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4B:澎湖縣馬公市(II)-縣道201號的旅行(354)
旅行澎湖的前三天天氣極為不穩定,果不其然早上仍是陰雨綿綿的天氣,於是走訪另一條旅行路線一縣道201號公路。
鎖港社區介紹:
清朝時稱「鎖管港社」,相傳該社自古以討海為生,尤其善捕小管,故稱「小管社」,後因「小」與「鎖」的閩南語音相近,而訛寫為「鎖港社」。1951年改名為「鎖港里」,仍然保有舊有名稱的原意。
在鎖港社區吃個早餐
鎖港社區境內有兩個鎮風塔,都是具有避風驅邪的作用
鎖港鎮風塔(南塔與北塔)
根據鎖港里居民描述,南塔與北塔建塔的原因有幾種說法:
(1)根據先民傳說:「大陸泉州建有東、西二塔,先民以海為田,駕駛帆船經常出入福建泉州,因此選擇海濱建南、北兩塔」。
(2)鎖港里鄰近海岸,先民多以漁業為生,因為四周並無高山屏障,故建立南塔與北塔,提供漁民海上作業時的辨識方位指標;同時,供漁民在近海下網時以塔為固定目標,決定下網的適當位置。
(3)現今的南塔、北塔之間,本來有一沙丘,是社里的靠山。後因風力的吹襲而消失,便在原址蓋了兩座大石塔(當地也把南、北塔稱為「塔尖」),彌補靠山的消失。
紫微宮
鎖港碼頭
許氏古宅(鎖港1116號)
許祖取古宅(鎖港1186號)
此建築物為許氏家族所建,年代久遠,本建物興建時有「安厝」,故於神龕八仙桌下靠近後壁地盤處有「安地磚」,在澎湖傳統營建儀式即具見證價值,非常少見。
許祖取(1839-1907),係鎖管港許氏8世裔孫;許氏開澎祖許晩明崇禎2年,(1629),自浯江、珠浦徙澎。同治年間,許祖取始建此屋!
今此屋經文化局於2013年補助196萬(全工程款477萬),由修護澎湖天后宮的鼎漢公司承建完工,列為本縣古厝建築文化資產!
建築形式為四櫸頭民宅,入口為八卦頭,內側加磚坪,較為少見,設有中亭,屋面三種作法俱備,見證澎湖傳統民宅因應產業需求進行的調整且斗子砌磚保存良好
門樓泥塑作工細緻,比例優美,藝術水準頗高,表現地域風貌
門楣為「高陽衍派」,大廳聯對彩繪磁磚採有類變體之鐘鼎文,「春暖觀龍變,秋高聽鹿鳴」,極具特色,彩繪磁磚精緻。
日據昭和時期歐足重修此屋,為追念其姓氏本源,乃將雞母塢歐陽宗祠祖先神主牌龕旁之聯對,以花磚(馬諾利卡磁磚)鑲嵌廳門兩旁!
正面壁兩側有釉花磚之歷史人物及二十四孝圖騰之忠孝題材具教育意義。公媽廳
主人家有飼養鳥類娛樂
祖厝前方的古井
社區內的許家古厝已經有將近百年的歷史,主人帶著我參觀古厝的每一個角落還有講解其建築構造的意義,讓我對於這棟古蹟充滿了無限的想像。
鎖港許氏古厝(鎖港1361號)
馬背、牆壁的灰刻還有門樓的花磚都是這間古厝欣賞的重點
鎖港北極殿(鎖港1491號)
北極殿坐東北朝西南,習稱為「前廟」;相傳創建於清康熙年間,原名池王廟,奉祀從井垵請來的池府王爺,後來因為王爺鎮守有功升格為玄天上帝,才更名為「北極殿」。多次修繕、更換磚瓦,目前所看到的宮廟為1981年2月落成。奉祀玄天上帝、真武大帝。
五德社區介紹:
舊稱「雞母塢、雞舞塢」,相傳在聚落西方有一個小山,山頂平坦,頂上稍成凹形,狀似雞巢,即似母雞臥巢在孵蛋狀而得名。1951年獨立成里,稱「五德里」,乃因故老相傳雞有「司晨不失時⋯信也;近前敢鬥⋯勇也;見食相呼⋯義也;足博距⋯武也;其頭戴冠⋯文也。」五德,因而改為里名為「五德」。
隔壁的五德社區,有一個古宅,背靠著雞母塢山,依傍馬公內海,在日據時期建造,融合中日風格,建材就地撿拾,主要組成為玄武岩加上珊瑚礁岩石,附近也有多棟類似這樣的古宅,各有特色。
雞母塢古宅(五德里77之8號)
約創建於1938年。此建築建為一傳統形式融合近代構造材料之民宅,為歐陽家族所有,2007年12月經法院拍賣,由陳永興先生購得。陳先生有感老屋因長年閒置損壞嚴重,為使文化資產得以風化再現,向文化局提報,2008年7月4日由文化部公告為歷史建築。
背靠著雞母塢山,依傍馬公內海,融合中日風格,建材就地撿拾,主要組成為玄武岩加上珊瑚礁岩石,保有澎湖傳統民宅特色並融入西式建築技術,可見混凝土灌漿屋頂及水泥屋瓦,水泥塑模窗,
對聯:「雞山鐘峰秀,塢地航聚靈」,兩旁為囍字窗
周遭也有幾棟有歷史的民宅
使用珊瑚礁岩堆砌而成的古宅
雞母塢歐陽氏三合院(五德里83號)
豐富的彩繪磁磚、花窗爪窗、青瓷花窗等等澎湖傳統民宅的特色
歐氏三合院(五德里107號)
旁邊斷垣殘壁的古厝
離開五德社區後,沿途經過井垵社區
嵵裡社區介紹
據耆老口述,地名由來因聚落北邊有一座山,形似清朝官員所戴的紗帽,因而取名「紗帽山」,而聚落正位於紗帽所延伸出來似「匙」的冠耳(帽沿)山形又似匙(即紗帽嵵),所以又稱為「匙(嵵)山」。聚落在山內,即名「嵵內」或「嵵裡」。
於縣道201號所拍攝的紗帽山,海拔45公尺,為澎湖本島的第三高峰,也是澎南地區境內最高的山岳,當地人則認為它形似一頭牛,又稱為「牛山」。
嵵裡沙灘
聚落南側海岸有一片白色沙灘,為居民牽網捕魚的漁場。沙灘西側由於風積作用,而形成了一座沙丘。1966年公所在此闢設海水浴場,遊客眾多。2008年公所又重新整建為蒔裡休憩中心,整體景觀煥然一新,成為澎南遊憩次系統最主要的水上活動天堂。
遠方為虎井嶼(里),也是馬公市所管轄的行政區
陳氏家廟(穎川祠堂)(嵵裡里25號)
嵵裡社開基祖陳霸良,崇禎末年遷居嵵裡。
亦稱為「穎川祠堂」,家廟內〈陳姓祠堂重建誌文〉記載:「由大陸遷居金門前水頭鄉定居,開澎始祖霸良公,遷移本里定居分為三房,歷代十三世,三百餘年。本祠堂首創年間,據傳說清嘉慶以前,於光緒年間重修一次,民國二十三年⋯⋯倒塌,至⋯⋯民國六十五年夏完成」。故今廟貌,為1976年重修後之樣式。
水仙宮(嵵裡里24號)
建於1743年秋天,1746年竣工,是嵵裡居民的信仰中心,主祀水仙大帝
大山堡壘砲台
在青灣附近的大山堡壘砲台至今有120年的歷史(建於1899年),其砲台精緻的角石築砌工法是日治時期少見的營造特色之一,在1930年的倫敦海軍協定後使得此砲台喪失原本防禦功能,但是戰後仍由國軍接收而繼續留守,直到2007年產權移轉至縣政府後才解禁,後來被列為縣定古蹟,與周圍仙人掌生態公園結合,成為澎湖旅遊新興的景點。
風櫃社區:
早期稱為風櫃尾或風櫃,與自然環境之景觀有關,現今仍然保留有地名之原稱。自古以來即是軍事戰略要地,最早的居民於明朝末年即已移居本地,並在清朝雍正年間發展形成聚落。清朝及日據前期稱為「風櫃尾社」,隸屬於「嵵裡澳」。台灣光復後,改稱「風櫃里」
風櫃尾74號古宅(風櫃里74號)
大約建於1905年。門樓為傳統師公翹形式,典型之一落四櫸頭民宅,裡面包括大廳、左右房、深井、左右間仔等格局,展現了閩南式建築風格。脊頭為如意頭,半截堵為洗石子上燕文磚框堵內為萬字不斷線灰刻文,亭下三爪水泥窗頂上泥塑書券圖樣。整棟古厝使用玄武岩組砌工法較細緻及多樣性裝飾材,整體上具價值性,2013年登錄為澎湖縣歷史建築,並開始請匠師修復、彩繪,以重現古厝風華,於2015年7月28日落成啟用。
風櫃顏氏古厝(風櫃里82號)
古厝的半邊已經變成水泥牆,另一邊則還保留傳統的咾咕石牆
門樓的門額門楣已經不復見,只留有上面與左右兩邊的花磚
深井天井空間已被樹木雜草入侵,下面留有許多家庭垃圾,顯示已經荒廢已久
風櫃東漁港
風櫃溫王殿(風櫃里60-3號)
縣道201號終點處,位於風櫃社區
蛇頭山遊憩區
本島末端的風櫃社區,蛇頭山風景區具有天然景觀還有豐富的歷史人文的洗禮,蛇頭山為小百岳編號100號,無三角點,海拔20公尺。目前是境內遊覽車景點,走訪此地可以發現荷蘭人佔領台灣前留下來的城牆遺跡,清領後期法國人登陸媽公島的紀念碑還有日據時期松島鑑不幸在此沈船的紀念碑,在此地也能眺望對面的馬公港,傾聽潮聲,有種遺世獨立的感覺。
蛇頭山坐落在馬公風櫃尾北端突出的小半島上,與北岸的金龜頭共同扼守著馬公灣,形勢險要。
進來蛇頭山的第一站,從遠方看去,日本松島艦沈船紀念碑圍起來看起來很像一個船的形體
此紀念碑為日本政府紀念1908年停泊在馬公港附近的日艦「松島」因火藥庫爆炸而罹難的兩百餘士官兵所建立的石碑。
▲1908年日本松島艦沉船紀念碑
法軍陣往將士法將孤拔率領艦隊襲澎,佔領馬公時,罹患疫病死亡的法軍將士的紀念碑
▲1885在澎湖犧牲之法軍將士,所立的「法軍殉職紀念碑」
前往荷蘭城堡遺址
中途看到一口古井
水泥柱刻有「頂天立地、繼往開來」
荷蘭城堡遺址
1622年,荷蘭艦隊司令雷爾生侵入馬公灣後,曾在蛇頭山興建一座西式城堡,為全台最早完成的西式城堡,1624年福建巡撫南居益派遣水師從澎湖鎮海入澎,同年圍攻風櫃,燬風櫃尾荷軍砲樓,荷軍投降,隨後雙方達成協議,荷蘭人拆毀城堡內外的構造物後,轉往台灣安平並興建熱蘭遮城,開啟荷蘭在台灣據台38年的歷史。
荷軍撤退時,城堡的玄武岩石牆被拆運到台南做為興建安平古堡的建材,後來的明、清、日據與國民政府時期,也曾先後在山丘上整修過槍砲堡。目前尚留有部分遺跡,而這座紅毛城遺址則在2001年被指定為國定古蹟。
1622年荷蘭軍登陸處有一石碑供後人憑弔
上階梯到最高處,周遭的景色一覽無遺
距離蛇頭山最近的四角嶼,位於風櫃尾半島西北約350公尺,位處扼守馬公港口,因呈四方形而得名。本嶼為一標準方山島嶼,高約12公尺。俚諺所謂「桶盤四角捧金瓜」,四角即指的是「四角嶼」。而後方為西嶼鄉的內垵、外垵地區
眺望馬公港與馬公市區
海面上疾駛而過的快艇
風櫃聽濤-風櫃洞
風櫃位於風櫃半島的尾端,過去被稱為「風櫃尾」。聚落南岸的玄武岩柱狀節理十分發達,且常年受到海浪侵蝕,而形成狹長的海蝕溝,海蝕溝的頂端有一道順著結里縫隙通道海蝕洞內的小孔,每遇漲潮時長浪順著海蝕溝灌入,棟內空氣受海水擠壓,常會發出呼嘯聲,猶如鼓風爐的聲音,氏欣賞海濤聲的絕佳去處。在南風強勁時,洞頂的小孔還會噴出水柱,相當壯觀。
站在風櫃洞的旁邊時常都會聽到鼓風機的呼呼聲,是由於海浪拍打風櫃洞所發出的聲響,兼具聽覺與視覺享受的樂趣,偶爾也能看到小螃蟹、海螺出沒的身影,天空也有鴿子與海鷗來湊熱鬧,還有漁夫釣魚的景象,成為大自然一幅美麗的風景畫作。
站在下方的礁石往岸邊拍去,可以發現玄武岩柱狀節理十分發達
岸邊別具造型的展望台
旁遠眺則是漸層的大海與黝黑的玄武岩地質
遠方可以看到虎井嶼、銅盤嶼
前方為雞籠嶼
因外形似雞籠而得名,高約27公尺。本嶼與四角嶼均屬於玄武岩構成的方山島嶼。玄武岩層向島的西南延伸,形成一條岩礁,西南端築有自動燈塔一座,提供進出馬公港口的船隻照明之用。
山水社區介紹:
地名由來有一種說法是:曾經有一隻母豬到沙灘上被大章魚拖下水去,所以被稱為「豬母落水」。日據時期,改稱為「豬母水」,光復後稱為「珠江」,1950年代改稱為「山水」迄今。
廢棄在草叢的祖厝
山水社區以陳姓人口最多,占聚落人數的半數以上,為本社區第一大的族群
山水陳氏古宅(山水里110號)
山水陳氏古宅(山水里79號)
進入山水30公園
此地為「軍事眺望點」,站在這裡便能看到如夢般的山水沙灘與海灣的景色,只可惜天空不作美,剛才下了一陣雨,否則景色更為優美。位於沙灘右方的高地是星空公園 (觀音山)
原本30高地早期為五德營區的範圍,故為軍事重地之一,現在仍保留許多早期軍事房舍、哨長室、機槍堡及壕溝等,近年已轉型成觀光用途,美化之後有具有教育意義的功能喔。
編號一號坑道口
哨長室
舊營舍指揮中心昔日官兵的寢室
內部為展覽室,介紹昔日營區的歷史
裡面已經規劃為遊客休息區,具有遮風避雨的作用
這應該就是機槍堡了
從側面看為玄武岩構成的懸崖,景色非常漂亮
山水漁港不同角度的特寫
漁港位處澎湖島南岸,屬第三類漁港。可提供本居漁船筏平時停泊、卸魚、休憩之使用,本港漁船多至馬公運補,主要魚撈方式有流刺網、拖網、延繩釣等,漁港亦多經馬公運銷,因此地方漁業風氣極盛
間歇雨不斷,使得很多蝸牛出沒了,這是其中一隻的特寫
心得總結
今天走訪了不少聚落,看到不同聚落的特色老屋與景色讓我在過程中得到不少收穫,只可惜當天間歇性的小雨不斷,造成行程安排上的困擾,雨衣穿了又收收了又穿,雖然當天景色不是最佳的拍攝時點,還是能遙想天空做美時所呈現的色彩,接近傍晚帶著滿足且愉快的心情往市區移動囉。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