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7:澎湖縣望安鄉-花宅聚落+天台山(357)
這次帶著單車在望安島停留4小時主要走訪有歷史淵源的中社聚落、天台山等景點,
馬公-望安船票根
抵達望安島的潭門漁港,此船為剛剛搭乘的交通船
行駛於南海的金巴達快艇也在此時停靠潭門漁港
彩繪牆&裝置藝術
望安島舊稱為八罩島,因附近有八個島嶼而得名。望安原稱為網垵,因為過去漁夫在凹灣處曬網而得名。近來也有人說,鄭成功由金門率艦隊經七美嶼,遙望八罩島,希望能平安抵達,故得稱。
望安鄉公所
花宅聚落
為澎湖地區保存較完整的澎湖傳統聚落之一,早期漢人移民到此,先民觀察地形,周圍山丘環繞,宛如花瓣環繞著花心,於是在花心(山仔尾頂)附近墾地築屋,因此名為「花宅」。台灣光復後,更名為「中社」村。 花宅現稱「中社村」,位於望安島西岸中間偏北的低窪海濱,是台灣地區極少數保留完整的漢人聚落之一,曾於2010年4月被文建會公告登錄為全國第一個「重要聚落」。村落內部空間格局主要由三條東西向巷道所構成,民居、菜宅等建物都使用玄武岩和咾咕石所砌成,充分顯露出居民就地取材、適應環境的智慧。
花宅聚落位於望安鄉中社村,地勢低窪的濱海坡地,全區共有158棟古厝,古厝建築以一落四櫸頭閩南式合院為主,是現今臺灣僅存少數保留最完整的漢人移徙聚落之一。
山仔後顏氏樓仔厝(花宅2號)-目前整修中
目前雜草叢生,官網表示目前即將啟動整修計畫,下次來希望能夠看到不同的面貌呢
牆面上的花磚還保留的不錯,還有萬字窗等目前可看的東西
許氏古源松中藥鋪(花宅56號)
名字乃源自網垵西埔「古松」(望安西安許氏商號名,主要經營中藥舖),許氏的二十二世許步蟾遷至花宅營業,族人許琴堂協助其經營,至1960年代歇業,後代也遷台謀生。因係外遷來花宅購地,該屋建築形式有別於周遭的三合院,為方便店面經營,南面另開店門。
頂寮鄭氏榮陽堂(花宅57號)
鄭家洋樓(花宅58號)
此為花宅聚落唯一一棟洋樓,約有70年歷史,原屋主鄭曲於日據時期擁有兩艘三桅帆船,經營運輸業致富,乃延請外地師傅創建此樓。此洋樓曾於1950~1960年代前後,作為水垵派出所的中社駐在所之用。
鄭家洋樓年久失修,經文化部文資局斥資重新整修,重修後門口左側仍有早年駐軍進住所留水泥佈告欄遺跡,於2017年竣工啟用,目前由政府代管使用中。
五府千歲廟(花宅61號)
建於清朝康熙出初葉,奉祀酈府王爺為主神,後因本社媽祖宮傾圮故恭迎天上聖母而合祀之滿其後再增祀南鯤鯓五歲千歲,與諸聖神故名五歲千歲廟。
廟對面的雕飾牆
陳長發古厝(花宅86號)
「長發」為商號名,由陳亨迫(馨伯)創建,其子陳茂松繼承經營後更發達,除開設中藥舖外,並擁有三桅帆船多艘,定期航行至屏東恆春、東港一帶,販售自製的土豆油及鹹魚等,再買回木材、木炭、番薯籤等。陳茂松在日據時期曾擔任水垵澳花宅鄉鄉長、網垵區區長、望安庄庄長等職。他也在自宅大廳設立書房,除了親自授課之外,也聘請網垵許家先生及媽宮林介仁先生來講學。
花宅93號古厝
花宅95號古厝
最早創建於1893年,格局為一落四櫸頭,大厝身屋頂屋瓦已更換為現代材料。2015年開始整修,迄今已經修復完畢。
旁邊有一口公井
花宅104號
白色的牆面有著小小的滑板、上面躺著一隻只剩下魚頭,下半身為魚骨的裝飾,周圍也有小魚陪襯,將整個房子裝飾成海岸風情的感覺,別具巧思,但今天卻無緣相見,真可惜!
曾宅古厝(花宅107號)
1919年原由曾精創建,1922年初粗坯完成,但曾精即逝,子曾平等繼承家業,是當時曾家兄弟和中社船夫走船後有所積蓄所建。至2000年2月,孫輩13人簽訂公約,達成依原貌翻修的共識,並自行聚資,於2002年4月聘請匠師修建,歷時一年完工。
值得一提的是,家族在房子改建之前,就先立下一紙「曾家祖厝公約」,協議房子修復後,不能變賣或改變外觀,子孫均有權使用祖厝,但也都要負起確保祖厝完整風貌的責任。
曾家古厝的特色者為其正面的「曾」姓窗,頗有向世人宣示此屋為曾家祖業的霸氣。還有正立面的「書卷竹節窗」,彷彿古書軸攤開來的流暢線條,並且在書卷窗上安插竹子狀的窗櫺。
整體建築為「一落四櫸頭」的三合院形式,古厝正面門樓採取「倒吞吟」的模式,門樓上頭處理成平坦的磚坪,通常用作曬魚乾或花生之用。正立面的鳥踏之上裝飾有日式5x5花磚,極其典雅華麗,且牆壁的石材有別於澎湖大部分古厝是用咾咕石砌成,曾家古厝是以玄武岩所砌。
屋主讓我可以進去拍他們的房子內部,屋子不論是房屋的裝飾還有泥塑雕飾,都可以看得出當年建造者的別具心思。
大多為動物、花草的雕飾,個個都是栩栩如生的樣子
門額門楣的雕花非常漂亮
左上房的鰲魚與下方的水缸
後方有一口廢棄的井,不曉得是否為曾家公井
曾家魚灶係花宅號曾平於1950年代末期創建,正式登記名稱為「曾平製造場」,營業項目是魚脯製造及海產販賣,至1964~1965年左右歇業棄置未再使用。曾家魚灶為澎湖罕見的四灶一煙囪型
式,雖歷經數十年歲月侵蝕而成了廢墟,曾家人仍不忍拆除,決心修復以供後代留念,曾家魚灶成為花宅民間自主修復魚灶第一例。
花宅聚落約有大小井30口,位於花宅111號的張宅左側有一口古井為「張宅古井」
張家古厝(花宅111號)
創建屋主張胆(海胆),至1960代中期,孫輩均赴台或就學或就業,該屋便漸形荒廢,傾圮嚴重。2005年1月,花宅成立古厝保存協會,該屋屋主由後代張義興擔任理事,積極支持聚落保存工作,也最早向公部門(當年文建會)提出古厝修復申請,獲核准後進花宅聚落服務中心行委託設計,2012年 6月動工修復,隔年7月舉行合脊儀式宣告落成,也成為花宅聚落由公部門修復的第一棟古厝。修復過程曾進行完整的紀錄。
左、右廂房
目前將此規劃為花宅聚落保存的資訊站和工作中心,有任何周圍相關景點的問題都可以在這裡得到答案喔
對面的花宅132號展示館,今日沒有開放
花宅陳家古厝(花宅120號)
蕭府公祖廟(花宅125號)
位於花宅聚落的南端,村人稱「公祖宮仔」,坐東朝西,主祀蕭府公祖,另自大廟迎請林府恩主陪祀。據地方父老稱,蕭府公祖係早年在今廟址所在遇海難,導致船毀人亡,後因得地理靈氣而成神,村人遂建祠膜拜。
花宅顏氏古厝(花宅126、127號)-目前整修中
花宅126號這一棟建物約創建於1921年,格局為一落二櫸頭
花宅127號年代不詳,格局為一落四櫸頭
花宅127號的深井與天井
顏家古厝(花宅131號)
原屋主顏景於1931年聘請花宅鄭萬師傅創建,至2002年4月,其孫顏神靠自費聘請師傅翻修,更換屋瓦等。該古厝特色為外牆所採用的咾咕石平整勻稱,且砌法精細講究。
花宅141號
約創建於1888年,格局為「一落二櫸頭」,建築屋頂已全部坍塌,留下部分屋身,左右櫸頭已坍塌,仍尚存部分牆體,建築物右前方增建之附屬建築物屋頂已坍塌。
陳家公井
此井建於1953年,由韓秉慎(陳家屋主女婿)及鄰居李萬斗、陳清体三人挖掘、陳往(韓妻)及陳玉霞(陳往妹)肩運土石,合力完成。竣工後,為本村口徑最大、水質最淡之井,且泉源不絕,清甘可口。村民爭相汲取飲用,澤霑桑梓。
本樹於1928年由陳往女士(前枋寮站長陳明地之母)栽植,歷經90年的寒暑,茂密成蔭,每見村民及遊客駐足休憩納涼。又因近年來流傳橄欖枯葉落地水間飲用可治肝疾而遠近馳名,曾被譽為「望安鄉樹」。
中社漁港
本為一處彎形的天然沙灘,自1986年起,政府陸續分期興建碼頭設施,1994年,台灣省政府水利局又撥款興建海堤,使得沙灘景觀遭到破壞,花宅灣已失去原有的面貌
沿著海邊的步道可以發現有很多座廢棄的魚灶
魚灶是昔日漁村夏季丁香魚、鰮魚類及小管盛產期的產業,望安島民稱為「熟魚灶」,故也稱此種魚產加工業為「煠熟魚」。但因為這些魚類已漸漸歉收,於是這項產業也逐漸式微,現在島上已無人經營。
旁邊有一棟民宅
天台山風景區
天台山為望安島上最高峰,海拔僅53公尺,遠眺花嶼與大小貓嶼。一望無際的海天景象,令人心曠神怡。鄉人又稱為「天奶山」。天台山擁有澎湖最古老的玄武岩地質,約在1740萬年前形成,山高約53公尺,是望安島的最高點,整座山由微輝長斑岩所組成,早期曾是望安文石的主要產地之一。2002年,澎湖縣政府推動設置「玄武岩地質公園」,選定六處地質公園預定地,而天台山就是其中之一。
由於這裡位處最高點,因此下方的聚落都可以看得見
山崖邊的玄武岩
整座山均由微輝長斑岩(micro-gabbro)組成(舊名粗粒玄武岩),為目前群島已知年代最古老的玄武岩。
釣客坐在玄武岩石上磯釣,來特寫一下
東籠斷崖
為本島的一處秘境,可以在這裡欣賞海蝕地形,聆聽海浪拍打的聲響,也是網美前來拍照取景的祕境之一,這裡也是本島磯釣的好地方,釣客都會慕名的來這裡朝上。
由於時間緊迫,因此只能在東籠斷崖收束行程,趕搭乘兩點整的船班,有機會再訪望安島囉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