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5:台南市山上區-山上老街走訪(林雹古厝、山上天主堂、林醫生館)、台南水道文化園區

話說山上:

山上區是由於流經本區北面的曾文溪所掘鑿而成的河階臺地;如果我們向東望去,可以清楚的看到這個地方-中央山脈,高高低低,層層起伏的山嶺,所以最早的山上區叫做「山仔嶺」。

早期,這裡是平埔族西拉雅系新港社的遷徙地。明朝末年,鄭成功的的部將余士龍率兵來這裡開墾,人口逐漸增加而形成聚落。山上里位處全區的中央,而且地勢較週邊其他聚落來得高,因此,當時便以「山仔頂」的稱號來代表當時的山上區。日人來臺後沿用舊地名,直到1920年臺灣地方改制,於此地設置「山上庄」,劃歸臺南州新化郡管理。戰後改設臺南縣山上鄉,2010年12月25日臺南縣市合併,改為山上區。

本日行程在善化轉運站搭乘綠11公車至山上街區展開今日一連串行程


山上區公所

旁邊小公園呈現出農村意象

來到山上社區老街,可以看社區居民使用馬賽克拼貼出農村特色的牆


社區的柑仔店,建築外觀也頗有懷舊氣氛,有如穿越時空來到了早期農業社會聚落

街道上留有很多紅磚古厝,有些已經斷垣殘壁,有些則屋瓦散落一地,有些則外觀還保存得很完整,不論如何都是見證地方發展歷史的產物



這棟山上114號的民宅位於山上活動中心正對面,為昔日中西醫生林清南先生所建的「林醫生館」, 後代子孫也多為醫生,像是林茂先生就曾擔任省立台南醫院院長。

再往裡面仔細一看,上方設有閣樓,左右各開設一個對外窗口,還有欄杆可以俯瞰戶外,且樓半木板上的山水圖會極為雅緻,具有日本浮世繪風格。右側下方還擺著一座精緻典雅的西式洗手台,可以說是骨董等級的文物了

這個用陶瓷燒製而成的門牌,圖案非常的可愛


林雹古厝

林雹原為山仔頂的窮困人家,因麻豆林佳在山仔定發展製糖事業,在因緣際會之下成了麻豆林家在山仔頂的管理人,在林雹的用心經營之下,山上的製糖事業蒸蒸日上,也改善了自己的經濟狀況。年輕時家裡貧困,無以維生,乃當挑夫,幫庄人挑甘藷纖等農作物到府城販賣,以賺取微薄工資來養家糊口。

適逢台灣糖業起步,麻豆林家在山仔頂設糖廠,找尋一個殷實可靠的莊稼人,唯一條件就必須是與他同為姓「林」的同宗,於是找到林雹這位老詩人,並將山仔頂糖廠委請林雹管理,林雹不負麻豆林的厚望,將糖廠經營的有聲有色,麻豆林隨著台灣糖業蓬勃發展,而不斷的增設糖廠,而林雹的財富也因為糖廠的增設而致富,田產多達108甲,富甲「山仔頂」。從此有錢有勢的林雹走在庄內,庄人一改「落仔雹」的輕蔑口吻,而改以尊崇又欽羨的口氣稱呼她為「雹仔叔公」。

林雹有錢之後,便鳩資興建這棟融合中西日式風格的三合院住宅,立於高臺上,四面無築牆,與路面高度落差50公分,使用卵石堆砌形成天然護坡。為,正身為五間,左右廂各三間,正身廳堂前有一軒亭,廳堂外牆請來日據時期台南知名畫家呂壁松彩繪山水畫,可想見林雹古厝全盛時期氣派華麗。

神明廳窗櫺上可見斗大三個「林」字,室內木牆面保有木材原色,無過多裝飾,由於木材多用於檜木,所以建築物良好。正身前有一軒亭,屋脊採用鬼瓦收邊而用鐵皮包覆,四根立柱之柱頭形式與舊台南州廳廳長官邸有相類似的作法。建築格局屬於「單伸手」形式的竹管厝,平面配置成L型,穿斗式的竹管厝室內隔間的上部留有空間,以利通風,牆面採篳子牆(編竹泥牆)建成。

正廳前「軒亭」的設計,雖然軒庭的木造屋頂已經損毀,四根仍然挺立的柱子依然搶眼,也能看到他半拱的設計。

2009年經山上社區發展協會整理後的模樣

可惜的是,在林雹去世之後,後代子孫遠走他鄉,今百年古厝已經荒煙漫草,令人不勝唏噓。地方就流傳諺語「有錢雹叔公仔、無錢落仔雹」,訴說的是林雹致富的故事。

已經斷垣殘壁的左廂房空間

護龍山牆脊頭上以洗石子對稱螺旋迴紋所做的裝飾,為林雹古厝重要的建築特點之一

左廂房內部還看得出模樣,但內部非常的髒亂、嚴重毀損,有如垃圾堆

左廂房裡面應該是廚房空間

過水廊空間特寫

右廂房則被大樹貫穿,樹木都蔓延到屋內,僅剩外牆保留,屋頂和門窗已不存,僅餘屋瓦殘片散落滿地,算是危樓空間


位於林雹古厝對面的一棟三合院,被鐵皮圍籬圍住



山上天主堂(田俊秀宅第)

建於1932年,前身是山上庄役場助役(今鄉公所祕書)田俊秀宅邸。洗石子立面,搭配屋頂上的黑色屋瓦,田家後來將屋子賣給山上教會,不過因山上人口外流,信眾不多,山上天主堂一度荒廢二十年,是楊照陽神父利用傳教的空擋,從永康區到山上整修,才恢復原貌,並重新找回教友,讓建築能夠重新開放。


原台南水道園區

日據初期,為了提供潔淨的民生用水並改善衛生環境,1897年台灣總督府衛生工程顧問威廉巴爾頓與其學生兼助手的濱野彌四郎進行台南地區水源、水質調查,於1912年開始建設台南水道,以重力排水方式提供台南市區民生用水,工期歷經十年之後,於1922年完工使用。而1982年因烏山頭水庫、曾文水庫與潭頂淨水廠陸續完工而讓台南水道功成身退,並於2005年指定為國定古蹟。2011年台南市政府開始進行古蹟修復,並結合原農業局苗圃硅化成「台南山上花園水道博物館」於2019年正式開放參觀。

總共分為博物館區與淨水地區,先到博物館區,進入園區前需要在售票口買門票進入

全票:100元,半票50

進入園區後就會看到裝置藝術的景觀涼亭

1932年日人曾在此開闢一座高爾夫球場,矗立於此的琉球松樹齡至今達88年,為歷史的見證。年歲久遠,曾為病蟲所害,目前僅存此兩株。這株被列為台南市珍貴老樹。

碉堡1

當時設置碉堡的目的就是在保衛內部的民生用水設施,設置於光復後,共有四個開口,其中一個是出入口,其他三個是觀測射擊口。目前留存的碉堡位於中軸大道出入口、取水口、博物館區東北、西北側各一處,個碉堡保存狀況佳,均可見證早期戰亂的歷史,具有歷史意義。


八田水池-兒童戲水池

台南水道工程師-濱野彌四郎之雕像

他為台灣的水利設施奉獻甚鉅,陸續完成基隆、台北、台中、嘉義、台南、高雄等主要都市的水道計畫與建設,奠定台灣現代化發展基礎。

淨水處理設施指的是將原水處理為適合飲用狀態的設備,包含取水、沉澱、加藥、混凝、過濾、消毒等程序。

水源處理流程圖

博物館區A館-快濾池室

二戰後因人口增加,用水量大增,台灣自來水公司於1952年增建了本棟「快濾池室」。為地下一層、地面一層之加強磚造建築,外牆淺綠裝修拉毛處理形成特殊質感,屋架則為典型純木造正同柱式桁架,地下層目前仍保留完整快濾池管線。

台南水道淨水流程,始於自曾文溪取水,取得的原水先引至入口唧筒室,再抽送至沉澱池進行初次的淨化,之後送到此處做進一步的過濾。


地下室空間目前保留完整快濾池系統的管線,分別為汙水管、沖洗水管與清水管三種。快濾池是淨水場操作與維護成本最高的設施,也是淨水場最後一道防線,其操作方式與設備優劣關乎淨水廠出水的水質、水量與操作成本,因此各淨水廠均十分重視

快濾池主要進行「過濾原水」與反沖洗砂」的操作,透過「彈性座封閘閥」,以控制進水、出水。當過濾原水進行一段時間後,會在池底的過濾層上累積雜質而降地過濾效果,此時轉動水閥,進行反沖洗砂作業,利用強力水壓將乾淨的水從濾池底部向上沖洗濾廖,以清除濾層中的雜質,確保良好過濾效果

過濾原水&反洗沖砂的介紹,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繼續看下去

快濾池室另一側入口,下面玻璃可以看到快濾池室的管線

側面空間特寫

博物館區B館-快濾筒室

主量體為磚造承重牆結構系統廣間型建築,外側設有扶壁柱高達16.3公尺,因此在水坪橫樑中間以鋼索增加抗拉力;屋頂挑高是為了排除室內機具所產生的熱氣,除了兩側開了多面窗戶排出熱氣外,屋架可見到使用太子樓設計,利用浮力通風原理將空間往室外排出。

外側設有扶壁柱高達16.3公尺,因此在水坪橫樑中間以鋼索增加抗拉力。屋頂挑高是為了排除室內機具所產生的熱氣,除了兩側開了多面窗戶排出熱氣外,屋架可見到使用太子樓設計,利用浮力通風原理將空間往室外排出

迴廊與入口拱門特寫


日據時期為台灣水利設施貢獻甚鉅的人:威廉巴爾頓濱野彌四郎八田與一等人。

首先進來此空間為「應接室」,等同於我們所知的「接待室」,專屬接待外賓使用的空間,辦公區域內共有11處獨立使用機能的空間,包含事務室、化學試驗室、細菌試驗室等設有內部門廊相通,並有多扇門戶通往外廊,動線順暢,個空間均設置大面積的對外窗戶,採光充足,視野極為開闊。

宿值室,等同我們所知的「值班室」,室內設有對著出入口的窗檯、供值班人員管控人員進出、值勤使用,建築後半為辦公室空間,包含職員行政工作、水質試驗、休憩等所需的各種專用空間,空間機能完善,在全台水道設施中實屬少見。


外面掛了一幅「台灣全島既成及工事中水道圖」

這裡為地下室,原為放置購自美國冷藏機械裝置,冷藏裝置用於水質試驗培養細菌時樣本溫度的管控,可控制冷藏溫度至攝氏4度。

這裡為事務室,是一般行政、文書、庶務類工作的使用空間,就等同於現今的「辦公室」


濱野與八田與一的合影

台南水道概要圖(1924)

圖上詳細說明水道相關各項細節,並將台南地區橫斷高度圖與平面圖相互對照繪製,可見當時測繪詳實、完備。

台南市街水道鐵管線路圖

制水閥,1922年至今近百年歷史,水道管線上為中斷水流或調節流量所設置的控制閥。

文氏水表指示器,此為測試500公厘管線出水流量而裝設,試水表指示器為指針機械式

接下來到「化學試驗室」

由於台南水道未經淨化處理過的水取自曾文溪,溪水中除了可見到雜質、生物或微生物之外,水中也溶解多種化學物質,有些對人體有害,藉由化學試驗室的分析,監測原水、淨水品質,提供良好的自然水給予民眾飲用。

台灣各地水道水質比較表(兩邊均有說明)

摘錄誌1918年總督府民政部土木局出版的台灣水道誌,水質檢測項目包含硬度、硫酸量、硅酸輛與固形物,並且由比較表得知越往南的水質中雜質、礦物含量越高,越不適合飲用。




台灣水道誌圖譜

這本台灣水道誌,內容有25章節,包含台灣21個地點的水道設施建置說明、施工費用及老照片,此物件由稻場紀久雄教授及中央研究所台灣史研究所檔案提供資料仿製而成。

孵卵器室,為「微生物」培養實驗中使用,在「台灣水道誌」關於急速濾過水質試驗章節,依據不同的實驗變因、環境狀態,記錄了各種水質相關實驗數據。為了觀察取樣水在加入蘇打及硫酸礬土後,其中細菌數產生的變化,將樣本放置於此,定時觀察檢測,並做了完整的記錄。


來到比較小的空間「天秤臺室」,化學試驗及細菌試驗中經常需要使用的藥劑或材料,在辦公室區域中特別規劃了放置各式天坪的房間。以1/700001/50000的硫酸礬土來進行檢測實驗,所需要品相當微量,而當時使用的砝碼材料是「獸骨」,原因在於材質輕盈,可供微量刻度秤重使用。

飲水中的生菌數,關係到飲水是否適合生飲,細菌實驗室的設置即為了隨時檢測水中的細菌數量。在「台灣水到誌」記載當時依照不同取樣的狀態、檢測變因觀察水質的細菌數量狀態,讓水道系統發揮最大功效,為水質做好品質把關。






進入快濾筒室,裡面設置14個快濾筒,將水進一步經由濾材過濾潔淨之後才會送出唧筒室

從溪水抽取、沉澱後的原水,先經過化學加藥室加入藥物之後,送到此處由快濾筒進行過濾,這些購自於英國的快濾筒,數量達十四座,這也是台灣僅存的。

快濾筒與快濾池原理與功能依樣都可以進行過濾原水與反沖洗沙的操作。以過濾層截流水中懸浮固體、細菌、微生物等雜質,並且透過轉動手輪控制不同管線內的原水流入、淨水流出或汙水流出的快濾筒。

透明玻璃底下有管線,也有介紹,一側為反沖進水,另一側為淨水排出

服務台牆上就是廠區地圖

化學加藥室

當時使用硫酸礬土溶液槽兩個,與蘇打溶液槽兩個,將沉澱後的原水引入,攪拌均勻後靜置一天以去除雜質與淨化水質,隔天再使用馬達將水抽出,進行下一處理步驟

現代自來水一般處理程序包含混凝與膠凝、沉澱、過濾、消毒、硬水軟化,其中三個步驟與化學加藥有關連,一為「混凝與膠凝」就是在原水中加入化學藥劑,促使難以沉澱的膠體固降的懸浮固體,能夠易於沉澱池中除去。

二為「消毒」,通常以氯獲次氯酸鹽加入水中以殺死蟲類,其中以氯氣較為常用,是目前最為廣泛使用的消毒劑,三為「硬水軟化」,通常是加入石灰或蘇打灰以除去硬化的離子。


下方繪有管線模擬示意圖

水道劇場,藉著影片的播放以及威廉巴爾頓濱野彌四郎八田與一這三位水道名人的出場,在短短的幾分鐘內了解水道的建設過程。

碉堡2

博物館區C館-送出唧筒室

主體建築於1922年啟用,建築以內側磚牆與外側鋼筋混凝土柱樑框架構成,柱樑框架節點擴大斷面增加剛度,也因此形成了建築外觀最大特色。




上方木桁架為正同柱式桁架,抗拉之釣鞍構件以鋼棒取代常見之木材,並設有維修用天車軌道,內側牆體與立柱多處可見有提升結構強度、韌度之補強鐵板。



唧筒室有四組唧筒機,由濾過器室快濾後的清水,會先匯集到北面第二唧筒井進行水量調節,並且之後藉由此處唧筒機,將水輸送至地勢較高的淨水地區。

日據時期設置三組橫軸式清水抽水機組,而第四組設備是由台水公司接管水到設施後增購之。過濾後的水經由地下水管通往山上淨水區。

買瓶裝水可以看到淨水流程

樹林後方為曾文溪,溪旁有日據時期建造的取水口、沉澱池,目前為台灣自來水公司管理使用之區域。位於送出唧筒室正前方水泥朝為慢濾池,於戰後台灣自來水公司建造,因取地表水濁度高不適合漫濾,並無實際使用。

這裡兼具送水與備用的發電系統,由於主要機械馬達等設備都集中在這棟建物,設立維修室定期保養鍋爐、發電機組、冷凝器與送水馬達等重要設施,同時可支援其他設備之維修。


為了因應天災與突發斷電,內部設有備用電力供應系統,做為外部供電系統停擺時的緊急應變使用,設有「鍋爐與備用發電系統」。

這裡是冷凝器室,左側為鍋爐室,以燒炭將水加熱為蒸氣後,驅動位於二樓的蒸氣渦輪發電機發電。使用後的蒸汽再透過正前方的冷卻設備收集,集中為冷卻水,可再輸送到鍋爐室循環使用。




逛完了博物館園區接著前往淨水地區,約15分鐘後,走了1.3公里的路終於到達淨水源區囉

園區有廁所、木棧道、景觀涼亭,草木扶疏,不過這裡蚊子非常多要攜帶防蚊液來噴整身比較不會被小黑蚊叮上。

涼亭跨越水池,景色非常詩情畫意

咱們往淨水池前進

這裡的水源取自曾文溪,經水源地處理後送至淨水池後方淨水井再入池內儲水、迂迴、沉澱的方式達到淨水功能。供水時先經量水器室檢視量測水量,再供應台南地區民生用水。

淨水地區-淨水池入口

參觀淨水池需要登上189階的淨水池步道才能到達

外觀為天然石材訪石塊兩種組合而成的灰色建物,有點像碉堡

來與淨水池合照幾張

淨水池兩側各有一座水質檢驗室,頂部覆土與植被


草皮設有59座鑄鐵通氣管柱,圖片中最右側前方為「淨水井」

淨水地區-量水器室

量水器室位於淨水池步道前面,外表為紅磚造建築物,室內原設有量水器,以量測送水量,現在已不復再。




量水器地面下的送水鐵管,中間兩條鐵管為進水管,外側兩條鐵管為出水管,並有支管通過量水器室進行水量的量測。古蹟修復時已鋪面設計做管線路徑說明,讓遊客能夠一目瞭然。

舊管線路徑輸送示意圖還有修復時在地底下挖掘到的管線剪影

清海鮮魚湯(晚餐)

搭乘綠11公車回到善化轉運站並轉搭火車賦歸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20-010A:慢城南庄系列(I)-南富村(063)

2016-032:嘉義縣朴子市-朴子老街區巡禮、第一零售市場、樸仔腳夜市、宏賓旅社、牛挑灣社區、德興社區(239)

2020-010B:慢城南庄系列(II)-員林村(063)

2020-018C:日月潭新山味邵族風味餐廳

2020-029B:高雄市楠梓區(II)-右昌楊家古厝、林家古厝、元帥府、援中港溼地公園(171)

2019-010:嘉義縣義竹鄉古蹟巡禮(240)

2020-047B:高雄市大寮區(II)-潮寮吳家古厝、山仔頂陳家古厝、共益磚窯廠遺址

2019-029A:彰化縣和美鎮雅溝社區造訪

2020-023A:漫城南庄系列(III)-走訪南庄東村、南江村老街(063)

2015-045A:台中市南區(I)一林氏宗廟(林祖厝)