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9B:台南市南區-水交社文化園區、鹽埕出張所

話說水社交社區:
水交社地區有竹溪圍繞,東倚桂子山,西望台江,北承台南台地一脈的地勢,依山面海,氣勢磅礡。自古伴隨著老台南人之生活步調與成長軌跡。

清代時期本區為「桶盤淺」地區之北段,在1937年台南機場興建後,日本海軍航空隊佐級軍官宿舍在此設立。「水社交」一名,原為舊日本海軍軍官聯誼俱樂部之稱號,此群宿舍有時也作為各級軍官交誼休假時的俱樂部,故此一名稱廣泛沿用至今。1948年由中華民國空軍接收,隨空軍進駐台南機場之百戶軍眷安置於此,並有為數眾多的國軍高級將領都是水社交居民,社區儼然成為空軍精神的表徵。除此之外,也帶來了家鄉的飲食文化與節慶,發展出獨特的眷村特色。
社區的象徵-百年老棗樹
位於社區有一棵老棗樹,原本生長於私人庭院內,近年來都市重劃的緣故面臨被移植的命運,在地方人士奔走之下,市府將其融入水交社林蔭大道之設計就原地保留之,已經成為代表地方的景觀地標之一。

水交社文化園區
原水交社日式宿舍群區域,曾經是日據時期駐防台南海軍航空隊,其官兵、眷屬的居所。國民政府遷台後,水交社由航空委員會(今空軍總部前身)派員接收,並成為443聯隊之基地,水交社亦陸續興建眷舍以提供國軍官兵及眷屬居住。2004年台南市政府以「原水交社宿舍群暨文化景觀」名稱指定為古蹟,做為保存台南眷村文化資產重要據點,成立「水交社文化園區」,並規劃為八大主題館,於20191225日正式開幕營運。
水社交園區導覽圖

A1 文學沙龍館-老張串門
作家們以當地的眷村生活作為書寫的內容,融入本身情感與細膩觀察,呈現不同作家筆下各自繽紛開落的眷村時光,館內也設有輕食、餐飲等休憩空間供遊客享用。


A2 眷村主題館
以「天空的凝視」為主題,探討藉由移民城市特有的穿越視點,折射出「交交社」原居民的原鄉記憶與在地生活經驗,迴返當代城市生活的感性對話。透過藝術家邀請已搬離原眷村住戶進行一系列記憶工作坊,藉由攝影、建築、電影、食物、文學等媒介,呼應此空間曾歷經日本海軍航空隊集中華民國空軍宿舍的身世。藉由運用整個展場空間的投影脈絡,引導民眾進入影像穿越水交社時空。
房舍周圍有被鑿出的溝渠,還有長長的蘆葦園圃搖曳相伴
A3 水交社展演館
本館呈現跨越台南水交社眷村三個世代的歷史記憶和生命故事一眷戀煙花燦爛的歲月,來紀念那個我們共同走過,眷戀懷念,朝思慕想的時代記憶。


水塔
水交社文化協會(工作室)
園區榕樹很多棵、藤蔓攀爬、枝葉茂盛,天氣炎熱坐在大榕樹乘涼一夏吧!
志開國小外的圍牆裝飾,訴說眷村的歷史文化與特色。1968年為紀念周志開而改稱「空軍志開新村」,志開國小也是因此得名。
B1 飛行親子館
本館以眷村意象為主題,結合水交社雷虎空軍眷村的歷史背景,呈現出有形與無形的眷村文化特質,透過親子共同遊戲的歷程,生成與水交社眷村環境互動的童年記憶,即結合互動式遊戲和美感元素,打造具眷村童年記憶的遊戲場域。
本館外面飛機形狀的跳格子

B2 藝術特展館
為一藝術展示空間,定期更換不同主題特展。開館特展藝術家陳伯義創作,以「四時記事」為主題,拍攝及記錄水交社眷村拆遷中的屋舍。
除此之外,藉由影像敘述水交社植物、市場、老屋、及早期水交社居民的照片,分別以食味殘影、植色光影、陳年印記以及歷史殘跡為子主題,以物質、流動的、固定的影像呈現1949年後曾在水交社留下一抹思念的人們。

側面特寫

B3 遊客中心暨行政辦公室
提供民眾旅遊諮詢、文宣索取、活動訊息查詢、遊客意見反應、及導覽解說等各項服務。


館外保留了以前建築物的斷垣殘壁


早期的軍事崗哨亭遺跡
B4 水社交歷史館
水交社歷史悠久,古稱「桶盤淺」,位於府城南門外,明清時期為漢人墓葬之地。日據時期建為海軍軍事基地,二戰結束後國軍接收成為空軍眷村。

館內展示出土文物,並巧思運用地層的堆疊關係,打造展示牆面與剖面模型,輔以年表和地圖,把時間打造成立體的藝術。

B5 AIR 台南館
台灣在印亞太地區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美國將軍麥克阿瑟譽台灣為「不沉的航空母艦」。本館以「美軍在臺南」為展示主題,刻劃美軍在臺近30年間的足跡,透過多媒體設備、光雕投影、互動體驗裝置,呈現出新型態科技與文化交融之創新體驗。
以飛機模型方式呈現的藝術模型
C1 眷村食堂

D1 F-5E戰鬥機
原係美國諾斯洛普公司於1972年改良F-5A所設計的機型,美稱虎式二型。此型機加強引擎推力,提高速度至1.6馬赫,增加「操縱襟翼」加強轉彎率(減少轉彎半徑)以增強空中作戰能力。
197329日我國與美國政府簽訂合作生產計劃,旋即依合約進行籌備。19746月開始裝配,同年1030日,第一架F-5E戰鬥機裝配完畢,舉行出廠典禮。同年126日,首次升空試飛,年底飛交部隊使用。

D2 映像結晶器
形貌有如三合院,兩側延伸的牆面圍繞出中間的「埕」,讓人回味這種建築與居住模式,所創造出來人們日常的相距活動與情感交流。「映像結晶室」的工作,是將場所中的人情事故、生命經驗與情感記憶通過「影像」的採集與展示,來形成多面可觀看、多面折映的結晶,並在不同時代與族群的閱讀中,映射出各種情感、文化與色彩。

D3 日常展演器
這是一條峰迴路轉的日式長廊,長廊一端為庭園景觀,另一端則是一處小客廳,每一處都暗藏驚喜;階梯、廊道和平台,都舒適的讓人隨時可以就地坐下,或者打開落地窗走到戶外,而後院的風景就是桂子山。

D4 複景測繪器
形貌如有船有帆,又如一立招細長的百貨商場,它的陸上行舟,使上頭的廣宣圖像更加引如注目。複景測繪器旨在通過一系列從區際、天際到國際的各種地景的觀察、記錄、測繪與製圖,也就是多樣性的製圖工作,來呈現場域的尺度與深度的變化,以及其蔓延狀態,以此建立起對一個場域的認識與思考「歷史-地理」、「場所-事件」軸線,乃至為城市浮洲建立構築游擊行動的基礎。
D6 生態復育器
這個形貌有如樹根,中間是主幹,兩側長出各種汲取養分的細根,根與跟之間則包覆、抓取的泥土團。爬上二樓可向下俯瞰根系與土團、周遭環境間的關係,帶出生長的想像。
D7 跡痕構築器

D8 簇群植生塔
D9 體壤疊域
D10 光之聖堂
陽光穿透高聳、內縮、大量縫隙的立面,灑落在牆面與地面形成浮動的光柵,喜歡溫暖的動物在此集聚。雨後,潮濕空氣瀰漫,隱約形成漂浮霧感,汲取水氣而生的生物則蠢蠢欲動。「光之聖堂」是採集自然能量,形成微氣候的生態場域,也是人群會面、聚留、會面、連結、對話交流的獨特平台。公共性從自由的會面、集合與生態的群聚開始。
D11 懸頂浮域

前往園區下個景點
D12 水交社眷村巷弄遺址
園區保留舊建築遺址,原有舊巷道、樹木及眷舍的紋理地景,並在舊巷弄磚牆上,將眷村與空軍意象融入,留下過往眷村生活的痕跡。公園內保留當時眷村最具特色的狹展巷弄,讓遊客、當地民眾漫步其間
走進這些巷弄彷彿走進眷村街道上,紅色磚牆搭配樹蔭下的街道景色,當年眷村居民的生活點滴一一湧現

磚牆上有好幾幅與空軍有關的插畫

位於眷村巷弄旁邊有一突起的高地,此為桂子山,擁有幾百年的歷史,遊客能觀看但請勿進入裡面。
清領時期,大南門郊外有三座突起的山丘,連成一氣,遠觀如同筆架,因此有「筆架山」之稱。
桂子山昔日有「魁斗山」、「貴子山」、「鬼仔山」等名稱,因當地為墓葬區,民間俗名為「鬼仔山」,但名稱不雅,故改稱為「桂子山」。目前筆架山僅剩桂子山獨立的山丘,其他兩座山丘因都市開發關係而被夷平,因此「桂子山」為今日當地的重要歷史地標。
D13~D14 影像空間A、B


D16 藝術家工作室

D17 排練場
牆壁上貼著早期眷村生活點滴的黑白相片
D18 影像工作坊
地址:台南市南區興中街118號
台灣最早的鹽場在台南鹽埕
當地曬鹽的歷史可追溯到荷蘭、明時期的「瀨口鹽田」。1665氏時期,鹽埕即有曬鹽場,當時稱為「瀨口鹽場」,可能是台灣第一個曬鹽場,使得當時的人口迅速增加,形成聚落,成為台灣鹽場最早的發源地,1726年鹽進入專賣後,又改名為瀨北鹽場,至今已經有355年歷史了。
原臺灣總督府專賣局臺南支局鹽埕分室
1899年日本政府實施「食鹽專賣制度」,在鹽埕設立「臺南鹽務局」以進行收納、買賣及檢查等事務;1901年正式成立「臺灣總督府專賣局」將鴉片、鹽、樟腦專賣統合,並創設「臺灣總督府專賣局臺南支局」,鹽埕的「臺南鹽務局」隸屬專賣局鹽務課並改稱「臺灣總督府專賣局臺南支局」,負責處理鹽之專賣事務。1922年將專賣業務移至位於火車站旁的「臺南支局」(即今「原臺灣總督府專賣局臺南支局臺南出張所」),原址改設為「臺灣總督府專賣局安平支局鹽埕出張所」,同年11月改制為「臺南專賣支局安平出張所鹽埕鹽分室」。
1924年精簡組織,整併「鹽埕鹽分室」和「灣裡鹽分室」改制為「臺灣總督府專賣局臺南支局鹽埕分室」,管轄目前南區國宅里至南都里四個鹽區。鹽埕場務所當時做為辦公廳舍,負責發放鹽工工錢,以及製鹽所需如鹽簍等物件,並負責銷售工作。
停止營運後曾規劃為員工單身宿舍。2003513日公告為臺南市市定古蹟。2015年進行建築修復,2017年修復完工啟用。

廳舍採和洋混和風格,玄關處使用了懸魚、寶塔、寶珠和牛腿等日式建築裝飾性元素,破風板使用特殊造型,迴廊及斜撐以簡單的倒角修飾木構件邊緣線條,融合西洋風情與日式風格。

附屬家為日式傳統民居形式,從外觀分辨之要素有押緣下見板張(日式雨淋板工法);床下換氣孔,室內地板被架高,宿直堂設有「押入」,為日本人傳統生活所使用的置物空間。



該建築坐西朝東,平面成L形,分成前後棟並以廊道相接
建築外圍設有迴廊

走進主建築內,內部的木構則使用台灣杉木,下圖為內部屋頂特寫
牆基與建築基座則使用磚頭,而牆上等距開有方形窗戶
目前為漫漫弄團隊所進駐,取名為「好閒人生咖啡館」。團隊提供文創手做、烹飪課程、親子空間、咖啡與義式料理、攝影交流與運動樂活等多個空間運用,除了做為社區總體營造的環境之外,也藉此宣揚經營團隊的理念-當個悠活的閒人
咖啡吧特寫
裡面空間非常寬敞,可以選擇坐在沙發上休息,點一杯咖啡與輕食來享受與老屋共舞的時光,欣賞一下老屋內部的擺設。
由店長幫我拍的「燈光美,氣氛佳的意象照
屋頂懸掛著英式吊燈
在地農產品與文創商品的販售
木構件遺構
直立的木構件遺構,為遷建時所保留原位於廳舍後門右側的門柱
室內還留有木摺灰泥牆供遊客想像
吧檯左側有陳列改建前建築的遺構還有社區收藏的文物
裡面的窗戶為日式的上下開窗
來到鹽埕社區一定要來這裡認識當地的歷史喔
地址:台南市南區鹽埕路131巷57號
位於出張所對面的鹽埕圖書館,外觀由蔡宜璋建築師所設計而成,以書本堆疊的形式象徵知識的結晶體。
戶外的裝置藝術品「一起飛翔吧,孩子」,由藝術家呂沐芢焦聖偉共同創作,作品傳達出希望孩子能夠被知識高舉,在尋求知識過程中沉浸在歡樂的其中

鹽埕周家豆花
店家是純手工製作的豆花,香綿滑嫩、有豆漿的香味,除了可以吃到古早味的豆花,不添加人工色素更保證我們人體的健康,夏天去吃非常消暑唷

地址:台南市南區鹽埕路103巷38弄19號
鹽埕天后宮
建於1758年,主祀天上聖母(媽祖),配祀武惠尊王,過去附近居民多經由廟後的「帆港」將鹽場產出的鹽運往安平,故此廟也被當地人稱為「帆港天后宮」。
廟旁有一「台灣第一鹽」石碑訴說地方為台灣最早曬鹽、產鹽之地。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20-010A:慢城南庄系列(I)-南富村(063)

2016-032:嘉義縣朴子市-朴子老街區巡禮、第一零售市場、樸仔腳夜市、宏賓旅社、牛挑灣社區、德興社區(239)

2020-010B:慢城南庄系列(II)-員林村(063)

2019-010:嘉義縣義竹鄉古蹟巡禮(240)

2020-018C:日月潭新山味邵族風味餐廳

2020-029B:高雄市楠梓區(II)-右昌楊家古厝、林家古厝、元帥府、援中港溼地公園(171)

2020-047B:高雄市大寮區(II)-潮寮吳家古厝、山仔頂陳家古厝、共益磚窯廠遺址

2019-029A:彰化縣和美鎮雅溝社區造訪

2020-023A:漫城南庄系列(III)-走訪南庄東村、南江村老街(063)

2015-045A:台中市南區(I)一林氏宗廟(林祖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