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9A:台南市東區-東門城、私立長榮中學、南台南車站、原台南廳長官邸、原台南州立農事試驗場建築群
台灣府城東門-迎春門
1725年台灣府建城,第一座動工興建的城門是大東門,是一座木造有樓臺的柵門。位於於城廓的東南方,內接東門大街。由於城門位於東安坊,也稱「東安門」。下圖為2015年初訪時候的迎曦門,當時「迎曦門」三字年久脫漆
東門城樓高兩層,有二丈八尺,為重簷歇山式結構,覆有橘色筒瓦。城樓四面壁身為白色,二樓開有八角窗和扇型窗,是台灣現存最具規模的城樓。大東門的城臺為長條型花崗岩堆砌而成,城基宏偉雄厚,門洞居中,西側拱門上銘刻著「迎春門」,東側有石質橫額一塊題「東安門」。
巴克禮紀念教會
1875年,來自英國蘇格蘭的巴克禮牧師飄洋過海到台灣,將人生60年的時間奉獻於此。這棟巴克禮教堂,創立於1903年,早期是由巴克禮牧師夫人借用神學院宿舍固定舉辦聚會宣教,目前所見的禮拜堂是建於1926年,擁有希臘式的山牆及羅馬式圓拱,整座建築簡單雅致,亦是在台灣少見的建築型式。在禮拜堂旁邊興建新辦公大樓,也是仿著西方風格,與旁邊的教堂非常搭配。
中間的「西洋式門廊」,由四柱子撐起突出於建築的仿石材門廊, 前方半圓形白色穹頂上,以英文拼音寫著「台南東門巴克禮紀念教會」
進入安東社區,此為長榮中學外的圍牆
私立長榮高級中學
長榮中學於1885年,是由英國基督長老教會創辦台灣第一所中學,當時校名「長老教中學校」。直到1939年6月21日通過正式立案為「長榮中學校」。
行政大樓,舊稱「榮華館」,呈一字形平面三層樓建築,中央為塔樓樣式,整體高出兩旁建築約一半高度,最上端有尖塔飾以綠色屋頂,白色的樑柱飾紋還有正三角形的形狀
大樓背面
原台南長老教中學校講堂
這棟建築是由兩家建築公司所承包施作,兩層樓各由兩家承包公司建造,格調與裝飾明顯不一致,其中融合希臘的圓柱、羅馬的拱形、迴廊、英國都鐸式的衛塔,以及紅白相間的牆壁,於1916年4月完工。建築最初作為講堂使用,講堂為早晚禮拜和自修場所,樓上原本為校長的宿舍與物理化學實驗室,現改為學校的禮拜堂。
整棟建築有西洋式古典的屋宇,鑲嵌著台灣綠釉花瓶欄杆,紅白相間中帶著一點綠,顏色簡潔不花俏,而牙子砌輕巧的為繞一圈,百裡透紅的,像是有細緻美感的細腰帶,把屋身分成兩層樓,正面突出像是八角樓的前三面,頂著大型的拱心石,而左右衛塔石塊石條錯列,看起來像是西洋棋的主教寶塔,整體而言非常的古典精緻
這棟位於講堂南邊的建築,日據後期即存在,二次大戰後,建築旁邊建築了連續拱型雨披即我們今日所見的樣貌,也有70年以上的歷史了
校牧室
據說1923年時,時任校長萬榮華先生希望與學生朝夕相處而自費興建此宿舍,為西洋拱圈迴廊建築。正面拱圈以中央二樓處較大,左右各有三個拱圈。
東學寮與西學寮,是兩層樓的磚造巴洛克建築,當時作為學生宿舍之用
一樓走廊特寫
二樓走廊特寫
東、西教室
這兩棟建築也是創校初期所建造而成的,儘管未登錄歷史古蹟能散發出濃濃的懷舊風情。以前為工藝教室,今為藝術展覽中心,裡面不定時展出一些藝術作品,當天參觀的時候展出。
建築由紅磚白灰線飾方柱圍成三面迴廊,前後各八根,西面為四根,東側是實牆。迴廊與屋頂之間以木構斗拱支撐。屋頂材質採用紅瓦為主,以馬背式呈現,東西側各有圓形氣窗。主體建築牆面上白下淡藍石灰牆。
教室可以看出西方的門與窗,又能夠見到中式的傳統木構造
瑩雪百年的石碑
林茂生文物紀念館
林茂生博士為台灣第一位哲學博士,於228事件受牽連而犧牲,經過幾任校長的努力,選定以「校長公館」做為「林茂生文物紀念館」,藉此紀念這位心向桃源且憂國憂民的一代良心知識份子,也紀念對於母校的貢獻。
不僅如此,全校大部分建築物設施都以巴洛克式風格建成,因此校園隨處可見這種西式風格的建築物
長榮鐘塔
「鐘塔」,於建校120年紀念時,由校友所合贈。三根柱子直立表示象徵基督教的三一信仰。
地址:台南市東區林森路二段79號
南台南車站
西元1943年,台灣正值二戰期間,為了運輸一空(飛機場)和二空(空軍補給總庫-即今空軍供應司令部)之軍品而設置本站,位於台南站與保安站之間,站房被盟軍炸毀後於1950年重建站房,隔年開始辦理貨運業務並成立三等站,1986年9月全站業務移交至台南站管理,1991年站房移交至高雄工務段接管,閒置多年歷經颱風侵襲失修,於2005年10月間由當地里長透過本所向鐵路局反映應保存並加強修繕建築以策安全,後來由鐵路管理局同意認養,隨即進行站房修繕與周邊綠美化工程,以落實本市推廣綠地、並加強管理維護周遭環境,改善市容景觀。
外觀為日本和洋式二層樓水泥黑瓦建築,走進站內挑高的天花板開闊空間,原始小巧的站長室、上下開合的木格窗、洗石子基座牆面、環繞車站的木式迴廊。每一處都充滿濃濃的日本味,站旁還保留著當時的木柵欄出入口。
車站前面有一棵大榕樹
車站背面與昔日的剪票口
售票窗口、候車室景觀
地址:台南市東區大同路二段655巷111號


許嵩煙故居
勝利國小大禮堂
興建於1953年,現仍作為學校禮堂使用。禮堂立面以簡單的幾何線條及圖樣作為裝飾,反映當時流行的現代風格。西側立面的山牆上,利用洗石子配合勾縫線角,呈現出對稱性的鋸齒狀圖樣,上方則裝飾有勝利國小的校徽。
操場旁邊的彩繪司令台
校園周遭環境特寫
地址:台南市東區勝利路10號
原台南廳長官邸
此為日據時期台南地區最高行政長官台南廳廳長的住所,約建於1898~1906年之間。1920年因地放行政制度改變,廢除聽改為州制,行政長官官邸移回台南縣時期的官邸,廳長官邸改作為內務部長宿舍,之後用途多有異動,最後作為台南一中教職員宿舍。可惜的是,和館部分在1998年遭到大火燒毀,僅留部分殘跡,現存洋館的部分。由台南市政府於2001年7月指定為市定古蹟。
建築形式屬於「和洋併置」,即洋館與和館同時出現,呈現兩棟建築物合併的形式,但彼此的空間機能是分開的。洋館為玄關、接待客人的公共空間,和館則為居住生活空間。
▲洋館與和館內部空間式意圖
「和洋併置」式官舍,主屋為洋館,屬於近代洋風建築特色,建築物位於抬高之基座上,外有迴廊,其出檐托架、西洋古典式木柱、木質牛腿、欄杆、門廊倒吊寶珠等細部雕刻精美極具特色。
洋館屋頂為日式水泥瓦,牆壁為編竹夾泥牆,擡高的基座上則有通氣孔;而在建築的外側則有迴廊。

大會客室
當時廳長接待官員的地方現在的傢俱陳設,屋內仿造當時情境擺設
小會客室
如果有重要事情需要私下密談,廳長就會使用這間小型的會客室
休息室空間
供重要官員來訪的隨從休息之地
和館部分,空間做為家人生活的空間。由現存殘蹟所見,其以磚造柱礎上架木樑與木造樓板,與庭院相接處之階梯為獨立基礎(與洋館部份不同),可確定是採全透空之架高地板,而非實體臺基,可推定應屬於日式木構造建築。
地址:台南市東區育樂街197巷1號
原台南縣知事官邸(2015.07.29 造訪)
建於1900年,原為日據時期台南縣的知事所住的官邸,1901年改為台南廳後,於此官邸東北方新蓋台南廳長官邸,而台南縣知事官邸則閒置。1920年改制為臺南州後,延用為州知事官邸,且有行館之雙重用途。光復後,曾短暫作為鹽務總局、地政事務所。1980年作為民防指揮所、東區區公所,並於前方加蓋台南市機關員工消費合作社聯合社。1998年6月26日被指定為市定古蹟。
台南人暱稱為「時鐘樓」起源於舊有屋頂突出山牆圖騰狀似時鐘而得名之。建造初期有分為洋館與和館,目前僅開放建築本體洋館,和館尚未修復。
建築由明田藤吉設計,兩層樓高之英國殖民地式建築,坐東朝西,前後都有拱廊,而中間與兩側均突出成八角狀。拱廊與拱柱的磚材外露,與其他塗上灰白泥的部分紅白相間。正中間的入口上方原有的弧山牆於戰後毀損,後來使用簡單的山牆修補之。
注意:2019.07.29因租約期滿而暫停開放參觀
這裡販售文創商品
門兩旁的櫃子是由劉國滄設計師所設計的,非常復古感
右邊的櫃子也是經過特別設計的
來到咖啡廳,擺設也是相當的復古,皮椅也是骨董呢
地址:台南市東區衛民街1號
原台南州立農事試驗場辦公廳舍
共有三棟建築物,日據時期這裡設有農業相關的部門在此做著農業研究與實驗,建有辦公室、農藝實驗室、病理昆蟲研究室、網室等。目前辦公廳舍區域因整修中尚未開放參觀。
地址:台南市東區林森路一段350號
原台南州立農事試驗場宿舍群
「台南州農事試驗場」為今台南區農業改良場前身,創設於1923年,此建築群為日本深耕台灣農業最佳證明。按當時頒布之「台灣總督府官舍建築標準」規定,依建築坪數與使用者級別分為「高等官舍」及「判任官舍」。農事試驗場宿舍群現僅存留5棟,其中包含了場長宿舍及其餘4棟(2棟屬判任官舍丙種;2棟屬判任官舍丁種)。2004年指定為市定古蹟。
丙種官舍於2016年7月修復完成,下圖為A.B棟建築
丙種官舍A棟-三摩地藝術人文空間
丙種官舍B棟-和茶寮(社團法人台南市台日友好交流協會)

丁種官舍-目前委外經營已成為藝文展示空間及提供餐飲服務的納涼屋
屋頂形式屬於日式切妻屋根(二披水)刑形式,其特色之一為左右葛有一近似護龍(左、右廂房)的建築體。2013年修復完成啟用。
場長宿舍是獨門獨院建築,屋頂屬歇山式,與其餘四棟懸山式宿舍有所不同,牆身大面積開窗,設遮陽板。庭院內有2棵大樟樹及毛柿等珍貴老樹,空間格局於東西翼分別配置「茶之間」(食堂)與「涼台」的休憩空間。
場長的是當時地方州廳農事試驗場的最高主管,主要職務有綜理台南地區農業調查分析、品種鑑定、育種、試驗、農業講習、諮詢等職責。
巽方砲台(2015.07.29 造訪)
建於1836年,為當初增建東門外城時設立的兩座砲臺之一(其中艮方砲臺已全毀),巽方砲台為台南府城僅存的內陸砲臺,主要功用以保護大東門外的居民。砲臺位在城的東南方,屬八卦中的「巽」位,故得名之,砲台的門額上有清朝道光年間所題「巽方靖鎮」字樣。
砲台以珊瑚礁為建材砌成,黏以三合土。平面呈方形,中開拱門,上有橫額,旁邊有樓梯可登樓頂,能走到砲台的上方俯瞰。日據時期城垣毀棄,砲台荒無。戰後為修禪院所占有並承租,今被該寺利用為涼亭及庫房,使得砲臺正面出現許多佛教標語。
約建於1930年代,原屋主許嵩煙先生為第一屆臺南市議會議員。屬於巴洛克式街屋,街屋面寬三開間,一樓設有騎樓,二樓則有迴廊,上面正中央為置有姓氏勳章飾的直線形山牆,兩旁則為置有花草紋樣的弧形山牆,柱頭及立面浮雕皆工藝精美且細緻,為裝飾主義中後期之風格;二樓明間為傳統穿鬪大木棟架,楹端雞舌木等次構件工藝精美,具藝術價值。
在2001年的歷史建築百景徵選活動中,該建築被選為第36名,2017年7月26日該建築登錄為直轄市定古蹟。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