,於3月15日派遣海軍伊東中將率12艘軍艦和比志島混成枝隊從佐世堡出發攻打澎湖。3月23日晨在龍門東側裡正角海域發動攻擊,掩護比志島混成枝隊搶灘登陸,逐步推進,3月24日正午攻佔媽宮城,揭開日本殖民澎湖的序幕。
1924年3月23日,馬公要港部谷口司令官等為紀念日軍登陸澎湖29週年,於日軍登陸海邊高地豎建紀念碑。二戰後國民政府將原碑文磨滅並改為「台灣光復紀念碑」。碑背刻「中華民國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五日」。
紀念碑後不知何故被拆除,1998年經地方文史界反應,才將殘存碑體重新豎建於原址旁側。2004年鄉公所復在原址仿建紀念碑。本碑為有關日軍侵台最早的紀念碑,於2000年1月28日公告為縣定古蹟。
縣道202號終點
龍門福德廟
土地公四處漂流於海上。1983年一名從宜蘭縣來澎湖服兵役的青年賴汶然在龍門裡正角海濱偶然拾獲,不忍神像遭受風吹雨打,便偕同漁民李順替土地公過火,並在原處搭建一簡易神龕奉祀。1985年由龍門村民林正男發起土地廟整建工程,偕同村民募捐、協作之下,龍門福德廟於同年竣工。
廟旁邊有一座休憩涼亭,下方有簡易的洗手間
看看周遭的海濱景色
澎湖八景之一的「龍門鼓浪」指的是龍門靶場這片海岸,冬季來臨時,東北季風正面襲擊岸邊,海浪被海蝕平台阻擋,怒濤泊岸,浪花飛濺,亂石將大浪一一擊破,成為雪白的飛幕,並發出像鼓一樣的轟隆聲響,這就是冬季龍門鼓浪的狀觀景象。
福德古井
古井存在歷史較土地公祠悠久,過去也有靈驗非凡、時時保佑村民的讚譽。
澎湖極東的小島-查母嶼
查母嶼位於裡正角東南約3.5公里處。地質由緻密黝黑的玄武岩構成,節裡均呈倒臥狀,還眺似一女人平躺海面,胸腹分明。查母嶼有座磚造八角形的燈塔,於1913年啟用,塔身外表為黑白相間的垂直條紋,塔高13.4公尺,塔高24.7公尺,裝設太陽能發電的五等電石氣閃光燈,每六秒閃光一次,光力1200燭光,光程九浬,是澎湖群島東側海域往來船隻的主要指引。
回到自行車道繼續騎乘
龍門沙灘邊的戰車造型洗手間
裡正角沙灘
這裡人煙稀少,並非一般遊客所熟知的景點,但對於附近的居民來說,是離家最近的水上樂園,三不五時可以看到鄰近的居民來從事海上活動。正因為人煙稀少,保留了原始而寧靜的環境,景色也很不錯
菓葉村介紹:
因西北側的沙丘坡地上,有一片俗稱「菓葉」的黃槿樹林而得名,這片菓葉林東邊臨海,海天相連,視野開闊,為觀賞日出的極佳地點。
菓葉觀日樓
站在觀景台可以看周遭簡單的沙灘、海景,感覺還是日出的時候會比較有可看性!
菓葉灰窯
位於菓葉村東南方海邊,是村民陳福訠在1960年興建的石灰燒製窯場。過程經過多次的增、改建,才構成現今的風貌。灰窯構建的時空背景,為水泥還不普及的時代,所以牆體都以玄武岩加灰漿砌築;後來增、改建的部份才出現以空心磚(水泥磚)組砌的牆體,及鋼筋混凝土的樓板或屋頂。
菓葉灰窯創設於台灣各地大量起造「販厝」,但是水泥尚未被普遍使用的年代,當時澎湖的石灰多大量外銷台灣,所以創業後生意就相當興隆。但好景不常,在水泥業一波強過一波的競爭下,加上環保意識抬頭,居民正視到灰窯業可能對環保造成的影響,因此澎湖灰窯業的榮景逐漸消失,1970年左右就因為銷路大幅的縮減而停業了。
儘管隨著時代變遷、海陸交通的發達、環保意識抬頭,灰窯業逐漸沒落;但灰窯業對澎湖當時的貢獻是不可抹滅的。
由玄武岩砌成的菓葉灰窯有著獨特的建築外觀,有著傳統又帶點異國的風情,無論是從旁邊拍還是走到灰窯上面拍,不同角度都有它的特色美。
聖帝廟(菓葉村102號)
據聞首建於雍正年間,恭祀文衡聖帝為主神。現廟中有一方在道光癸巳年(1833)良月朴街怡成號謝的匾額「日星河嶽」。現在廟貌為1991年重建,並舉行落成大典。本廟坐西朝向,地處聚落中央偏東的位置。聖帝廟主祀為關聖帝君,從祀神有葉府千歲、朱府千歲、許府千歲、三太子、註生娘娘、福德正神、雷神等,另有代天巡狩方、康、張三府千歲。
許氏家廟(菓葉村103號)
許家洋樓(菓葉村11號)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