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4C:澎湖縣馬公市(III)-復興里社區造訪(354)

清代時稱為「南甲」日據時期屬「南町二區」,光復後稱為復興里。向來以「南甲好櫓尾」為稱。早期澎湖尚未興建碼頭,大船只能停靠在海口,仰賴舢舨接駁運送上岸。本區居民瀕靠海邊靠搖櫓舢舨吃飯的人非常多,大部分的居民也從事漁船捕魚等粗活工作,因此有「南甲好櫓尾」之稱,又有「海上計程車」之稱。

清代一直到國民政府時期,駐軍營舍使用了市區大面積公有地,使馬公地區的軍事屬性格外的顯著,這裡也有全台灣最老的眷村-篤行十村,日前已經轉型為觀光事業發展,除了讓遊客來到這裡認看看軍事遺跡之外,也認識到澎湖在歷代有舉足輕重的要塞地位,也添加不少文創元素,藝術家進駐也販賣不少商品,都是遊客值得一訪的喔。
情人道
早年的金龍頭沿岸馬公港灣闢設有海堤步道,可眺望夕陽落日,景色十分優美,直到觀音亭青年活動中心落成後,因鄰近軍事管制區,且年久失修、部分土石坍落,造成行走困難,便逐漸沒落。步道設有休憩座椅且景觀遼闊
順承門是中法戰爭後於1886年所籌建之澎湖廳城(媽宮城)的小西門。小西門稱「順承門」,南門名「即敘門」,而北門名「拱辰門」,小南門名「迎薰門」,大西門沒有設城樓。
由於澎湖多風,城牆不高,城樓多僅一層。城牆係以澎湖當地所產的火成岩砌牆身,上接咾咕石砌的城垛,兩者之間砌一皮尺磚做為裝飾。再以蠣殼灰抹在表面上做為保護之用。城垛雉堞長方形實心作法,與一般雉堞中間留設方孔做觀測與射口之用的形制有著極大的不同。
媽宮城現今除順承門外僅存大西門及部分西段城牆,但仍為目前城郭類別中保存規模較大者,而橫跨在金龍路上的順承門城樓是媽宮古城殘跡裡唯一保存的門樓建築,屋面為單脊歇山作法,出簷不深,簷口曲線平直,在角柱到翼角尖微微升起,造型相當平實且穩重。
昔日古城牆的遺跡,上面設有步道
可以眺望周遭景色,此為馬公商港

金龜頭砲台
1886年正月台灣巡撫劉銘傳命澎湖鎮總兵吳宏洛構建金龜頭砲台、西嶼東臺、西嶼西臺紇大城北砲台(拱北砲台)等四座新式阿姆斯壯後膛砲砲台。吏經過日本佔領與清法戰爭、二戰後,由國軍接收進駐,原有的大砲已經不具有防禦威力,因此在1950年代悉數報廢,本基地也改由通信連進駐,於砲台南側增建一地下通道可通往南側山涯下海岸。

配備有七、十、十二吋口徑之阿姆斯壯後堂砲各一門,為全澎湖戰力最強大的砲台,城垣為玄武岩堆砌及混凝土構造物,而砲台的形式為磚石砌三合土穹窿式構造。
入口處牌樓寫著「天南鎖鑰」等字樣
原本的「中山室」,將以往軍營內部建築改建而成售票處,也是現在的服務中心,一旁則再增建一公用廁所。
棲息掩蔽部
從高處看兵房
兵房
原為鍋爐間,現在為視聽室
庫房(未開放空間)
彈藥庫
砲側庫
鋼銅製9粴速射加砲臺

蓄水池
西瀛虹橋
28公分榴彈砲砲臺(原安式12″砲砲臺)
碉堡
M1式40高射跑展示
裡面有M1式高射炮的簡介與搬運過程的剪影

整個營區裡就一個最高點的瞭望塔
在這裡清晰可見對岸的風櫃社區的蛇頭山、雞籠嶼、四角嶼
安式10″加演習砲臺

戰役祕境(地下坑道)須購票參觀,而且是得依參觀時間(11:00、14:30、16:00)進入。
提早在內營門旁的服務處購票,時間到會有兩位導覽人員一同帶去走坑道與解說
安式七吋砲臺

篤行十村介紹
清末媽宮建城時設有軍事機構。日據初期日軍攻佔澎湖後成立了「澎湖島要塞砲兵大隊 」,於媽宮城內新建宿舍。1908年成立了「澎湖島要塞司令部」。由於編制擴增,日軍於是陸續興建日式木構造獨棟和雙併式宿舍供軍官和事務官員住宿。
台灣光復後,由國軍馬公要塞司令部接收。1949年國民政府轉進來臺,大量軍人進駐澎湖,導致居住空間不足。澎湖防衛司令部將原有獨棟建築重新隔間分配給予兩戶,雙併建築則重新分配給予四戶住宿。由於住戶人口逐漸增加,原住戶就於庭院內增建住宿空間,也就形成了特有大雜院的景象。
1998年國防部在三多路南側原貿商十村處規劃興建「龍行新城」,篤行十村原有78住戶於2007年初開始陸續搬遷入住龍行新城。
毋忘在莒碑

篤行十村資訊館
房屋面積約30.6坪,為日據初期興建供高階軍官居住的,周圍官舍群的型態主要為獨棟建築與合併建築,依階級高低來分配,媽宮城牆內復國路及臨新復路多為獨棟。其構造多為基礎抬高之木造雨淋板建築,屋頂鋪設日本煉瓦,室內以真壁(編竹夾泥牆)或拉門隔間。建築融合歐美和日式風格,十分特殊,原本損壞的相當嚴重,目前已修復完整,並且作為遊客服務中心提供民眾使用。




湘東商行
眷村內總有個大家都喜歡逛的雜貨,俗稱「柑仔店」,原本舊村子里都有的柑仔店「湘東商行」,將之還原,轉而成之園區內大人的老回憶,小朋友的樂園,也可滿足園區內住客,任何的需求。
這裡有眾多的商品任君挑選,看看店裡擺滿了絕版的古早味玩意兒
還記得這種拉門的電視櫃嗎?電視的畫質沒有現在那麼好,在那個時代看電視是奢侈的,當時沒有遙控器,控制開關都在電視上,要轉台必須要轉動一個旋轉鈕,而關上拉門,電視也會跟著關閉唷!
這些都是1970-1980年代的玩具,最顯眼就是代言家用電器商品的大同娃娃
這些都是四、五、六年級生的回憶,很懷念吧?
六、七年級生懷念的無敵鐵金剛的公仔
呈現出昔日眷村的樣貌,進來眷村後彷彿也穿越時空回到那個年代囉
3D立體的教室
昔日為理髮的店家
五弄咖啡館
老屋重新活化,隱身在榕樹旁的咖啡店,外面為學生的課桌椅,頗有年代的味道

貳十貳隱巷文創旅宿
都是由眷村屋舍改建,外觀保留原始樣貌,但是裡面的住宿設施與現代的民宿該有的東西都有唷,像視寢具、盥洗設施都是符合現代人所需要的除了協助旅客相關住宿服務之外,也有販售相關文創商品。

炎炎夏日可以來這裡吃冰喔,提供冰沙、冰棒等消暑商品
接著前往這兩個名歌手的故居看看囉

張雨生紀念館(新復路二巷22號)
張雨生的父母早期為藝工隊的團員,而他本人也是出生在澎湖馬公篤行十村內。2009年開幕的「張雨生故事館」,是澎湖縣政府將眷村內張雨生故居連同隔壁四棟老房子一併整修完成,館內展示張雨生從求學時期道出道後的各種新聞,以及他的手稿、家書等,完整記錄張雨生的人生軌跡。

張雨生出生取名的故事
九歲之後就與父母舉家遷居台中豐原,在台中讀書求學過程
從軍的歷程、故事,儘管從軍一段時間,也不失他的歌唱創作魅力,讓自己往後的演藝事業越來越發光發熱

自己的爸爸媽媽從事表演工作者,從小就視他們是自己的偶像,受到爸媽影響很深,是個戲精,小時候的夢想反而是當導演而非歌手呢

館外空間特寫
有眷村味道的巷弄
潘安邦舊居(新復路一巷5號)
一首「外婆的澎湖灣」唱紅了澎湖美好的景致與回憶,也讓歌手潘安邦紅遍國內外,潘安邦也出生於篤行十村,父親是將級軍人,因父母工作忙碌從小與外婆長大,祖孫倆感情深厚。潘安邦舊居陳列了他的音樂作品集、家人照片,以及一些記錄下來的故事,讓遊客能充分感受到早期民歌時期氛圍。
潘安邦生前照片與簽名
 與外婆生活的點滴
潘安邦與外婆的廚房,小時候應該很喜歡吃外婆煮的菜吧XD
小時候有繪畫天分儘管被發掘出來,但他最後還是沒有選擇走繪畫這條路,反而從事歌唱事業。
昔日潘安邦演唱生涯出現在各大報紙媒體的剪影
外婆的澎湖灣這首歌曲創作的背景介紹
藝術創作展覽區,展示創作藝品
步行到戶外
還在整修中的房子
戶外特別安置外婆雕塑銅像,展現「外婆的澎湖灣」的純樸意象,成為最多遊客合照打卡的經典地標。圖為年紀還小小的潘安邦慈祥的外婆,深厚祖孫感情無法用言語來說明的!
在台灣發展演藝事業,仍然對住在澎湖的外婆念念不忘,儘管外婆已經離世很久,對她的思念無法用單位來衡量的

逛完園區接著前往澎湖花火節看煙火囉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20-010A:慢城南庄系列(I)-南富村(063)

2016-032:嘉義縣朴子市-朴子老街區巡禮、第一零售市場、樸仔腳夜市、宏賓旅社、牛挑灣社區、德興社區(239)

2020-010B:慢城南庄系列(II)-員林村(063)

2019-010:嘉義縣義竹鄉古蹟巡禮(240)

2020-018C:日月潭新山味邵族風味餐廳

2020-029B:高雄市楠梓區(II)-右昌楊家古厝、林家古厝、元帥府、援中港溼地公園(171)

2020-047B:高雄市大寮區(II)-潮寮吳家古厝、山仔頂陳家古厝、共益磚窯廠遺址

2019-029A:彰化縣和美鎮雅溝社區造訪

2020-023A:漫城南庄系列(III)-走訪南庄東村、南江村老街(063)

2015-045A:台中市南區(I)一林氏宗廟(林祖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