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5A:澎湖縣白沙鄉(I)-瓦硐村、通樑村、後寮村、丁香魚季開幕煙火(355)
白沙島是澎湖群島的第三大島,因東方及北方海岸堆積著延綿數公里的白色沙灘而得名。這些砂質海岸堆積著大量的珊瑚礁屑,早期是燒製石灰與製作空心磚的主要材料。本島四周潮間帶廣闊,海洋資源豐厚,丁香魚、章魚更是遠近馳名。
白沙鄉公所
瓦硐村
因其先民於明末清初時即開始作官,有數十艘大帆船與廣東、福建通商,在當時凡是官家或富貴人家,其居家屋頂都蓋有弧形琉璃瓦片,此種琉璃瓦片於閩南發音稱作「瓦硐」,本村因而得名。
張百萬故居&傳說
張百萬是當年澎湖一大巨富,何以早年家境寒微的他,能在一夜之間成為富甲一方的人物,而其家族卻又在一夕之間使得家道衰落,其中的傳奇故事流傳至今,耐人尋味。
由於張百萬致富傳說紛云,至今仍為鄰人所津津樂道。相傳,有天張百萬於海邊散步,忽然見一野兔由身旁竄過,他急追捕抓不得,坐下休息時,突見眼前出現許多怪石,在晚霞照射下閃閃發光,心覺好奇之際,隨手撿拾幾塊回家,才發現石塊竟是白銀。張記憶中曾聽祖母說過,當年曾有1艘載滿白銀的官船在此遇難,卻一直沒有讓人找出,而張百萬就是這樣絲毫不費力的發現了沉船寶藏。
另一則傳說則是,張百萬原是漁村子弟,經常前往今日北海一個無人島釣魚,隨手撿拾一些看似好玩的石塊攜帶回家;日積月累之下,石塊也堆積如山,即用來砌築圍牆,後經行家路過指點才發現砌牆的石塊竟是烏金,這就是「金嶼島」撿拾烏金的傳說。
但不久後就家道中落,也有一則故事來說明:
相傳張百萬因一夕致富想覓得一處極佳風水,讓後世子孫代代興旺,請來由地理師來勘輿,地理師遙見當地是一處罕見吉穴,隨即趕抵赤崁張百萬家中,說明穴位的吉、凶。建議建有房屋八幢,謂之「八馬拖車」。以終養地理師到老且每週準備羊肉為食與張百萬達成協議
,地理師施展法力後,地理師真的瞎了眼睛,而張家也依約請傭人每餐為地理師準備飯菜,每週必準備羊肉料理。
後來,張家飼養的羊隻掉入茅坑溺斃,而欺騙地理師眼瞎,每天都讓他吃羊肉。後來得知張家以掉入茅坑溺斃之羊肉供他享用,一氣之下,暗中施展法力,並建議增一幢房子,成為風水中之「九犬分屍」凶穴,讓張家從此家道沒落,他則恢復眼力而離去。
整建後的張百萬故居,已經不是古蹟,不過屋子保存有許多百年文物,例如清朝皇帝賜贈的懷遠將軍匾額,但是大門總是深鎖,外人鮮少有機會入內參觀。
瓦硐南天廟
創建於1818年,原名「瓦硐永厚宮」。於1935年改建時,更名為「瓦硐南天廟」,主祀文衡聖帝,為當地居民的信仰中心
花窗爪裝與龍堵裝飾、虎堵裝飾、垂籃調花
廟的前面有一旗杆旗座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瓦硐教會
1886年6月5日,甘為霖牧師、高長、李豹由澎湖馬公登陸,前往南寮、大島(馬公)、吉貝、鳥嶼、白沙等地傳福音。同年,台南教士會認為有加強對澎湖宣教的必要,於是議派黃深河、黃能傑傳道師,前往澎湖傳福音,此乃長老會在澎湖宣教的開始。
1911年6月15日,前身為「頂山教會」的瓦硐教會終於在瓦硐許宋碉先生所獻之地,興建瓦硐禮拜堂,並更名為「瓦硐教會」,教會歷史至今有108年。
目前所見到的禮拜堂於1969年重建落成,至今已經有50年歷史。禮拜堂於1982年白沙聯合教會成立後閒置。
教會去哪裡了?與其他的三間教會(赤崁、後寮及講美教會)均移至白沙長老教會,成為本鄉的聯合教會。
通樑村介紹:
早期居民於興建房屋時,使用的屋梁皆由故居福建船運而來,「梁」成了心通故鄉的情懷,因而取名。
▲通樑村入口意象
通樑漁港
通樑古榕的由來
有兩種說法:其一為康熙年間有商船航經澎湖,通樑吼門水道遇難沈沒,只剩下小榕樹拋流至海岸,被當地區民撿起而種植在保安宮前;另一說為300多年前由一艘貿易船運來的盆景栽種而成,並無歷經海難的過程,而這些榕樹歷300多年的成長為相當壯觀的榕樹群,成為澎湖著名的旅遊觀光景點。
位於保安宮前面,樹齡已經三百多年歷史,共有數十條支幹,枝葉繁盛茂密,使榕樹向四方擴展,形成天然的遮陽棚,綠陰覆蓋660平方公尺,是世界上難得一見的大榕樹;居民為了保護枝幹,將每根枝幹皆用板子包圍起來,中間以架子、支柱來支撐巨樹。
兩旁的民宅的牆壁均使用珊瑚礁岩石堆砌而成
這一棟古厝吸引到我的目光,將畫面捕捉下來
門楣題「榮陽」,應為鄭姓人家的房子,兩旁為花窗爪窗
後寮村
位於白沙島北端,瞭望山的西南山麓,因先民初來時,於山後海邊搭寮定居,故取名後寮。 目前因政府大力輔導農業發展,本村的瓜果事業才漸露曙光,村內擁有本縣唯一的溫室瓜果栽培,種植的瓜果品質在本縣具有相當高的評價。
東海遊客中心(岐頭漁港)
岐頭漁港
主要提供至東海次系統各島嶼(員貝嶼、鳥嶼、澎澎灘、雞善嶼、錠勾嶼、小白沙嶼、屈爪嶼)的船隻停泊。(圖為日落景色)
後寮威靈宮
相傳建廟時間為1602年,為澎湖境最老的保生大帝信仰之廟宇。
後寮村民祖籍多源自福建泉州同安金門島(浯江),大明崇禎、南明永曆年間陸陸續續有移居紀錄。遷居後寮村的居民有感當地瘴癘頻傳,便共商議起建廟宇,共祀保生大帝,庇佑村內全境平安。1685年編撰的蔣毓英《臺灣府志》中便有南寮保寧宮的信史紀錄,而南寮保寧宮又是由後寮威靈宮分香,故後寮威靈宮建廟歷史最遠可追溯在1685年之前。
1900年日本知名人類學者伊能嘉矩在澎湖調查時曾拜訪過此廟,留下關於廟中石敢當「魑魅魍魎碑」的口訪文字紀錄。
後寮許氏家廟(路南)
許氏古厝(源春號)
許某先生(1894~1983),相傳藉碾米起家賺了大錢,許謀衣錦榮歸回鄉蓋大房子以光耀門楣,在1937~1938年時候蓋了這棟豪華宅院,後來沒住就成了閒置空間。光復後,由政府接收,曾有一營的兵力入駐,做為營指揮部使用,多年後駐軍搬離就一直空置著,任由風吹雨打而慢慢凋零,直到最近鄉公所曾於1個多月前派人清理,希望能夠繼續維護其歷史建物。
古厝坐東北朝西南,平面形式為三蓋廊,類似於四合院,前落為半戶外空間,屋架已崩壞。
第二進正身的前方也設計了類似於軒亭的大半戶外空間,雕梁畫棟盡在其中。各種泥塑與彩繪,都是這間老宅精彩的地方。
老厝大門上方有「源春號」字樣,據傳是當年許謀在屏東經營的碾米商號
屋外的榕樹將空間擋住,染指前邊的壁面,柱子與牆面間出現了裂縫,深怕榕樹可能將屋子壓垮了
第一進的空間,從門聯窗欞、車水堵、鳥仔踏到門樓,都以中國古代文化圖騰為主題,牆面上有很多動物、植物的浮雕,另外也有盆景或茶壺等有趣的小物的洗石子浮雕。還有已經模糊的對聯字體,都是這間古厝最吸引人目光的地方。
裡面空間已經長滿雜草,不過留下的結構仍然可以一窺當年的樣貌,像是左護龍有一個儲水盆的構造,當時應該是廚房之功用。
後寮三八垵魚灶
位於後寮東北岸舊碼頭鄰近一座風灶,早年為當地漁民處理丁香的魚灶,在漁業全盛時期,捕丁香漁船多達10多艘,每艘船隻捕獲返港的丁香魚,全集中在位於東北岸鄰近的這座古灶處理,後來因出海的魚港碼頭(俗稱碼仔)港道擁擠又塌陷,丁香船隻沒有停泊的地方而逐年式微。該座漁灶也因閒置無人使用,長年遭受風吹雨打而塌陷。
推估至今約有100多年歷史,近期透過白沙鄉公所、社區發展協會特向中央單位爭取城鄉風貌經費重建,努力後整修重新啟用,並在旁邊裝飾、塑造出早期民眾使用魚灶的意象,讓遊客
能夠一目瞭然,讓「古灶」風華再現。
看看稍縱即逝的黃昏景色!
也許,許多人會為如此美麗的夕陽的悄然離去而傷感,但是靜靜地坐在海邊,看着這嬌美的夕陽西下的全過程,你就會想到明天的朝陽,就不會感到凄涼了。相反,你會覺得它很美,讚美夕陽之情也會油然而生。
位於後寮村的東港舊碼頭,這條道路也是因為要給漁船卸貨而興建的碼頭。不過後來隨著新港口的闢建,這個後寮東港碼頭就沒有再被使用過,一直荒廢在這裡。彎曲如海蛇般一路蜿蜒入海,堪稱為澎湖天堂路,原本為荒廢已久的舊碼頭,現今成為澎湖最神秘的秘密景點。
來到這裡的時候剛好太陽下山,好不容易來到這裡一定要把這麼美的景象捕捉下來囉
岸上還多了五營的案頭香火,保佑大家來這裡賞景、玩水都能安心安全。
接著驅車回到赤崁碼頭,等待煙火施放,記錄下白沙鄉最美的一刻。
今天晚上在赤崁碼頭附近舉辦丁香魚季開幕花火秀,並且在赤崁村北海遊客中心西側廣場舉辦「108年度白沙鄉農漁特產促銷活動-丁香魚季」,有舞臺節目表演、地方特產美食品嚐活動,此外在赤崁碼頭有海上施放煙火的活動,是本開幕活動最大的亮點。
晚間來到19:59,舞臺上由鄉長宋萬富、議員魏長源、鄉代會主席吳正利、代表黃宗妙、副主席許龍聰、赤崁村長黃禮聰、瓦硐村長吳清在等人倒數計時,讓全場約一萬多人的觀賞人潮,突然靜謐下來。
從海上平臺施放的燦爛煙火冉冉升空,瞬間照亮整個北海星空,撼動全場的觀看人群。工作人員費盡心思測量安全距離,並配合潮汐海水漲潮時段,使用距離300公尺的海上鐵殼平臺施放,可說是今夏唯一、最具看頭的一場海上花火秀!
看完煙火之後已經是晚上8:20了,時間也晚了,就驅車回家,回到馬公市區
大藟麵食館(晚餐)
由於中午吃沒有多少,加上晚餐時間比較晚,因此拖到大概將近9點才回來吃飯
待人親切老闆娘,一邊吃飯一邊和老闆娘抬槓,感謝老闆娘的噓寒問暖與招待喔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