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6A:澎湖縣西嶼鄉(I)-跨海大橋、合界村、小門村、竹灣村(356)

西嶼鄉因位於澎湖本島西方大島嶼而得稱。 今稱為「漁翁島」,乃是西人的譯音地名。
跨海大橋
連接白沙、西嶼兩島,橫跨波濤洶湧的吼門水道,全長2.5公里,兩端建有半圓形拱門,建好當時為遠東最長的跨海大橋。該橋於1970年完工通車,初時僅為單線,會車不易,經重建拓寬為雙線,並於19963月完工通車,使島間交通更為便利。
進入西嶼鄉之前先來拍一張囉
漫步橋面,可觀壯闊海景,為漫步欣賞景色的好地方
約騎乘五分鐘後,抵達西嶼鄉境內
漁翁島雕像
西嶼的別稱又稱為「漁翁島」是由於台灣海峽的漁產豐富,許多漁船在西嶼海域進行漁撈作業,捕魚的船隻極多。
旁邊為一座小型公園,可以看海的景色
往前騎乘不久後可以看到山頭有「西嶼」兩字的標示
合界社區
旁邊的牆壁為陶瓷馬賽克拼貼畫,除了呈現在地特色的畫作也有設計地圖讓遊客能夠明瞭
威揚宮
本宮創建於清高宗乾隆年間,當時廟轄人口為合界、后螺二社;僅有十幾戶灶,傳聞開基神-池府王爺曾顯神靈,化身相授得以順利建成數坪小廟,1923年重新翻修擴建成廟宇,1927年經眾善男信女有鑒王爺宮殿破漏遂發起重建,1970年秋行入火大典,1974年舉行落成大典。1990年眾信士倡導擴建,並蒙內塹宮暨赤樊桃殿眾大德之贊助,並拆廟奠基擴建,至1994年竣工。
永成古厝
早期合界頭之居民主要來自金門,在昔時海邊搭草寮捕魚為生,後來就定居於海邊內側,並經營「透西」商船而致富,商號為「永成」,因而得名。班駁的牆圍裡還是能夠看得出當初富麗的樣貌。從雞鴨豬牲的豢養、八戶房子的對口窗、子孫巷設計的井然有序、地板鋪面道出規矩及家戶間的禮儀修養,足以想像得到當時堂皇為家的富人生活,迄今仍然保有古色古香的古厝氣息。

1640年,來自金門楊姓五房子孫延續至第七代,有位叫『吉』的後輩娶了跨海大橋南端某莊姓長輩的女兒『椪』為妻,業因岳父家勢富有,資助建造貨船,家庭日漸富裕,鼎盛時期共有八間住屋,多達一百多人共同生活,並開設一間「永成號」柑仔店做雜貨生意,平日生活均以人蔘湯做為茶水,其富裕生活遠近周知,並在合界村形成「永成」小聚落。
據傳因不知情的家族成員,於第八間房屋建造前,剷平了地基上的極佳風水位,在房屋建造完成35年後,陸續傳來貨船遭劫、觸礁等不幸事件,頓失家庭經濟主要來源,家族衰敗後各自分產並獨立生活,子孫遂紛紛赴台灣謀生。
永成古厝是位於合界社區的三落古厝,最鼎盛的時期有三排、八間、四櫸頭,共48隔間。1960年代末期,八間富麗堂皇的屋宅日漸荒蕪倒毀;於2009年透過社區規劃師環境改善工程,得以保留古厝現今樣貌,經過營造後希望能夠找回昔日的風光。
路旁有一個階梯可以走下來,當我看到這些荒煙漫草中殘破不堪的老屋,有種淒涼的感覺,幸好由合界社區理事長的楊扁著手進行旁邊環境的維護,並申請社區營造20餘萬經費展開整理,讓路過的遊客能夠瞭解這一段歷史,而近來儼然成為秘境打卡的好地方。
古厝的格局是澎湖常見的一落四櫸頭,除了中間的主要大廳外,而左右兩邊各有兩個小隔間。此外,住宅會以石砌窗、石刻漏窗來抵擋風化作用
深井、天井,門額、門楣有「學海」等字樣,起源於永成商號當時有三艘帆船行駛大陸,船隻皆在合界漁港間貿易,漁船運輸貨物往返台灣、大陸時,皆以合界漁港為中繼站;當時楊家在全盛時期屬大戶人家,才有永成古厝中樑「學海」兩個大字、至今留存。
住家旁邊旁邊有幾個水缸,為養魚的容器,其中,四方水泥墩刻著大大的「塩」。
由於澎湖當地漁業發達,在傳統民宅的設計中,都會有一個階梯可以上去,設計的目的讓屋主可以通往屋頂的階梯設計來讓人爬上去曬漁獲。
昔日古厝多為親族群聚,以穿堂相連
另外這一棟建築物的外牆可以看得出來有材質大部分都使用珊瑚礁岩石
門樓為師公翹,兩側為石砌(條)窗
這裡的窗戶以石砌(條)窗與水泥貝殼裝佔多數
當你走遍澎湖的傳統民居,你可以發現居民大都會使用石砌窗或石刻漏窗,除了結構上能與牆面構成一體之外,亦較能抵抗澎湖強烈海風所帶來風化的威脅,因此古屋儘管坍塌,而唯獨石條窗能夠屹立不搖的原因。
就地取材,此為珊瑚礁岩石
走到第三棟民宅
右手邊有囍字窗
這棟屋子就沒有階梯了
接著走到後院,此為住戶的休憩空間,可以坐在長型的椅子上談天
中間這一戶的後方可以看到青瓷花窗
住宅後方的貝塚
澎湖由於東北季風強勁、冷冽,為保護耕牛健康強壯,必為每一隻牛沒有遮風避雨的享用牛舍堅,而因為沒有現代化的自來水設施,用水極為不便,又因應屋內不得有污穢物的民間習俗,所以廁所均設置於屋外,因此在牛舍的隔間造廁,共同使用牛棚內空間。
小門社區
因小門村從土地公廟那兒望過去,漁駐所東邊有條水泥路,這條路正好位於兩座小山中間,以前居民出入都得經過這條小徑,遠看像個門,因此就稱這個地方為小門。為ㄧ座玄武岩方山型之獨立小海島。面積約僅0.5平方公里,北高南低,最高的地方在西北部。村裡唯一的出入口為小門橋。
入口柱子上方為鯨魚的裝置藝術,看就知道是很有海洋風情的小村落
3D立體彩繪,遊客可以來這裡拍照打卡
小門漁港特寫
玄武岩山壁
沿途可以看到居民曬小管的景象
接著我要說一下在小門嶼旅行的小故事:
這位阿嬤是我在小門嶼遇到的,在午時,她看我大熱天在騎單車,就請我到她家裡做客,順便請我吃中飯。今年已經高齡91歲(與我阿嬤同年出生)一邊吃飯一邊與她抬槓,在吃飽飯臨走的時候她不忘塞給我吃的東西在路上餓的時候可以吃,我很感動,只有短暫一個小時也讓我重溫和阿嬤小時候相處的點滴,與阿嬤合拍幾張照片後,也謝謝她的招待,儘管她現在一個人住,她還是很開朗,樂天知命,時常熱心助人。
阿嬤還說:「我們都是人世間的過客,只要活的健康快樂就不枉費這一生了。」
阿嬤正指著他們的全家福照片,與我介紹她的子孫共五代同堂。還有說她少女時代的過往故事。阿嬤說她已經做到曾祖母再過幾年就可以做到天祖母了,而孫子每個禮拜都會來看她。
祝福這位阿嬤身體健康、闔家平安。
與阿嬤的合照,感覺非常的榮幸!
接著單車往小門嶼最高處騎乘,到達步道口之後再拾階而上,造訪小門嶼島上的燈塔 
小門燈塔屬於太陽能閃頻式無人燈塔,位於小門嶼最高位置,當你上來的時候可以看到有兩座燈塔,前面這一坐黑白相間的燈塔較新,而後方水泥製的燈塔是舊燈塔。
旁邊有一個年代久遠使用石頭堆砌而成的碉堡,可登高環伺四面八方景色
前方是草原、小徑、小門漁港的景色
從山坡走到下方的小門嶼村落
除了周遭的景色,仔細看還可以看到玄武岩峭壁,層層堆疊的玄武岩,看了讓人直呼壯麗!
可以看到前方的鯨魚洞
又發現一個天然的軍事碉堡
塔型的鎮風塔
接著我們從燈塔前往鯨魚洞,沿途只要循著指標,就能夠到達目的地,你看前方就是了!
鯨魚洞
位於小門國小東北側海崖,為小門嶼島上最特殊的海蝕地形,原為一處玄武岩岬頭,上層為柱狀節理之玄武岩,下層是砂頁岩互層。長期受到強烈東北季風與海浪的衝擊,將砂頁岩掏空,使玄武岩失去支撐而崩落,而成為一座有如貫穿海岬的拱門。地形上稱為「海蝕拱門」因形似鯨於,故稱之。
走到後面有一個休憩平台可以乘涼
從休憩平台上看海面景觀
接著循著木棧步道走下去,下面為地質館遊客中心,可以更了解此島嶼的的相關資訊唷,但有於時間的關係就不進去逛了。
管內展示以澎湖特有地質地形為主題,將小門嶼設為主要區域,展示各項岩石及礦物,設有8個主題展示區,分別是小門嶼導覽區、澎湖群島的地貌、小門嶼地景模型展示區、岩石展示區、小門嶼生態區、小門海洋生態區、小門人文區、標本展示區等等,炎炎夏日可以到裡面吹冷氣消一下暑氣囉!
西嶼.竹灣村
據說明朝間,住於金門一帶的姓等居民,因為逃避兵災駕著小船來到本鄉,先在本村西邊登陸開墾,後來在東方發現一處波平如鏡的港灣,南、北均有土丘,環抱著這一片美麗的港灣。於丘陵底下與內陸斜坡間之窪地竹林叢生,於是先民稱為「竹篙灣」,指的是丘陵底下長有很多竹子的港灣。
進來社區可以看到很多傳統民居,可以仔細看他們的窗戶還有房屋的格局、樣式的不同
此為格局為一落四櫸頭,窗戶為石氣窗,外觀使用珊瑚礁岩堆砌而成的傳統三合院
翻了一下當地的歷史,原來竹灣早年是澎湖漁船的產地,全盛時期有多家造船工廠進駐,每次出航回來的各式漁船進廠維修保養都會大排長龍。如今,隨著時代變遷,從事漁業的人變少了,傳統造船產業也逐漸式微,每年能夠打造出一台新船的機會已經相當有限,而各家造船廠替大量漁船進行維修保養的畫面也是非常難得一見的了。
當地的耆老說:要製造一艘漁船過程冗長,經過無數風吹雨曬的日子才能造好一艘船,造船的人才也很難尋覓,畢竟在離島地區地處偏僻人才留不住呢!
下圖你看船、人、車一起爭道的景象只有在這裡看得到,很特別吧?
這裡也即將要舉辦單車賽事呢

竹灣大義宮
這棟很顯眼的廟宇,為竹灣村居民的信仰中心,創建於1862年,早年祀奉溫府王爺,後來增祀武聖關公,以關帝盡忠大義的精神將廟名命為「大義宮」。近年來重建後廟宇便得金碧輝煌、宏偉雄觀成為西嶼鄉著名的觀光景點。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20-010A:慢城南庄系列(I)-南富村(063)

2016-032:嘉義縣朴子市-朴子老街區巡禮、第一零售市場、樸仔腳夜市、宏賓旅社、牛挑灣社區、德興社區(239)

2020-010B:慢城南庄系列(II)-員林村(063)

2019-010:嘉義縣義竹鄉古蹟巡禮(240)

2020-018C:日月潭新山味邵族風味餐廳

2020-029B:高雄市楠梓區(II)-右昌楊家古厝、林家古厝、元帥府、援中港溼地公園(171)

2020-047B:高雄市大寮區(II)-潮寮吳家古厝、山仔頂陳家古厝、共益磚窯廠遺址

2019-029A:彰化縣和美鎮雅溝社區造訪

2020-023A:漫城南庄系列(III)-走訪南庄東村、南江村老街(063)

2015-045A:台中市南區(I)一林氏宗廟(林祖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