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4A:澎湖縣馬公市(I)-媽公訪古首部曲(354)

馬公舊稱為「媽宮」,相傳在明初,移民在今天的正義街十九號創建『娘媽宮』,為全台最早創建的廟宇,地名刪去「字稱「媽宮,1920年改稱為「馬公
澎湖縣政府(澎湖廳廳長官舍)
日據初期,日人仍襲用1887年興建的總鎮署(現址為合作金庫)為澎湖廳舍。直到1933年,因空間不敷使用,因此於現址建立澎湖廳新廳舍,由臺灣總督府營房營繕課設計監督,施工部份由上瀧土木建築組合上瀧柳作承包。於同年516日開工,193410月完成二樓主體建築。106日完成三樓「天照皇大神宮」上樑部份,同年1231日竣工。於1935211日(日本建國紀念日)落成啟用。光復後至今仍作為地方行政機關。
整體建物包含了廳舍主體建築物和附屬建築物二個部份,敷地總面積達5,000坪,主要建築物佔地345坪,建坪總計666坪。方位為坐北朝南面向馬公市區,是一棟洋式石造和混凝土造凵型二樓建築物。其所用石材為當地的玄武岩。對稱的立面建築型式屬「興亞帝冠式建築」。三樓「天照皇大神宮」屋頂有如一頂冠帽,乃軍國主義背景下的設計理念。一樓正中入口處採折衷式立方體突出露臺,二樓「知事廳」的辦公室外部牆面則設計了四根歐式造型的圓形壁柱,合構成整個建築立面的重心。一樓牆體基座為玄武岩砌築。外牆飾面採用水泥沙漿打毛施工法,窗戶採長方形上下推窗設計。屋面使用日式水泥黑色理想瓦。

馬公市公所

文康商圈&中興電影院
文康市場在1960~1970年代,是馬公地區生意最興隆的零售市場,而中興戲院為馬公市三家戲院之一,近期歇業的中興電影院也在其中,然而建物老舊,在商業核心地帶已顯突兀,都市更新已經是勢在必行的了。
文康街離市場很近,且有很多家店在賣早餐,可能因為賣早餐出名了,所以現在雖規劃為「文康形象商圈」又被旅客及當地民眾稱為「早餐街」
見證澎湖電影業的盛衰-中興電影院
1960~1970年代,澎湖屬離島軍事戰略要地,駐軍一度達三萬人,帶動澎湖電影院蓬勃發展,鼎盛期有五家電影院,其中四家包括龍宮、建國、真善美及中興戲院,都聚集在馬公市鬧區,另外還有澎防部中正堂播放電影,但隨著駐軍減少、視訊設施日益更新,傳統戲院紛紛熄燈,中興戲院也曾熄燈,直至1996年股東重組才重新營業,如今因都市更新緣故,今年三月歇業,雖然掛起紅布條相約3年後再見,但屆時是否重起爐灶,也說不得準,因此許多人把握最後一天,前往見證屬於自己年代的歷史。
馬公天主堂
澎湖天主教的福音種子始於1949年,國民政府在內戰後撤軍台灣,天主教神職人員隨著教友遷移至台灣各地,其中包括澎湖。便有山東籍神父傅興仁在馬公設置臨時聖堂,當時宣講對象均為大陸來澎之軍眷。1952年落成,又稱「聖母病人之痊天主堂」,原屬靈醫會高雄教區,
義大利籍神父靈醫會的羅德信1954年抵達澎湖,接下教會診所的工作,並承擔起澎湖地區傳教業務。並且開始籌建聖堂,投入各項社會事業,如巡迴診所、創辦醫院,開設英語進修班和幼稚園等,將傳教重心轉向當地居民。
1957年,原「瑪利診所」擴建為惠民醫院第一期工程完成,又因當時台灣適逢二戰波及,物資缺乏,天主教會較易取得美國捐贈管道,不少台灣民眾因此受惠,傳道事業順遂;天主神父亦陸續在澎湖縣境內佈道,使得在1960年代,澎湖天主教信徒成長快速,信眾多為外省族群。教徒日益增加的強況下,使得原教堂不敷使用,教會利用獲得的公地作為教產,並以民間捐款作為建堂基金,新的天主教堂於1964830日竣工,即「馬公天主堂」,又曰「聖母病人之痊天主堂」。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馬公教會
1886年6月6日設教,英國長老教會宣教師甘為霖牧師(Rev.W.Campbell)率同工高長先生等人至澎湖馬公傳耶穌基督福音,有李杞先生等人歸信主耶穌,為馬公教會歷史起源。目前的教堂為1964年建立的新堂。
寶寶拉大提琴的石像

文澳城隍廟
文澳舊名「暗澳」,曾是澎湖行政中心所在。1684年澎湖入清版圖,循舊例設巡檢司於暗澳,至1727年徹巡檢司,翌年改設澎湖糧補廳於舊署。
乾隆時期,胡建偉於《澎湖紀略》中提及:「文澳城隍廟在廳署之東」,此為文澳城隍廟最早出現的文獻:其確實興建年代已不可考,可能在康雍兩朝之間。
1851年澎湖廳署典吏呂純孝主導重修文澳城隍廟。百年後地方仕紳集資重修,即今日所見的形式。1967年籌資再修,並於四年後進行油漆彩繪。1985年11月27日經內政部公告為祠廟類三級古蹟;1992年三度修復後迄今。至2007年6月列為澎湖縣縣定古蹟。
澎湖忠烈祠
前身為為日據時代澎湖神社,1947年12月31日建造竣工,舊址位於馬公市外東方約一公里半之山丘。又於1982年整建改遷建於馬公市文化段739地號;由於地理環境因素,常年遭受強風鹹雨侵蝕嚴重,2004年重修,翌年9月竣工啟用。
建築為鋼筋混凝土建築,為中國宮殿式建築,正殿以黃色琉璃瓦咖啡色圓柱為主,神龕位階為以白色大理石砌造,中供國民革命烈士靈位,龕前舖紅色地毯設置祭桌、香案、銅鑄香爐等;牌樓以綠色琉璃瓦白色方柱為主為三門四柱式混凝土建築,門前兩側置放一對白色石獅,正門有成仁取義橫額。

忠烈祠舊址石碑
澎湖天后宮
澎湖天后宮是漢人進入台灣地區墾拓,所建的第一座寺廟,最早約可以追溯在元代,最早可靠史料為1604年,為沈有容在天后宮諭退荷軍將領韋麻郎,石碑保存在清風閣為證。
澎湖天后宮昔日名稱有「天妃宮」、「媽娘宮」、「娘媽宮」、「媽宮」等,廟名也是當時澎湖地名。1683施琅率軍攻下澎湖,認為勝利全靠媽祖顯靈相助,遂奏請皇帝加封媽祖為天后,於是廟名改為現今的「天后宮」。1922年馬公台廈郊商戶倡議禮聘潮州大木匠藍木負責重建,買下廟旁店鋪擴大地基並增加前進和後殿,將天后宮改建成現在的巍峨風貌。1983年澎湖天后宮指定為國定古蹟,同時動工整修, 2011年長年風雨的侵襲造成廟宇本體受損嚴重,清風閣更成為危樓建築,再次展開修復工程,於2014年完成。
萬軍井
又名「大井」或「師泉井」,於萬軍井的由來又是個眾說紛紜,比較常民的說法是:1683年由施琅率領艦隊遠征澎湖與明鄭海軍交戰,途經澎湖兵將疲憊不堪,又苦無水源提供民生之用,於是施琅向神明祈示,以皇帝賜予的寶劍鑿井於澎湖天后宮東側,甘泉湧出,萬軍取水不盡,解決了數萬兵馬飲水之急,因而得名「萬軍井」。

四眼井
馬公四眼井俗稱「四孔井」似鑿於明中葉,距今約400餘年,水量豐沛,本井內徑內徑淨寬1.4米,為維護汲水安全及秩序,遂於其上鋪設長約2.2米,厚約9公分之石板條6片,並挖鑿內徑約36公分之井口四個,據傳中央街之舊名大井街之舊名大井街即因本井而得名。
孤拔紀念碑
1885年清法戰爭期間,法國遠東艦隊司令孤拔中將率軍攻打澎湖,於三日內佔領媽宮城,據澎後不久時疫大行,孤拔與眾多士兵均罹疫而死,遂葬於現址,並立碑紀念,闢為墓園,園中有孤拔、副官及主計三人之碑石。之後馬公中學擴建校園,將墓園拆除,僅立一紀念碑於西南隅,成梯型狀,此碑俗稱「法國墓」。
旁邊的石碑簡介
澎湖孔子廟
櫺星門-->孔子廟的第一座門,又稱為「廟門」
魁星樓是文石書院唯一保留下來的建築
魁星樓又名「登瀛樓」,原來只是位在書院第一進前的建築物樓上,主要祭祀魁星,以表示考試奪魁的美意。後來由澎湖第三十二任通畔韓蜚於1799年時重修,再於1829年時移至現址。
建築兩層樓高,方形平面,屋頂為三川脊,一樓上方題有「奎壁連輝」,二樓題「登瀛樓」字樣,目前為澎湖縣歷史建物之一,內祀文昌帝君、魁星之神、天聾、地啞等四尊神明。為保護其歷史建物,故不對外開放。
大成門
為大成殿的三川門,作為進入大成殿的引導序列,大成門為廡開間,間開雙門,為呈現閩南建築門屋的形式,屋頂為懸山翹燕尾,平常只開兩側的旁門讓民眾進出,只有再舉行祭孔大典才會開啟中間的門,來表示對孔子尊崇。
東廡、西廡
孔子廟中供奉先賢先儒之處。東廡、西廡共祀奉148位孔子傑出弟子與再傳弟子、歷代賢民的學者和儒家神位。兩邊各奉祀74位先賢先儒。
大成殿
為主要祭祀建築的核心,裡面供奉孔子的牌位,也是每年舉行祭孔釋奠禮的場所。也是孔廟中最宏偉、等級最高的建築,因為孔子受到歷代皇帝追封表揚,故在建築體制等級上享有和帝王建築同等待遇。 

崇聖祠
又稱為聖祖殿,原本稱「啓聖祠」,清朝雍正初年封孔子的祖先五世祖,供奉於崇聖祠。崇聖祠面寬五開間,門前有一對圓柱四根方柱,裡面祭祀孔子五代祖先,即肇聖王栓父公、裕聖王祈父公、詒聖王防叔公、昌聖王夏伯公、啓聖王叔梁纥公在崇聖祠售後代子弟崇拜


媽宮東甲埔仔尾朱氏古厝(已於2019年9月拆除)
縣道203號1K附近,地址為治平路10號

馬公合昌建材行
建於1919,建築結構由洋灰、木頭、硓咕石與磚塊堆砌而成。建物本身屬於巴洛克式建築2層洋樓,外觀白色牆面上有浮雕紋飾,為當時家族社會地位與個人聲望的表徵, 2座木雕獅子,是象徵興旺與財勢的圖騰。這棟建物為澎湖縣第7任縣長呂安德先生的故居,當時呂安德先生的父親經營合昌建材行,因此屋內建材都使用大陸唐山進口的上等木料,外觀目前保存良好。
地址:澎湖縣馬公市新生路14號
馬公水上警察官吏派出所
創建於1900年,主要辦理出入港之船舶的檢查及配合海上巡邏等。
目前所見為第三代廳舍,整體由六角形平面、二層樓高的建築與西、北兩翼所組成。三角窗一樓主入口處為辦公與對外聯繫的事務室,二樓的辦公廳舍曾由「南署」所使用,西翼為警察宿舍,望樓之屋頂形式與第二代有所差異。1950年代有4戶警察家庭居住於此,整個空間機能已由派出所的辦公室、值日室與住宿等多元化空間轉變為單純的住宿空間。2007年11月21日公告為歷史建築
 
新生路111號古厝
西衛社區入口
「西衛」之名可上溯至明鄭東寧王國時期,鄭成功為攻佔臺灣,登陸澎湖之後在媽宮港區設「娘媽宮安撫司」,又任命楊祖、林福、張在三名部將等分別在媽宮港後方的部署「東衛」、「中衛」、「西衛」三個防守據點。1684年,大清帝國領有臺灣和澎湖,行政區域大致延續舊有稱謂,西衛之名遂得以保留迄今。

旅行者背包客棧
這次澎湖旅行的八天之中,有七天是住在這間背包客棧,優越的地點讓我去很多地方旅行都很方便,民宿的小管家與老闆與老闆娘待人親切,環境佈置乾淨明亮,住起來很舒適,讓我長時間騎乘單車(每天平均騎乘40~60公里不等的距離)能有適度的休息。
在這之前一直與老闆保持密切的聯繫,本來寒假要出發,由於淡季船班少,且東北季風強勁,騎乘可能有安全疑慮,於是將行程延至六月底出發,並且從原本計畫6天延長到7天又延長到8天,將澎湖六個鄉鎮完成。
玄關處有彩繪圖樣,為民宿的LOGO與圖案,旁邊為鞋櫃、置物架,記得脫鞋並且換上室內拖鞋進去喔!
民宿活動的大廳(客廳),為吃飯、喝水、娛樂的地方
公共休息區與全館免費WiFi
民宿掛著生動有趣的澎湖地圖,可以將澎湖的景點先睹為快,並且讓遊客能夠方便安排行程喔
此為背包客房,在2樓與3樓各有背包客房,入住後小幫手會幫你安排入住,基本上都大同小異。

西衛金龍殿
福善堂是馬公一新社的分枝,供奉的主神是孚佑帝祖又稱呂仙祖(呂洞賓)。福善堂於1901年由吳氏先祖吳品分在西衛住宅開堂,以宣講善書勸善,取名為「極妙社新善堂」;他的兒子吳萬益、孫子吳有德都在堂內效勞,里民也自動前來禮佛行善,著有《濟民寶筏》、《濟民仙槎》兩部善書。
太平洋戰爭期間,堂務被迫暫停,直到1945年才由吳萬益、吳克文祖孫2人重整鸞堂,於當年9月改名為「妙新社福善堂」。1956年,吳克文父子又出鉅資,配合里民的樂捐重建。除了奉祀呂恩主孚佑帝君之外,後殿還合祀至聖先師、文衡聖帝、天上聖母、觀音佛祖,全殿大小佛像幾近一百尊,可以說是聖佛先神俱備,儒道釋三教齊全。1990年又重新翻修,但是在吳克文過世後鸞務又告暫停,目前信徒只在有祭祀時才去拜拜。


西衛漁港


西衛鎮風塔
澎湖多風沙、氣候惡劣,對生活造成極大的威脅,為抵抗惡劣環境,故多設置辟邪物-石塔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20-010A:慢城南庄系列(I)-南富村(063)

2016-032:嘉義縣朴子市-朴子老街區巡禮、第一零售市場、樸仔腳夜市、宏賓旅社、牛挑灣社區、德興社區(239)

2020-010B:慢城南庄系列(II)-員林村(063)

2019-010:嘉義縣義竹鄉古蹟巡禮(240)

2020-018C:日月潭新山味邵族風味餐廳

2020-029B:高雄市楠梓區(II)-右昌楊家古厝、林家古厝、元帥府、援中港溼地公園(171)

2020-047B:高雄市大寮區(II)-潮寮吳家古厝、山仔頂陳家古厝、共益磚窯廠遺址

2019-029A:彰化縣和美鎮雅溝社區造訪

2020-023A:漫城南庄系列(III)-走訪南庄東村、南江村老街(063)

2015-045A:台中市南區(I)一林氏宗廟(林祖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