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08:新竹市香山區訪古行(052)
話說香山
香山的地名由來,傳說有二,其一為當時鄭成功治台,此地為平埔族竹塹社所居,之後漢人流墾此見大坪頂一帶,漫山遍野無名花草盛開,薰芳馥郁,故名「香山」;另一說自鹿仔坑秀才林秀春云:香山往昔為竹塹番栖住地,漢人初來稱為「番山」,後覺得地名不雅,乃改稱香山。1825年,由於竹塹港淤積不利大船進入,因此轉為香山為港口。
香山車站(縱貫線114.4K。上行車站:三姓橋車站,下行車站:崎頂車站)
1899年台灣總督府成立臺灣總督府鐵道部,同時開始鋪設縱貫線的計畫。1902年8月10日新竹驛~中港驛間通車,同時設置香山車站。1928年現今站體完工,同時建有倉庫與宿舍等附屬建築。1930年新竹~香山間雙軌化完工。1931年香山~崎頂間雙軌化完工。1990年3月1日停辦貨運業務。2013年9月站房開始進行整修,同時去除外牆油漆,於2014年7月竣工。
車站的屋頂是入母屋造樣式,也就是中國古建築的歇山頂,特色是屋頂正脊兩端到屋簷處中間折斷了一次,好像歇了一會兒,所以稱之為歇山頂,日人稱為「入母屋造」,以及入口設有玄關,玄關木柱以雕花牛腿支撐,從裡到外車站建築都飄著日式風情。
香山站站體是北台灣僅存的檜木車站之一,也是唯一尚在營業的入母屋造檜木車站,其他尚有兩個檜木車站分別為山佳、七堵,但已經轉為觀光展示的用途。
上置三角形破風,破風下另開兩扇小窗,並以木條排成格式窗櫺。
上方的日式電燈
站房外側另加一圈迴廊,並以木構架支撐。站體的材料是當年日人從阿里山的檜木運到香山來興建而成。
撐拱為「雕花牛腿」
左側為售票口與佈告欄
右側為長型的木座椅
剪票口
值班站長室
1A月台旁有鐵路倉庫,停在月台的是電車線維修車(架線工程車)
在木造車站連通月台的天橋上往南拍攝
面對車站的左手邊有一口古井
另外還有一紅磚建築,為以前幫蒸汽火車加水的水塔,見證蒸汽火車的輝煌歷史。
香山天后宮
關於天后宮建廟有兩種說法:其一為本地老一輩代代相傳,本宮建於1661年,1770年重修,至1825年重建;其二為本宮建於1825年在香山港最興盛的時期興建,始稱「媽祖宮」,2004年3月3日公告為新竹市歷史建築。
三川殿主體為抬樑式構造,山牆為承重牆。三川殿前後共用三柱,其中前後均為簷柱,中柱正好在排樓面上,構築結構上主要支撐位置。前步口自後步口延伸出來的通架結構,將整體構架形成穩定扎實的結構體,牆體本身為土埆牆,表現傳統木結構系統中「牆倒屋不倒」之特色。龍、虎邊門兩側置門枕石。
正門門神為秦瓊與尉遲恭;龍邊門門神為宦官,手持牡丹與香爐;虎邊門門神為宮女,手持仙桃與茶壺。
正殿主祀天上聖母、配祀註生娘娘、福德正神等眾神。正殿中有二尊軟身媽祖,為鎮殿媽與湄洲媽祖。
正殿屋面及構架、構材間的排列及裝置,經測量後約為五分水之斜率,與一般廟宇建築相當。大通、二通間間距拉大,營造寺廟建築的肅穆氣氛。
圖中石柱落款為鄭拱辰敬獻,從廟裡石柱多為新竹鄭家所敬獻,可以了解新竹鄭家與天后宮的淵源深厚。
天后宮裡面掛很多面贈送的匾額
2016年4月,現任新竹市長林智堅所贈匾額
戰後改建天后宮左側護室供奉九天玄女與眾神。
地址:新竹市香山區中華路五段420巷191號
香山天后宮廣場上,朝山曬船橋一旁有一座突起的平台,這是「朝山舊海堤」。這座於清朝時,以石砌堆砌的海堤,也指出當時的海岸距離天后宮不遠。
船型的溜滑梯
騎在十七公里自行車道上,除了大家所熟知的豎琴橋以外,在朝山地區還有一座造型獨特的朝山曬船橋,有如一艘倒置的漁船,象徵著漁船歸港後進行維修,以備下次的出航。
自天后宮廣場上階梯可以到達道路另一側
這裡是台灣西北岸最大的泥質潮間帶,也就是「香山溼地」,在朝山曬船橋上可俯瞰溼地與夜景,也是欣賞夕照的絕佳地點。
香山溼地北起客雅溪出海口,南則以苗栗縣交界處南港無名溝為界。涵蓋了大庄,美山,香山,海山罟,鹽水溪港等地區,直到新竹市最南端的南港里為止,全長約15公里,面積廣達 1,600 公頃。香山溼地同時含有泥灘地與沙灘地,也因此形成更為豐富的生態環境。
香山財神廟
前身為「母聖宮」,後因年久老舊需整修,於整修時請示當時主祀母娘,母娘聖示因廟地處財庫寶地,現今時機成熟,需請財神前來鎮守,因每個神明的執掌不同,因此特奉請武財神玄壇真君趙公明本靈正駕來此鎮守,而原本主祀的母娘則移駕至左殿監督。
現在主要供奉「天官五路武財神」,也就是「玄壇真均趙明民」與其四路護法使者,另有供奉天地眾生之本「無極聖母」和「月老星君」,為新竹享負盛名的宗教聖地
觀景涼亭,可以眺望前方的台灣海峽景色
左右過水懸掛大鼓與銅鐘各一,有「敲鍾雷鼓」之意。
這裡有著地理上的絕對優勢,不但可以眺望台灣海峽,更可輕鬆觀看夕陽落日的餘暉之美,有著名的「香山夕照」之稱,為古時的「竹塹八景」之一。
地址:新竹市香山區大湖路3號
香山一善堂
興建於1884年,原址位於今中華路五段648巷旁,香山天后宮後面,原本的格局為正殿三間,左右廊各一間,前殿三間,左右廂房。寺前有半月池,正殿祀三寶佛、觀音佛祖、地藏王菩薩。前殿祀三官大帝,屏後祀韋陀。由紳士林華希捐地,鄭如蘭、林汝梅、周其華等捐建。
一善堂是華龍教壹是堂派下的齋堂,由清代竹塹兩大家族之ㄧ的北廓園鄭家所興建的家族式齋堂,主要是供家族裡的婦女持齋拜佛之用。
1935年發生新竹台中大地震,原本的佛寺建築半毀,次年由鄭肇基嫡配鄭蔡秋霞 (法名普丹,普慈孫媳) 捐資,將本寺遷往鐵路東側之山坡上重建,後因二戰期間物資匱乏,重建工程延宕至光復初始竣工。
本寺是社殿式建築,木構造仿唐風(入母屋風格),為新竹市少數僅存的唐式建築之一;建築採鐘形設計,散發出典雅氣息,與系出同門的苗栗大湖法雲寺風格相同。
屋頂則以歇山頂為主,八卦鏡設置在此更是獨特的風景,並且 兩側各有兩扇鐘形的窗戶
正廳供奉著佛祖,兩旁架子上方為掛多幅佛祖的插畫,前方桌子則擺放祭祀用的供品
本寺除了供奉諸佛、還有歷代祖先的牌位及照片,具有家廟的味道。
一善堂正殿右側設了一座木造建築,為佛堂負責人的起居空間
佛堂前方的自耕田地
地址:新竹市香山區朝山里9鄰大湖路1巷1弄2號
內湖老街
位於香山區南端的內湖老街,內湖曾經有個輝煌的歲月,在過去陸運還未發達時,因附近的鹽水港港口的設置,帶動海外貿易商機,成為貨物集散的地區。周遭的朝山、大湖、南港地區的民眾。都會前來內湖交易,短短一條街道任何商品與服務應有盡有。
除了市集買賣之外,內湖居民過去所經營的產業滿多元。因為靠海當然有傳統漁業,還有香山地區極具特色的養蚵產業。日據時期曾設立過的「內湖乘降場」,更讓周遭交通四通發達,還有香山過去因相思林遍佈,也有林業發展,香山車站便是重要的木材集散地,也因林業發達,內湖地區以順勢發展出竹編產業。
但隨著時代變遷、購物商場興起與消費型態轉變,內湖老街逐漸沒落。儘管如此我們仍可從老街的街屋能夠遙想老街當時的風貌。
老街鄰近內湖國小,是當地居民兒時上下學的必經之路,伴隨著上學鐘聲的還有菜市場的叫賣聲與熙來攘往的人群,雖然外來客少了,但在攤販營業與學童上學期間依舊還是會看到人聲鼎沸的景象。
老街有豐富歷史文化,舉例來說有百年雜貨店清峰超商、經營超過一甲子的安和中藥房、合成號獸肉店、復古文馨理髮廳、每天中午前就會被搶購一空的在地隱藏版肉羹及大腸麵線攤、見證竹編產業興落並傳承手藝的周錦珠女士,每間店都有說不完的故事。
具有百年歷史的清峰超商
內湖老街菜市場是目前香山現存原址最久的菜市場,乘載了許多內湖人的成長與生活回憶
當地的百年土地公廟
當地人聚集、聊天、下棋的休憩涼亭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