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5B:澎湖縣白沙鄉(II)-吉貝嶼旅行(355)
話說吉貝嶼
吉貝嶼的面積約3.1平方公里,是北海遊憩系統中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島嶼,全島地勢東高西低,除聚落東側和西崁山附近為玄武岩海崖外,其他海岸大多是由海積作用所形成的美麗沙灘、沙嘴及灘岩,其中又以南側的沙尾地形最具代表性。本島周邊的潮間帶石滬密佈,有88座之多,佔全縣580多座石滬的近七分之一,居全臺之冠,因此擁有「石滬的故鄉」的美譽。
先民以海為田,壘石而成的石滬,是先民的智慧結晶,這種捕魚技法已有數百年歷史,是結合自然與人文所發展出來的產業地景,也成為吉貝嶼重要的景觀特色之一。
當天下午,從西嶼一路往回騎乘,由於時間還很充裕,於是決定前往北海遊客中心,準備搭船前往吉貝,旺季每30分鐘有一個班次往返兩地,每航程約20分鐘,利用三個小時的時間來走訪這個島嶼囉。
北海遊客服務中心
位於赤崁村,是北澎湖地區主要的遊客服務中心,提供觀光遊客旅遊諮詢與服務,並提供候船、餐飲方面、購票服務、解說服務等等,在旁邊的赤崁碼頭有設置浮動碼頭供搭乘的遊客上下使用,而外面的赤崁碼頭是搭乘快艇前往吉貝嶼、險礁嶼、目斗嶼等北海渡假旅遊的主要出入門戶。今天要去的地方就是-吉貝嶼
▲遊客中心大廳充滿海洋色彩,候車的當下彷彿在海底世界一樣
來到北海遊客中心就到售票大廳買票,單車是可以帶上船唷
赤崁碼頭
位於北海遊客服務中心旁邊,是搭乘快艇前往吉貝嶼、險礁嶼、目斗嶼等北海渡假旅遊的主要出入門戶喔
等一下就是要搭這艘金八達快艇出發去吉貝嶼
在快艇移動的過程中,在船上可以看到其他船隻行駛在海上的景色
吉貝嶼遊客中心
據說:吉貝島上有四種特殊神器,分別位於東方鐘缽、西方的木魚還有在宮廟旁的龍喉與分布島四周的五營頭,這四種神器就像是澎湖島上的鎮風塔同樣具有驅邪鎮煞與保境安民的功用喔。文中會一一的介紹(五營頭本次沒有造訪到)
西鐸-西境海雲輝日月
位於遊客中心周邊的「木魚石敢當」,西鐸的木魚型,坐鎮於西邊碼頭
與東缽有對聯詩句:「東方龍馬壯山河,西境海雲輝日月。」
西崁山步道
西崁山海拔高僅18公尺,是一座獨立山頭。站在山頭上往海面觀望,石滬櫛比相連。向北可眺望過嶼及黑白相間的目斗嶼燈塔;向南可看到整座由海砂所組成的險礁,更南則有壯觀節理玄武岩金嶼;西南則有澎湖最大海蝕洞的鐵砧嶼及冬季盛產紫菜的姑婆嶼,更遠的兩座島嶼則俗稱為土地公嶼的「烏公」與「白公」。
前方有一座燈塔
位居高處,可以眺望下方的聚落
吉貝沙尾,學名稱為「沙嘴」,全長700餘公尺,最寬處200公尺,為天然沖積而成之黃金沙灘,由西崁山向東南方延伸,盡頭因受海流影響而形成深入海中的沙尾。是澎湖地區最熱門的水上活動地點。
吉貝島的石滬的數量居澎湖之冠,所以到處都可以看得到石滬,在這裡也不意外唷!
居民利用潮間帶,以玄武岩堆砌的石牆所形成的捕魚陷阱,是吉貝嶼最具特色的一項人文景觀。
除了眼前的石滬群,你看遠方有一座島嶼,那是目斗嶼燈塔,因為島上有黑白相間的燈塔為顯眼的目標。
接著驅車到吉貝嶼的後山,可以發現到更多的石滬群
下方有很多遊客來這裡玩水
愛心型的石滬
不久後來到一個休憩平台
除了西崁山,這裡也可以看到澎湖縣最北方的島嶼-「斗目嶼」。
在這裡簡單介紹一下「斗目嶼」
全島為玄武岩層構成,面積只有0.021平方公里。全島的形狀從空中鳥瞰類似人的眼睛而得名。也有種說法是形狀如木匠使用的「墨斗」而稱為「墨斗嶼」,因讀音而轉化成「目斗嶼」。
大將爺廟
位於吉貝嶼西北近海的沙灘上,雖然沒有雄偉的建築,但鮮紅的屋瓦在白色的沙灘襯托下,顯得極為顯目。大將爺原為大陸的山神,因水患漂洋過海到吉貝嶼西岸,託夢給居民,民眾隨即依指示尋獲。並擇此沙灘建廟奉祀。大將爺非常靈驗,庇佑著潮間帶、石滬及附近海域作業的漁民,是吉貝村外圍鎮邪保平安最重要的守護神,香火鼎盛。
東鐘-東方龍馬壯山河
為吉貝嶼四種特殊神器的其中之一,這個鐘缽相傳是依觀音寺「觀音佛祖」的指示所興建。此處也是吉貝嶼的最東方,為觀賞日出最佳的地點。冬天的時候,強烈的東北季風時常挾帶著滔天巨浪,波濤洶湧衝擊海岸,激起千層浪花與如雷般的聲響,有如萬馬奔騰般,因此「東方龍馬壯山河」也就遠近馳名。
其上有對聯詩句:「東方龍馬壯山河,西境海雲輝日月。」
回到吉貝社區走走老聚落
往吉貝村落前進,有一條老街,兩棟保存良好的古厝,分別為林宅與張宅古厝,歷史都有百年之久,村落還有一個公井,是因為當年取水不易,於是鑿井抽取地下水,在旁邊也有兩棟沒人住的傳統民宅,以及荒廢已久的教堂,都是見證這個地方歷史的產物。
周遭彩繪出童趣的插畫,讓路過的遊客會心一笑
當地居民在石滬捕魚的景象
當地居民將「吉貝八景」報你知
吉貝教會
來到這個社區聚落可以隨意地逛逛,說不定會有甚麼新的發現喔,那就Let's go吧
吉貝30號民宅
吉貝的老房子,以此地所產的玄武岩及珊瑚礁石尖岩砌造,牆壁或圍牆常見各形各狀的尖銳珊瑚骨骸。
吉貝張氏古厝(吉貝120號)
這棟房子因久無人居,房子逐漸沒落,在2005年專業社區工作者及當地社團的努力下,開始啟動計畫性的「咾咕石保存再利用」工作,經過整理、整修和維護的咾咕石厝,不只使聚落文化再現,也讓外地到訪遊客認識與體驗當地真正的生活文化。
這裡也有一則關於張氏古厝的傳說故事:
故事背景在1910年左右,有一位島上鄉人名叫「張本」,從事帆船行業。有一次揚帆去「唐山」卻在半路遇到強風,數年來都音訊全無,其妻兒每天都會站在門邊望著門外,但年復一年卻終究等不到人。
為了不讓懷念已久的骨肉親人變成孤魂野鬼,子就在家中擺設「神子牌仔」靈位來祭祀。
當時的島民,只要是自己力量無法解決的大小事故,一律到此神壇求神卜卦、問乩童,每次問就是沖犯到張本,需要燒少許紙錢給他,請他以後不要再來糾纏。而有一天三更半夜,張本先生乘坐的帆船再度抵達懷念已久的故鄉。
當張本先生喜出望外的回到了思念已久的自家門口,便猛烈地敲起大門來,其妻小在睡夢中聽見這麼突如其來的一陣喊叫聲,心中忐忑異常、恐懼不安,叫張本不要再來打擾他。此時急迫想見家人的他,更加大聲猛烈地嚷著:「我真正是沒死」,這時他的妻子為了要讓丈夫證明他沒死,讓她摸張本的手,他的妻兒感覺到手心有人體般的溫熱感,才打開家門,迎接張本的回歸。這就是張本未死先顯聖的趣聞。
張本就是張宅的主人,至於這間古厝的主人,也就是張本先生的後裔,已經在2005年遷到了高雄大寮安居下來。
林江西古宅(吉貝124號)
建築本體為傳統合院及西式廊柱騎樓之中西合璧建築,正身是傳統建築形式,前庭則由林博長子林江德及其兄弟出資起造,為吉貝島「二落四櫸頭帶後庭」的代表作。
林博為吉貝特有滬房設計者,亦是七美雙心石滬設計者,特具歷史價值。此建築曾借葉茂林醫師行醫落腳處,西側作為醫療事務所,東側是房間,中間廳廊兼作客廳及飯廳。
窗框鑲崁作法細緻具地域特色、平面幾何花紋,浮雕圖案,裝飾元素豐富具民間藝術特色。
深井天井
朱宅(吉貝140號)
許宅(吉貝144號)
吉貝歐氏平陽堂(吉貝149號)
公井設施
1960年代,島嶼居民所使用的「井」,都是淺水井,水質常帶鹹味,政府為了改善居民飲用水問題,來吉貝挖了二口比較深的井,其中一口俗稱「東井」,位於陳進學先生之厝後的叉路中,現已被掩蓋在路面下,而另一口是後北頂仔公井,是楊令候鄉親無條件捐贈土地給政府挖井,以嘉惠島民。
廢棄的老屋
看外觀可以得知昔日為教堂
路邊廢棄的灶
雲德宮
龍喉
早期在吉貝島上,每逢大雨,必然積水,只要連續幾天的豪雨,洪水便會衝進村莊裡,造成嚴重的損失。天災頻繁,村民的生活無法安定,當時為了解決這個嚴重的問題,村民請求並依照神明的指示,在島上興建龍喉。希望藉由神龍之力,讓洪水由龍喉從村里流向大海時,淨化水中的邪氣以及災難,為村子帶來平安的生活。
自從興建龍喉後,排洪得到很好的改善,村子不用再擔心雨季時的洪水,而村民也過得平和安定的生活,因此龍喉在島上是非常神聖的,而其上還有塊「南無阿彌陀佛」石碑,保佑著村民。
緊鄰東湖菜宅集中區,雲德宮東側。龍喉以前是個龍穴,出水量很大,後來幾經建地改變了風水,現在己乾涸了,它也是吉貝東甲及西甲的分界線。
龍喉係整個統稱,建物本身主體包含龍頭之龍鼻、喉嚨與龍身,相傳原本龍鼻上兩側有龍眼,出海口處有兩顆龍珠,今已不復見,不知係年代久遠疏於保存遺失,還是只是傳說。
而其綿延近百公尺之溝渠即為龍身,主要係將村子中的汙穢之氣乘著水流一併沖向大海。
防洪溝渠之尾端經過東湖,進入村莊後連接「橋仔」,最後經由吉貝福德廟西側出海。
龍喉不但具避邪鎮煞象徵,同時亦號稱吉貝風水命脈,亦符合實際排洪需求,特殊景觀吸引眾多遊客駐足。
位於旗豐海洋城飯店旁邊有一座雕像值得去造訪
十元自助餐救濟甘苦人-莊朱玉女女士(1920~2015)
在這個島上,有一個窮人守護神的紀念碑,這位女士是吉貝人,年輕時遠嫁高雄,因為擔心窮苦的工人在碼頭沒飯吃,就在鹽埕公園陸橋下賣起自助餐,只要十元自助餐給予工人飽足,不惜傾家蕩產也要賣這些自助餐給辛苦的工人與流浪漢吃,這些飯菜都是用柴燒的,吃起來很有古早的風味,在20年前多部旅遊節目皆有採訪過這位阿嬤,2015年2月高齡96歲仙逝,很多曾經吃過她自助餐的人在告別式上面皆致上最深的謝意,後來在吉貝島上便建立這個紀念園區,以感念她生前的事蹟。
吉貝石滬文化館的意象,由於時間緊迫,有機會再來逛囉!
接著就搭上17:10的快艇回到赤崁碼頭,收束本島短短兩小時的行程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