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1B:台南市中西區(II)-民生綠園文化園區
昔日因殖民地統治者刻意營造威嚴性,加上昔日為商業繁盛,故此處歷史建築密集,在許添財擔任臺南市長任內,成立「民生綠園文化園區」通稱此地。
本篇探討民生綠園之方圓500公尺以內的歷史景點為主,以民生綠園為起點,利用雙腳走訪記錄周遭景點囉!
湯德章紀念公園
原名為「民生綠園」,日據時期稱大正公園,民俗稱「石像」,因圓環中有一總督兒玉源太郎石像而得名,此圓環共匯集七條主要幹道
原嘉南大圳組合事務所
嘉南農田水利會創立之初,稱為「公共埤圳嘉南大圳組合」,當時組合之事務所設於嘉義郡嘉義街(今嘉義市),直到1909年才遷移到臺南廳內。由於業務不斷擴張,1940年於現址重建。
該建築物屬於現代主義初期建築,設計上以使用機能為考量對象。整體平面呈「L」形,南北向較短(靠近南門路)而東西向較長(靠近友愛街)。短翼部分高三層樓,上有四坡屋頂;長翼部分亦高三層樓,但略低,上為平屋頂。
主入口沒有門廊,只有雨遮。門廳與主樓梯位於轉角處,是該建築物裝飾最多的部分。該建築物的長翼部分全為辦公室,而短翼部分下層為倉庫,上層則為大會議室。
疫情期間入內採實名制,進來之後填寫一下資料、量個體溫就可以入內參觀喔
裡面空間很寬敞,但是志工說我只能夠逛一樓的空間,不能跑到二樓、或辦公的地方影響到辦公人員,因此就一樓隨處走走囉
館內牆壁可以看到很多小渦卷,作為裝飾,從細節可看得出建造的人的巧思和用心。下面公佈欄則介紹農田水利會的昔與今。
大廳這幾根大柱子,十分氣派、雄偉,也為此建築建立一種穩建的形象。
樓梯來看也可以看出古色古香的氣息,扶手上也能看到小渦卷喔
地址:台南市中西區友愛街25號
台南州廳(台南文學館)
建於1916年,由日籍建築師森山松之助設計,為日據時期臺南州行政中心,光復初期,台南市政府借用建興國中校舍辦公;1949年空軍司令部將之整修後駐進,1969年作為台南市政府廳舍,為舊台南市政府。1997年市政府遷移至新建築後,文建會開始投入經費,進行原台南州廳建築之調查研究,並規劃古蹟修復後,將其空間做為國家台灣文學館與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台南市政府於1998年將本廳舍正式移交給文建會使用,並在當年5月由市府指定為市定古蹟,並於2003年完成修復再利用之工程
建築風格為馬薩式屋頂,搭配華麗的山牆,兩側各立圓型塔樓,上置圓頂,形成「山」字穩重正立面,表現出宏偉氣派的官廳建築。由「廳級」升格為「州級」辦公廳後,陸續增建兩翼房舍,外觀歐式古典外牆,為一封閉式大型辦公廳舍。一樓用洗石子仿石材勾縫,二樓用紅磚貼面,女牆則用燭臺欄杆構成,屋頂採用法國複折式,並開成排的圓形老虎窗。
台南州廳入口,像是歐洲宮廷入口大門,非常華麗氣派。中央主入口挑高,大門口為典雅的歐日融合圓柱,頂層還有閣樓,開了一老虎窗,可眺望整個台南市區。
疫情期間入館內要戴口罩,並且填寫相關資料作為實名制參訪的依據
歐式拱廊,還有上方一盞盞的吊燈
兩側還有上下窗,有如走入皇家空間
紅磚牆和現代白滑磁磚融合之建築特色,這裡也做為遊客休憩、閱讀的地方
連續的拱門
1-2樓之間的樓梯景
展覽在廊道的立體壁畫
1-2樓之間的樓梯有動物的彩繪與取自於韓良露的<文化小露台>的一小段文字:「每個人一生,都有自己的玫瑰名字,寫在時代的沙灘上,雖然最終都會消失,但名字還被人們記得時,希望仍像玫瑰一般美好」。
地址:台南市中西區中正路1號
原台南合同廳舍
消防的三大任務是預防火災、搶救災害、緊急救護。
在清領時期與日據時期最早的消防組織與滅火設備均由民間發起,直到1928年設置工設消防組,消防工作才從民間組織轉由政府接手。從古至今,消防員快速面對任務挑戰,積極回應人民需求,扮演著人民守護神的角色。
這座建於1938年的台南合同廳舍(警察官吏、消防組詰所及警察會館聯合辦公廳舍),而1998年指定為台南市定古蹟,同時為台灣少數保存完整且尚在使用之日據時期消防設施建物。
2018年修復後除消防局第七救災救護大隊中正分隊使用原空間外,原派出所、婦幼隊空間則規劃為消防史料館,除了述說自古到今消防歷史故事與當代性的防災知識,富有教育意義。
整體建築設計採簡潔的造型,並著重在機能性上,口字型配置的沿街騎樓建築,整棟以磚造為主,外觀並不對稱,裡面的各單位有各自的出入口。造型上中央高塔最為醒目,頂部的出簷有托架承托,最上方為瞭望台。中央高塔底部的們為圓拱型,上面有雨遮,左側有三個圓窗外,其餘為憑拱窗,2-3樓之間外觀除突緣橫帶外,又加上了一對壁柱,並且在頂端加上了平山牆。消防史料館入口與室內部分的柱子採類似古典柱式,中央望火樓為了因應火災處裡,在塔樓內部除設計迴旋梯外,中央也裝飾滑桿,方便消防員接獲火災通報後迅速趕赴災難現場。
消防博物館內平面圖介紹
太田(OHTA)工業製消防車
位於館內入口,原本為台南下營宏和精密紡織廠所擁有,係「一陽消防工程公司」曾東陽先生購得捐贈給本局,原車已破損形同廢鐵,經「賓皇汽車公司」林慶忠先生維修歷經三年時間,一點一滴拆卸重新裝修始恢復原貌,過程艱辛,得之不易。
1970年代,消防人員改穿日式銀色消防衣,具有將熱能反射、耐火、耐熱、防止熱能侵襲皮膚的功能。
這個廊道展示消防歷史長河
送火神的由來&公仔展示
日據時期制定消防政策,奠定往後的基礎
進入消防史蹟館
人工消防汲水幫浦車&救生衣
水箱正前方有「節用愛人」四字,指節約開支來愛護人民。出自於《論語‧學而》
而Model身上穿的為1940年製的消防衣,主要為麻及石棉材質製作而成,出勤任務使用前須先潑水使纖維含水密合,增強其防火性能。腰帶上櫻花圖案是日本消防的標誌。
台南消防先驅-佳吉秀松(1872-1928)介紹
1910年成立台南地區日據時期最早的義消組織「台南消防組」,並且擔任消防組領導者十年以上;1928年去世後,為紀念他對消防事業的貢獻,消防組特別製作他的半身像安置在當時旺火樓右側屋頂,做為紀念。
公設消防組設立火警瞭望台(現合同廳舍前身)是逢台南州廳祝賀昭和天皇御大典,又稱為「御大典紀念塔」,仿日本江戶時代的消防高塔,因日本關東大地震的關係,該塔具有防震的設計,是當時台南市區最高的建築。
合同廳舍前世今生
包含建築物構造的介紹、早期消防廳舍各種文物的收藏、歷史沿革介紹
上方展示六樣消防物品:落水頭、日據時期陶製水管、新舊排氣網架、原有窯燒溝面磚、木框板材、避雷針
這口在日據時期的消防鐘原放置在合同廳舍中央高牆「火見樓」上方的瞭望台,當瞭望台值班人員看到有火災發生時,敲擊消防鐘通知消防人員集合出任務,也同時轉達火災災害等訊息。
隨著歲月更迭,救災設備與時俱進,昔日肩負救火的兩口消防鐘功成身退,一口存在中央警察大學消防博物館,一口則為本館之寶。
早期消防局內設有滑桿,可讓消防員沿著滑桿從三樓滑到一樓,迅速趕赴救災現場,是消防隊裡的難得寶物。
還有消防員身上穿的是1990年代美式消防衣,功用在於各種抗熱、抗撕扯等保護性能超出早期日式銀色防護衣,但是教為笨重,而消防靴長度到大腿,可提高防護性能,適合在工業區、等高危險性場所執勤消防工作。
樓梯間兩側牆壁張貼昔日消防員訓練、救災演練、值勤的相片
二樓展示近一甲子以來各種大型火災事件
3F主要為消防隊員救護勤務介紹、消防英雄、天搖地動及VR地震搜救任務體驗等。
消防人員隨身都會攜帶的救災物品、急救箱
消防人員的日常
因公殉職的打火英雄紀念牆
左邊為2016年美濃地震造成傷亡的模擬場景,右側為1964年白河大地震模擬場景,這兩大地震災害均造成多人身亡,而當時出動多名救難英雄在瓦礫堆下絲毫不放棄任何生還者的希望與罹難者的協尋。
地址:台南市中西區中正路2-1號
台南州警察署
前身為為「台南警察署」廳舍,建於1931年,由台南州土木課營繕係設計、監工,建物竣工之前台南警察署與台南市役所同在臺南州廳內辦公。二戰後至臺南縣市合併升格直轄市之前為臺南市警察局。1998年6月26日指定為歷史古蹟。2011年做為「臺南市美術館一館」,2018年10月21日開始試營運。
建築結構為SRC,外牆貼用土黃色「大山形素燒十三溝面磚」(與原臺南測候所、林百貨相同),建築的中央主體最高,有一突出江樓平屋頂之山牆,中央為勳章飾其下尚有一條由小圓交疊而成之飾帶及一塊由7個八角形「龜甲」紋飾組成之橫額。一樓均為方窗,二樓以圓拱窗為主。
1970年代,為了與警察機關統一識別,被漆上紅漆。2015年為配合美術館計畫開始整修,逐步漆回土黃色。(下圖為2015.07.29造訪拍攝)
地址:台南市中西區南門路37號
全台最早的教會-太平淨基督教堂
起初馬雅各傳教事業不順利,經過多次波折與搬遷,直到1902年首次建堂落成,現今樣式為1954年所建,建築屬於仿哥德式建築,略帶日系風格,以白色為基底,由當時台灣省立工學院(今成功大學)的彭教授負責設計,耗時一年建設完成。採用古羅馬巴西利卡(Basilica)式的長方型建築形式,構造簡單樸素,塔身窗戶採細長五角型,並以十字架作為窗框的主軸,與三角的屋脊堆疊出層次美感。
地址:台南市中西區公園路6號
重慶寺
據《台南市宗教誌》所記載,本寺創建於1721年,及至1778年台灣知府蔣元樞曾捐俸重修。日本據台後,於1915年為建造台南州廳,以1260大圓徵收寺地,翌年,信眾集資鳩工重建於現址,又於太平洋戰爭中受戰火波及,至今已歷次修葺。
昔日民間防衛需要,合組聯境以抗盜賊,本寺為「八吉境」成員,負責防守大南門城,被譽為「府城七寺八廟」之名勝古蹟。
寺中主祀佛教釋迦牟尼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的華嚴三聖,配祀道教西嶽大帝、臨水夫人、註生娘娘等。此外,速報司的醋矸、慈祥靈感的月老公以及密宗的紅觀音、準提菩薩、馬頭明王護法等神祇皆名聞遐邇,佛、道、密包容圓滿,同香共祀,極具特色。
建築由門樓、拜亭與正殿組成,在拜亭兩側還加建廂房。
神龕主祀著三寶佛,即釋迦牟尼、文殊菩薩、普賢菩薩
右廂配祀臨水夫人、註生娘娘
「速報司」負責普查民間疾苦,因行動速捷,因而得名,而重慶寺的「速報司」神像則是只坐神位的1/3,左腳伸直微翹,好像馬上要起身站起來,意謂者信眾所託之事它都會馬上起身去辦!後來廟方將新製「醋矸」設在速報司案前,並且準備「陳情」專用的紅紙,讓為情所困男女,盡情吐露心聲。
「醋矸」,裡面的醋,有勸「情人合和、夫妻恩愛」的神奇功效而遠近馳名。
右手邊這裡掛了兩幅書畫創作,富有藝術性
西獄大帝還有其副手牛頭與馬面將軍
右邊為功德司
紀念密宗白教金剛上師貢噶老人,師俗姓申名姝文裔出長白,為清末皇室端王之孫女,1903年生,1958年來台,1969年受禮聘,為本寺住持,闡述西藏密宗噶舉派(白派),弘揚紅觀音法濟世利生度眾等事蹟,開南台灣密宗之始,特勒此石為誌。
地址:台南市中西區中正路5巷2號
原台南庶民信用組合房舍(建物目前整修中)
「有限責任臺南庶民信用組合」創立於1924年,為台南市信用組合附屬事業首例,組合事務所設於台南州廳社會課,為官方參與經營之金融機構。後來1929年遷至今赤崁樓停車場、1934年遷至現址。原臨街洋式辦事處於1961年合併西側鄰地修改建並擴大門面,僅存南側建築為日據時期建物,該建築可解釋及說明台南庶民信用組合在台南市發展歷程,以及台南三信從日據時期耕耘地方之經營價值。
建物形式為和洋混合,竿緣天井、格天井、寄棟式屋頂等,均具體呈現並見證日據時期的建
築式樣、材料與技術演進。
擇賢堂
創建於1879年,主祀觀世音菩薩,乃台灣先天派齋教分堂,而今已佛教化。整體建築形式包含山門、拜亭、左、右護龍、簷廊、正殿加以修護及整修,成為今日的「擇賢堂」。三合院的古樸典雅、斗栱、獅座、雀替諸木座雕造細膩。齋堂恬靜祥和的氣氛,在喧囂的都市中自
成天地,尤為佛門清淨。
門飾不施彩繪,只有一對楹聯:「擇善而從慈悲為木,賢聖乃大色相皆空」。
正殿目前供奉觀音菩薩,左右有韋馱與伽藍二護法,在神龕之上則掛有日據時期的「大雄寶殿」匾。另外在左側觀音殿供奉另一尊較小的觀音像與善才、龍女像。
地址:台南市中西區中正路21巷15號
原山林事務所(葉錦濤文學紀念館)
約建於昭和年間,負責培育管理林產,1942年合併曾文溪森林治水所,改名為「台南山林事務所」,二年後又改稱「台南州產業部林務課」,戰後再度更名為「台灣省林務局嘉義林區管理處台南工作站」。其後搬遷該建築遂市府接管。 之後工作站遷移,便由台南市政府接收並整修並於2001年完工。2012年8月11日設立葉石濤文學紀念館,為國內第一個由公部門所設立的重要作家紀念館。
一樓展示府城文學地景,簡介台南府城的小說、隨筆、評論、翻譯及出版契約,並展示葉石濤生平與著作、重要作品及手稿,並設有功勳牆及影片牆展區。二樓展示葉石濤文學書房、紀錄片視聽室及葉石濤會客室特展區。
建築二層樓高,坐南朝北,矩形平面,自外部觀察推測應屬混凝土加強磚造,四坡水斜屋頂面鋪黑瓦,屋、垂脊、鬼瓦收頭。整體建築由表面洗石子處理基座、紅磚牆身、屋頂三部分所構成,外牆大面積開口處理,一樓為平拱窗,二樓採圓拱窗,上有突出之飾帶。南向立面左右對稱,一樓居中開口上方出挑有六個托架,承接上方水平簷版。東西面山牆氣窗出挑,自底部木條協織網狀孔洞收通風換氣之效。
今天沒有開館,只能在外廊欣賞建築囉
地址:台南市中西區中正路5巷1號
天主教台南教區聞道出版社(原友愛街天主教堂)
聞道出版社利屬於天主教台南教區,主要以推廣天主教會書籍為主,並多元化經營承印相關產品。整體外觀為中國的宮殿式風格,建築側面造型有象徵教義「虛心祈禱的手」尖拱造型玻璃窗。
前身為建於1965年的聖波尼法堂,為羅光樞機擔任主教期間興建的
一樓的空間存放一些和聖經有關的書籍還有天主教相關的聖母像及十字架
神父的人形立牌
二樓為禮拜堂,昔日作為聖堂,而現在為展示各式各樣十字架的展覽場所,右手邊的牆壁有個各式十字架樣態的木雕形式
佈道台
聖堂旁邊展示各式各樣的的十字架,館內這些十字架來自很多國家、地區,所以對十字架很有興趣的朋友這裡是一個不錯的點。
「十架苦像」,是天主教十字架的一種,以體現耶穌釘在十字架上的圖景為特徵,在天主教中尤為重要,在東正教與天主教東方禮儀教會,以及聖公會也有使用。十架苦像重點體現耶穌釘在十字架之上,強調基督徒眼中耶穌為人類的「祭品」,教會通常以態塑像立體形式或繪製、浮雕在十字架上呈現本中心陳列了從各方蒐羅或借出多達17種十字架,共計47個十字架。
三樓為咖啡廳,但今日未營業。
地址:台南市中西區友愛街10號
台南武德殿
最初位於民生綠園、湯德章紀念公園東側,遷移在現址,建於1936年,為現存同類建築中最特別而且最具代表性的一座,由當時台南州廳土木課營繕係所設計。整棟樓為兩層樓高,使用鋼筋混凝土模仿傳統木構造做成的殿堂,空間規劃採日本傳統社殿規制與風格,一樓為辦公處所;二樓主場館東為劍道場,西為柔道場,北為神龕,座北朝南。此外在戶外還有弓道場。二戰後作為忠義國小禮堂,1997年列為市定古蹟。2004年進行古蹟修復,2007年修復完成。是台灣現存的武德殿中規模較大且在設計與施工品質上較高者。
主體分為屋頂、屋身、基座三部分,屋頂為歇山頂,兩側置有破風板,屋脊呈十字型,正脊脊吻為鴟尾。屋身皆可見為了仿木構的凸顯的樑柱和釘飾。門廊的屋頂採用唐博風式,設有迴廊,欄杆為仿木構造型,門窗全為平拱式樣。基座為一樓,外牆為洗石子,並劃有水平分割線。
好多隻松鼠出沒
原台南神社外苑神橋
為台南神社的附屬建物之一,昔日又稱為成功橋。神社外苑所遺留之拱型橋乙座,並刻有「成功橋」三字,題名者為台南市立中學校長楊德鈞之名。十年前進行整修維護,保留橋面並恢復昔日成功溪原貌,而原河道為清領時代福安坑溪北源,今日成功溪、成功泉之源頭則為孔廟泮月池。
原台南神社休憩所
建於1936年,有人認為是神社的休憩所,又有人認為是神社的事務所,眾說紛紜,但不論如何就是一棟寶貴的文化資產。
外觀與武德殿相似,座南朝北,呈「」」形平面,外環繞「ㄇ」字型迴廊,一層樓高,屬鋼筋混凝土造,表面以洗石子材質為主,屋頂為入母屋式。整體由仿階條石洗石子基座、採仿木構造設計屋身及屋頂三部分所組成。南向立面有仿石條窗開口;室內有一小型集會空間。
地址:台南市中西區忠義路二段2號
台南愛國婦人會館(2020.07.12造訪)
日本愛國婦人會是二次大戰期間主要的婦女團體,成員多由具有社會地位和高階教育的婦人組成,團體宗旨為關心地方建設、從事社會服務,本部位於台北,此處為南支部。 二戰後則為紅十字會管理,也曾是國民黨台南市黨部,後來成為台南市中西區圖書館使用,2012年整修後成為文創PLUS-台南創意中心辦公室至今。
為典型的和洋式建築,分為北棟與南棟,北棟為會館部分,南棟則為宿舍區域。
進入此空間仍然要量體溫、寫資料,做為實名制入館的基礎。
此空間目前做為文創商店
這裡為文創PLUS-臺南創意中心的辦公室。
這裡是館內主要的展覽空間,昔日稱此空間為「九間」
本展覽是「109年大專院校農村實踐共創計畫成果發表」,以台南在地老物件「茄芷」作為展覽主題,講述在地茄芷的故事,並展出相關歷史物件。由台南應用科技大學商品設計系的同學所展出,策展人為李佩玲助理教授。
後壁茄芷的介紹
適逢今日為品設系展覽茶會,人潮眾多,因此大致上看一下周遭環境就沒在裡面停留太久
接著要在樓下脫鞋換上室內鞋上二樓喔
連接一樓門廳動線與二樓空間,稱為「口之間」,為獨立空間,扶手於一樓處並無設置欄杆柱,二樓梯間有:整個樓梯間無設欄杆,窗以板窗方式開口處裡,轉折處則以板窗施作。階梯外側窗有鑲件,以圓形及花紋樣裝飾;木牆同樣有型,多了許多水平木條裝飾,護欄則有木條窗做為裝飾。
上到二樓處有一展覽空間
愛國婦人會館1/50縮小的模型
一之間、二之間
此設有塌塌米的房間,昔日作為集會與多功能的空間使用。入口處即設有床間(多掛設字畫軸及擺設佛像),靠北側處為內廊(入緣側),端點開有八角長形外推窗。修復前現況所有障子之構建全被拆除,只剩小壁上有楣樑與柱;且僅存留東側端點床間與違棚空間有部分損壞。
依現況榫接狀況及調查研究,昔敷居分為兩小間,且各有其窗間與違棚。整體空間南北台上(南側);窗外亦有圍有欄杆,以防人員跌落。
旁邊有編竹夾泥牆的實體簡介
俗稱「竹屏仔壁」,這種屬於台灣傳統建築工法,用於室內隔間牆,材料包含桂竹、稻桿、泥土、稻殼、石灰、麻絨等,皆取自於自然生態,往後也能回歸大自然,對環境的負擔最小,且可調濕度、吸散熱快速,堪稱是低碳建築。
座敷之間
接著樓梯右側空間,為座敷之間,也是設有塌塌米的房間,昔日作為集會與多功能的空間使用。整體空間有三面開窗,作有外挑之出窗形式,人可以坐在窗台上(緣側)相隔之障子,只剩下壁畫上之楣樑與柱,所有障子之構件全被拆除,維修前床間與違棚空間有部分損壞,天花板部分有下陷,整修後呈現原本的模樣。
地址:台南市中西區府前路一段195號
台南浸信會
興建於1953年,建築造型為希臘神殿的風格,兩側的補強柱設計,使建築外觀成為下寬上窄的梯形,導引視覺產生高聳的效果。入口正面有2個等邊三角形的山牆,2個十字架,十分特別。
地址:台南市中西區府前路一段235號
搭乘藍幹線公車至台南公園,再轉乘21號公車至永康三崁店聚落找尋神社與防空洞遺跡。
三日的行程在今晚畫上句點,在台南轉運站搭乘20:00國光號回到台中囉
21:48 國光客運朝馬站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