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3C:澎湖縣湖內鄉(III)-南寮村與北寮村(353)

北寮村與南寮村介紹
先民約明朝崇禎以後陸續自閩南泉州移居,當時與北寮同屬一行政區,稱為「龜壁港社」。清朝中葉,因人口增多及謀生的方式不同,務農的村民集居於南方的旱地,業漁的則集居在北方奎壁山海濱,而開始區分為兩個聚落。北方聚落稱為「北寮」,南方聚落稱為「南寮」。南、北寮對稱之名正式形成而沿用至今。
南寮村聚落介紹:
南寮是湖西鄉最大的古厝聚落,大多為咾咕石建築,建築物都不高,具有抵擋強風的作用,其許返古厝、趙氏祖廟及古厝、牛屎窟等等都是南寮村具有代表性的古蹟,福記魚社則是澎湖漁業輝煌的年代留下的產物;近年來村內陸續利用彩繪牆壁還有利用小空間擺設裝置藝術品吸引遊客停留打卡,其中村民將海邊的浮球撿拾回來彩繪後成為美化環境的最佳飾品。
儘管村內人口逐漸凋零,藉由社區活化讓老舊社區能夠風華再現。
走進去南寮社區你會發現牆面、傳統民居均使用咾咕石砌成,是澎湖傳統常見的建材。因早年由物資缺乏,只能夠就地取材,又因終年少雨,海風強盛,土壤帶鹽分令植蔬生長不易,居民也利用咾咕石在住宅或菜圃前圍起疏朗的矮牆,用以防風,保護作物,此種建築又稱為「菜宅」。



體驗農場
農場主人以友善大地的思維,採取有機的方式耕種,2014年經過機構驗證通過成為有機農場。除了生產有機水果外,也提供遊客參訪及農事體驗,最終的目的朝向可食地景及永續農業邁進。

農村寫照的彩繪壁畫與裝置藝術都在社區裡面呈現出來
 貨櫃屋上面還繪有社區的地圖

使用浮球做成農村社區的家禽
福記魚灶
1959年由戴福記建造,漁灶整體氛圍灶台、煙囪、鹹汁槽三大部分。夏季是沙丁魚(臭肉),的產期,漁獲上岸後經過漁灶蒸煮、曝曬成魚乾,外銷至台灣本島與日本,是澎湖盛極一時的漁獲加工產業。
為使現代人能瞭解傳統魚灶產業,社區徵得主人趙福謙同意後,於2012年提出空間營造計畫補助整修,使得魚灶風貌得以再現。
許返古厝
古宅建於咸豐年間,格局為一落四櫸頭,主要分為大厝身、間仔、亭仔與深井,入口為倒吞砱式,主體為咾咕石牆面抹輝的澎湖厝。1935年由許返翻修,其早年在大陸習得道教閭山派,為保寧宮小法開基傳人。
澎湖縣政府文化局以具宗教背景及藝文價值,將其登陸為歷史建築。
有點類似船形狀的井

小農市集
本村市傳統的務農聚落,春天有玉米,夏秋時有花生,番薯、南瓜、絲瓜,冬天有高麗菜、大頭菜、花椰菜、紅蘿蔔等農作物

2014年社區徵得主人許奇鵬同意後,提出空間營造計畫,透過村民齊手打造,成為社區不定期辦理小農市集的場所,提供村民及鄰近社區居民販售自家栽種的新鮮蔬果及潮間帶的海產,提倡無毒農作物及減少食物碳足跡的環保觀念。

牛拉車,傳統農村運送貨物的貨車
菅芒亭,提供社區居民與遊客來這裡休息聊天的涼亭

吳氏禮堂(南寮42-1號)
為當地吳姓的家廟
南寮村66號民宅
南寮樓仔厝(南寮71號)

趙氏古厝群(南寮村77~95)
為趙氏家族所有,外觀和內部保留的古早味的記憶,經過社區動員打掃後,凸顯清幽古典的建築樣態。
南寮村78號
南寮村80號
南寮村93號


趙氏家廟(南寮村94號)
曾經是村里的活動中心,後被軍隊接管,部隊為了回饋鄉里,在此進行一些公眾映演娛樂活動,全村第一台黑白電視機就出現在這裡。後來軍隊移防後,又回歸為祭祀功能的家廟。
走在巷弄間更能感受到歷史的味道


南寮許氏古厝(南寮105號)
外面的門樓與天井的正面壁的藝術雕飾均是古厝可看的地方


古井2(位於牛屎窟前方)

牛屎窟
早期的務農社會裡「牛屎」是一種重要燃料,當時在澎湖鄉間很少可以看到樹木,因此民眾便會使用自種的高粱桿、地瓜藤或是花生藤作為燃燒用,而花生藤同時也是牛的食物來源之一,所以家家戶戶爐灶燃燒的材料時常不足,村民便會到田野間用畚箕收集牛糞,再挑回住家附近的牛屎窟保存,而牛屎窟顧名思義就是收集牛糞的地方,等收集到一定程度後,便會於好天氣加以製作牛屎餅;牛屎餅製作過程必須於牛屎中加入適量水分不斷的踩踏,踩到紮實可塑型後便可取出置於懶人葉上稍稍壓扁,再貼置於老古石牆上風乾,待兩三天完全乾燥後即成為牛屎餅,即可拆下作為爐灶燃料之用。
為了完整保存南寮社區農村特色,社區魚灶炊煮也會使用自製的牛屎餅作為燃料,既省錢又環保,不僅將牛糞廢物再利用,也可讓民眾了解早期農村生活文化。
牛屎窟裡面有裝飾的浮球,藉由當地的耆老說明牛屎做成牛屎餅的方式,也讓遊客有DIY體驗的機會,間接保留老祖宗生存之道


進入北寮村,可以看到牌坊與一顆千年珊瑚礁
由於漁船隨時代進步改建造為機動漁船,且噸位愈來愈大,常因機動漁船疏失而碰撞生長在北寮村航道的大珊瑚礁,損失不斐。後來運用其施工之大型吊船機具,將十餘噸重的大珊瑚礁(預估千年)吊回港內,並安置於本社區入口處,成為現在所看到的社區牌坊。

北寮休憩區-奎壁山
北寮村有著名的奎壁山休憩區是境內遊覽車與熱門打卡景點,配合每天的潮汐時間能夠看到摩西分海特殊景色,可惜當天來的時候已經超過時間。

奎壁山位於北寮村北岸,俗稱「龜龞山」,因鄰近海濱盛產龜龞而得名。另有一說是這座山的外形從海上觀望,形似一隻趴伏在海邊的烏龜而得名,至於「奎壁」則是文人雅士所賦予的名稱。奎壁山海域在退潮時露出一通通道可以上赤嶼,兩地相連,成為典型的陸連島地形。
園區設有遊客中心
廁所外觀為海洋世界與海洋動物裝置藝術
傳說的摩西分海就是這裡,從北寮走到對岸(赤嶼陸連島)
中間通行的踏浪步道,退潮的時候,就會慢慢浮現一條步道,這時候就可以走到對岸去,但是一定要按照現場的管理相關指示與規定才能夠下海喔
奎壁山與赤嶼島間有一條約500公尺S型的海底通道,是由卵石及沙子所組成,遊客可在退潮時前往赤嶼島上活動之外,也可潮間帶豐富的海洋生態、踏浪、拾貝等活動。(本圖擷取自旅遊指南網站)
沿著小路登上奎壁山山頂,從高處俯瞰海岸美景及漁村風情
到一片草地後再繼續往前走
廢棄的的軍事設施、碉堡以及迂迴狹窄的壕溝,顯現此處在戒嚴時期是一處軍事要地。
展望還不錯,前方湖西風車、綠地、聚落、道路都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這是位於奎壁山東北方的蕃沙尾,為沙洲地形,這片沙尾不同於玄武岩景觀的赤嶼,這片沙洲有豐富的珊瑚、螃蟹、貝類等海洋資源呢
從奎壁山看赤嶼島
崖邊的景色特寫
軍事用途的地下坑道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20-010A:慢城南庄系列(I)-南富村(063)

2016-032:嘉義縣朴子市-朴子老街區巡禮、第一零售市場、樸仔腳夜市、宏賓旅社、牛挑灣社區、德興社區(239)

2020-010B:慢城南庄系列(II)-員林村(063)

2019-010:嘉義縣義竹鄉古蹟巡禮(240)

2020-018C:日月潭新山味邵族風味餐廳

2020-029B:高雄市楠梓區(II)-右昌楊家古厝、林家古厝、元帥府、援中港溼地公園(171)

2020-047B:高雄市大寮區(II)-潮寮吳家古厝、山仔頂陳家古厝、共益磚窯廠遺址

2019-029A:彰化縣和美鎮雅溝社區造訪

2020-023A:漫城南庄系列(III)-走訪南庄東村、南江村老街(063)

2015-045A:台中市南區(I)一林氏宗廟(林祖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