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1A:新竹縣橫山鄉大山背風景區(I)-茶亭古道、大崎崠古道(075)

今天從竹南出發到新竹縣橫山鄉走訪著名的大山背休閒農業區的景點
「大山背」位於橫山鄉豐鄉村,因位於大山(大旗棟山)的背面,而得名之。清代即有漢人進入開墾,目前此地有部分坡地闢為果園,規劃為「大山背休閒農業區」。此行最主要走訪三條具有歷史意義的古道:茶亭古道、大崎崠古道、騎龍古道,而本篇先介紹位於竹35-1鄉道的兩條古道(茶亭、大崎崠)與其周遭的景點。
離開苗栗縣進入新竹縣
進入竹東街區,台3線與縣道122號的南清公路岔路口,續往台3線前進
 位於中華科技大學新竹校區附近吃個早餐
接著續行竹35-1鄉道,中途會經過萬瑞森林樂園牌樓
休憩涼亭
茶亭古道為大河背步道群三條之一,單程僅0.8公里,高度落差僅80公尺,為昔日先民挑擔農作物往返的道路。
步道的入口的茶亭,正式昔日先民喝茶的歇息處,夏天在裡面非常涼爽唷
內設有石桌椅
 步道的入口的伯公廟,感謝伯公保佑昔日往來古道的民眾出入平安
接著往步道下面走
步道兩側設置一里程測設樁,標示里程數
約在0.5K處會見到近七十年的石拱糯米橋,橋頭有造橋古碑,民國四十年六月(19516)竣工。名為「小粗坑橋」,橋下清澈的溪水讓遊客能夠沁涼一番
約在0.6K處有一處展望可以眺望對岸的水泥工廠與綿延不絕的山巒景色
下來後為一可通車的水泥道路
石階的步道上掉落油桐花,有如踩在白色的地毯
前進下一個景點途中看到盛開的油桐花樹
接著來到了百年古廟-樂善堂
樂善堂
廟的前身為為1889年,藍正然先生獨資建立一間簡陋的小廟,稱為「石峽廟」。然此廟於抗日期間遭日軍焚毀,之後由地方人士發起募捐修建,於1921年完工,並易名為「樂善堂」。新竹縣政府於2006年7月25日公告為縣定古蹟。
牆面由石板所砌築,由於油羅溪谷有豐富的砂岩,而以砂岩做為牆壁材料,牆體則是以泥磚、紅磚砌築,加上中央木構架,具混合構造之特色。又因周遭地勢陡峭、物資匱乏,沒有寬敞的明堂空間,因此僅為一棟面寬五開間,「一條龍式」橫向發展的廟宇,屋頂為燕尾脊
樂善堂內主祀三寶佛: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藥師佛,並安奉觀世音佛祖、太上老君、至聖先師、十八羅漢、伽籃菩薩、韋馱菩薩
左右兩廂敬奉三官大帝、文昌帝君、註生娘娘、義民爺、城隍爺、太歲星君
 
左右牆上則有書法名家劉家驥手筆「忠孝廉節」。
內部有許多的彩繪、剪黏、木雕、石雕多為百年前修建時完成的作品,具有相當珍貴的歷史意義,還有掛幾塊近年來贈送的匾額。
廟的右側廂房
刻有「蹟顯普陀福鎮大山之背」,為光緒癸巳年孟冬(1893年11月)所立的柱子
中庭廣場前的觀景臺有阿彌陀佛金身林立
廟的旁邊為文物館,上塑有碩大宏偉的觀世音菩薩像。
旁邊為觀景台,由於廟位於山腰處,坐高望遠,景觀極佳,前為油羅溪谷彎曲環繞,後為大崎崠山區,環境清幽,值得來這裡走走,欣賞自然環境與人文歷史交織的景點。 
芎林、竹東、橫山一帶的景色一覽無遺
 全景模式
進入大崎崠步道
步道為大山背步道群三條之一,單程約2公里,高度落差240公尺,為昔日大山背居民翻越「大山背山」,前往山前竹東一帶會經過的路。
循著階梯而上,沿途都有遮蔭
不久後抵達第一個休憩涼亭
喝個水後繼續前進
遊客將桐花拼成愛Taiwan的字樣
現在古道上滿布青苔的石階仍保持良好,並且因沿途林相優美,其中油桐花掉滿地,彷彿走在迎賓大道一樣,其他還有種植各種樹木,夏天的時候不怕日曬,成為當地老少咸宜的郊山步道。
路邊的油桐花樹
抵達第一個儲水桶,旁邊為觀景台
可以看到不錯的展望喔
 前方還有幾株盛開的油桐花樹
第二個儲水桶
 抵達第二個木棧平台,周遭無展望
三條岔路,左邊可往櫻花步道,前方續往山頂
續往山頂前進(右側道路)
小心濕滑的岩石,走過去請留意自身的腳步
 快要走到山頂囉
山頂旁邊有一座大型的休憩涼亭
觀景平台
大旗崠山,又名「大山背山」,海拔705m,三等🔺No.5。路過的遊客幫我與大旗崠山合影
觀景台前的911圖根點基座。
觀景台上還可俯瞰下方油羅溪、上坪溪,及遠方竹東、新竹的壯闊景色,可以說大崎棟的風光是看不盡的,無論什麼時候來,都能給你不同的好看。
同時,在涼亭的登山客為一群婆婆媽媽和阿伯同行來這裡爬山,來自桃園、新竹地區,先是問我吃飽了沒,剛好他們餐點有剩餘就拿給我吃,喝了咖啡與吃了一些點心,並且也和他們聊天,除了認識朋友也享有口福非常幸運耶,也讓我後續的行程能夠更有活力的進行。
出來樂善堂之後不久可以看到一個小觀景台可以看到前方的山巒
繼續往前方邁進
仙女廟
廣場有一個很大的八卦陣地
在一旁也有一株油桐花樹
接續前進下個景點,沿途展望還是一樣好,看到越來越多盛開的油桐花樹伴我而行
大山背楊石屋
又稱「弘農堂」,這是一棟歷史悠久的以石材為建築的客家形式三合院,當初由楊家祖先與村民們一擔一擔由山下溪谷挑石所蓋成,楊家後代仍居住在這棟古厝。本棟建物創建於1895年,兩年後因部份建物受到颱風侵襲毀損,後經多名石雕師傅在河床找尋石材,再切鑿成一台尺四方建料,花費三年以人工方式搬運,終於完成這座具歷史價值的古厝,為「一堂一橫」的三合院格局。
據現任屋主楊老先生表示:重建過程中完全依靠人工採取河川大石頭,經鑿開雕琢後,再以
人工搬運上岸,每塊石板重達上百斤。由於當時民生相當貧困,在沒有儀器機具下, 石材以每一台尺四方切割成型,並換取兩台斤八台兩的白米當作工資。
公媽廳堂
 懸掛在牆壁上的插畫
 右側為堆滿雜物的廂房
在這裡也能夠欣賞到油桐花與漂亮的山景
下方留有破舊的房子,不知道之前是作為甚麼用途
下方為一條石階步道,為騎龍古道的入口之一唷
離開楊石屋之後的沿途景色
接著一路騎乘到竹35-1鄉道起點處,接壤竹35鄉道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20-010A:慢城南庄系列(I)-南富村(063)

2016-032:嘉義縣朴子市-朴子老街區巡禮、第一零售市場、樸仔腳夜市、宏賓旅社、牛挑灣社區、德興社區(239)

2020-010B:慢城南庄系列(II)-員林村(063)

2019-010:嘉義縣義竹鄉古蹟巡禮(240)

2020-018C:日月潭新山味邵族風味餐廳

2020-029B:高雄市楠梓區(II)-右昌楊家古厝、林家古厝、元帥府、援中港溼地公園(171)

2020-047B:高雄市大寮區(II)-潮寮吳家古厝、山仔頂陳家古厝、共益磚窯廠遺址

2019-029A:彰化縣和美鎮雅溝社區造訪

2020-023A:漫城南庄系列(III)-走訪南庄東村、南江村老街(063)

2015-045A:台中市南區(I)一林氏宗廟(林祖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